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税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税收发展史

(完整版)中国税收发展史

中国税收发展史一、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税收是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

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的。

(一)税收产生的条件概括地说,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历史上,私有制先于国家形成,但对税收而言,是同时存在这两个前提条件,税收才产生。

可以说,税收是私有财产制度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

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

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

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

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

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2021/1/28
南财大
5
• 三、2004年以来的新一轮税制改革 •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1.增值税转型改革 • 2.修订消费税和营业税暂行条例 • 3.修改个人所得税法 • 4.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 5.取消农业税 • 6.完善财产税制 • 7.调整其他税制 • 四、我国税制改革的展望
2021/1/28
南财大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
• 一、1994年的税制改革 • (一)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二)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2021/1/28
南财大
4
• 二、2004年前的税收调整 • (一)增值税的调整 • (二)消费税和营业税、关税的调整 • (三)所得税制的调整 • (四)其他税种的调整
第二章 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
2021/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 一、1950年建立新中国税制 • 二、1953年修正税制 • 三、1958年改革税制 • 四、1973年简化税制
2021/1/28
南财大
2
第二节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中国税收制度的变革
• 一、涉外税制的建立和修订 • 二、以“利改税”为中心的工商税制改革 • 三、其他工商税制的建立健全 • 四、关税制度的完善 • 五、农业税的改革
2021/1/28
南财大
6
感谢下 载

中国税收发展史

中国税收发展史

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税制制度(一)建立和健全涉外税制1980年9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同时明确规定涉外企业继续沿用修订后的工商统一税,并要缴纳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

至此,我国的涉外税制初步建立起来。

(二)第一步利改税1983年为了通过用税收来规范围家与国营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国家实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即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简称利改税。

主要内容是: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55%的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的利润,一部分采取多种形式上缴国家;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原则上归企业支配。

第一步利改税对调动企业生产的积极性,激发企业活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第二步利改税1984年国家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即对工商税制进行全面改革。

发布了关于征收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等税种的行政法规。

主要内容是:把原来的工商税按性质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4种税;对某些采掘矿产资源的企业开征资源税;恢复和开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4个地方税;对企业继续征收所得税,并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征收国营企业调节税。

两步利改税完成后,一方面基本理顺了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用法律的形式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固定下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也使国家财政有了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初步确立了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

(四)工商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两步利改税的基础上,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国营企业奖金税(1984年发布,1985年修订发布)、集体企业奖金税、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前身为1983年开征的建筑税)、筵席税等税种的行政法规,并决定开征特别消费税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完整word版)我国税收征管法的演变历程

(完整word版)我国税收征管法的演变历程

我国税收征管法的演变历程一、建国初期税务体制及其机构的设立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到1957年是我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为特征的复合税制。

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共设14种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包括营业税和所得税两部分)、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遗产税、交易所、屠宰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消费行为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

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

”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财政部召开首届全国税务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在会上作了报告。

11月28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复函财政部,同意成立税务总局。

二、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30年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规的演变及特点1、这一时期的主要大事建国初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到1957年是我国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为特征的复合税制。

大跃进时期(1958 — 1965年):1958年,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试行工商统一税,共设9个税种,即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盐税、屠宰税、利息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文化娱乐税和牲畜交易税。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5 — 1977年):已经被简化的税制仍然继续简化,1973年,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其核心仍然是简化工商税制。

简化为7个税种,即工商税(包括盐税)、工商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工商统一税和集市交易税。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 • • • • • •
三、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一)改革流转税制体系 1、产品税 2、增值税 3、营业税 4、盐税 (二)建立与健全所得税制体系
• • • •
(三)其他工商税制的改革和调整 1、开征资源税 2、开征烧油特别税 3、开征建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 税 • 4、开征奖金税和工资调节税 • 5、地方税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二、工商税制全面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所得税制的改革 (二)流转税制的改革 (三)其他税种的改革 三、工商税制全面改革后的税制结构 (一)流转税类 (二)所得税类 (三)资源税类 (四)财产税类 (五)行为目的税类
第五节 1995年以来税制的改 革、完善与进一步改革的展望
• • • • • • • • 一、改革与调整工商税制 (一)流转税制的主要调整与改革 1、增值税转型的试点 2、修订消费税制 (二)所得税制的主要调整与改革 1、企业所得税实现“两税合并” 2、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三)其他工商税制的改革与完善
第三节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 税制改革
• • • • • • 一、建立涉外税制体系 (一)建立涉外税制体系的背景 (二)涉外税制体系的构成 1、涉外所得税制 2、涉外流转税制 3、涉外财产税制
• • • • •
二、利改税改革 (一)利改税改革的原因 (二)利改税改革的实施 1、第一步利改税 2、第二步利改税
第二章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和 发展
• • • •
第一节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与修正 第二节 新中国税制的简化与合并 第三节 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税制改革 第四节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商税制全 面改革 • 第五节 1995年以来税制的改革、完善 与进一步改革的展望
第一节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与 修正

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税收制度?

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税收制度?

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税收制度?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税收制度?我国税收制度发展历史过程。

中国自1979年开始试行增值税,于1984年、1993年和2012年进行了三次重要改革。

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是以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令第13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为基础的。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工商统一税,营业税包括在内。

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我国首次颁布《营业税条例(草案)》,将工商税中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划分出来,单独征收营业税。

94年分税制改革。

以前增值税和营业税在工商税里面的。

中国 ... 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对税收提出的新要求,1994年我国工商税制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的改革。

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

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中国从哪一年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颁布的相关法律最早是在1954年,但真正很好的生效时间是在1979年。

在1986年7月12日进行过修改,释出了《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目前使用的的劳动合同法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完善。

1929年 ... ... 公布的民法债篇第482条规定“称雇佣者,谓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一定或不定期限内为他方服务,他方给付报酬之契约”。

1933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和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劳动保护条例(草案)》等,都对劳动合同做了规定。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是在1954年劳动部制定了《关于建筑工程单位赴外地招用建筑工人订立劳动合同的办法》。

196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进临时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各单位招用临时工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由于“左”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劳动合同制未能认真实行。

1979年以来,在改革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在国营企业招收的新工人中试行了劳动合同制,取得了较好效果。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VIP专享】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VIP专享】

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来源:杭州湾新区国家税务局发布时间:2012-09-17税收制度作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根据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制度的变化大体上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

一、1949-1978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制度1.1950年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并行着两种不同的税收制度,在老解放区适应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的情况设立的各个税种形成的一种税收制度;新解放区仍在沿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税法。

而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建立统一的政治和社会经济制度,这客观上要求统一全国税制,建立新税制,以保证巩固新政权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1-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税务会议,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议》和《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并于1950年1月颁布施行。

其中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包括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金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遗产税、房产税、地产税、特种行为消费税、印花税、交易税、屠宰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

自此,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税收制度,为中国税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新中国税收制度的确立是在1950年。

2.1953年工商税制的修订经过3年的努力,中国财政经济状况得以好转,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

从1953年起,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同时,新中国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原有的税收制度与新形势也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之间、工业和商业之间税负不平衡等。

为了使税收制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国家在1952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税务会议上,提出了“保证税收、简化手续”的税制改革原则。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改革,从传统的农业税到现代的综合税收制度,不断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古代税收制度在古代中国,税收主要由地方官员负责征收,形式各异。

最早的税种是田赋,即对农民征收的土地税。

在秦汉时期,田赋逐渐普遍征收,并根据土地的产量而定。

此外,古代中国还有其他税种,如氏税、器物税等。

税收在古代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供养朝廷和官员。

二、封建时期的税收制度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税收制度逐渐强化。

封建社会的税收制度存在明确的等级划分,各级官员都有责任征收税收。

主要的税种包括田租、税米和税谷等。

这些税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并且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三、现代税收制度的建立清朝的税收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国内外的变局,税收制度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税收制度开始逐渐与现代国家税收制度接轨。

1928年,财政部发布了《税务章程》,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为主的现代税种。

此后,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综合税制的推行198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综合税制,取代了旧的分散税制。

综合税制的特点是将各种税种整合到一起,减少税收的累赘和不公平性。

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税收的效率和公平性,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综合税制改革在中国的税收制度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后续改革的基础。

五、现代税收制度的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税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如今,我国的税收制度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多种税种。

这些税种在征收方法和税率上都有所不同,以适应不同行业和个人的需求。

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网络化征税和电子税务,以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便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