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历史真相(1)
关内之民为何“闯关东”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关内之民为何“闯关东”: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一、“闯关东”的由来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
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
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
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
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
《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
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杨宾《柳边纪略》第1卷),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
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清朝续文献通考》第3卷),于是,干脆封禁。
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
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
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
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
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

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闯关东和雁南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将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造成闯关东和雁南飞的原因。
一、闯关东的原因1、政治原因明朝末期,宦官专权,腐败严重,一些大臣和有志之士通过献策朝廷,试图改革政治。
然而他们的改革努力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支持,相反,许多有志之士甚至被明朝朝廷打压,致使不少将领纷纷叛变。
2、军事原因在明朝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日益强大,乌拉有齐部、女真人、鞑靼人等部落纷纷兴起。
由于明军的战斗能力不足,北方的叛乱和外族入侵造成了明朝军队的大量损失,这也导致了军队的士气低落。
3、社会原因明朝末年,封建社会的崩溃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带来了大量的贫困和民生问题。
加上天灾人祸频繁,民不聊生,这也促使一些民众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社会动荡造成了明朝的衰落,直接促使了闯关东事件的发生。
二、雁南飞的原因1、政治原因南明末年,后金对明朝采取了分化攻劝、割据南方的策略,同时,南明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和各地军阀混战,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动荡局面。
对于一些沉默多年的文化、军事精英来说,他们无法控制这个篡位之后的国家,于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地方。
2、文化原因南明朝廷革命文化十分发达,一些文艺家和学者向南方迁徙,这为南明末年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北方战乱频繁,这些文化精英不得不选择离开北方,辗转南下,才能继续他们的文化事业。
3、经济原因南明末年,经济衰退严重。
战争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崩溃,许多富商和资本家陆续离开南方,寻求更加稳定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地方。
综上所述,南明政治腐败、战乱频发和经济萧条使得南明的统治确立难度越来越大,激励了一批文化、军事精英和富商离开南方,选择了“雁南飞”的道路。
结论闯关东和雁南飞事件都是时代背景下自然发生的结果。
无论是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低落,还是南明末年战争和经济衰退,都为两个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山东与山东人闯关东

山东与山东人闯关东从1910年到1940年,中国北方有3000多万人口进入中国东北,所谓“闯关东”,如此大批移民,且不是政府安排的,究竟是为什么?在1910年到1940年期间,中国北方军阀混战,土匪强盗猖獗,且灾害连连,百姓苦不堪言。
而此时的东北局势相对华北比较稳定,战争较少,而且土地肥沃人口少,日本的工业基地也需要大量中国劳工。
山东,河北,河南的贫苦农民分别从山海关和山东半岛或走旱路或走水路,进入东北,所谓“闯关东”。
闯关东,历来是劳动人民伤心的事。
其实几百年前,充满传奇色彩的“闯关东”就开始了,被喻为空前的大举,山东人则是这一移民大潮的主力军。
这就意味着血缘、地缘关系的延伸和社会关系的扩大——东北是山东人的第二故乡。
在山东,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过去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
在东北,山东人很多,有人说十有八九,有人说十有七八。
有的多少辈以前就去了。
“闯关东”由来已久,正是这种“由来已久”在齐鲁大地承传、沉淀、累积,这种传统积淀越厚,能够讲述“天下第一关”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出了这个门便到了关外大地,进了这个门便是中原。
其实一关之隔的土地并不曾真的有什么不同,然而,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数以万计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在跨过这个关门时,却有着不一般的感受和经历。
自古以来,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从更深处看,自从1860年法国人的炮车碾过烟台的大街,1895年日本人在威海接受北洋水师的投降约文,1897年德国人的铁甲战船驶进胶州湾……面对这一幕幕耻辱的历史图景,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被冲淡了,于是,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
最初,闯关东的流民一般春往冬归,但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在关东大地生根。
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644至1667年,清朝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清廷下令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为什么要闯关东

闯关东是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被社会压榨太厉害,被迫迁移。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
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
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社会影响
在鸦片战争开始之前,即真正意义的闯关东之前,人口约为300万左右。
到了1860年,为了抵御沙皇的侵略,清政府于1860放宽了东北地区的部分禁荒。
到1897,东北地区总人口迅速增长。
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对闯关东的影响进行了修饰或夸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闯关东在1904年确实开启了高潮:1904年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山东地区和河北直隶地区受天灾和战祸影响,很多农民为图生存不得不拖家带口被迫离开故土。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历史功绩无法衡量对于闯关东,很多人都知道是关内人移民关外,但对于闯关东的背景和历史真相,闯关东的过程和阶段以及人群组成,闯关东巨大的历史意义,大家是否全部知道?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山海关山海关,闯关东的起点闯关东这里的关指的是山海关,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和辽宁省的边界地区,在渤海边上。
是明朝长城最东边的起点,是明朝末年明清战争时期,明军抵抗清军南下的最重要军事要塞,在当时有天下第一关的称号。
从地图上看,东北地区位于山海关的北部偏东北地区,但为什么叫闯关东,不叫闯关北。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当时从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是从山海关的东门出去,所以叫闯关东。
另一种说法是,出了山海关是道路先是东西方向的路,首先得往东走,很多人就把出了山海关的地方叫山海关以东地区简称关东地区,又叫关外地区。
今天的东北地区近代闯关东以前,东北真的没有汉人吗?很多人认为,今天东北在近代闯关东之前是没有汉人的,其实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在近代闯关东之前,东北是存在不少汉人的,只是相对于后来闯关东的人数来比较的确太少了。
这些汉人里面还有清朝政府移过去的。
清军入关后,大量的东北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入关定居,是本来就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人口更加稀少,清朝为了充实东北地区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所招民人,每名每月给口粮一斗,耕地每耕种一季给种子六升,每一百名移民给牛20只。
同时设立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两个县,设官管理汉民。
《辽东招垦令》发布后,不断有山东地区的百姓移民东北,这次清政府官方移民在康熙七年(公元1678年)结束。
康熙七年清朝出台《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令》,这次清政府官方的移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辽宁省南部地区。
但清政府并没有彻底禁止移民东北,只是移民再没有政府的奖励了,并且对移民进行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当时关内由于明末清初战争人口损失太大,所以民间也没有大规模往东北的自由移民。
人文地理 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

、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1.经济因素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关内地区的生产力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同时由于地少人稠的黄河中下游灾害频发,特别是受灾严重的山东,大量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生活得不到保障。
而东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又盛产人参、鹿茸、貂皮、黄金、珍珠等贵重物品,则对关内的农民产生极大吸引力。
因此清初,关内人口向关外迁移的现象已出现。
乾隆时期,关内人口不断膨胀,耕地与人口的矛盾不断尖锐,促使山东等地的汉族饥民成为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
2.政府政策因素(1)清初,满族统治者将山东“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触犯刑律的“流人”发配到“极边寒苦”的关东。
在资源丰富的关东,大量山东“流人”使处于饥寒交迫缺少土地的山东贫民对关东有了了解,产生了闯关东的想法。
特别满族统治者的恣意圈地、逼民投充、督捕逃人等措施,加剧对山东社会经济的破坏,更加强了山东贫民闯关东的倾向。
(2)1644至1667年,清政府《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在这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
1861至1911年,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正式开禁放垦。
清政府解除东北禁封令,掀起山东贫民闯关东的高潮。
3.地理位置因素关东与山东仅隔海相望,山东人闯关东有两条路:一条浮海,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直线距离不过100公里,之间的海上交流就非常频繁,胶东一带的农民闯关东大多是浮海北上。
中华迟氏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研究

中华迟氏闯关东的历史背景研究我们东北中华迟氏都是闯关东来的,其历史背景如何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闯关东三次大的移民潮,“闯关东”,是指从清朝康熙初年到民国初年近三百年间,大批移民从内地迁移到东北,其中80%以上的移民来自山东。
这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迁徙人数最多的移民潮。
历史上的山东经济比较发达,但明末清初以后,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灾害频仍,尤其是连年战乱,封建剥削苛重,民不聊生。
相对而言,当时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赋薄徭轻。
另外,山东去东北比较方便,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从山东的登、莱、青三府乘船过海,遇上顺风,一夜即可到达相距只有百多公里的辽东。
“闯关东”,共有三次大的移民潮。
康熙三年至六年(1664-1667年),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东北地区汉人逃亡,满人入关,人口锐减,生产受到破坏。
清廷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
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
所招民每日给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并且“免交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奖励政策鼓励下,形成了山东移民的第一次高潮。
到康熙七年,清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但是,禁封令阻止不了已经开始的移民潮。
到康熙四十八年,关外的山东人“多至五十余万”。
到嘉庆八年(1803年),封禁缓和,鲁民出关者更多。
这是第二次高潮。
第三次移民潮发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民国初年。
咸丰十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荒,光绪年间进一步大片放荒,山东贫苦农民又一次掀起移民高潮。
有的村庄原有200户人家,移民东北者竟有120户。
山东人“闯关东”,一部分出山海关走陆路,一部分乘船过海走水路。
不管陆路水路,都是异常艰难。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初至民国初年,约2500万山东人移民东北。
这一壮举,不但使大批山东人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也大大促进了东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促使东北与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促进了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增强了东北边疆的力量。
浅析闯关东

浅析闯关东摘要:“闯关东”是17到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运动约定俗成的一种略称。
这次移民浪潮极大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它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主体,使东北地区发展为一个移民社会。
关键词:闯关东历史探源影响现实意义一、闯关东的历史背景[1]关东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因为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为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事实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随着满清政府下达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开始,黄河下游一带的游民不断徒步跋涉进入关外的举动就被官方鉴定为一种越轨犯禁的行为。
为了保护满洲固有的风俗和八旗生计,清朝政府设定的隔离制度非常严酷,丝毫不允许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哪怕是迫于生计的压力。
1860年以后,随着鸦片战争的严重受挫,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能力日益削弱,与此同时沙俄不断侵蚀边疆,最终导致清政府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安土重迁”是“乡土中国”的典型特性,且这种特性根深蒂固。
然而,在特定情况下,黎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这是“乡土中国”社会的一种“变态”。
关内人民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缘由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人口压力清代以后,山东、河南和直隶省人口猛增,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甚至一度成为密度最高的省份。
据统计,华北冀鲁豫咸丰元年(1851)人均耕地4.46亩,1912年前后下降至3.66亩,1928年以后又下降到2.93亩。
耕地与人口的失调对华北农村压力极大,土地对农村人口来说,是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在生存没有保障的状态下移民到人烟稀少,土壤肥沃的东北地区便成了必然。
2、天灾人祸据资料显示,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殃及鲁、豫、直省,山东省灾情在六分以上的村庄即达7161个,灾民逾700万人。
从该年到1912年清朝覆灭的56年中,山东省仅因黄河决口成灾的竟有52年之多,共决口263次,成灾966县次。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八国联军、捻军都曾波及华北地区,到民国时期,连年军阀混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闯关东”是因为啥王锦思发表于2011年11月24日12:36 阅读(19758) 评论(26)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icon举报相关搜索词:闯关东山东山海关清朝东北王锦思《发现东北》作者、吉林电视台《关东密码》栏目特约撰稿人2008年,一部名叫《闯关东》的电视剧热播,许多东北人在家里看得不亦乐乎。
有孩子问老爸,这部戏到底哪里精彩?老爸说,这演的都是咱得祖先,从山东河北来到东北的事。
坦率地说,我对这部电视剧没有丝毫兴趣,包含酸甜苦辣的闯关东被扭曲的方式文艺起来,并且夹杂什么爱国主义之类的说教,显得做作和夸张。
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从中原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清朝以后又开始了闯关东。
清朝初期,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
朝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或“祖居圣地”,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实行封禁政策,“永行禁止”流民入境,以备满洲贵族末路时退往关东。
山海关,界定着关外和中原。
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河北山东人闯关东。
中国有长城,东北有柳条边。
柳条边是在封禁地的边界上挖沟垒土修筑一条边墙,高宽各为3尺,墙上植柳树,边墙之外又挖掘边壕,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俨然是长城的缩小版。
柳条边以东的部分称为“边里”,是皇家禁地。
柳条边以西为“边外”,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王公的领地,当时德惠为“边外”,大部分是荒原草场游牧之地。
长城上有关口,比如张家口、居庸关、山海关,柳条边上设有“边门”和“边台”,作为管理机构。
“边台”采用编号的办法,依次叫做头台、二台、三台……德惠境内的“五台”地名即由此而来。
每一个“边台”设台丁150至200人。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关内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战乱和灾荒不断,农民生活艰困,关外广袤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极大的诱惑,于是不断突破清朝的禁令和柳条边,也有“泛海自天津、登州来者”。
清政府也有几次以朝廷名义组织人员前往东北。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统治者采取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加上为防备太平军进犯京畿时农民群起响应,咸丰十年(1860年)放弃了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鼓励农民出关谋生,出现了一次向关东移民的高潮。
穿关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值得关注。
《礼记·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
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没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
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
同样在清朝末年,山东地区赋税极其严重,官府腐败透顶。
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山东莱阳遭遇寒霜,乡间断粮绝炊的农户“十居其九”,当地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却借机增设种种苛捐杂税。
年逾花甲的曲诗文联合各村群众上万人抗捐抗税,“拜盟立会”,发誓“反对‘新政’,抗不纳捐”,提出清算积谷、废除苛捐、严惩贪官污吏的要求。
山东巡抚孙宝琦下令严拿曲诗文,沿户搜查,无恶不作。
曲诗文传令集众,正式宣布武装起义。
当时,参加起义的数十万群众,都自备食物,驻扎于沿河岸边,誓与官军决一死战。
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运动,因与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风潮齐名,被统称为宣统二年震惊清廷的两大事变,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引发了辛亥革命的成功。
山东许多地方民众也因苛捐杂税太重,而决心投往东北。
哪怕东北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哪怕东北深山密林里虎狼出没,但是“苛政猛于虎”的现实让他们毅然决然地奔向陌生,却是自由的天地东北。
1840年全国人口达四亿多,东北人口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
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时候,总人口三千万。
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
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这就是闯关东。
他们用行李和柳条编织的花筐,装着简单的行装和生活用品,一路上携家拖口,身背肩挑。
饿了啃窝头,渴了喝凉水,困了钻山洞睡破庙,干粮吃完了就给人打短工,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来到东北,这还不算完,跨过黑龙江来到外兴安岭一带。
曾有德惠王氏族人描述闯关东的艰苦情景:“鲁南塞北非等闲,背井而去举步艰。
雄关阻断望乡路,迷茫难知何时还。
”莽莽荒原一望无际,弯腰抓起一把黑土,甚至用秤来量土的轻重以确定肥沃或瘠薄,当看到肥肥的油水从指间流出,闯关东者流下激动的泪水,决定就在这安家落户了。
“跑马占荒”,就是农民骑马跑过所圈占的土地都归其所有。
于是借来家伙什,搭窝棚,开荒地,打下粮食。
泡子里的鱼,林子里的狍子,还有天上飞的野鸡,打不完也吃不完。
几年之后,听到消息的老家人领来了媳妇和更多的穷乡亲,接二连三在黑土地上落了户,逐渐形成了屯子,原始森林、湿地荒地、草原平原不断被开垦出来。
人口逐渐增多,这就需要系统管理和组织。
清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长春厅成立,管辖流民,辖4个乡,分别为怀惠(饮马河东)、沐德(饮马河西)等,总计才61755人,不到现在长春人口的1%。
1808年,德惠境内来了一家望族。
根据清末民初德惠书画家王云台在其《雪泥鸿爪》中记载:“济南王庄人,后徙顺天皇姑屯。
嘉庆十三年其曾祖携家北来,值吉林出售蒙荒,乃佣于富室,得工资置荒自辟之,拔荆棘,除草莱……”德惠米沙子镇天吉村,是蒙古人马天吉来此开荒占草得名。
马天吉办起了烧锅、当铺、杂货铺、大车店等买卖,屯子不断扩大。
那时,没有火镰等发火工具,生活用火只能靠从长燃不熄的火种场取火,买卖更是火得不得了。
那时货物运输全靠马拉,速度慢,到天黑就得找店住下。
德惠另一户王家于是在“老鞑子道”一带开起了大车店。
屋子烧得暖,伙食好,赌博没人管,大车店就取了名字“永太号”。
同治八年,王家在祖茔地立汉白玉碑,记述了先人王琳闯关东的事迹,为此歌功颂德。
“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农民、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瘾君子、矿工等等各色人物陆续登场,面临各样的考验,产生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日本稻叶君山的《东北开发史》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
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 没有闯关东的先辈们的镐头,东北也许早就被俄国吞并。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
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对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是山东省的扩大。
山东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笔者的祖籍系山东省荣城县登州府双榆树屯小王庄。
清朝道光年间(约1840年前后),不知什么原因,我的“永”字辈祖先共哥三个,逃荒北上,乘船跨海落脚在大连,当时老三无力前行,就留在了大连。
值得一提的是,大哥俩身上带着两辈的骨殖,携带家眷,继续北上,经过长途跋涉,来到吉林省张家湾夏家窝铺,也就是现在德惠市大房身夏家窝铺。
看到这里荒地肥沃,靠山面水,野兔成群、野鸡飞翔,真乃吉祥宝地,就喜欢上了这里,开始了跑马占荒、荜路蓝缕、男耕女织的生活。
经过几十年努力,1870年前后,成为名门望族,还有祖辈在长春担任相当于现在法院院长的职务。
家里有上百名长工,走20多里都走不出去的400多垧地。
九一八之前,家境渐渐衰落下去。
虽不象有的大户那样,日本人从门前的官道上路过要提前打招呼征得同意,甚至把枪栓卸下来,但是也算殷实安稳。
2003年大年三十的前一天,我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烧纸祭祖。
坐西朝东的祖坟约有10几座,我在心里默悼了祖辈们在天之灵。
让我惊喜的是,我出生的老屋竟然还在。
听村里人说,这是村里最早的建筑,有100多年。
其实不到那么久,但是在九一八前建立,阅尽了人世沧桑。
我亲切地走进,双开的门依然古旧,小方块型组合窗依然精琢。
一个垂暮老人斜躺在炕上,我表示问候,屋内没有能勾起我任何记忆的器物。
在2011年,我听说我家的老屋已经拆掉,我也失去了一大块心灵的故乡寄托。
经过170多年的历史,而今这里还有同族亲属百十号人,可惜我一个也不认识。
当年祖先闯关东带来的器物一件不剩,王家男性还顽强地传承延续从山东祖先那时就确立的辈分排行诗句这个文化基因,共有廿字:福希荣广海玉国同万成礼显文志明顺中德太平我的辈分为“同”,王锦思只是笔名。
我的远房叔叔王国奇,通过“老影”记载和老人所述的回忆为依据,历时多年伏案撰写家谱,为的是“王门府代代相传、念念不忘记祖宗”。
故土难离,乡情依旧。
当建设了异乡东北,还不忘自己的发源地,那是顽强而深情的基因让我们呼喊曾经的祖辈故土——山东!有的人还在网上这样倾诉和寻找:一、我是吉林人,我的祖籍在山东的登州府谢家庄,迁来吉林已经有100多年了,这些年来虽然没有人回过故乡,可是我们没有忘记过那里。
我年轻,不知道太多的事,只想知道山东有叫登州的地方吗?在登州有谢家庄吗?我想回到那里看看----看一眼自己祖先耕种过的土地,看一眼一脉相承的谢家父老。
并且告诉我们的先祖-----来东北的后世子孙,没有给家乡丢脸,我们可以衣锦还乡了。
山东的兄弟姐妹,你们帮帮我好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山东,这一片热土,我爱你!东北人恋家,离开家乡那么远了,还要寻找山东的根。
远方的游子想回来看看------二、海阳的朋友:我是吉林省人,老家在登州莱阳县雪花庄,您是否知道古代有三、没有这个地名?据说这个庄都姓何,是朱元璋血洗山东后,从小云南老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小趾甲两瓣瓣。
过来时老哥俩走丢了一支。
真的是很难找到我的祖籍了,近日我将把我家的家谱贴上,希望在山东的族人能够看到-----我只想看一眼祖先生活的环境和他们曾经耕耘过的土地,那样的话,我的一生都将无怨无悔,看过这个帖子的请顺便顶一下,谢谢了。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饶的东北,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闯关东的百姓们的热情,即便是现在,东北人民依然热情淳朴,就像雪村的歌里唱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