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20090512336陈涛

合集下载

吸烟人群的心理研究报告

吸烟人群的心理研究报告

吸烟人群的心理研究报告一、吸烟人群的表层心理原因1.满足好奇心理:受别人吸烟时那种陶醉的样子的影响,总想试一试。

到底吸烟是什么滋味!一试便试上瘾。

2.引起注意心理:吸烟往往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

有些人在高中都是同学中的突出者,很受关注,一到大学就成了普通的一员。

难免有点接受不了这个转变。

为了找回那种被关注的感觉,引起别人的特别注意,尤其是异性的关注而开始吸烟。

3.转移情绪心理:有些人难免就有点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

只是人是处与一种无聊的状态。

那么,就要为自己找点什么缓和这么一种无聊的状态,转移这种情绪。

4.跟风心理:好朋友中有人吸烟,自然而然的也就被传染、被诱惑,进而也跟着吸烟。

5.自我平衡心理:参加聚会大家都吸烟,对不吸烟的都会说“不是男人”等类似的话。

如果自己不吸烟从感情上说好象与人格格不入。

为了平衡这么一种心理,自然也就要开始吸烟。

二、吸烟人群的深层心理原因深层心理学研究表明,与口欲期的发育有关。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在《心灵的年轮——中国文化的心理分析与救赎》里论述到,正常的人都要经过一些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在一岁前是所谓的“口欲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由于他基本没有行为能力,“口”是他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口欲期的儿童仰食于人,所以不可避免有一种焦虑。

如果在这个时期他得到了适当的照顾,则这个焦虑就会减弱,他会对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有一个基本的信任感。

虽然他说不出来什么,但是这种内在的信任感将使他生活幸福。

如果这个时期他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则他内心中的焦虑就不会消弱,他对别人会有一种基本的不信任。

这个影响会一直延续,如果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

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口欲期固结的人会有一些表现,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心理上却还带有口欲期儿童的心态。

口欲期的人一般会对吃比较有兴趣,或者喜欢嘴里含着什么东西——当然不是奶嘴,但是会是一些类似奶嘴的东西,比如烟。

吸烟动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

吸烟动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

吸烟动机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吸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男女老少,均有吸烟者。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吸烟而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700万人左右,吸烟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社会问题。

面对如此普遍和危险的社会现象,心理学家们对吸烟动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

一、吸烟的心理动机分析1. 解压研究发现,吸烟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许多人在压力过大或一些困难时会拿起烟来解压。

吸烟可以帮助人们放松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2. 社交吸烟也是社交行为中的一部分,很多人会在和朋友聚会时拿出烟来,这种行为也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3. 成瘾尼古丁是吸烟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通常吸烟者在开始吸烟时并不以成瘾为目的,但是长期吸烟后就难以戒掉,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制定干预策略1. 认知干预通过认知干预的方法,帮助吸烟人群更好地认识到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

通过有效教育,让吸烟者对吸烟影响自身健康和身体的危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减少其吸烟的动机和强度。

2. 药物治疗戒烟药物是目前治疗吸烟的主要方式之一。

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脑部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少戒烟的不适症状,例如焦虑、抑郁等。

这个治疗方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安全性。

3. 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是指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让吸烟者逐渐戒烟,例如逐渐减少吸烟量、建立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等。

对于每个人,戒烟目标和方法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确保戒烟的效果最大化。

三、结论吸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背后隐藏着各种不同的心理动机,例如解压、社交、成瘾等。

为探究吸烟的心理动机和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必须考虑多种治疗方法。

认知干预、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都是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来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人们的健康和幸福。

吸烟中学生心理分析

吸烟中学生心理分析

吸煙的行為層次、線索表徵、原因分析輔導策略資料來源:教育部Gopher 輔導網
防治策略:
1.用積極疏導方法,舉辦戒煙活動及講座,或進行辯論比賽給予同學正確觀念,使之了解煙害可怕。

2.協助戒煙,集合嗜煙同學進行小團體輔導,或以口香糖等替代物取代以幫助同學逐步戒除煙癮,凡戒煙者即予獎勵。

3.學校可配合社會機構如煙毒勒戒所,舉辦參觀活動或戒煙班,積極幫助已上癮同學戒煙。

4.抽煙地點多為廁所或校園死角,故訓導單位加強巡視,安排糾察同學站崗,或設立「禁煙」小組,減少同學抽煙機會。

5.學校多提供幻燈片或錄影帶,利用輔導活動課程觀賞及宣導,使同學了解嚴重性而知自制。

6.學校訓導單位伺機抽查書包及可能藏煙地方,使同學不致輕易攜帶香煙到校。

7.學校教師當以身作則,絕不在公共場所抽煙,以免引起同學效法之動機。

老師平日要多與家長連繫,若發現同學有抽煙習性,則與家長共同配合輔導同學戒煙。

8.加強少年福利法之宣導,嚴禁商店賣煙給青少年,違反者加重罰責。

9.嘗試抽煙者,多受同儕團體的影響,故了解嗜煙者之交友關係,積極導引發展正當活動及興趣,以避免群聚萌生吸煙欲望。

10呼籲家長要做孩子榜樣,嗜煙者不在孩子面前抽煙,煙盒亦應收拾妥當,避免子女因好奇心而嘗試抽煙。

11發現抽煙行為,要以平常心視之,毌須強調或大驚小怪,如此始能正常
導引。

12增加健康的休閒活動場所,使同學體能得以宣洩,不致以抽煙來表達苦悶。

13請各校多提供「吸煙有礙健康」之資訊,運用隨機教學加強宣導,幫助同學了解實況。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及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及心理成因分析

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及心理成因分析作者:周利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10期1 调查目的吸烟危害健康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大学生吸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问题。

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和未成年死亡,以及这方面沉重的医疗费用,也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了吸烟人群的“生力军”,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后起之秀”。

在我市四所大学中,吸烟情况同样存在,而且这样的现象非常之普遍,在大学生中这样严重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为了进一步了解湖北省宜昌市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控烟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对大学生的禁烟宣传提供有力的现实数据,我们为此制作了一份吸烟情况的调查问卷,从不同角度对我市四所大学的学生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通过访谈,对大学生吸烟行为进行心理分析。

2 调查对象和方法2.1 吸烟的定义吸烟行为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界定,将吸烟状态分为三类:从不吸烟、尝试吸烟和现在习惯性吸烟。

尝试吸烟者是指只是曾经觉得好玩、想尝试而试吸过一次或几次烟、或曾经是个吸烟者,但已停止吸烟超过三个月以上;现在习惯性吸烟者是指目前经常性吸烟,平均每星期一支或以上。

对所有曾经吸烟者(包括尝试吸烟和现在吸烟)询问其吸第一口烟的年龄。

本调查的吸烟包括尝试吸烟和现在习惯性吸烟。

2.2 调查对象、方法以宜昌所在的四所大一至大四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自制封闭式问卷调查表,随机抽取班级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包括男生及女生,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发给学生,学生当场匿名填写,当场收回。

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689份。

另外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访问。

2.3 统计分析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计算。

3 调查结果3.1 总吸烟率和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吸烟率调查人数、性别比例、年级及吸烟率数据见表1。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

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调查探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其中尤以吸烟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为明显。

研究发现,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对吸烟者的影响极大。

本文将主要调查探究某部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参考意见。

一、心理因素1.身体上的感觉和欲望:吸烟者往往因为身体上产生的烟草依赖而维持吸烟行为。

身体上的欲望控制着吸烟者的行为,他们将烟草视作一种“瘾”,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2.心理压力:许多吸烟者在面对压力时会通过吸烟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对于那些在职场上表现较差的人群,吸烟成为了缓解压力的必然选择。

3.精神疾病: 一些吸烟者可能有某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

他们通常倾向于通过吸烟来减轻这些疾病带来的痛苦感。

4.社会因素:吸烟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

朋友或同事的吸烟行为通常是引起并维持吸烟行为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二、社会因素1.家庭因素:吸烟父母的子女变成吸烟者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他们习惯性的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容易被沾染儿童时期产生的家庭吸烟环境感染。

2.同伴因素:吸烟者的社会环境对预测是否会吸烟起着重要的作用。

熟人和同辈之间的影响是吸烟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人身处于吸烟环境较高的社区或组织,那么他吸烟的概率就会增加。

3.广告影响:烟草公司对年轻人环节的广告对吸烟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烟草公司会刻意把烟草广告宣传到学生们的学校周围,这样不断地暴露在广告中的孩子就容易被烟草广告所吸引,成为吸烟者。

四、结论吸烟行为的心理和社会危险因素极大地影响到了吸烟者的行为和健康。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为预防和控制吸烟行为提供更有效的参考意见:1.清晰阐述吸烟的危害性;2.加强对吸烟行为的宣传和知识普及;3.提高对吸烟行为的法律制度;4.加强烟草产业的监管立法;5.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家庭教育和学校宣传。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

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心理调查分析报告学中生吸烟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一、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

从调查情况来看,影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吸烟的风气还很严重。

各种公共场合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以烟相待,开会、办事、交友、喜庆、丧事等等,到处离不开烟,青少年自小就生长在处处有烟的环境中,即使在电影和电视片中,也斥着吸烟的镜头。

可以说,吸烟已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且主要是父亲。

许多学生的第一支烟,是从父亲的烟盒中拿的。

极少数甚至是在父家庭的影响。

有关青少年吸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而亲的鼓励下吸第一支烟的,中学生对吸烟的害处往往还缺乏认识,有的家长在吸烟的过程中,还会不知不觉讲一些吞吸烟好处的话,这就更加会诱发少年学生的吸烟新奇性。

第三,学校中的影响。

不少中学生,在会吸烟的学生的影响下,逐渐地学会了呼烟。

另外,在中学里还存在着教师吸烟的影响,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第四,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上有较大的变化,容易对吸烟产生好奇心,特别是感到自己长大成熟了,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心中就会想:"抽烟多神气,多有气派,这才是男子汉风度哩!"这种独立意识和成人感的需要,使中学生容易沾上吸烟行为。

二、青少年吸烟的心理、生理特征。

1、年龄和生理方面。

从年龄来说,初中阶段是吸烟的重要诱发期,最容易学会吸烟。

所以,初中的年龄阶段,是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高发期。

调查表明,在吸烟的学生中,高中生经常吸烟者高于初中生,部分高中生自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在试吸烟者中,初中生则高于高中生,说明初中生自制力较差。

而家长自身吸烟,对学生自然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生理反应来说,吸烟会使中学生心跳加快,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感冒等。

现代医学还告诉我们,女中学生抽烟,多数会发生口臭,也可能使皮肤变得粗糙。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中学生吸烟心理探秘
一、标新立异心理。

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
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一心理。

二、追求风度心理。

三、好奇玩玩心理。

这部分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亲身实践一下,但克制
力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开始只抱着玩玩试试的心情,哪知一抽
不可收。

四、交际心理。

这部分学生由于受社会上香烟外交的影响,借香烟来拉关系,搞交际,显示哥们之间的情义。

五、摆阔心理。

这些学生不买烟则已,一买全是“大中华”“红塔山”“万宝
路”“剑”等中外高档名烟。

想以此显示其富有,是“款爷”,借此压服
别的同学,在班上树立“钱”威。

六、屈从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

一些学生受到伙伴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
志薄弱,屈从于外部诱惑或压力,也吸上了烟。

通过以上心理分析,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在解决学生吸烟问题上应做到
以下几点:
一、重在治本。

学校除了严令禁止学生吸烟,对违者给予惩罚外,更重要的是在心理
的深度上加以疏导、纠正,找准病因,对症下药。

否则,只会煞一时之风,而不能持久,达不到根治的目的。

二、防微杜渐。

学校应从开端、苗头抓起,某学生、某班级一有吸烟的端倪,立即组
织人员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不让它有所发展,否则成了习惯,改正就难了!
三、齐抓共管。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剖析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剖析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剖析
时髦心理:认为吸烟是一种时髦,不吸烟就会落伍,只有加入吸烟队伍,才能赶上“时代潮流”。

好奇心理:青少年好奇心强,许多事都想试一试,体验一下。

见别人吞云吐雾,悠游自在样,自己也想体验一下“饭后吸支烟,赛过活神仙”的味道。

模仿心理:青少年模仿心理强,见影视剧中正面人物在思考问题、拟定作战计划、制定侦破方案时都在抽烟,自己在模仿抽烟时,心理上使自以为自己也是“英雄人物”。

社交心理:“烟酒不分家”、“烟酒铺路”的现象影响着青少年,使他们认为“现在吸烟,是将来社会作准备”。

环境心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与吸烟者接触、交往,自己不吸,岂不“寒酸”?老是抽“伸手牌”香烟,岂不小气?只有自己也吸烟,才能体现出彼此“有数”、“有交情”,才能获得对方信任,才会有“共同语言”。

于是,你来我往,学会了吸烟。

反抗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理抵触无处发泄,情绪委曲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抗拒手段。

将烟作为“工具”有青少年认为两手空空没事,就吸支烟解无聊,手指夹支烟,感到时髦,有男子汉的气派、风度。

上厕所吸烟,是为
解“臭气”。

考试前吸烟,是借助吸烟来“开夜车”、“兴奋提神”、“活跃思维”。

侥幸心理:虽然知道吸烟可致瘾,可许多青少年认为“爸爸、爷爷吸了几十年烟也没得癌,我岂会得!”
因此,针对青少年的吸烟心理活动特点,“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戒烟很有必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姓名:陈涛
学号:20090512336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班级:2009级(2班)
任课老师:张倩
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
陈涛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学院401331)摘要:吸烟危害健康,这个话题早就是人类共识,然而,截止2012年5月31日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吸烟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堪承受之重。

戒烟难,明知危害大,吸烟人数却有增无减,本为从吸烟者心理动机入手,探讨各因素与吸烟的关系,更加深人们对吸烟危害的重视,科学健康戒烟。

关键词:吸烟心理动机危害健康
吸烟仍然是我国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与个人心理机制、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有超过3亿的烟民,40%以上具有5年以上吸烟史,更多的长达20年,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吸烟不仅危害个人,更多的危害吸二手烟人群,污染空气,带来资源的浪费。

香烟的成分主要包括尼古丁、焦油、亚硝胺(TSNA)、一氧化碳等组成,这些都是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的致癌物质,1995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一种物质——丙酮,这种脱漆剂氨,用以生产地板清洁剂砒霜剧毒品,虽然香烟里面含量很少(约为0.03mg),但是所产生的危害还是不可小视。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

一支香烟里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能毒死一头牛。

一个成年人如果每天吸
20~25支香烟,就吸入了50~70毫克尼古丁。

这些尼古丁本可以致人于死地,只是由于它们是被人体间歇式吸入,加上人体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吸烟人才免于死亡。

吸烟危害不容小视
香烟本身的剧毒物质众多,这也是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地方。

肺癌:吸烟会引致肺癌。

90%的总死亡率是由吸烟所导致。

一个人每天吸食十支烟,其患病率是非吸烟人士之十倍。

被破坏的细胞不能回复正常。

初期病徵不会被察觉,直至癌性细胞漫延至血管及其他器官。

吸烟亦会引致肺气肿,肺部支气管内积聚之有毒物质,会阻碍人体吸入之空气正常呼出,令肺部细胞膨胀或爆裂,导致患病者呼吸困难。

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吸烟会使脂肪积聚、血管闭塞,令吸烟者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

因吸烟而导致的心脏病死亡率占全部的25%。

50岁以上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2倍。

50岁以下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9至14倍。

吸烟令血管收缩,减慢血液及氧份循环,最终导致血管壁变厚,诱发冠心病及中风。

吸烟会令手脚血液流通完全受阻,以致截肢。

支气管炎: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气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因为吸烟能引致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变短和不规则及其和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性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二手烟危害:二手烟是由香烟燃烧时,飘出来或吸烟者抽烟时呼出的一种混合烟雾。

在许多吸烟的场所中,二手烟是最常接触到的污染物。

抽烟时喷出的烟雾可散发超过四千种气体和粒子物质,大部分这些物质都是很强烈的刺激物,其中至少有四十种在人类或动物身上可引致癌病。

在抽烟者停止
吸烟后,这些粒子仍能停留在空气中数小时,可被其他非吸烟人士吸进体内,亦可能和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关于吸烟者心理动机探究
香烟,给人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它对维护人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毋庸质疑的。

如果没有烟草,人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寻找另外的精神替代品,如酒,毒品,性等,二是更多人会精神崩溃和心理病态。

吸烟的人之所以要吸烟,是为了短期的满足感、感官上的愉悦和社会友情。

这种习惯一旦建立,吸烟者就会因为暗示和与吸烟有关的一些情况而继续吸烟。

1、吸烟能增添男子汉的魅力、女子的优雅
很多人认为吸烟能增添男性的魅力,是一种雄性与力量的象征。

吸烟者那种潇洒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态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吸烟在很多人眼中,能使男人看起来更加成熟,老练,吸烟的男人有风度,有气派,有男子汉的潇洒。

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伪成人感让他们产生了模仿成人吸烟的行为,加之好奇性的驱使,他们陷入吸烟的环境不可自拔。

同样有不少人认为吸烟也能展示女性的魅力,比如英格利.褒曼在“卡萨布兰卡”中略带神经质的吸烟,曾为众多观念所倾慕。

但是,在更多场合,吸烟是女性过度表现的象征。

2、吸烟的消除紧张机制
许多人说他们吸烟是因为吸烟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的。

因为烟中的尼古丁随血到达大脑后,可促使人体迅速生成一些有兴奋作用的化学物质,加速的血液循环给大脑输入了大量血液,脑
细胞获得了充分的氧气与氧料,因而使人获得了短暂的头脑清醒,提神的效果。

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长时间的疲惫,倦怠。

3、吸烟的社会压迫心理缓解
男性、40—49岁者、无业人员、农民、工人,文化程度低(小学或初中文化),离异/分居,低收入人群的现吸烟率较高。

但事实上吸烟不仅是因为贫穷,也因为焦虑和压力,高收入者的现吸烟率也高达22.7%。

同文化低一样,穷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调查没有显示出来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公平感的缺失。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

各国经验都表明,烟民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国民的幸福指数。

另外,交际场合的群体压力也是吸烟的心理动机之一。

在古人就有“往往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的说法。

而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男性吸烟人群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有67.8%。

认为烟是空闲的消遣品的有64.7%。

中国女性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在吸烟认识上,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占52.14%,后者占37.45%。

大多数烟民都认为,身处于一个吸烟的交际群体下,或许是公务办理,商业谈判,人际交往,不会吸烟,会带来空前的群体压力,迫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心理驱使而被动吸烟,是人在压力状态下做出的一个顺从行为。

因此,我国现有的这支庞大的烟民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中国的烟民总量与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

而女性则不同,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女性吸烟者中真正像男人一样具有“烟瘾”的其实非常少,他们更注重的是吸
烟活动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时尚感,而不是烟草本身给身心带来的满足感。

结语:针对吸烟的危害,国务院卫生部也加紧制定“禁烟令”相关条例,在我校,目前也展开了“控烟令”具体措施,正如《联合早报》中提到一样,戒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与生理反应抗争,而是与心理防御抗争,因为吸烟行为时在长久的心理需求下积累成的习惯反映系统,要想达到戒烟彻底的良好效果,还需要运用多种行为反馈手段,基于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的原理,衍生出来的戒烟心理法,诸如逐渐减量法、向后推移法、迅速戒烟法等,都取得了理论实验上的良好效果,至于实际效果当然要视人而异。

总之,科学健康戒烟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为了自己、家人的健康着想,我们全社会必须一致行动起来,为戒烟打一场持久战。

参考文献:
[1]杨君英、沈海霞.356名农村者吸烟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24(4):390
[2]杨功成.吸烟心理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198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