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高贵的人叫
古代状元的雅称

古代状元的雅称一、状元的身份和地位状元,是指科举考试中得第一名的考生,他们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高级别的进士。
状元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荣耀和能力,还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
以下是状元的身份和地位的具体表现:1.社会地位的象征:状元被视为社会荣誉的化身,他们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尊重。
状元的声名远播,被人们视为楷模和榜样。
2.政治生涯的起点:状元考取进士后,将成为官场的一员。
他们有机会被任命为高级官员,成为国家重要的政治决策者。
状元的成就和才华将对其政治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3.家族荣耀的传承:状元不仅让个人受益,也使得他所属的家族获得极大的荣耀。
状元的家族将被视为朝廷宠臣之家,享受着特殊的待遇和尊重。
二、古代状元的雅称古代状元是非常受人尊敬和景仰的人物,所以他们往往被赋予雅称。
以下是几个古代状元的雅称:1.“千秋状元”:这个雅称意味着状元的功业将传世千秋,代代流传。
状元被赋予这个雅称,象征着他的成就将在历史上长久地被人们铭记。
2.“文状元”:这个雅称强调状元的文学才华。
状元在科举考试中以卓越的文学能力脱颖而出,成为文学界的翘楚。
他们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经典,广为传颂。
3.“天下第一贤”:这个雅称突出了状元的品德和智慧。
状元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最高分,还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智慧。
他们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为人之道,引领天下。
4.“学富五车”:这个雅称赞美状元的学识广博。
状元研究多门学科,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他们可以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并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成为状元的优势和条件要成为古代状元,并获得以上雅称,需要具备一定的优势和条件。
以下是一些成为状元的条件和优势:1.扎实的基础知识:想要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必须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
状元在多个科目中表现出色,拥有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储备。
2.出色的记忆力和才华:状元需要具备惊人的记忆力和才华,他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并在考试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3.硬朗的意志力和努力:成为状元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毅力。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第一篇: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1.法老“法老”是希腊文的英译,最早出现于埃及的古王国时代,当时意为'大房子',或者'宫殿',而并非国王.新王国时代的图坦摩斯三世时,法老正式成为国王的尊称.历史由来:图坦摩斯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他的父亲图坦摩斯二世去世时.他还在幼年,与女王哈特赫普苏特共同执政.不久,哈特赫普苏特独揽大权,而图坦摩斯三世被放逐到卡那克神庙,和僧侣们生活在一起.女王去世后,他才重新执政,这离他的第一次登基已经过去22年了.他在位的时候,曾多次率领军队远征,使埃及扩张成为一个空前的大帝国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征服者”和“古代埃及的拿破伦”.由于图坦摩斯三世的统治,扩大了埃及的版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从而奠定了古埃及以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基础,因此被尊称为法老.日后古埃及的历代国王也就沿用了这一称号.2.元首“元首”来源于拉丁文音译,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罗马共和国时代.元首是指元老名单中的第一名,就是首席元老.元首虽然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不担任行政长官.只是当执政官征询意见的时候,元首有权利第一个发言.元首一般都是有监察官根据财产和声望,等的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的.历史由来: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大扫清'.扫清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为了屋大维的驯服工具.表面上屋大维宣布恢复共和制,实际上他已经夺取了罗马共和国的一切重要官职,他是终身执政官,和终身保民官以及大祭祀长、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和'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和二为一.屋大维虽然保留了共和国的形式,但是他独揽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成了事实上的专制君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就把这种屋式的个人独裁统治成为'奥古斯都的元首统治',简称为'元首制'.元首指确立的那一年--公元前27年,也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开始.3.狄克维多…狄克维多‟是拉丁问的音译,意思是'独裁官'.它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非常任高级长官.历史由来:狄克维多产生与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处于危机的时刻,才设立这一职位.任命独裁官的决议是由元老作出的,然后由执政官执行其任命程序.独裁官的任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六个月,此后,他必须交卸职权.在初期,罗马的独裁官一般都非常简朴勤劳.据说当元老院任命一位叫肯奇那图斯的人为独裁官时,他还在农田里干活.当使者向他宣读了元老院的任命后,他才匆匆地穿上妻子给他带来的长跑,与使者一起离开农场,前往战场.狄克维多任职期间,享有决断重大事务的全权.出巡时,身后有象征权利的24名'法西斯'扈从紧随.对于违抗狄克维多命令的人实行严惩,判决后由扈从立即执行.只有在人民大会面前,扈从才遵照狄克维多的命令,将'法西斯'垂下,表示承认他的权利来自于人民.共和末年,这一制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部分军队首领如恺撒,苏拉,他们都利用手中的实力,迫使人民大会和元老院为了免除个人独裁个国家带来的不幸,决定用不再设立狄克维多,这一官职也就从此消亡.4.天皇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称呼,古代也叫神皇.在称呼天皇之钱,日本大和国的最高执政者称为'大王'.公元607年,日本使节在给中国隋朝的国书中,第一次对外使用'动天皇敬白西皇帝'的文句.历史由来:公元646年,日本仿照中国唐朝的封建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法令>,把以往的'大王'一律改称为'天皇'.712年和720年编篡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编造了'天皇神话'.深化说:“在天上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其令造出大和国土,降生诸神.其中一个女神就是象征太阳的'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是日本皇室的祖先,她派孙子'天孙'降临日本.'天孙'的曾孙就是日本的第一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建立大和国并于公元前660年即位.所以日本是'神国',天皇是神的子孙.”从7世纪到19世纪中叶,天皇的权利随封建主势力的壮大而被削弱,实际政权落到了幕府将军的手里,天皇只成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天皇又成为了全国最高统治者,宪法肯定天皇统治全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天皇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精神支柱,军国主义分子借天皇的威望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天皇的迷信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告破灭.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关于天神的神话被否定了,但是日本的新宪法又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从而又赋予了天皇以新的合法地位.5.沙皇沙皇是俄罗斯国家帝王的称号,'沙'是由拉丁文'恺撒'一词转音而来.公元1547年1月,俄罗斯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历史由来:早在15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就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大公是拜占庭皇帝的继承者,是世界上拜占庭教会的唯一保护人.在'第二罗马'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以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利就转到了'第三罗马'莫斯科和其大公身上.这是莫斯科大公认为自己改称沙皇所作的舆论准备.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基本形成,作为公国统治者称号的大公已经不再适应于统一的俄罗斯君主.因而,伊凡四世就采用了'沙皇'这个他的前辈所不敢采用的称号伊凡四世称沙皇,既是为了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又是为了强调莫斯科大公国在欧洲国家中的崇高地位.自此以后,莫斯科大公国又被称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1721年,彼得一世改称皇帝,但是仍被称为沙皇.1917年2月,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沙皇制度被彻底推翻.6.哈里发'哈里发'是YīSīLán教国家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历史由来:公元632年,YīSīLán教的创始人MòHànMòDé病逝,他没有儿子,也没有明确指定让谁来继承他的职位,他的好友和岳父阿布·伯克尔被选为继承者.由于阿布·伯克尔曾DAILI过先知的宣道人职务,于是自称哈里发,意思是真主使者的继承人.634年,阿布·伯克尔逝世临终前对最亲密的伙伴们说,在我的亲族中我没有继承人可选,但我认为欧玛尔是我最好的继承人,你们要服从他.于是欧玛尔顺利地继承了阿布·伯克尔的全部权利,自称为'真主使者的哈里发的哈里发'.由于这一名称太长,他就改称为'哈里发,埃米尔·莫米尼',意思是“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教徒的军事指挥官”.这样,哈里发就成为了YīSīLán教国交统治者的成为.阿布·伯克尔和欧玛尔和以后的两任哈里发鄂斯曼,阿里并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公元661年,摩阿维亚被拥立为哈里发,建立了倭马亚王朝661-750.此后哈里发成为了世袭,不再经过选举,哈里发成为阿拉伯帝国君主.后来阿拉伯帝国分裂,一些地方王朝的统治者使用了哈里发的称号.10 世纪中叶起,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哈里发丧失政治权利,仅保有宗教领袖的地位.阿拔斯王朝灭亡后,埃及苏丹拥立阿拔斯家族后裔为哈里发,实际上只是傀儡.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政府埃及,掠走了哈里发.后来,土耳其苏丹兼任哈里发,成为YīSīLán教最高领袖,1924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废除哈里发.7苏丹'苏丹'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最初的意思是'力量'和'权威'.随着YīSīLán教的传播和MùSīLín国家的建立,'苏丹'开始被当做国家统治者的称号使用.历史由来:最早使用这一称号的是阿富汗咯色尼王朝(977-1186年)的哈茂德君主.后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常将这个头衔授给帝国境内地区性王朝的统治者此后,苏丹作为MùSīLín国家统治者的称号就成为定制了.13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从小亚细亚兴起,人们虽然可以以'帝国'相称,但它的历代君主,并不称'皇帝',也称为'素淡'.到了近代,素淡这个词使用范围更广,一般MùSīLín国家的国王也采用这个称呼.第二篇: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精)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历史工作室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呼来历及其含义1.皇帝皇帝是专制政治体制下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中国中央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敬称)1 对帝王的尊称:万岁、君主、天子、圣上、圣驾、陛下2 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千岁、3 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称使节:节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5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尊、贤、仁令: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称对方妻子:令阃;称对方兄长:令兄;称对方儿子:令郎;称对方女儿:令爱;称对方的妹妹:令妹尊:用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称对方父母:尊上;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母亲:尊堂;称对方亲戚:尊亲;称对方:尊驾;称对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称对方:贤家称对方儿子:贤郎称对方弟弟:贤弟仁:表示爱意如:仁兄,仁弟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后,丈人才有专指妻父,敬称泰山,岳父。
妻母称丈母,敬称泰水,岳母。
7 对地位高或年长的死者的敬称:称已死的皇帝:先帝称已死的父亲:先考,先父,先严故有“如丧考妣”之成语称已死的母亲:先妣,先母,先慈称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贤。
8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9 君对臣的敬称为卿,爱卿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圣君。
11 其他尊称的固有说法,称父母:高堂,双亲;称兄弟:昆仲,手足称夫妻:伉俪,伴侣;称妇女:巾帼称男子:须眉;称老师:恩师,夫子称学生:门生,受业;称同学:同窗(二)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意不能得众)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不善)朕(第一人称代词)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读书人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意为先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意为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自称的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自己一方亲属朋友时的谦词: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长的亲属时的谦词;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尊称是什么意思?古代人的那些繁琐的尊称

尊称是什么意思?古代人的那些繁琐的尊称“尊称”与“谦称”相对,指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
今天我们了解一下古代人的那些繁琐的尊称。
在古代,最普通的尊称是“君”,不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可称“君”,意为“您”或“先生”。
下级对上级以及平级之间,常用尊称“公”(“公”原为爵位,即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又成为朝廷重臣的官名),以此做称呼,尊敬对方的意味明显,而在“公”前加姓,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称谓,如称李渊为唐公。
“子”原也是五爵之一,后演变为尊称,如称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程子、朱子等。
其他的尊称如,臣子称君王为“陛下”(陛,本指君主宫殿的台阶。
群臣奏报时,不能直接禀奏君主,而是呼站在台阶下的近臣传达,后来“陛下”就成了君主的代名词、尊称),称太子为“殿下”。
君王呼臣子为“爱卿”。
称对方父母为“令堂”、“令尊”。
称对方子女为“令郎”、“令爱”、“令千金”。
称别人的意见为“高论”、“高见”。
称别人的文章为“大作”。
称兄为“兄台”。
呼弟为“贤弟”。
(岳父)称婿为“贤婿”。
称友人为先生、足下、阁下。
称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
称夫妻为“贤伉俪”。
称别人的徒弟为“高徒”、“高足”。
称别人的家为“雅舍”、“府上”。
称名为“雅号”。
称心胸为“雅量”。
称和尚为“圣僧”、“高僧”。
尊师为“夫子”、“师父”、“先生”、“先哲”等。
尊称在古文中很是常见,如张良代刘邦给项羽献礼时说:“沛公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足下”即是对项羽的尊称。
与谦称的贬损意味不同,尊称多为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
这些称谓有很多至今还在使用,成为我国语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古人的谦称与尊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是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分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之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身分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意指小国之君),寡(意指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古代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是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和亲戚朋友,常用“家”、“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辈份或年龄大的亲属时所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是用以谦称自己家或自己的卑幼家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其他自谦词: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小可是有一定身分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
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
女子自称妾。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古代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令,意辊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古代人的别称

古代人的别称【古代男子别称】丁:《史记·律书》记载:“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
”丁原意为强壮、壮盛,后引申为男子的别称,并由此而衍生出“丁壮”、“丁强”、“壮丁”、“人丁”、“丁夫”、“丁男”等称呼。
所言大意均为强壮而有力的男人。
汉:男子称为“汉”,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当时的汉朝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将士作战勇猛,北方匈奴士兵不能匹敌,故称之为“汉儿”、“好汉”。
北齐文宣帝要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魏恺坚辞不就。
文宣帝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
”后来“汉”逐渐就普遍指代那些成年的男子了。
好汉:“好汉”则指男子当中的优秀者。
唐朝武则天时,狄仁杰奉旨推荐“一好汉任长”,他推荐了荆州张柬之。
《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
苏轼有诗曰:“人间一好汉,准似张长史。
”宋元以后,“好汉”常指代那些“仗义疏财,扶危救贫”之人。
男子汉: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衍生出“男子汉”一词,专指那些身强力壮、堂堂正正的男人。
子、夫、士、郎、父(甫):男人的地位是尊贵的。
像“子”、“夫”、“士”、“郎”、“父(甫)”等既是他们的通称,又是他们的美称与尊称。
关于“子”,《左传·昭公二十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
”杨伯峻作注认为:“子为男子之美称,意为顺从我的人不失为男子汉。
”关于“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有云:“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孔颖达注疏认为:“士者,男子之大号也。
”'’父”与“夫”、“甫”相通,都是男子的美称,或用于尊长,或用于同辈,既可自谓,亦可称人。
在先秦典籍之中,吕尚(齐太公)、管仲被尊为“尚父”、“仲父”;孔子名丘字仲尼,因而有“尼父”之称。
宋代,人名或之字后用“父”字几乎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中有些“父”字还是后来添加的。
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云:“钱勰字穆,范祖禹字淳,皆一字,交友以其难呼,故增父字,非其本也。
古代贵族女子称呼

古代贵族女子称呼称呼分很多种,在古代,身份比较高贵的女子你知道都有些什么称呼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古代贵族女子称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贵族女子称呼“夫人”、“玉人”、“璧人”、“佼人”、“千金”、“令媛”、“女公子”、“丽人”、“淑人”、“玉女”、“娇娃”、“巾帼”、“西施”、“尤物”、“室人”、“令间”“青娥”等均是古代对女性的称谓,现将古代对各种女性的称谓总结于下:“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
”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
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
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
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
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
《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