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 汉代雕塑讲解词

合集下载

三峡博物馆文物演讲稿范文

三峡博物馆文物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地向大家介绍三峡博物馆的珍贵文物。

三峡博物馆位于我国重庆市,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也是展示三峡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我们将穿越时空,共同领略三峡文明的辉煌。

一、引言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旧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新石器时代,三峡地区出现了繁荣的巴蜀文化。

夏商周时期,三峡地区成为巴国和蜀国的核心地带。

秦汉时期,三峡地区纳入中央集权国家体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成为军事要塞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隋唐时期,三峡地区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今天,我们站在三峡博物馆的门口,即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二、三峡博物馆的珍贵文物1. 石器时代文物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石器时代文物。

这些文物见证了三峡地区人类文明的起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石斧:石斧是石器时代的重要工具,用于砍伐树木、挖掘土地等。

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石斧,如长方形石斧、梯形石斧等。

(2)石刀:石刀是石器时代的重要切割工具,用于切割肉类、蔬菜等。

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石刀的原始形态,以及石刀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石镞:石镞是石器时代的重要兵器,用于狩猎和战斗。

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石镞的多种形态,如三角形石镞、圆形石镞等。

2. 巴蜀文化文物巴蜀文化是三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化。

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巴蜀文化文物,如:(1)青铜器:巴蜀文化以青铜器为代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铜鼎、铜戈、铜剑等。

这些青铜器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玉器:玉器在巴蜀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玉琮、玉璧、玉戈等。

这些玉器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3)陶器:陶器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陶罐、陶鼎、陶俑等。

汉代佛像雕塑介绍

汉代佛像雕塑介绍

汉代佛像雕塑艺术
一般运用大写意手法,雕刻自然、随石形,气势饱满,形态夸张,其特点生动富有魅力。

在多种雕塑艺术中,有一种为“体量”的正形空间雕刻法,雕刻出的佛像外形生动,能体现真切的佛像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情感。

汉代佛像雕塑为三度空间造型艺术,古代的工匠们用其精湛的艺术手段,把佛像雕刻出有生命且充满活力的形态,突出雄浑、凝重、博大的气魄造型特征。

复杂而丰富的人物神态与情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其刀法简洁、有力、生动,气势雄浑。

而且汉代雕塑艺术还在刻画人物状态上,注重刻画人物形态和神韵,强调神与情并重,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的佛窟不仅留下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同时展现了其雕刻技法的娴熟,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乡情。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

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文物介绍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巫山上宾楼附近,是中国规模最大、藏品丰富的一座博物馆,也是三峡文化的重要载体。

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三峡文物,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三峡文化的宝贵机会。

下面将对中国三峡博物馆内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介绍。

首先是三峡博物馆最重要的展览之一,中国国宝级文物之一的“长江龙”。

这是一件汉代青铜器,代表了汉代晚期艺术的最高成就。

它长约40厘米,造型栩栩如生,昂首挺胸,栩栩如生地展示出龙的威严和神秘感。

这件青铜器被视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二件重要文物是清代的一件宫廷用瑰宝,巨型红木螺钿镂空板榻。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家具文物,为清代皇家家具的典型代表之一、它巨大且精雕细琢,全长约3.5米,宽1.86米,高1.2米,重约1200公斤。

整个床面雕有纹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是一件兼具欣赏与实用价值的艺术珍品。

三峡博物馆还展示了许多与三峡有关的文物,如汉代青铜剑、唐代玉佩等。

这些文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反映了古代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出土于三峡地区的竹简文物。

这些竹简经过专家的研究,揭示了古代三峡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农业生产和人文风貌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一批三峡地区的民间文艺作品,如山歌、竹编、蜡染、剪纸等。

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表达了三峡地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生活态度。

这些作品既具有文化内涵,又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了解三峡地区民俗文化的窗口。

除了以上介绍的文物,还有许多其他的展品,如陶俑、瓷器、书画等。

这些文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审美趣味,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博物馆。

馆内展示的文物丰富多样,涵盖了三峡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化,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供研究和学习。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西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之一——重庆三峡博物馆!今天,我将带您们领略三峡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个博物馆总面积达到了四万多平方米,建筑设计为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之大成,采用的是古老建筑传统的“榫卯结构”,并且与“船形”结构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建筑外墙也别具一格,它将重庆市的地理地貌极富象征性的“山、水、云、石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让人们感受天然美景。

接下来,我将以三峡博物馆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多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的讲解。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三峡博物馆的历史。

据统计,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仅对现存历史文物进行了保护和移植,而且还专门设置了一个三峡博物馆来展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

三峡博物馆主要展示了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沿江重要文物的展示。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峡博物馆的文化。

三峡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博物馆里,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展览,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陶瓷、青铜器、石刻等等。

而在展览过程中,我们将重点讲述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峡地区的各种习俗和文化。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到了三峡博物馆的重头戏——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展览。

这个展览无疑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它分为了多个主题区,让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三峡地区的各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展馆里,可以看到从元代到清代的三峡木板年画、三峡民间传说“神龙摇尾”的陶俑、有关渔民民俗的红白乌三种竿等等,每一件展品都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一座被视为国际水准的“轮船造型”建筑,外观采用了最新的建筑设计和人工景观工艺,整座建筑以综合性服务体系为主导,设计独具匠心,以“山形、水形、云形、群石排列、船形主体”的建筑风格为创建概念,完美融入三峡旅游度假主题之中。

汉代雕塑演讲稿范文

汉代雕塑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汉代雕塑的艺术魅力”。

汉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汉代雕塑的艺术魅力。

一、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汉代雕塑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又有所创新。

在人物形象上,汉代雕塑注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力求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如《汉画像石》中的《长袖舞女》,舞女姿态优美,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画中跃然而出。

此外,汉代雕塑在动物形象上也极具特色,如《马踏匈奴》中的马,威武雄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汉代人民的尚武精神。

二、技法精湛,巧夺天工汉代雕塑在技法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是圆雕、浮雕还是透雕,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圆雕方面,如《霍去病墓石雕群》中的《马踏匈奴》,线条流畅,造型逼真,堪称古代圆雕艺术的杰作。

在浮雕方面,如《汉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画面细腻,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透雕方面,如《汉画像石》中的《长亭送别》,雕刻手法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题材丰富,内涵深刻汉代雕塑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有日常生活场景。

这些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如《汉画像石》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孝妇含冤而死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人们对正义的渴望。

再如《汉画像石》中的《长亭送别》,描绘了古人离别时的场景,展现了深厚的友谊和亲情。

四、传承与发展,影响深远汉代雕塑在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为后世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技法、题材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唐代的石窟艺术、宋代的石刻艺术等,都受到了汉代雕塑的熏陶。

总之,汉代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为我国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6篇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6篇

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6篇On the guide words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Museum编订:JinTai College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文档6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重庆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文档2、篇章2: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文档3、篇章3: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文档4、篇章4:重庆三峡大坝导游词文档5、篇章5:重庆三峡大坝导游词文档6、篇章6:重庆三峡大坝导游词文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

下面是小泰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导游词,欢迎参考!篇章1:重庆三峡博物馆导游词文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人民大礼堂中轴线上,中国三峡博物馆主体工程总用地面积为2.9316公顷,主体结构长157.3米,宽98.085米,地面以上总建筑高度为25.2米,共5层,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23225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

20xx年7月,重庆市渝中区中国三峡博物馆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4A)级风景名胜区。

在众多的藏品中,出土文物以巴蜀文化遗物,四川汉画像砖、画像、石陶俑,元末大夏开国皇帝明玉珍睿陵遗物为驰名。

传世文物中,宋以来名家书画、历代名窑瓷器、明清紫砂、历代钱币、各代碑帖、玉器、竹木牙骨器、丝绸和西南民族文物等,均有较系统的收藏。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介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17万件。

其中十大镇馆之宝是先由文史专家在馆藏17万件展品中选出29件文物,再由市民投票,最后由专家确定报政府部门审批通过的一级珍贵文物,具有重大考古影响,并为公众所熟知。

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的介绍:
- 乌杨汉阙:汉代文物,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对于研究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 鸟形尊: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整体似一只立鸟,造型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 偏将军印章:为东汉时期文物,印面刻有“偏将军印”四字,对于研究汉代官职和军事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描绘了韩熙载宴请宾客的场景,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经典之作。

- 三羊尊: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三只羊的图案,造型精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珍品。

- 何朝宗制观音像:明代瓷器,观音像姿态优美,面容慈祥,是德化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 江竹筠烈士遗书: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在牺牲前留下的遗书,表达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定信仰。

- 虎钮淳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器身上有一只老虎的图案,造型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 东汉景云碑:东汉时期的石碑,碑文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东汉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

汉唐雕塑的艺术特点

汉唐雕塑的艺术特点

汉唐雕塑的艺术特点咱们来聊聊汉唐雕塑的艺术特点吧。

汉唐啊,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相当辉煌的时期,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里闪闪发光。

这两个时期的雕塑啊,那也是各有各的妙处。

先说汉代雕塑吧。

汉代雕塑就像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大汉,充满着力量感。

你看那些汉代的陶俑,它们造型虽然简单,可那简单里透着一种大气。

就好比咱们平时吃的馒头,普普通通的模样,可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实在劲儿。

汉俑的线条简单流畅,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可就是这样,却把人物的神韵都给勾勒出来了。

像那个说唱俑,咧着嘴,笑得多开心,你仿佛都能听到他的说唱声。

汉代的石刻也很有特点,像霍去病墓前的石刻,它们就像是从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那些石刻动物,有的卧着,有的奔跑,它们的形态不是那种精雕细琢得如同现在的工艺摆件一样,而是保留了石头本身的质感,就像大自然这位大师随手一挥就造就了它们。

这难道不是一种独特的美吗?再看看唐代雕塑。

唐代雕塑就像一位盛装的贵妇人,华丽又大气。

唐代的佛像雕塑那可真是一绝。

你要是看过龙门石窟的佛像,肯定会被震撼到。

那些佛像的面容饱满圆润,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

唐代佛像的身材比例也是恰到好处,不像有些雕塑要么头大身子小,要么瘦得像麻杆儿。

它们就像是活生生的人站在那儿,只不过多了一份神圣的气息。

这就好比咱们看一个气质绝佳的美女,她的美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唐代的陶俑也是丰富多彩,仕女俑就像是从宫廷画卷里走出来的一样。

她们的服饰华丽,发髻高耸,神态安详。

而且唐代雕塑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比汉代要丰富得多,就像一场盛大的彩色派对。

汉唐雕塑在风格上还有很多不同之处呢。

汉代雕塑更注重神韵和整体的气势,它像是一首豪迈的古诗,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简单几句就能把那种意境表达出来。

唐代雕塑呢,更讲究细节和完美,就像一幅工笔画,每一笔都精雕细琢。

这两者放在一起,就像是两个性格迥异的朋友,各有各的魅力。

从雕塑的题材上来看,汉代更多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动物,像农夫啊,士兵啊,马啊,牛啊,充满着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雕塑艺术展览引言汉代雕塑艺术,突破商周以来厚重严谨的艺术风格,开创了铺张大气、浪漫想象的美学新风。

其包罗万象的史诗般画卷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筑起后代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汉代雕塑艺术品,多用于墓葬装饰,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用不同质地的平面和立体造型,刻画出天上、人间、地下三界浑然一体的缤纷世界,让幽暗的墓葬空间显现出人间真情。

汉代巴蜀地区出土的雕塑类文物艺术品,秉承本地区传统,得区域文化滋润与工匠灵性陶冶,展现出特别的现实旨趣、清新风格和浓郁生活气息,在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

第一单元石阙厅石阙阙,古时城门、宫殿、宅第、祠庙前的门楼,既可登高守望,亦可作装饰、“别尊卑”。

墓前石阙则是对墓主身前功名尊荣的显扬,同时,包括画像石刻中的诸多阙楼图像,作为一种象征式样,也是天上神灵、死者灵魂进出的“神道”、“天门”。

巴蜀地区为我国古代石阙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其造型风格或雄伟庄重或孤高挺拔,其上多有各种题材的雕刻,建筑雄姿与精美雕刻互为衬托,展示出巴蜀石阙建筑艺术的独特风貌。

万洲武陵阙武陵阙,2002年发现于万州武陵镇汉墓群附近。

石阙位于库区蓄水二期淹没线下,其清理发掘出土,是三峡文物抢救性保护的重要成果之一。

武陵阙顶盖高65公分,宽175公分,进深165公分,重约两吨。

它既保留了我国汉代框架式木结构房屋的具体风貌,又是一件富有地域特色的石雕建筑艺术品。

武陵阙的阙身已裂为数块,经拼接复原,一青龙衔璧图像便显现出来。

渠县沈氏阙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为恒星二十八宿四方天象的代称,亦为镇守天之四方神灵.在汉画石中,常被刻画为神秘威猛、体态优美,或仪态轻盈展翅欲飞的生动艺术形象。

有了这些神灵的守护,祈望升天的墓主,躺在幽暗的地下墓室,便有了在天上仙界的感觉。

这刻在沈氏阙上的青龙、白虎、朱雀,也具有同样的象征作用。

第二单元陶塑厅汉代人们讲求“事死如事生”,认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同样生活着。

于是,仿现实生活需要的陶塑作品就成为汉墓中最常见的随葬品。

如庖厨、献食、执帚、执镜、哺乳、披衣、抚琴、吹笙、说唱、歌舞及其他劳作俑等,以及房屋、栏圈、田园等模型。

巴蜀地区的说唱俑尤为生动传神,代表了汉代陶塑艺术的最高成就。

各式钱树座,则造型奇异,内涵丰富,极富地域特色。

说唱俑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汉代陶塑艺术中尤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一类陶艺形象。

瞧这二千年前的民间艺人,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握槌已掉)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

那俏皮、戏谑而极尽夸张的情态,将其娱悦谐趣,发挥至极。

说唱俑形象即汉代的民间艺人“俳优”,多为矮胖身材的侏儒作谐戏表演,其表演有说有唱,有乐(鼓)有曲辞,已具古代戏曲艺术的诸多重要因素。

同时对古代话本小说的兴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哺乳俑这位慈祥的母亲盘腿端坐于地,左手托住婴儿,右手握乳,怀中婴儿从襁袍里露出圆圆的小脑瓜,正安详甜蜜地吮吸着乳汁。

作为一件艺术品,这尊哺乳俑头梳高髻,面带幸福的微笑,衣饰线条宛转流畅,无论题材内容或是形象刻画都十分直观生动展示了这美妙深沉的母爱主题。

庖厨女俑人们担心亡灵在冥世缺吃少用,所以“多藏食物,以歆精魂。

”这不,那堆满案台的禽肉、果蔬、面点、猪头羊首……吃喝不再愁。

然细瞧这庖厨女,那踌躇满志略含腼腆的迷人微笑,那对日常劳作生活的津津玩味和浓浓兴致,无一不体现出汉代陶塑的现世意趣。

执箕俑这陶俑右手握锸,左手拎箕,腰佩长刀,双脚着一双令人眼熟的草鞋,是一巴蜀农夫装束。

略显笨拙的身躯,有了微斜身侧面凝视的姿态,加之那清秀面庞溢出的含蓄微笑,这尊塑像,便有了许多灵秀的韵味。

铜牵马俑马是汉代重要交通工具,在石刻、陶塑中马的艺术形象并不鲜见,但象这样体型硕大矫健,气宇轩昂的青铜马却不多见。

该马通高1米有余,长近1米,由头、颈、身、腿、尾等分部铸造后加以扣联组装而成,这样既减低了工艺难度,又便于包装运输。

据史书记载,巴蜀地区汉时多良马,四川西北,云南乃至西域等地皆是巴蜀良马的来源地。

与此相配的牵马俑面带微笑,想必为此“千里马”而自豪。

摇钱树座东汉时期,巴蜀地区流行一种饰有神佛仙人,灵兽仙鸟和方孔圆钱的青铜钱树。

与之配套便有了造型多样,气氛神秘,内涵丰富的钱树座。

其基本造型及纹饰,有仙山神山,或神人仙兽等多种组合,与钱树作为一整体相配,从而营造出一个神秘浪漫,祥和多彩的极乐仙境。

第三单元画像砖厅中国汉代画像砖,北方以河南地区空心印模砖及实心砖为代表,南方则以巴蜀地区雕版脱模实心砖为代表。

后者在现实题材的开拓,艺术构图法则,以及审美意趣等方面更新颖而具特色。

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酒、盐井、采莲、放笺、市井等等系列画面,在神灵祥瑞弥漫的汉画世界中,更有一种清新、自然、淳朴的韵味。

车马过桥画像砖桥面上,一辆双马轺车正疾驶而过,居车右高冠长服者为出行官吏,居车左者为御手,车后紧随一骑侍从。

车马所过之桥,下有桥柱四排,每排四柱,柱端横枋上架桥梁,再以木板铺设桥面,桥面接岸处略有坡度,桥的两侧设有桥栏。

从画面看,这种结构坚实紧密的梁柱桥具有较大负载耐振力,可见早在汉代,巴蜀地区的造桥技术就已很发达。

此凤阙的造型为重檐子母双阙,在双阙中间设门,门上盖以屋顶连接双阙,并以吉祥凤鸟装饰其上,当为蜀地城市门阙建筑的形象。

汉时阙门上的简单屋顶,到南北朝时则发展为多层的门楼。

汉代长安城宫殿阙上置有铜凤,下有“转枢”,其凤张开两翼,“常向风如将飞者焉”。

此画像砖阙门上展翅欲飞的凤鸟,当受京城阙门建筑风格的影响。

日月神画像砖这是两幅日、月神画像,图中的日、月神分别作人首鸟身状展翅飞翔。

日神腹部为一太阳圆轮,圆轮中有一金乌,月神腹部圆轮中有蟾蜍和桂树。

中国古老神话中记载说:汤谷上有扶桑树,十日栖于上,一鸟载日飞回,一鸟方又载日飞出。

月神腹中的蟾蜍、桂树则反映了嫦娥独自偷食西王母的仙药而变为蟾蜍的神话传说。

在蜀地画像砖墓中,日、月神砖多置于西王母砖两侧。

第四单元画像石厅巴蜀地区墓葬画像石的基本载体,有石室墓、砖石墓、崖墓,以及置于墓室内的石棺等,尤以崖墓画像和石棺画像独具地域特色。

本区域画像石题材主要有舞乐杂技宴饮、车马出行、门阙宅第亭楼、伏羲、女娲、西王母、仙人、四灵等等。

其图像主题突出,构图丰满而简约,风格粗犷大气中又见优美舒展,或稚拙中见人类童心性情,简朴可爱。

沙坪坝画像石棺该石棺为石英砂岩整石凿成,长217厘米,底宽60厘米,高59.5厘米。

外壁四面均刻有图像。

石棺前端刻有象征天门的双阙,后端刻有伏羲女娲。

伏羲为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第一人;女娲,中国人的始祖神。

在巴蜀地区汉画像中,伏羲女娲多成双结对,一手分别托举日、月圆轮,一手执规矩或挥袖对舞,或交臂相依,下部蛇尾相交,其意在表现夫妻相悦及象征两性“阴阳交泰”之和谐关系。

石棺两侧分别刻有出行图,一为生活出行场面,有持杖老妇,执扇恭迎侍者,肩挑鱼肉侍从等形象;一为官吏出行场面,有导骑,主人车马、骑卫等形象。

乐山画像石神虎巴蜀汉代画像石中虎的形象,常见有四灵中的白虎或处于自然界中写实的虎,而此拓片形象展现的为另一类神虎。

这肩着飞翼的猛虎昂头举尾圆瞪双眼,张牙舞爪着腾跃下山之态,夸张的造型,显其兽王的威猛无比。

古时人们将虎奉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神兽,并尊其为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此图正反映人们崇虎以辟邪镇凶的愿望。

羊子山车骑出行这套画像石出土于四川成都北郊羊子山东汉砖室墓。

该墓由条石、长方砖、楔形砖砌成。

墓室全长近14米,前室较小,后室稍大,中室最大。

前室左、右壁嵌有画像砖,中室左、右壁嵌有车骑出行画像石。

这套画像石所刻车骑仪仗出行图,前有导骑、导车开路,中有骑吹手奏乐助兴,后为四马主车载主人一路飞驰。

整幅画面车马人物众多,出行场面声势浩大,形象刻画成熟精美,昔日达官显贵出行的煊赫声威,可谓极尽渲染。

此组画像石当为我国汉画石中车骑出行图的经典之作。

出行图后部,其舞乐杂技表演气氛热烈,形象刻画洗炼生动。

合川画像石荆珂刺秦王此图出于重庆合川画像石墓。

战国末年,秦国军队灭赵逼燕,受到燕上宾之礼遇的齐国义士荆珂,与副手秦舞阳带着秦国叛将樊于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之地的地图,以燕国使者身份出使秦国,并借献地降秦为名,伺机刺杀秦王。

在秦咸阳宫,荆珂奉秦王命献上地图,图被慢慢展开,藏在图中的匕首就暴露出来。

说时迟,那时快,荆珂上前用左手死死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操起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起身扯断衣袖脱逃,并拔剑斩断荆珂左腿,被侍卫紧紧拽住的荆珂忍着剧痛奋力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击中宫殿的柱子,其后荆珂被赶来的侍卫所杀。

此画像石中的主题画面,即描绘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这一“士为知己者死”的壮举亦为后世广为传颂。

新津画像石秋胡戏妻此画像左侧刻画的一男一女,即是汉时广为流传的烈女故事:鲁秋胡新婚三日,便外出为官五年才归家,途见路旁采桑妇有姿色,遂下车,以金钱表其爱慕之心,采桑妇当即回绝道“我既不贪钱财,亦无淫荡之心,愿君无生邪念,收起东西赶路吧。

秋胡到家唤妻至,一见却是刚才路边采桑妇,羞愧难当。

秋胡妻对其说:你辞亲上任五年才归,当扬鞭疾驰速回家,可你却用赡养母亲的钱去取悦路边采桑女,这好色忘母,我们的婚姻已无法维系,遂投河自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