带灯读后感_心得体会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其中,他的作品《带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而备受读者喜爱。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小城镇上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通过这些事件,贾平凹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带灯》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镇上,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王师傅的人物。
王师傅是一个普通的小贩,他平凡而又朴实,过着平淡的生活。
然而,一天晚上,他却在路上发现了一盏闪烁着微弱光芒的灯笼。
于是,他决定将这盏灯笼带回家,并在家中点亮。
然而,这盏灯笼却带来了一系列离奇的事件,使得王师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王师傅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诞。
王师傅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的生活平淡而又无奇,然而,当他发现那盏灯笼后,他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得王师傅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而在这一过程中,贾平凹通过王师傅的遭遇,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诞。
他通过王师傅的遭遇,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以及社会的无情和不公。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使得《带灯》成为了一部极具思想性和深度的作品。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外,贾平凹在《带灯》中还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离奇的画面。
小说中的情节错综复杂,扣人心弦,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到紧张和兴奋。
而贾平凹对细节的处理更是独具匠心,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生动。
这种对细节的处理,使得《带灯》成为了一部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带灯》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深度的作品。
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剖析,贾平凹使得《带灯》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作品。
同时,他通过独特的叙述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离奇的画面。
这种对细节的处理,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生动。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

《带灯》读后感
当我翻开贾平凹的《带灯》,一盏照亮乡村的灯,在我心中燃烧起来。
《带灯》讲述的是一位名叫萤,即萤火虫,来到位于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工作的女大学生的故事。
她给自己改名为“带灯”,意为带着一盏灯在夜里巡行。
她主要负责处理乡村基层的纠纷。
这是一个我深深感动的角色,一个坚定地扎根在泥土中的守护者。
我被带灯的形象深深吸引,她是一个容貌美丽、善良、聪明、勇敢和有主见的女性。
她面对乡村基层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始终坚守在那里,用她的智慧和力量为村民们解决实际问题。
她不畏艰难,不怕辛苦,为了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带灯的形象也反映了贾平凹对于乡镇干部的深刻理解和情感。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乡镇干部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他们对于乡村发展的执着追求。
带灯是他们的代表,是他们的灵魂。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被带灯的故事所感动,也被贾平凹的文学才华所震撼。
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我带入乡村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美丽和生机。
读完《带灯》,我深深地思考了乡村的发展和未来。
我认为,像带灯这样的基层干部是乡村发展的关键。
他们扎根在乡村,了解乡村的实际情况,也深知乡村人民的需求和期盼。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我想说,《带灯》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美好和生机,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乡村的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带灯一样坚守在乡村,为了乡村的发展不断努力,未来的乡村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带灯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带灯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在阅读《带灯》这本书时,我被其中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情感所吸引。
书中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艰辛。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笔记,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1. “生活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前方的路,也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感悟: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束光能够指引我们前行。
这束光可能是我们的梦想、信念,或者是身边人的支持和爱。
2.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它照亮了我们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感悟:这句话提醒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光芒。
我们应该珍惜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要关心和支持他人,让彼此的灯更亮。
3. “带灯的人,总是走得更远,因为他们不仅照亮了自己的路,也照亮了别人的路。
”感悟:这让我想到,帮助他人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伸出援手时,我们不仅帮助了他人,也丰富了自己的生命体验。
4.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光,而是一颗能够发现光的心。
”感悟:这句话教会我,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和焦虑而忽略了它们。
我们需要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5. “灯的光芒虽然微弱,但它却能穿透最黑暗的夜。
”感悟:这句话让我相信,即使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坚持和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照亮前方的道路。
6. “带灯的人,总是在寻找,他们寻找的是光明,也是希望。
”感悟:这句话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和追求。
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7. “灯的光芒虽然短暂,但它却能留下永恒的记忆。
”感悟:这句话让我思考到,我们的行为和选择,虽然可能只是短暂的,但它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努力做出积极的影响,留下美好的记忆。
通过这些摘抄和感悟,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带灯》这本书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本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生活、人性和希望的哲学书。
读贾平凹之《带灯》有感

读贾平凹之《带灯》有感读贾平凹之《带灯》有感【篇一:火焰向上,泪流向下——读贾平凹之《带灯》有感(作者/ 张光恒】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向来以空灵、蕴藉、婉约的特点,而受到读者喜爱,这次,贾平凹又一次带给我们新的惊喜,那就是2013年1月新出版的小说—一《带灯》。
这部作品,通过描写乡镇政府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情况,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苦与乐,悲与喜,更看到了中国社会在向民主法治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力量。
同时,这部书,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他写作风格的新变化:那就是具备细腻、简洁、明快的特点,同时,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故事讲明白。
带灯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她美丽而富有理想,在乡镇上任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但是她真心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真心爱老百姓,而受到了百姓喜爱。
然而,带灯却常常是在矛盾之中完成着自己职责的: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
她每天面对杂乱无章,内心却向上飞升,直到在现实中无处可逃时,才只好给远方的乡人元天亮不断写信,寻求慰藉,这几乎成了她在“浊世”中的一点精神寄托。
“带灯”这个人物,明显是带有隐喻与象征意味的。
主人公原名叫“萤”后改为“带灯”,喻示她的命运象萤火虫般虽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周边黑暗,但注定是微弱无力,终归尘土。
诚如作者贾平凹本人所说的:“带灯就是在黑夜中带了一盏光线很微弱的灯。
小说中,带灯最后心理也受到伤害,脑子也有些问题,出现好多病,后来她也上访。
在作品的最后,出现了一大片萤火虫。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是想,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如果都像萤火虫一样,靠着自己一点点光亮,还是可以照亮好多人。
”打开书的扉页,印着这样一行字“或许或许,我突然想,我的命运就是佛桌边燃烧的红蜡,火焰向上,泪流向下。
”贾平凹特意让出版社加上的这句文字,就是为了很好地体现这部小说的主题: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燃耗自己,尽管光亮微弱,也不失是一种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追求与实现。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带灯》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一个小山村的普通农民为主角,通过他与家人、村民以及上级机关的纷争与斗争,揭示了一个底层民众生存状态和农村背景下的那些不堪与遗憾,同时也透过主人公的沉默和坚守,展现了农民的生命力和对家园的情怀。
读完《带灯》,我深受触动,我不禁思索着,这个书中的故事如何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找到共鸣,又给予我何种启迪。
小说以甲山村的布兰为主线,展现了这个山村的百态人生。
布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妻子刘翠花无疑也是一个好妻子,她帮助丈夫忙家务,生活节俭。
他们的儿子伍仁本是一个孝顺聪明的孩子,却因为暴力而堕落。
整个家庭偶尔有些琐碎的事情,在简单直白的叙述中,让人产生共鸣。
小山村的故事有限,但是贾平凹透过小山村的故事说了一部分中国农村的生命形态。
在这个小山村里,有政府工作人员经常来回奔波,视察农民的生活状况。
他们辛勤的挣扎在维护自己切忌不越雷池一线的道德边界上,又被迫发泄自己的怨恨。
他们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我看到了农民的苦痛与无奈。
《带灯》中的布兰代表了农民,他们一直以来的生活困境。
贾平凹通过布兰和政府部门的斗争,展现了农民在这样的环境下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农民们在政府部门的无理要求下,无奈地抵抗,唯有发出各种无力的抗议,却也只能被无情地镇压。
贾平凹通过布兰与政府的斗争,带领读者去思考,农民在这个体制下能做些什么,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境遇。
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应该是布兰对家园的热爱和坚守。
在小山村的人眼中,家园是温暖、和平的象征,在小山村的人心中,家园是重要的守护所。
布兰对家园的热爱和坚守让我产生了很多感慨。
他情愿承受巨大的痛苦,但绝不退缩,继续坚守着家园,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自己和家人。
从布兰身上,我们感受到农民不屈不挠的意志,他们的努力、坚持、无私,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带灯》的结尾以布兰之子伍仁的悲剧而结束,小说末尾的牢狱之中,伍仁感叹人生的苦难与痛苦,他在那个世界中的演绎,是译者对中国人的现实做了深度剖析。
读贾平凹《带灯》有感800字

叙事风格
社会关怀
与同时代作家莫言、余华等相比,贾平凹在《带灯》中更注重对底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他通过描绘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艺术创新
在叙事技巧上,《带灯》展现了贾平凹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余华的现实主义荒诞风格不同,贾平凹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时代背景
《带灯》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跨时代的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等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而《带灯》则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不公与苦难。
对生存问题的思考
追求自我价值
带灯在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挫折和迷茫,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启示我们要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面对困境与挑战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生存压力和困境时,积极寻找出路,努力克服困难,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积极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塑造健康人格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精神空虚和迷茫,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
文化差异
在与跨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比较中,如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相比,《带灯》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百年孤独》以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为背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而《带灯》则以中国现代社会为背景,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两部作品在文化背景、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都展现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成就。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贾平凹的《带灯》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通过对一位乡村妇女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命运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贾平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兰的乡村妇女,她的一生几乎都在贫困和艰辛中度过。
她的丈夫是一个酗酒和暴力倾向的人,她的儿子又是一个自私自利、不孝顺的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兰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她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
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小说的标题“带灯”寓意着李兰内心的那盏明灯,她用这盏明灯照亮了自己的前路,也照亮了身边人的心灵。
她用自己的善良和宽容,感化了身边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难测的社会中,李兰的善良和坚强是那样的可贵和珍贵,她的一生也是那样的感人和震撼。
通过对李兰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通过李兰的命运,揭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多舛和生活的艰辛,也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农村世界,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带灯》不仅仅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
通过对李兰的命运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贾平凹深刻地反映了人生、命运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李兰的命运,让我们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李兰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生世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人生、命运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贾平凹的《带灯》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通过对一位乡村妇女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命运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贾平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感钦佩。
贾平凹带灯读后感

带灯读后感(一)《带灯》出来,评者如潮,争论也如潮。
我把作品找来看,形成了一些看法。
奇怪的是,我已不像往常抓紧写文章,参加到评论者的行列中去,以至拖到现在。
这是不是一种迟暮之态。
不过,静下来想想,《带灯》还是很值得一谈的。
我想谈的主要是《带灯》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创新点、缺乏,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关于当今文学深化的问题。
《带灯》仍然是直面当今农村现实,探索中国乡土灵魂及其痛苦蜕变的作品。
贾平凹的一系列乡土作品——《高老庄》《思念狼》《秦腔》《快乐》《古炉》,直到《带灯》,包容了处于现代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冲突的方方面面,它有一股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气息。
就其关注中国乡土日常生活的深度而言,我个人认为,目前还找不到第二个人。
它深入到了农民心灵的深处,其信息量之丰富,人性之诡异莫测,映现的基层社会政治生活之盘根错节,以及家庭伦理和乡土伦理之变迁百态,均堪称丰博。
严格地说,从《秦腔》开始,贾平凹自觉地放弃了宏大叙事的架构,潜心于“细节化〞展示历史生活的方式,他的视角总是喜欢从一粒沙、一滴水、一个针孔眼儿来看这个大千世界;总是从民间最底层的芥豆之微写起,从最细微、最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发现对我们时代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近似于蝴蝶效应。
他在陕南的某条山谷中的小镇上扇动翅膀,辐射波却涟漪般推向四面八方。
这是贾平凹的特点。
《带灯》同样没有离开这个特点。
在贾平凹笔下,一个小小樱镇,却有那么多的趣事,“镇政府如赶一辆马拉车,已破旧,车箱却大,什么都往里装,摇摇晃晃,却到底还是在走〞。
樱镇的风俗画徐徐展开,实在好玩,但也并非负曝闲谈,自有内涵,转化得自然。
樱镇人生虱子,由虱子的黑与白又引出了皮虱子的降临。
带灯这时走来,她想改造乡人生虱子的陋习,没有成功。
樱镇历来废干部,乡干部多遭遇不测,但那是干部们自己屁股下有屎,人要有本领还得把人活成人物,如本地人元天亮就当上了省政府副秘书长,成了传奇。
据说这与那一场为保卫风水、阻止高速公路穿过、阻止开挖隧道的大战有关;也据说因他鼻子下的两道法令特别长,是当大官的相,他又属龙,手里啥时都冒烟,那叫云从龙,他走路呈内八字,熊猫就走内八字,于是成了国宝云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灯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带灯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带一盏心灯在暗夜前行
——读《带灯》有感
刘芝娟
萤,大学毕业的女知识青年,选择到秦岭里的樱镇工作,她的职务是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
当她说出她的名字时,村里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萤火虫,进而她读到诗词里说:萤虫生腐草,遂将名字改为带灯,意为带着一盏灯在暗夜里前行。
她容貌美丽,出淤泥而不染,日常的工作就是处理各村镇的纠纷和上访事件,面对的无非是鸡毛蒜皮和各种纠缠麻烦。
农村的事情既让人烦闷又让人同情,她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作为乡镇干部的工作;她既不愿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稳定。
她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发光发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照亮樱镇,然而萤火虫微弱的光芒和命运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生于尘土必将归于尘土,一人之力太过弱小,没有能力改变大势,最终会被尘世的洪流淹没。
这就是贾平凹长篇小说《带灯》中的人物带灯,她的痛苦无法救赎,她的一切努力只是螳臂当车,漫漫红尘中她的灵魂也无处栖身,她跳不出尘世,就像萤火虫跳不出黑暗一样,她注定在黑夜里徘徊放逐。
人,一辈子都在抗争,同别人、同自己、同命运;但是又有几人能真正的活出自我、超然物外、遗世独立呢?生在世上,势必会跟社会、跟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联,但是能不能做一朵傲立于世的青莲却不得而知。
带灯并没有超脱于世俗,她在纷繁中最终被世人同化,成为了悬浮于尘世的一粒微尘,随处可见;她想俯瞰众生,却落得个与众生为伍的结局;人生,总是这么出乎意料却又在意料之中。
作为一个乡镇干部,她是成功的。
她拥有了无数将她亲切的视为老伙计的忠诚的追随者。
她以萤火之光,尽心尽力的温暖一个又一个冰冷的灵魂。
遇到有困难的乡亲,她都会把自己随身带的钱接济给乡亲;凡是来上访的人,她也都尽力帮其解决问题;自学基本的医药知识,帮生病的人抓药治病;不管什么时候,对工作尽心尽责,奔波于各村镇和办公室。
因为同情生命而不参加同事聚餐,对自己上级的异常残忍的治病方法深恶痛疾。
她把自己交给了樱镇,把心掏给了樱镇人民,她的亲人们,总会用最好的吃食,最真的心来招待她们的姐妹;在樱镇,
她并不孤单。
虽然最后她因为那次恶劣的打架事件降两级,不再担任主要职责,但她为樱镇做的一切,人们都有目共睹,也都记在心里,以至于最后她的身影像佛一样圣洁无比、让人膜拜。
这是给她的最大的肯定,最尊崇的奖赏,她的人格也因此愈加高尚。
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是不成功的。
作为妻子,她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为人妻子的喜悦和幸福,自己的丈夫来到她工作的乡镇,她竟然第一眼都没认出来,知道最后仔细看了看才确定下来;和自己丈夫有关的内容无非就是画,再无其他;她也从不主动跟人谈起丈夫。
可见,丈夫在她的生活中有多微不足道,她的心里,几乎把丈夫忽略了,仿佛自己没有丈夫一样。
在这点上,她很不幸,也很悲哀。
这种不幸,别人无法帮她,她自己也从不曾想到过改善;某种程度上,有这样可悲的家庭生活,她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她却未曾有丝毫的反思之意,很让人费解。
作为一个女人,她始终把自己定位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将自己的全部精神和情感寄托在一个素未谋面、远在他乡的人身上,她对这个幻想中的情人,诉说着无尽的少女情思和依恋,每当给他写信,她立马化身为充满浪漫气息的少女诗人,写的如诗般醉人的句子,饱含着眷恋和深情。
他成了带灯工作之余所能想到的全部依靠,有不开心的事,只要对他说就立马好起来,凡是跟他有关的事情,她都异常热情,无比投入和用心;她是浮萍,他就是承载她的那一方水潭,在这水潭里,她可以尽情遨游,释放自己,展现最真实最原始的渴望;以至于她对他说:‘你是我在城中的神,我是你在山里的庙。
’她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远方的他,即使他并不经常回信息,她也依旧执着的发下去,并且乐此不疲;仿佛只要告诉他就是最大的满足和快乐。
她怀着满满的憧憬和幻想,一个人编织着她所渴望的幸福的结。
然而,所有的幻想都终将被现实击碎,她注定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回报,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都是无用功,她最终也落得个被人怀疑是否痴傻的可怜人。
所有的美梦,到最后惊醒的时刻,都是一场空,一场空。
作为一只萤火虫,她活的辛酸。
她有微弱的光芒,却总是妄想着照亮所有的黑暗,一直在跟命运抗争。
为了美丽,让自己跟村里愚昧麻木的人看起来不一样,她可以毅然决然的带着竹子去县城买两千多块钱的衣服,回去还故意走在人多的路上,把摩托车开的很慢;看到村民的不讲卫生,她想让人们集体修建洗澡间,每次下乡回家,都用肥皂、硫磺皂、热水烫洗衣服;但是最终,自己也变得跟村
里人一样,染上了虱子,怎么洗也洗不掉,她也成了自己之前所讨厌的那类人。
修路挖出来的石碑,她想将它保存下来,但当她兴冲冲的把竹子和竹子的对象带去拓碑文的时候却发现原来碑已经被修路的人用炸药炸毁了,什么都找不到了。
她努力了那么多,那么久,但是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连最后的念想都被炸药和打架击得粉碎。
米粒之光,再怎么顽强都斗不过黑暗,一盏灯,能照亮的只有方寸之地,对于整个黑暗,却是没有办法的;她在黑暗中摸索,想挣脱,但是始终都没有跳出命运的网,待她将自己燃烧殆尽,她的命运也就因此定型。
萤虫生腐草,不错的,归于尘土才是命运给她安排的路。
正如张爱玲可以将男人琢磨透,贾平凹也是将女人写透了。
正如书里说:‘女人们一生则完全像是整个盖房筑家的过程,一直是过程,一直在建造,建造了房子做什么呢?等人。
’‘尽管所有女人都可能是妻子,但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妻子才能做真正的女人。
’这两句话,简洁深刻的道出了女人一生的命运:一生等待、一生寻觅、渴望一生被爱。
但是能真正寻得幸福、享受作为一个女人的快乐和安稳的,纵观古今,又有几个人呢?女人的命运,大多都以悲剧终结,似乎是历史确定下来的法则,为什么就是跳不出这个约束?因为牵绊、因为妥协、因为柔弱、亦或是因为命运;始终没办法活出真正的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所有女人的悲哀和不幸。
社会对于女人,似乎总是缺少公平和一视同仁,各种各样的规诫和限制,无不压抑、折磨着女人的天性和灵魂,而女人自身也很难有敢冲破压制,反抗命运的勇气;就拿虎妞来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却还成了大多数男人口中的‘泼辣、狡诈、不像个女人’的人,这种歧视和不公正的评判,导致的是之后死亡的悲剧。
中国但凡稍微有几个站在十字街头向旧体制、旧理论宣战的人,都会被毫不留情的抹杀、摧毁;那些拼死喊出的豪言壮语、也都缄默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从此销声匿迹;如果真的没有了这些第一个站出来批判、反抗的人,真的不敢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那为什么不赞扬第一个打破某些传统的人,反而让人含恨而终,这究竟是谁的错?又是谁的悲哀?如果真的反思,那最应该检讨的人是谁?又有谁可以对那些英勇的人大声称赞?
(刘芝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原文刊发于《豳风》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