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

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从两兄弟到千人村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关外有黄金、有沃土、有人参、有貂皮。
”这话让周氏兄弟听着,实在诱惑。
于是,两人凑了一笔路费,找到了一条小渔船,准备从海路前往关外。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化船只,没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没有雷达,没有探照灯,甚至没有可以休息的船舱,有的只是小舢板,还有船老大多年的航海经验。
出海前,周家兄弟并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冒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清朝入关起,有不少乘船“闯关东”的人,由于海风的变化,漂流到了朝鲜、日本等地;至于覆舟于海上者,更是难以计数。
大海是无情的,海浪随时可以把船掀翻在海里,甚至只是一次普通的季风变换,也可能让周氏兄弟永远无法回到老家。
但他们已经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几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死也值了,只要把我们送到关外。
”船老大被感动了,在一个夜深风高的黑夜,他们悄悄地驶离了登州府码头。
命大的周氏兄弟,平安抵达了大海的北面——旅顺口。
我们常说“闯关东”,其中“关”是指哪一关?

我们常说“闯关东”,其中“关”是指哪一关?_百万英雄题库答案大全
11、我们常说“闯关东”,其中“关”是指哪一关?
正确答案: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百万英雄”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联合推出的一款近期热门火爆的在线答题益智类节目,每场的在线人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有可能,奖金也是十分丰厚,特别是在晚上黄金时间段将近几乎都高达百万。
只需要下载登陆APP就可以答题赢钱可谓是几乎无门槛的赚钱。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每日最新的题库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多多赢钱!
点击进入→百万英雄题库及答案大全(立即查看当场答案)
百万英雄往期题目和答案快速入口1月17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6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5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4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3号
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2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1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10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1月9号题目答案大全点击进入百万答题技巧大全[常见问题解答]百万答题技巧大全[题库答案汇总]。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

闯关东是指从哪到哪闯关东与走西口、下南洋、填四川、蹚古道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人口迁徙活动。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这一地区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大体上是泛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靠近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几个盟。
“闯关东”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闯关东包括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的历次迁徙;狭义的闯关东特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长期以来,网上一直有清朝以嫁妆入关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事实上,满清入关有嫁妆的说法,是指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不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正是因为满清入关,东北地区才被纳入中国版图。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清朝入关前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的?清朝以前,东北绝不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
其实东北自古就有人。
五六千年前,红山文化从内蒙古中南部向东北和西部发源。
公元前1800年左右,今天山海关外的东北土地主要分为四个地区,居住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南方的燕山地区居住着商朝(汉族的前身)的华夏人,东方居住着陀人,西方居住着东胡人,北方居住着苏神人。
战国时期,灌口外辽河以西的地区,和北京、河北北部一样,都在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统治之下。
秦汉统一后,中原王朝仍然统治着辽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前燕和后燕曾分别统治辽河流域。
南北朝后期在辽宁抚顺新宾县兴起的高句丽人,占据了辽东半岛。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消灭后,中原王朝恢复了对辽东的管辖。
唐朝以后,辽东由辽、金、元三朝统治。
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和努尔干都司两个行政管辖区:辽东都司管辖的区域主要是中原历代王朝管辖的辽河流域;女干都司管辖的地区主要居住着女真部落。
辽东都师一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而努尔干都师主要位于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
明代辽东都司在行政区划上曾属山东政府管辖。
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前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
地理:何谓“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死逼梁山下关东”“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
“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陜西人为多。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
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或更能深入到流民生活的深处。
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
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
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
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
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荒”居首位。
1860年山海关大门敞开后,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往东北。
“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
”《胶澳志》记载说,“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
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
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
”由单身到全家,由“候鸟”到移居,这是一种渐进的转化。
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
”但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
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浪潮不仅使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使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清朝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

【清朝历史】历史上真实的“闯关东”:清朝康熙年间已开始!300多年以前,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
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
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
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记者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冲天,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再现了当年的移民浪潮。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
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
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
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
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
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
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
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闯关东”是因为啥

“闯关东”是因为啥王锦思《发现东北》作者、吉林电视台《关东密码》栏目特约撰稿人2008年,一部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剧热播,许多东北人在家里看得不亦乐乎。
有孩子问老爸,这部戏到底哪里精彩?老爸说,这演的都是咱得祖先,从山东河北来到东北的事。
坦率地说,我对这部电视剧没有丝毫兴趣,包含酸甜苦辣的闯关东被扭曲的方式文艺起来,并且夹杂什么爱国主义之类的说教,显得做作和夸张。
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从中原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清朝以后又开始了闯关东。
清朝初期,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
朝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往关东。
山海关,界定着关外和中原。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河北山东人闯关东。
中国有长城,东北有柳条边。
柳条边是在封禁地的边界上挖沟垒土修筑一条边墙,高宽各为3尺,墙上植柳树,边墙之外又挖掘边壕,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俨然是长城的缩小版。
柳条边以东的部分称为“边里”,是皇家禁地。
柳条边以西为“边外”,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王公的领地,当时德惠为“边外”,大部分是荒原草场游牧之地。
长城上有关口,比如张家口、居庸关、山海关,柳条边上设有“边门”和“边台”,作为管理机构。
“边台”采用编号的办法,依次叫做头台、二台、三台……德惠境内的“五台”地名即由此而来。
每一个“边台”设台丁150至200人。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战乱和灾荒不断,农民生活艰困,关外广袤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极大的诱惑,于是不断突破清朝的禁令和柳条边,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
清政府也有几次以朝廷名义组织人员前往东北。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去东北为什么叫闯关东

山东人去东北为什么叫闯关东清政府放开柳条边前,如遇灾年,去哪儿逃荒的山东人都有。
有去关外的,有去京城的,有去南方的。
比如清末拳师马永贞,应该有听说过吧?他就是最早一批,闯荡上海滩的山东人。
还有民国上海滩的青帮大佬张仁奎,黄金荣见了都得叫他一声师父。
也是山东人。
所以,并不是没有山东人去江浙沪闯荡。
只是说,相比于去浙江沪谋生,闯关东的山东人,数量确实要多很多。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一般认为,江南人多地少,浙江沪当地人尚且存在严重的内卷。
外地人去到那边,很难在当地立足。
此外,江浙地方财阀勾结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甘心做买办,疯狂剥削老百姓。
当地人只能拾财团之智,勉强度日。
更何况是没有背景的穷外地人?相比之下,当时的关外人少地多,黑土地盛产石油和资源,狍子用来捞鱼,野鸡飞进电饭锅。
发展空间很大。
山东人只要不太懒,都有可能发财。
我不敢说人人都能成为地主,至少做个富农不难。
一边是铁定给人做佃农,一边是有可能改年阶级。
换谁,都知道该怎么选。
所以闯关东才变成主流。
然而,以上观点,并不准确。
因为清末(1897~1911年)的闯关东,并不是单纯农业移民。
早年冒险进入关东的人,都是开荒种地的。
还有曾经工作过的人。
打工?打什么工?说白了,就跟我们现在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上班一样。
1897年,清政府将大连租借给俄国后,大批俄国资本进入东北,垄断了东北的工业、矿业、商业和铁路运输。
后来,日本打败沙俄,也插了一脚,日本资本也大举进入东北。
东北历史上著名的大项目,如中东铁路,大连商港,旅顺军港、鞍山煤铁企业等,便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当这些项目和企业开始建设和运作后,无论是工厂、矿场运作,还是修铁路,肯定都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而东北地区人口太少,无法满足项目和企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因此,踏上东北之旅的人在东北有了立足之地。
从清末民初的人口统计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历史特征。
清朝灭亡前,黑龙江加吉林的人口,只占辽宁的六成。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

“闯关东”是怎么闯的?其中山东人占80%2008-02-25 08:30:16茅屋再新墙再葺——"闯关东"的曲折历程及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十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这句竹枝词反映了“闯关东”者的无奈和悲苦。
上图:山东人徒步北上“闯关东”(1929年)。
(照片选自《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东北的历史与传说》,刘德增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论文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姓名:杨俊峰学号:114040035班级:11历史A班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
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
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一、“闯关东”概述关,指山海关。
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
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
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
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
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
五年后的1912 年2 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的统治至此寿终正寝。
中国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代,“闯关东”进入高峰期。
自此以后,“闯关东”形成为一个空前的移民创举。
自17世纪中叶开始,三个世纪来,有成千上万的关内流民勇敢地闯入了关东大地。
《闯关东——250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作者刘德增认为有2500 万人。
到底有多少人闯入关东,有1000万、2000万、2500万、3000万之说,这些尚待学者去论证。
已有确切考证的是,从1912 年至1930 年间,“民国时期,大约有400万移民出关谋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掠夺东北资源以充实战备,用日军专门设立的掠夺华北劳工的专门机构——满洲劳工协会,在1939 年到1941年的三年中,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到东北的劳工达400万人之多。
仅1941年一年移民(主要是劳工)总数就达104.4万人。
因此,有言曰,“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二、“闯关东”的原因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人地关系失调华北地区生齿日增,地狭人稠,就全国人口而言,鸦片战争之后增长比较缓慢,但华北人口增长速度却仍然较快,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三省。
1840 年,山东平均人口密度为207.71 人/ 平方千米,到1898 年人口虽然外流,人口密度仍在上涨,已达246.24 人/ 平方千米。
.华北虽历经几千年的开发但耕地面积的增长极为有限。
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和人口过剩,土地饥荒,无地少地的农民超过半数等问题,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耕种数千年的土地,磷、钾等矿质养料无法补充,土地愈种愈薄,收获愈来愈少。
②繁杂、沉重的税务地租是中国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国广大人民最沉重的负担。
鸦片战争前,中国多采取实物地租的形式,多数地区一般在一半左右。
到了近代,随着土地的高度集中,地租也不断上涨。
除此之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又调整税收政策,增加税收。
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南方各省已失去控制,北方各省便成为征敛钱粮和摊派赔款最重要的地区。
各省为完成政府的摊派任务,在原来的捐税之外又增加新税如粮税、亩税、亩捐、串票捐等,数不胜数,苛捐杂税愈演愈烈,广大贫苦农民力不能胜,弃田逃亡者比比皆是。
③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华北一直是自然灾害多发区。
据统计,山东、河南、河北三省自1823 年至1911 年的88 年间,就有400 多个县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仅1877—1878年的饥荒就使河南、山西、山东、直隶四省约有八百万人死亡。
在自然灾害中,水灾波及最广、危害最大。
特别是黄河,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
华北不仅是涝灾频发区,而且旱灾、蝗灾、风灾也常常互为成因,酿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其中发生次数最多、最严重的是旱灾和蝗灾。
旱灾和蝗灾有连带关系,一经发生,则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饥民满目。
仅从光绪二年至光绪五年(1876—1879 年)的三年间,山西、河南以及山东一部分,毫无雨水。
1927 年,直隶、山东两省春季播种期间遭受旱灾和风灾。
之后,又遭到蝗虫的侵袭,绝大多数农作物不是干枯而死,就是被蝗虫吃光,几乎颗粒无收,酿成了严重的灾荒。
④干戈频繁,匪患猖獗华北不仅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也是战争频发、匪患猖獗的地区。
近代以来,无论是外国的侵略战争还是国内战争都给华北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山东、河北遭到了列强的杀戮和战火的洗劫,人民饱受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和战争之苦。
太平军北伐,与清军激战了两年之久,战火燃烧了华北大部。
战争中,清军肆虐,生产遭到破坏,生灵遭到涂炭。
特别是民国以后,华北在军阀统治时期,不仅是战争的重灾区,也是军阀为了发动战争进行征钱、征粮、征物、征兵的主要地区,军阀所到之处,洗劫一空。
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等军阀混战,波及地区广,破坏生产,荼毒生灵。
⑤东北地广人稀,优越的自然优势东北地域广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面积达100 多万平方千米。
东北人口稀少,1840 年,辽宁240 万多人,吉林32万多人,黑龙江只有25 万多人,东北三省加在一起还不到300 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3 人/平方千米,东北北部的黑龙江人口密度只有0.54 人/ 千米。
而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区的面积只不过50 多万千米,同时期三省人口已达到近7800 万人,人口密度达151.29 人/平方千米,山东人口密度已达到207.71 人/平方千米,就是人口密度最小的河北省也已接近100人/千米。
山东、河北、河南三省的人口是东三省人口的26 倍,人口密度是东三省的24.68 倍。
到19 世纪末的1898 年,东三省总人口为760 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4.56 人/平方千米,而黑龙江也只有2.73 人/平方千米。
同时期山东、河北、河南三省总人口为8 850 多万人,人口平均密度为171.55 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山东已达到246.24 人/平方千米。
华北三省土地面积比东三省小一倍,但人口总数却多十倍以上,这就为人口稠密的华北人民迁移东北创造了广阔的地域条件。
因此,华北的人口从清末开始大量流入东北,民国时期更形成移民大潮。
东北不仅地广人稀,而且矿产资源丰富,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其中储藏量较大的是煤和铁。
铁之埋藏量有7 亿吨,煤有20 余亿吨;金之埋藏量亦富,东北被称为“金穴”。
土质肥沃,物产丰饶东北不仅地域广阔,而且耕地面积大,可耕地达3 亿亩之多。
且东北土质为黑土,土质极其肥沃,加之东北北部有松花江、嫩江两大河流,南部有辽河,在地理上形成了松辽平原,连亘于黑、吉、辽三省之间。
因此土地的生产力不比江、浙两省最饶沃之地差。
再者东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何俊文都能达到农作物生长所欲要的标准,形成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余的季风气候,也利于水稻等作物生长,产量也很高。
如到20 世纪20 年代末,满洲已耕种之农田约3 050 万英亩,然尚不过全面积的12.5%。
1925 年东北已有耕地人均达8 亩之多。
就是到了1931 年,人均耕地仍能达到8 亩多。
⑥政府政策因素a清初,满族统治者将山东“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的“流人”发配到“极边寒苦”的关东。
在资源丰富的关东,大量山东“流人”使处于饥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东贫民对关东有了了解,产生了闯关东的想法。
特别满族统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剧对山东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加强了山东贫民闯关东的倾向。
b1644至1667年,清政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在这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
⑦地理位置因素关东与山东仅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
一条陆行,从山东陆路到关东,需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鲁西、鲁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
清末民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天津至山东峄县段、“京奉铁路”等路段的开通,从山东可以直接乘火车到沈阳,更为山东人民闯关东提供方便。
三“闯关东”对东北、华北的巨大贡献①“闯关东”移民推动了东北城市的近代化,为东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自1860 年清政府采纳移民实边的建议后,成千上万的移民从山东半岛渡海,或从山海关等地出关,由南而北,由西而东,将荒原开垦成农田,建起一个个居民点和城镇,修通了连接各处的道路,又伐木开矿,建起矿山、林场、工厂。
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新的县、厅、州、府不断设立,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正式设置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这标志着在短短的40多年内,陆续迁入的上千万移民使东北达到了与内地各省大致相当的水平。
“闯关东”的移民构成了东北人口增长的主体,极大地密切了东北与山东等华北各地的联系。
在经济上,大批移民不断流入东北,传播了华北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发了东北地区,极大地增加了可耕地面积,使得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闯关东“人,也为东北新兴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繁荣了东北的商品经济。
他们与合法移民一样,为东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黑土地从蛮荒走向文明做出了特殊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东北的历史。
在民族关系上,大批移民促进了内地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各民族普遍接受的通用语,中国的语言版图也因此得以重绘,这有利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