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摘要:世博会作为重要的一类旅游事件,其研究已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2010上海世博会对城市GDP拉动效应为指标,建立了基本预测模型,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的评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旅游经济这一侧面的影响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世博会及世博经济的概念,并对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做了相应的解释。本文在参考研究国外举办同类世博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举办大型活动的数据和申博资料,运用本底趋势线模型来估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经济带来的影响。经过数据分析计算,我们得到了因为世博会效应, 2010年上海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9.884亿元,占到上海市GDP总额的20.36%,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应。针对本底趋势模型的不足,本文建立的系统动力模型,从宏观角度,把上海当做城市旅游地,预测并对比了2010年到2016年因世博会举行而导致潜在游客数量的变化数。对比发现世博会后由于受到节事活动“低谷效应”的影响,游客数量减少严重。因此,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世博会结束之后世博园将被拆除,只保留少数场馆。于是我们又运用系统动力模型,从微观角度考虑后世博效应,把世博会后的世博园当做单一的旅游景点来处理,预测出了世博园在未来六个月中,潜在的游客数量先暴跌后稳定在28万人次每月。并估量了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以游客数量的改变为切入点,对上海世博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对上海市GDP拉动效应做了定量分析;其二,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世博会结束后,对城市GDP拉动效应。本文对于2010世博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存在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将为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世博会;影响力;旅游经济;GDP;本底趋势线;系统动力

一.问题的重述

1.1背景

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有助于人类把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览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召开。在占地9.6万平方米的展区中,展览用的桌子总长约有13公里,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首届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的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所有的展品均代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因此伦敦博览会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世博会。水晶宫博览会成为二十世纪科学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它的成功使以后的世界博览会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成为全球规模的盛会,世界博览会因此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到今天为止,世博会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一种场所。世界展览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是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全球融合就是全球化,这个应该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在于教育大众,通过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来展现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世博会与平常所说的展览会不同,他举办规格高,参展主题都是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世博会期间各国元首都会到访主办国家,参展相关活动,他的参展国家多,不局限于主办国,而是遍邀全球各个国家参展。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他的宗旨是促进各国人民之间更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平等互重,对话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探讨改善人类生存的状况,探讨解决世界事务的方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世博会也是展示世界现阶段最先进工业,制造业,金融航运服务等等最先进的产业的一次交流交易的盛会。

本届世博会是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举行。历时184天。这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吉祥物是海宝。

1.2问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我们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利用互联网数据,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二.基本假设

1.世博会期间没有重大意外情况发生;

2.来自互联网的数据真实有效;

3.人民币和外币的汇率不发生巨大变化;

三.问题的分析

本文需要我们选择某个侧面来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的评估2010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在这里,我们认为影响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因为本次世博会而额外吸引、响应的国家,游客的数量以及其所带来的效应;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所贯彻的理念是否深入参观者的脑海;因上海世博会而对上海市带来的新的改变和新的机遇…在这里,我们想考虑了2010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市旅游经济的影响和“低碳生活”的生活理念的落实情况。

首先要对2010上海世博会旅游经济的增量效应进行一个合适的估算。而要计算出旅游经济的增量效应,则要计算出专程因为参观世博会而来上海的人数。通过讨论,我们觉的可以先通过分析历年来上海的旅客的人数,然后用EXCEL 的回归分析来预测出正常旅游趋势下(即不召开世博会的情况下)今年来上海游玩的人数。因为世博会是在5月—10月的六个月中,所以通过资料估计这六个月中来沪旅游的游客的数量占全年的比例,和预测出的总人数相乘就可以得到在世博会期间来沪旅游的游客的数量。再通过网上的调查研究,估算出这些来沪旅游的游客会去世博会的比例后就可以得到来世博会的基本游客数量。用7000万的总游客量减去基本游客数量,则可以得到因为世博会的召开专程来上海旅游的游客的数量。

通过查资料得到来上海旅游游客的人均消费,这样就可以大概的估算出世博会带来的旅游经济的一个增量效应。

我们还打算对旅游经济的后续影响进行一个定量的估算。通过对世博会召开以后的旅游游客人数的估计,判断出今后的旅游游客数量的趋势。

四.符号说明

A:累计游客数

B: 受广告影响的出游游客数

C: 接触率

D: 受口碑影响的出游游客数

E : 重游游客数

i AR :第i 年的出游旅客数

I :产品平均寿命 N :总人口

i P :第i 年的潜在游客数 ai Y :各项指标2007年的数据 bi Y :各项指标2010年的数据

a :广告有效率

β: 口碑接纳系数

α:致富参数

ω:旅游收入产生的在当地消费的增加值比例

p :旅游乘数

t :时间 a W :直接效益 b W :间接效益

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1 基础模型的建立

由历届世博会的经历和结果来看,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经济的强劲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它促进了举办城市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强化周边经济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举办国的经济发展。

我们认为世博会的游客由三部分组成

???

???

???

????????基本游客入境游客专程游客基本游客世博游客国内游客专程游客本地居民

基本游客是指原就已经决定要来上海旅游,但因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而延长

停留在上海的时间参观世博会的游客。

而专程游客则指的是被上海世博会所吸引而专程来上海观看世博会的游客。

此类游客是体现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的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得到假使在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来上海旅游的游客的数量,我们使用上海统计年鉴[1]上的有关数据来进行估计。首先我们将2004-2009年份的外省市来沪旅游的人数的数据集合在一起,通过EXCEL的散点折线图来说明一下直观的旅游人数情况。然后我们进行回归分析,来预测2010年份外省市来沪旅游的人数,得到的如图5-1、5-2所示:

图5-1 2004-2009年外省市来沪旅游人数图5-2预测2010年外省市来沪旅游人数通过拟合公式,我们将2010年代入,可以预测出2010年外省市来沪旅游的人数为8857.6万人次。

上海世博会从2010年5月1日开幕至2010年10月31日闭幕,一共将历时六个月,合184天的展期。根据上海近六年来的外省市来沪旅游统计的平均数据,5-10月这六个月份接待的外省市旅客的数量约占全年的60%左右。

所以计算可得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接待外省市的游客为5314.56万人次。

假定75%的游客会参观世博会,则2010上海世博会的国内参观者(不包括上海市本地参观者)约为3985.92万人次。

从上海统计年鉴中整理出数据,同理可作出2004-2009年份本市市民在本地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入境人数的散点折线图和其趋势线。得到如图5-3、5-4所示:

图5-3 2004-2009年本市市民在沪旅游人数图5-4 2004-2009年国际游客来沪旅游人数预测出2010年份本市市民在本地旅游的人数和国际旅游入境人数分别为4786.26万人次和694.99万人次。

根据上海近六年来的本市市民在本地旅游和国际入境旅游统计的平均数据,5-10月这六个月份接待的旅客的数量分别约占全年的60%和51.5%左右。

因此可以估计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接待本市市民的人数为2871.756万人次,国际入境旅游者人数为357.92万人次。

假定70%的国际游客会参观世博会,则2010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参观者约为250.54万人次。

从上海统计年鉴可知,上海市现有实际人口总量为1921.32万人,其中包括户籍人口1379.39万人,外来人口(半年以上人口)541.93万人。假定有80%的本地居民会去观看世博会,则2010上海世博会的上海市本地居民参观者约为1537.06万人次。

截止2010年9月11日止,通过访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网站[2],通过园区即时客流统计可知,累计参观人数为5050.38万人次。距离2010年10月31日结束还有50天时间。

通过官方网站的出售门票的情况,并结合余下的参观量,可以估测出本次世博会的游客数量在6800.38—7050.38万人次。我们暂且估计本次世博会的游客数量为7000万人次。

我们把世博会要招待的人数7000万减去上述估测出来的基本入境游客人数与国内游客人数,就获得了本次前来参观世博会的专程游客人数为1226.48万人。

通过EXCEL 的回归分析,我们预测出2010年国内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为1562.71元,如图5-5所示:

图5-5 2004-2009年国同旅游者人均消费

旅游业产出对上海经济贡献还表现在旅游消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3]上。而所谓的旅游乘数就是指旅游业创造的总效益与其创造的直接效益之比。具体的公式如下:

a b b

W W p W +=

而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下式表达旅游业产生的乘数效应:

11p ω

=- 上式中的“旅游收入产生的在当地消费的增加值比例”是指在旅游业创造的直接产出中,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及税收等形式存留在当地消费的金额占总的直接收入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乘数效应就越大。例如,若有40%的直接收入是在当地消费的,那么每1元的旅游收入,经过在本地不断再消费,将给当

地经济带来1.67元的总消费支出。

上海世博会的产出乘数是指由世博会带来的旅游者花费所产生的所有收入(包括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工资等所有收入)对其的比率;就业乘数指由世博会所带来的旅游者的单位旅游消费(如万元)所产生的所有全职就业机会(单位为人)的数量变化。

可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数据后发现,上海旅游经济影响的相关乘数十分难以测算,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相关乘数也难以测算。有些论文引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旅游经济影响评价中有关旅游乘数的数据来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乘数效应估算的依据。我们认为这不一定符合实际。所以我们决定换一个思路再建个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5.2 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

5.2.1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原理

旅游本底趋势线(以下简称本底线)是指在不受重大政治事件冲击影响下,某国(或地区)境内外旅游业长期发展(以客流量或经济收入为指标)所表现出的天然的趋势方程。它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天然而稳定趋势和时间规律,是旅游目的地及其客源市场两个断面,在资源赋凛、旅游需求、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速度。以及空间相互作用中多种因素的综合反应。建立旅游本底线可以揭示某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固有趋势,结合统计线(由统计数据所作的趋势线)可作为指示旅游业兴衰的“睛雨表”,本文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例,在统计资料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本底趋势线模型[4—7],对其效应进行量化评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剥离出上海世博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因为本底趋势线模型可以反映在没有特殊事件和因素的影响下,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趋势。就重大事件活动而言,其性质是一种超常规的特殊因素,对于上海世博会这类一次性的重大活动来说,其特殊性就更加突出,因而,应用本底趋势线模型方法分析重大事件活动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合适的。

5.2.2 本底趋势线模型的建立

我们应用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方法,并把它扩展到和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本底分析中,以估算上海世博会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分别用EXCEL、SPSS统计软件的多种方法,相互比较、印证本底趋势线,以找出旅游及经济发展实际的本底趋势,然后从中剥离出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分析的指标包括:上海市海外旅游人数(OT)、国内旅游人数(DT)、国际旅游收入(ITI)、国内旅游收入(DTI)、国内生产总值(GDP)。分析时段为2004—2010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08和2009年世界旅游业受到金融危机和猪流感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客流量出现严重滑坡,具有很大的非本底性。为了建立上海旅游的本底趋势线,本文采集数据的时间序列为2004-2010年7年。本文所采集的统计数据,主要取自《上海统计年鉴》。分析建模时段从2004-2010年度共计7年。由于没有2010年的具体数据,我们根据2010年上海市上半年的数据,考虑世博因素,对各个指标分别建立了模型进行预测。最终得到2010年上海各个指标的预测值。(见表)。诸如:我们利用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历史数据建立趋势方程,结合金融危机对旅游业的消极影响提出了指数曲线和Logistic曲线两种可能的拟合模型进行预测。考虑2010年世博会这一事件旅游的重大影响,最终选择指数模型作为最佳拟合模型,预测2010年上海入境旅游人数将达到721.284万人。

对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期统计数据的订正,采用了趋势线分析基础上的直线内插法。具体做法:

(1)先用统计数据作出长期变化的趋势线;

(2)用目视观测法,从统计线上寻找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站a n 和终止站b n ; (3)用内插方程()Y Y n n d n a ai =+-?,修补订正金融危机影响期的统计数据.在上述内插主程中,n Y 表示第n 年客流量订正数值,ai Y 代表内插起始点客流量统计数值,n 代表所要订正的年份(本文主要为2008,2009两年),d 为进行直线内插的公差值,计算式为

Y Y ai bi d n n a b

-=-

经过内插运算后得到下表:

以及由此组合成的直线—指数线、直线—逻辑线、直线—正弦线、指数—逻辑线、指数—正弦线等复合形式。在选配最优本底趋势时,主要根据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而定。

本文建立的本底趋势线的方法是:1. 选取2004-2010年共计7年数据(其中,08,09年为经过内插订正数据),作出趋势线统计图;2. 观测统计图,选配一个合适的趋势线方程;3.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据的最优拟合、确定有关参数,建立本底趋势线方程。

5.2.3 本底趋势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在下面所列的本底线方程中,t 为时间变量,从04年开始依次取t=l ,2,3... 根据上表可以确定各个指标最终的本底趋势模型方程式。

海外旅游人次最终本底趋势线模型方程:

36.761448.6251.31sin(11.93279.814)t

t t y

=+++

国内旅游人次最终本底趋势线模型方程:

0.0396734.3t

t

y

e

1=

国际旅游收入最终本底趋势线模型方程:

()24.241t 230.22 5.323sin 4.6133t 300.236t

y

=+++

国内旅游收入最终本底趋势线模型方程:

0.1295t

958.74t

y

e

=

GDP 最终本底趋势线模型方程

0.301

7385.9t

y

t

=

根据上列各个指标最终的本底趋势线模型,计算得到各个指标各年的本底值,再与各年的实际值相比较,得到各个指标各年的实际值与本底值之差。

年的旅游人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不仅将客流量的降低的情况遏止,还高出了本底趋势线的数值。排除了旅游本底趋势模型在自然状态下的成长,上海世博会对海外旅游人数的贡献值是86.2513万人次,对国内旅游人数的贡献值是5306万人次,对国际旅游收入的贡献值是55.9548亿元,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值是728.217亿元,7年来,上海市GDP保持着稳定的接近线性的速度增长,2010年GDP增长率接近8.2%,而且在2010年旅游业的总产值占GDP的20.36%。根据上面的说明,这些数值也就是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效应。在理论上,这些数值也是在不举办世博会的情况下,上海市将损失的旅游效应和GDP数额。

5.3 系统动力学模型

5.3.1 模型的原理

上面的模型必须在特定情况下才较精确,于是我们想对上述模型进行改进。通过查阅大量的资量,我们打算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出上海游客人数的系统动态模型,预测出正常情况下,上海每年的潜在游客,出行,重游,累积游客的数目。由于2010年世博会这个事件的影响,预测出举办世博会,以及以后6年中上海潜在游客,出行,重游,累积游客的数目。

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明世博会给上海旅游带来的影响。然后提出降低后世博带来的旅游消极影响的意见

5.3.2 模型的假设

(1)旅游产品接纳游客的能力是完全弹性的.即此旅游产品的周期只受到市场的限制,而不受到其环境容量、建设和运营资金等的影响.扩大产品容纳能力所需的时间为无限小;

(2) 当所有的人收入升高时,都转变为该产品的潜在游客,但是是否能实现旅游动机,成为真正的游客却受广告、口碑一其它同类产品竞争的影响;

(3)游客具有季节性;

(4)游客增长后不会导致内部的瓶颈,游客的旅游体验都是正面的,即口碑产生正面的效益;

(5)人口的基数是一定的,人口是零增长[8]。

5.3.3 模型的主要结构

该模型的主要结构是游客市场。

图5-6 游客结构示意图

图5-6中变量为库存量潜在游客P ,累积游客A, 阀形符号表示的变量为流量, 双线箭头表示流量的方向, 单线箭头表示影响流量的变量。潜在游客是一个库存量, 指的是有了出游动机, 又具备经济能力的游客, 潜在游客是此模型的核心结构。它受3个流量的影响, 1 个为增量, 是指旅游产品的重游游客, 另一个增量为致富率,减量则是出游率, 也即每年的出游游客。

一部分游览过目的地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仍有兴趣, 成为该产品的潜在重游客。重游游客受累计游客数量与产品的平均寿命影响, 因为这部分潜在重游客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可能真正地考虑出游的可能。出游游客是实现了旅游愿望的游客, 影响的因素有起正面作用的“ 口碑”和广告的作用。决定“ 口碑”作用的是累积的游客、口碑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旅游的广告弹性较大。 5.3.4 模型的建立

因为下一阶段的潜在游客是受上一阶段的潜在游客数量、致富人群的数量、重游游客的数量和出游游客的数量决定,所以得到下式:

1i i P P N α+=+?--E AR (1)

第i 年出游游客的数量和受广告影响的游客数量和受口碑影响的游客数量有关,则得到下式:

i AR B D =+ (2) 累计不重复的游客数量为历年出游客数量减去重游游客数量

i+1A AR =-+i E AR (3) 受广告影响出游的游客数量等于广告有效率乘以第i 年潜在的游客数量 i a P =?B (4) 受口碑影响的出游游客数量受接触率、口碑接纳系数、第i 年潜在的游客数量,累计不重复的游客数量和总人数影响

i P A D C N β=???÷ (5) 重游游客数量和累计不重复游客数量、产品平均寿命有关

A I =÷E (6) 5.3.5 模型参数的确定

通过查阅大量的数据和比较,我们确定了一些参数: 产品平均寿命: I= 5(年); 总人口:N=13.7(亿);

广告有效性: a= 0.015(/年); 接触率: C= 100(次/年);

口碑接纳系数: β = 0.045[9];

致富参数=0.087; 09年游客=12361万人

说明:由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的旅游人数的相关系数为0.981,P=0.001<0.01,显著性高度明显。所以我们假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的旅 游人数成正比,其中我国09年GDP 的增长为8.7%[10]。 5.3.6 模型的求解

运用LINGO[12]软件编程[附录4],运行LINGO 程序得出结果首先我们预测了在不举办世博的情况下游客数量

图5-7 LINGO 程序运行的结果

图5-8 正常情况下04-15年潜在游客的数量

图5-9 广告对游客数量的影响 在10年之后,客逐渐增加,强大的广告宣传和口碑的作用下, 得多,因此, 地市场达到饱和状态。馈作用的共同影响下, 从对游客市场的影响方面来看, 在旅游地发展的初期作用较大, 5.3.7 模型的结论与分析

定的参数。问题在于, 参数赋值改变导致模型模拟结果大相径庭系数、接触率、总人口、情况。

表5-5 参数分析表

也即进入生命周期后期的时间, 对于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并不产生影响,

因此, 这些参数的选择并不影响模型对旅游地总体发展趋势的模拟。

但是, 当重游率系数加大时, 出游游客曲线就有实质性的变化, 到访的旅

游地的游客在经历了初期的下降后, 又上升, 生命周期的现象并没有出现。重游

率系数的上升意味着, 城市旅游目的地能够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新的活动来吸

引老市场, 不断地加强重游游客的正反馈, 从而避免了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命

周期模式, 但是各个阶段的主要产品的确可能经历上升和衰落的过程。

按照产品平均寿命: I= 5,假设去世博园的80%的人都是本来未来5年去

上海的潜在游客则世博园的预计游客为7000万,则相当于每年的出游人数减少

1120万人的累积游客。而世博会11年的游客数量为5600万加上0.1344730E+09 AR=190473000

按照来上海的游客人均消费1562.71元计算

GDP的增长=1562.71 (176473000-134473000)=656.3382亿元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博会后由于受到节事活动“低谷效应”的影响,旅游企业的效益可能下滑。总之,世博会前、中、后旅游经济都可能出现受益不大甚至滑坡的危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的优化对策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上海游客人数的系统动态模型,预测出正常情况下,上海每年的潜在游客,出行,重游,累积游客的数目。举办10年世博会,由于这个事件的影响,预测出举办世博会,以及以后6个月中上海潜在游客,出行,重游,累积游客的数目。

通过两者的对比来说明世博会给上海旅游带来的影响。然后提出降低后世博带来的旅游消极影响的意见

由于世博会的原因,我们通过资料的查找,修改部分参数值。提高了广告有效率、口碑接纳系数。

广告有效性: a= 0.05(/年);

口碑接纳系数: i= 0.045;

在世博会后,我们把世博园当成一个专门的旅游景点处理,所以我们去除了致富人数这个变量,由于我们的数据采用的是按月来计算,所以调整了产品平均寿命为: I= 60(月)

运行LINGO软件[附录五],运行得到的结果整理如下:

图5-12 预测的2009年10月—2010年3月的游客人数

5.4 应对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优化的具体对策

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的实现,涉及到许多问题与对策。其中关键的问题与对策是:第一,克服瓶颈制约,完善旅游服务接待系统;第二,保证服务质量,实施优质服务企业认证与推荐制度;第三,增加参观者的弹性需求,提高旅游经济增量。

对于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想到,旅游产业链或综合接待服务系统主要包括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餐馆、旅游饭店、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娱乐活动、旅游环境、旅游服务等九大要素或九个环节。按照“木桶原理”,其中某一个要素或环节的“短板”会制约整个旅游产业链或综合接待服务系统潜力

的发挥。另外,构成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企业往往具有“小和散”及临时组合的特点,即旅游企业规模小、各自独立,仅在接到接待某一批游客订单时才联合起来。其中每一家企业往往很短视,只考虑自己完成某一次接待任务的经营机会,很少考虑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对上海一些旅行社总经理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说:旅行社对世博会很少有长期计划,只是到2010年时,看客源机会采取“随机应变行动”。因此,非常需要由旅游主管部门事先进行专题调查研究,了解上海接待7000万世博会参观者的综合能力及其薄弱环节,克服瓶颈制约问题。

我们通过对上海旅行社、饭店、景区、会展公司与上海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世博会的旅游接待系统存在的“短板”主要表现在:(1)缺乏优秀的导游人员。

(2)旅游交通的标志与信息系统不完善。

(3)旅游交通运力紧张及衔接协调存在问题。

对于第二个方面的问题,由于参加世博会的游客与上海当地旅游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状况,因此,很容易导致一些旅游企业在提供游客预订服务时出现“逆向选择现象”,在履行为游客服务的责任时出现机会主义的“道德风险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服务质量,需要提前实施优质服务企业的认证与推荐制度。

参加认证与推荐的旅游企业应该包括旅游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旅游交通企业——航空公司、火车、出租车、游轮等;旅行社——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旅游饭店——各类旅游住宿企业;旅游购物场所——商店、购物街区;旅游景区。优质旅游服务的认证标准可以参照香港旅游发展局推行的“优质旅游服务计划”所规定的标准,至少包括:(1)明码实价;(2)资料清晰;(3)优质服务。香港旅游发展局规定,获得认证的企业必须通过每年严谨的评审,以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以上标准。

建议由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管旅游企业优质服务的认证与推荐工作,也可以授权给相应的行业协会——旅游饭店协会、旅行社协会等负责认证与推荐工作。达到标准的,颁发优质旅游服务与推荐证书,并在网上与在其他官方的宣传资料上公布。

对于“增加参观者的弹性需求,提高旅游经济增量”这个问题,按照需求的收入弹性或价格弹性,至少可以将参观世博会游客的需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乏弹性的需求,如对交通和住宿的需求,增加这些产品消费的可能性较少;另一类是富于弹性的需求,包括在景区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在商业街的购物等,增加消费的可能性较大。例如,上海2007年入境游客的购物消费额占总消费额的14.7%,香港与新加坡却要占50%左右。因此,上海应该十分重视对旅游购物场所和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的开发。上海特别需要站在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高度,开发具有全国和世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与旅游购物场所,例如加快上海欢乐谷的建设速度,充分利用世博会7000万游客的推广与消费机遇,既可以吸引专程游客在上海地区进行延伸旅游,又可以为世博会后上海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产品与宣传基础。

六.模型的评价及改进方向

6.1 模型的评价

模型一是一个基本模型,它采集了很多数据,对数据进行了粗略的处理,简单可行,可以看出一个大致的趋势。但结果略显粗糙。

模型二应用了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对2010上海世博会一些指标进行了估算。在缺少2010年完整数据的情况下,我们应用简单的预测模型估算了2010年各指标的数值。并通过2010年的数据对由于突发事件的08,09的数据进行了修正。再给出一条本底趋势线之后,根据08,09和10年数据在本底线上下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出2010年世博会对各项指标的巨大拉动作用。可以说,用本底趋势线对上海世博会效应进行估算是合理的。模型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估算世博会对各年各个指标影响值的时候,隐含的假设就是世博园是一个常规开发起来的景点,在实际上也就是没有把世博会与世博园联系起来,这一假设存在不足。

模型三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致富参数,口碑接纳系数,广告有效性等因素,以潜在游客为中心,求解出,出行,重游,累积游客的数目然后求得世博会对于城市GDP拉动效应。模型的亮点在于把上海当成一个城市旅游地,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景点。缺点设定了一些不变的参数,如总人口等,那些数据可能是动态变化的。

三个模型各有优缺点,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6.2 模型的扩展

在本文中,我们考虑的都是由旅客带来的旅游经济影响。而由历届世博会的召开并造成的影响,我们可以知道,召开世博会将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举办世博览会导致的大量投资,极大改善了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见表6-1),为城市经济的提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

从而大幅提高该城市的公用设施,造福市民。

下表为上海统计年鉴中统计的1994年-2009年间上海市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1]。

举办权。从这一刻起,世博会的效应就已经开始产生了。

由上面的表格中数据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从2002年以后世博会申请以后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总额在比以往更加高速的增长之中,如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入就是2002年的2.41倍,整整提高了141%。这就是世博会带来的影响。

所以我们探求一下2003—2009年间即世博会申请成功后世博会未召开情形下所造成的影响。

无世博会预期的相关投资预测对世博会可能影响到的相关投资领域(电力建设、市内交通、自来水、煤气、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等)的投资,采用时间序列模型进行趋势预测:

t t t Y a b D c =++

其中,t为时间变量,t D 为虚拟变量。参数估计的样本期为1992—2001年(按1992年不变价格)。

应用以上模型对上海无世博会预期的相关领域的投资进行预测(见表5).2003年到2009年上海在上述领域的投资总额约为2057.082亿元。

的投资总额约为3742.19亿元。远远大于上模型中对上海无世博会预期的相关领域的投资的预测值。这说明了世博会效应的巨大影响。

而这些基础公共设施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并不会因为世博园的拆除而废弃。依然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给上海市人民带来便利和经济效益,也会使上海市的旅游环境更加好,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沪旅游,增加旅游经济效应。所以我们打算扩展我们的模型,将这些轨道交通,航空等基础公共设施都考虑在内的来定量计算旅游经济效应会更有效。可惜时间原因,我们不能继续往下探讨,有机会再往这个方面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239020528.html,/2004shtj/tjnj/tjnj2010.htm

[2]https://www.360docs.net/doc/239020528.html,/

[3]何建民.上海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及优化对策研究[J].

[4]苟小东,孙根年.上海市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陕西师大学报. 2000,28(2):110-114

[5]孙根年.我国6大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J].河南大学学报.1998,28(4):64-70

[6]李乃英.西安市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1998,28(4):339-343

[7]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基于本底趋势线与小波函数的中国旅游成长及多周期分析[J].旅游科学.2009,23(6):21-27

[8] 徐红罡, 郑海燕, 保继刚. 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系统动态模型[J]. 人文地理,2005,20(5):66-69

[9] 徐红罡. 潜在游客市场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J]. 系统工程.2001,19(3):69-75

[10] 刘文彬,梁明珠.我国城乡居民人均GDP与旅游消费关系的定量分析[J]. 特区经济, 2010,5:149-150

[11] 屈雪莲,过聚荣.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拉动效应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 2008,5:29-35

[12]谢金星,薜毅.优化建模与 LINDO/LINGO软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大事件发生对我国外交影响的定量分析——浅论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力

2011-2012年第二学期 数学建模(课号:CK7G05A)大作业 题目:大事件发生对我国外交影响的定量分析 ——浅论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力 2012年6月13日 装 订 线 装 订 线

大事件发生对我国外交影响的定量分析——浅论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力 摘要 【摘要】本文量化研究了大事件对外交活动的影响,建立了2010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力模型。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收集并处理我国近年外交活动数据;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衡量我国外交水平的评分体系,由此计算出外交水平数据;第三步,确定大事件对外交水平的影响力,首先,通过拟合外交水平数据预测出外交水平的本底趋势。将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平均差值作为外交水平在大事件影响下变化的衡量指标。其次,将大事件对外交水平的作用强度分级,寻找外交水平突增与大事件发展进程的关系。再次,提出吻合度指标,提炼出外交水平突变的主导大事件。最后,计算世博会作用强度在大事件的强度总和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世博会对外交水平影响力的指标;第四步,评价模型合理性。【关键词】世博会影响力;影响力模型;外交水平;吻合度

2011-2012年第二学期数学建模(课号:CK7G05A)大作业 1问题重述与分析: 随着上海世博会逐渐升温,"世博外交"一词开始变得流行?外交部多次强调,上海世博会不仅是博览盛会,也是中国外交的一件大事?选取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这一侧面,定量探究世博会对中国近期外交的影响,给出一套定量评价标准,用以评估世博会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力大小。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将问题涉及的外交水平划分为几个因素(如官方的外交活动、民间的对外交流等),即外交水平可以直接或明显间接影响到某些方面,对一些方面可能进行再次细化,得出二层甚至三层因素,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给出因素影响权重。 第二步:利用网络资源,将查询到的各个方面的数据整合分析,利用某种方法对整合后的数据进行统一量纲化处理,将总体(即世博会)对各个因素的影响力大小量化处理,由此结合各个方面的权重因子即可得出世博会对外交总体的影响力量化评价。 第三步:在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对问题进行抽象和推广,将具体量化值与一般规律性量化值进行比较,得出量化的比较标准,用类似的标准评估其他重大事件对中国外交影响力的大小。 2 模型假设: 1.将外交水平M完全划分为官方外交A1和非官方交流A2两个方面,用M代表我国外交水平得分,最大值100,最小值0,忽略其他方面; 2.官方外交A1包括外宾访华B11(外国重要领导人的来访),领导人会见B12签订的协议与发布公告数B13三个方面,忽略其他方面; 3.假设领导人会晤B12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C111为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面,第二等级C112为除胡锦涛外的八位政治局常委的对外接见,第三等级C113为除九位政治局常委外的其他领导人的接待; 4.协议与公告B13只包括条约签订C121和重要讲话C122,忽略其他非正式协议; 5.仅考虑世博会对非官方交流A2的外贸进出口B21、民间组织交流B22和入境旅游B23三个因素的影响,对其他因素无影响; 6.视民间交流活动B22包括以文化为主题推动文化学术界与外国同仁的对话与交流,

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规模最盛、影响最大的世博会.为了对世博效应进行定量评估,本文以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视角,将世博效应划分为确定性部分和不确定性部分来进行分析. 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是在2003年,模型一依托本底趋势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模型,在1992年—2003年这一与世博无关的阶段,对上海市生产总值和对生产总值构成影响的多个变量进行拟合,得到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本底趋势线,然后用这一本底趋势线对2004年—2009年这一上海世博准备阶段的生产总值进行推算,从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实现对世博前期效应的完全剥离,并通过和上海市2004年—2009年的实际生产总值的比较,量化得出上海世博会在准备期对上海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模型二通过加入世博影响因子,以2004年—2009年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再次回归得到完善后的世博后期效应的预测模型,并对2010年—2015年这一上海世博会的后期影响作出预测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互联网上查询得到上海世博会的前期固定投资数据,结合固定投资的乘数效应,初步估算世博会给上海市带来的GDP总收入。这两个模型,是对上海世博会的确定性影响作出了量化的评估。 最后,通过模型分析,系统论证上海世博效应,并结合实际,对世博效应的不确定性影响作出相应的前瞻性分析。 关键词:定量分析本底趋势线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一、问题重述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它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由于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促进,世博经济也日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焦点,为此本文通过建立有关上海近年的GDP与时间变量、政策变量等的模型,量化分析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对“影响力”的定性及定量 影响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也不可能完全通过一些实际的数据来完全量化。因此本文在考虑到这一点的同时将世博带来的影响力分为确定性影响和不确定性影响两个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将确定性影响力转化为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时,往往需要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时,正是应用了这种方法。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分别建立模型。上海世博会是在2003年申办成功的,模型一通过对1978年——2003年这一时期上海市的生产总值以及影响生产总值的各个因子变量进行分析,拟合出申办世博会成功之

参观世博会中国馆感想

篇一:《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参观上海世博会的心得体会 前几天单位组织我们去上海参观世博会,期待着百年世博的举行,从申办世博到成功,一路走来,中国付出了辛酸的汗水,无数的努力, 终于上海成为了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城市,带着 自己心中的那份憧憬,我如期的参观了世博园。 这次上海世博会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的盛会,又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举办2010年世博会,既是为世界各国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交流,近距离对话世界文化,向世界学习的重要契机。一个馆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各馆将自己本土的特色文化高度浓缩,通过科技手段将声音、图片、文字融为一体,产生动感,栩栩如生,处处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极大地表现出以人为主体的城市生活的现实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增强了人们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城市文化的了解。城市彰显人文精神,令人向往,令人浮想联翩,令人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12号上午,按照参观的预约安排,我们参观了中国国家馆。来到中国馆外,你立刻会被中国馆宏伟的外观所吸引,醒目的中国红,别具一格的建筑构思,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进入馆内,彬彬有礼的志愿者微笑着引导游客参观,展馆内有流动的“清明上和图”国宝级名画,画内的人和景如一部纪实的影片动态地展示出来,栩栩如生,令我大开眼界,太奇了;有乘坐轨道游览车,让游客领略中国城市发 展的历程和在城市发展中中国建设者的智慧结晶;有聚焦“低碳未来”专题馆,向每一个游人展示中国城市未来的发展以低碳为核心元素,同时也对参观者也进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的学习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教育;有童心畅想展区,98幅儿童画展示了孩子们童真烂漫的想象为城市的未来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我们来到欧洲展馆区,英国“创意之馆”、瑞士的“城市空间与自然的和谐”、西班牙馆宛如“万千柳条”、法国的“感性城市”馆、意大利的“人之城”、捷克馆“布拉格幸运浮雕”等展馆汇集了欧洲各地的风情建筑和著名景观,造型完美,主题鲜明,令人难忘。 在世博园里,吉祥物“海宝”非常可爱、特别耀眼。参观了最后一个馆后,到世博特许专卖店去观赏世博系列纪念品简直就是一种好奇、一种享受,兴趣渐浓时不妨也买下一两件作为纪念。如各种形体的“海宝”吉祥物、世博会纪念章、世博会手表、世博会展馆扑克牌、海宝毛绒玩具、世博徽标T恤衫、海宝钥匙扣、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翻译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翻译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中英文翻译 2010World Expo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in China, this is the first timethat China hosted the World Expo. The theme of the Expo is BetterCity, Better Life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Organizers expected toattract 70 million visito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attend, at the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largest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Expo. Theemblem of the Expo with the main colors of green, expressing theChinese people for the future,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create passion. 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在我国上海举行,这是第一次由我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Life)。主办机构预计会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前来参加,同时它也是世界博览会史上规模最大的。此次博览会的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1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010年世博会在我国大都市上海举行,对此我们感到很骄傲,很自豪,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世博会结束后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谈谈世博会在我国举办的重要意义

谈谈世博会在我国举办的重要意义 最佳答案2008年8月8日,当绚丽的烟花在北京的上空绽放时,北京奥运会在鸟巢揭开了序幕。时隔一年有余,当那场无与伦比并震撼了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悄然远去时,又一场世界性盛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预计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目前,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在紧张的进行当中,上海市的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积极加强沟通协作、相互支持配合,为即将到来的上海世博会做出切实的努力,力求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每一场世界性盛会对其举办国来说,都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后奥运效应”正在越来越显示她的能量。同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想必也会有其意义,归结如下: 首先,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我国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向世界宣传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元素”和反映现代经济崛起、文化繁荣、科技创新、民族兴旺的新的“中国元素”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高度体现,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在亲和中接受与喜爱“中国元素”,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其次,大大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旅客前来参观。我国将借此契机增强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平等友好、富有感性的交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据了解,在世博会期间,我国将利用开幕庆典、开园仪式、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传统节庆,以及大量的演艺娱乐活动,真实、科学、有效地诠释和展示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现代文化和中华文明魅力。 再者,她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城市的发展,拉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她对周围的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举办城市,在筹备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的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且,世博会,作为一个吸纳大量世界资源的创意产业,也将大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处于瓶颈期的上海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一个重大的转型动力。除此之外,申博成功之后,上海市民不断增强的外语能力、公民意识、公益理念、平等眼光等,无不逐渐凸显出作为国际都会的特征。而在社会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上海市政府也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这些举措无疑对上海市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上海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亦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要论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的意义,当然还有很多。历届世博会的举办不仅极大提高了举办地的声誉,对举办国的社会、文化、经济各领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北京如此,对上海亦然。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回答相关提问时,曾明确表示“上海作为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评估

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评估 摘要: 本文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在上海统计局官方网站及其他权威网站获取相应数据,建立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论文为了更精确的衡量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先后建立了三个模型。 模型一:建立比较静态模型。首先运用神经网络预测在无世博影响的情况下2003~2009年上海GDP的增长趋势,然后再与实际世博会的情况下上海2003~2009年GDP的增长趋势做对比,得到世博会对上海在筹办期间经济的拉动效应,并由此绘制出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图。得到自2003年筹备开始,世博会每年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约为2%,且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2009年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达到了3.75%。从2003年到2009年上海GDP已累计增加到1907.2亿元。按此趋势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达到6%左右。这些数据都说明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 模型二:建立了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回归模型,并定量计算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二深入探讨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通过多次使用回归分析研究各产业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变化,按照剩余标准偏差和拟合优度选定了各个产业所占比重的时间序列回归方程。并以此绘制出各产业比重的走势图,得出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推动作用。然后预测出了2010年至2012年一、二、三产业各自占上海GDP 的比重,得到2011年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大于72%,达到世界一流都市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定量计算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得到2003年到2009年上海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0.9个百分点,进而得到世博会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的贡献。 模型三: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投资乘数模型。根据经济学理论分别计算考虑当期收入影响的投资乘数和同时考虑预期及资产因素的投资乘数,分别为2.057和1.64。然后用投资乘数乘以世博会的累积投资,得到2003年到2009年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及机遇

上海世博会带给中国的影响与机遇 上海世博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使得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盛会,更是全中国与全世界的盛会。上海世博会的举行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上海世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了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给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中国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具体来讲,上海世博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旅游收入 首先,为了办好世博会,上海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世博会对上海的影响随处可见,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城区规划也更加合理,绿化面积明显增加。其次,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这进一步推动了上海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所拉动的综合效益,相当于对其前期投资的11倍之多,这给上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最后,世博会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发展范围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及东部沿海地区,据估计,约有超过70%的参观者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超过7000万人次,将创下世博会150多年历史的最高纪录。而今,据上海世博会结束还有近一个月,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就已突破6000万。这对扩大世博会影响、促进国际博览事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据初步测算,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将达144.2 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上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拥有世界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有潜在的世界上最广阔的消费市场,世博会的举办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国式市场经济的了解,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进一步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上海,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展示上海的投资环境。同时,世博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促进民族产业振兴,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这会进一步提高了上海的现代化和开放化程度,从而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三、世博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据资料: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集,也是东道主动员全国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一、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成了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世博会对人们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增长、科技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人文素质。参加世博会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也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二、上海世博会的效益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仍处于或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举行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经济影响广泛而深远。中国旅游业将为世博会举办的过程中直接带来了广大的收益。一名参观者对当地的各种产业有催动作用,直接包括:零售业、酒店、交通、通信、餐饮、观光等产业得到乐观的收益,其中的消费都主要来源于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转型国家,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世博会的举办成功能将增强海内外投资商对中国经济的信

心,带动国内投资和外商投资双升温。使其投资效应扩大,推进中国经济增长,提高综合国力。 三、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 2010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世博会所造成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1、政治的影响。世博会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开放平台。纵观当今世界格局,合作与交流成为主流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误解、分歧、争执仍然存在,有时甚至要通过战争这种最极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架起了一座增进了解、释放善意、传递各自诉求的桥梁。它成了一个我们和世界各国相互了解与沟通的范本,也成了检验中国人民智慧的范本,将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向世界。此外,上海世博会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经济的影响。上海世博会除了给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之外,还给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世博会所传递的新能源利用的趋势,已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积极的态势。全国各地均迅速进行政策机制的创新,从扩大需求入手,进一步刺激新能源的发展。” 世博科技的许多成果,一定会在今后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据了解,不少世博科技成果已经在上海乃至中国“生根发芽”。诸如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筑、电子标签、LED(发光二极管)、准4G网络等高新技术的成功亮相,无疑将推动这些技术的产业化。

上海世博会的经济影响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可知:对世博会的各项投资会对未来的经济总量变化产生连锁反应。我们可以根据投资总额利用“乘数原理”计算出它在后世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以此来衡量世博会在经济方面的长期影响力。 模型二:世博会长期在经济方面影响力大小的定量评估 我们用世博会在后世博阶段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大小来衡量它长期内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大小。 世博会的各项投资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上海市的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来定量计算世博会的各项投资在未来具体能产生多大的经济增长量。 边际消费倾向(MPC )的确定 世博会投资支出对GDP 的影响取决于乘数K 的大小,而K 的大小取决于上海消费者在举办世博会期间MPC 的大小: Y C MPC ??= 其中,C ?为消费变动,Y ?为收入变动。 未来上海消费者的MPC 的估算成为预测世博会对上海市未来经济影响力大小的关键。对MPC 可有下述理解: 各年的国民总值变动 各年的消费变动/=??= Y C MPC 计算世博会投资对上海GDP 的长期影响,可先计算消费函数,再用消费函数来确定MPC 。表1给出了1990年—2008年上海市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 表1 上海市人均消费与人均收入

数据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我们可以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回归方法测算1990年以来的消费函数,得到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的线性拟合曲线如下图所示,其参数估计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R方为,表示曲线拟合的非常好,所以该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因此,我们可以得到1990年以来的消费函数为: C C b Y 其中,C为人均消费,Y为人均收入,系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 代入数据得:C589.9990.708Y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论文

上海世博会的带来效益和意义 内容摘要:上海世博会从2002年12月3号夜晚申办成功到2010年5月1日的开幕式,期间上海世博会的效应就不断的彰显出来。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世界对中国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世博效益、影响、意义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自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东方文明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国度。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 以下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意义: (一)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将有55%居住于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 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另一方面,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将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来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四)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科技意义: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世博会是工业革命下科技进步的产物,它代表着当代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现代科技进入人类生活。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亮相”并被人们认识,从而得到普及推广的。 经济意义: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世界经济”现象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直接为举办世博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二是围绕开发世博会资源进行的经济活动,三是主办城市借世博会契

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20 规 划 师PLANNERS 我国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这无论是对于上海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2004年,上海世博会组织方就场地规划举行了国际方案征集活动,东南大学与美国三人小组合作,在两个月内取得了一份令人欣慰的成果,该成果获得了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今天,欣闻这一项目进入城市设计阶段,并面临下一步的建筑设计,应该说世博会的前期设计工作已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我们所提出的理念和构思主要是基于对基地和世博会的理解。世博会规划设计竞赛所提出的五大主题为场地规划、交通、地下空间、会后利用和标志性建筑。我们的方案就是要从我们的专业视角回应这五大主题。 对规划竞赛理念的回顾 与以往世博会主题突出科技、环保和生态不同,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一内涵。预计在2020年左右,世界上会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即真正成为“城市的世纪”,因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倡导城市文化的主题是很有创意的。同时,世博会的选址位于南浦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浦江两岸,同时又是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企业所在的正在衰退的地区,这对上海中心城区的改造和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机遇。历史上的黄浦江曾是上海发展的边界,自陆家嘴开发后,两岸的联系加强了,黄浦江也从边界转为“脊梁”,成从主题解读看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 □ 王建国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7-0020-02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为城市发展的一条中轴。世博会场址作为陆家嘴开发后的又一滨江建设区域,应实施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和统一的主题引领。 如果说陆家嘴的开发与建设代表了20世纪末上海的建设高潮与繁荣,那么世博会将代表21世纪初上海新的崛起和腾飞。因此,世博会所采用的理念和思想不应与陆家嘴相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采用“山水城市”的规划理念的原因。上海应该从20世纪陆家嘴那种曼哈顿式的发展走向21世纪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地标性,而“山水城市”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而产生的想法。 对标志性建筑物的看法 世博会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在东南大学所做的 方案中,在浦东西南角设置了一座超高层建筑。这样一个超高层建筑的高度和规模或许值得商榷,但在技术和使用上并没有问题,我们对它的建造方式、施工周期等都进行了分析论证。同时,根据会后的利用规划,塔楼区域包括会议中心将被保留,围绕中央绿谷 和国家馆拆除后的重建区域将形成新的商务中心。规划进行高塔选点时还考虑了它正好位于黄浦江弯道上,视野开阔。我们提出,世博会标志物完全可以是一种地景式的建筑。在我们的文本中有一张图是比较有趣的,我们认为20世纪的上海是陆家嘴的那种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中心;21世 纪的上海应该是平和的、融入自然的,这个理念当时同样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同。同时我们认为,并非所有的项目都能采用这一方式,只有世博会这样的特殊项目才有可能:首先是世博会展馆建筑对宏大空间的诉求,为选择这一方式提供了功能上的理由;其次是世博会选址于黄浦江畔,创造山水相融的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的自然流露;最后是从技术上来讲,实现这一建筑并不存在建造上的困难。综上所述,我们希望能创造一个和历届世博会不同的标志。“中国山”体现的应该是“21世纪的中国”的世博精神。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 本次世博会场地范围内存在一些文物建筑,如何处理好“保”和“建”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问题。 我们应站在保护上海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和环境的高度,保护文物的历史原真性,对部分历史建筑采用适应性再利用方式,改善周边环境,结合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和旅游的需求,有选择地保留、修复和改造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 方案中,我们在浦西将这些建筑串联形成一条“工业遗产之路”,结合被保护的二号船坞设计了一个内港,同时作为与浦东联系的通道。我们希望这里能成为世界新的著名滨水区,创造上海休闲文化的另一高地。和新天地不同,这里作为一个滨水港湾,结合保留的工业建筑和船坞,将体现更为广阔的 123

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摘要:世博会作为重要的一类旅游事件,其研究已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2010上海世博会对城市GDP拉动效应为指标,建立了基本预测模型,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的评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旅游经济这一侧面的影响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世博会及世博经济的概念,并对乘数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做了相应的解释。本文在参考研究国外举办同类世博会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举办大型活动的数据和申博资料,运用本底趋势线模型来估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旅游经济带来的影响。经过数据分析计算,我们得到了因为世博会效应, 2010年上海旅游业的总产值将达到3329.884亿元,占到上海市GDP总额的20.36%,产生了巨大的旅游经济效应。针对本底趋势模型的不足,本文建立的系统动力模型,从宏观角度,把上海当做城市旅游地,预测并对比了2010年到2016年因世博会举行而导致潜在游客数量的变化数。对比发现世博会后由于受到节事活动“低谷效应”的影响,游客数量减少严重。因此,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世博会结束之后世博园将被拆除,只保留少数场馆。于是我们又运用系统动力模型,从微观角度考虑后世博效应,把世博会后的世博园当做单一的旅游景点来处理,预测出了世博园在未来六个月中,潜在的游客数量先暴跌后稳定在28万人次每月。并估量了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其一,以游客数量的改变为切入点,对上海世博会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对上海市GDP拉动效应做了定量分析;其二,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世博会结束后,对城市GDP拉动效应。本文对于2010世博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存在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将为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世博会;影响力;旅游经济;GDP;本底趋势线;系统动力

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和意义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后续效益无法估量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科技的光芒指引人类前行,用文化的力量震撼人类的心灵。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各种新思想、新科技、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举办此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首届现代意义的世界博览会以来,世博会以创新为基石,以科技展示和文化展现作为其实现教育功能的两大手段,以

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求3000字左右的论文)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10-5-30 17:17 市场经济学期末论论文,明天上午要交的!!!!! 提问者:爱上互利的猪- 一级 最佳答案 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不仅有利于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世博会素有“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之称。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繁荣和进步。 一、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实际gdp总量增长了6.3倍,实际人均gdp增长了5倍,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12.4倍,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中国还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预计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高速度增长,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到2010年,中国gdp总量有可能达到19万亿元。 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在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上海举办世博览会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首先,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其次,2001年年初,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正好处在这一规划区域内,通过举办世博会,将带动这一地区的综合开发,把浦江两岸建设成为一个集综合服务、生态居住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城区,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范例。预计世博展馆直接投资需要人民币248亿元左右。 再次,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可以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展示上海的投资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上海举办世博会扩大了上海的知名度,为上海吸引国内外资金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是非国有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 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超过30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交通、商业、通讯、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预计可带动5至10倍的投资,初步测算上海举办世博会总投资规模在3500至4500亿人民币以上。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008年8月8日,当绚丽的烟花在北京的上空绽放时,北京奥运会在鸟巢揭开了序幕。时隔一年有余,当那场无与伦比并震撼了世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已悄然远去时,又一场世界性盛会即将在上海举行。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我国上海举行,是历来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超过北京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 每一场世界性盛会对其举办国来说,都会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后奥运效应”正在越来越显示她的能量。同样,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想必也会有其意义,归结如下: 首先,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我国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向世界宣传我国,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据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元素”和反映现代经济崛起、文化繁荣、科技创新、民族兴旺的新的“中国元素”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得到高度体现,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在亲和中接受与喜爱“中国元素”,肯定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其次,大大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旅客前来参观。我国将借此契机增强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平等友好、富有感性的交往,面向世界,融入世界。据了解,在世博会期间,我国将利用开幕庆典、开园仪式、闭幕式、中国馆日和传统节庆,以及大量的演艺娱乐活动,真实、科学、有效地诠释和展示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昌盛的现代文化和中华文明魅力。 再者,她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城市的发展,拉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她对周围的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举办城市,在筹备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的功能,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推动城市化进程。而且,世博会,作为一个吸纳大量世界资源的创意产业,也将大力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给处于瓶颈期的上海经济产业结构带来一个重大的转型动力。除此之外,申博成功之后,上海市民不断增强的外语能力、公民意识、公益理念、平等眼光等,无不逐渐凸显出作为国际都会的特征。而在社会治安、交通、环保等方面,上海市政府也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这些举措无疑对上海市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上海的影响下,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亦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