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什么
抢劫法律案例研讨(3篇)

第1篇一、引言抢劫罪是刑法中的一种严重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大、犯罪手段恶劣等特点。
近年来,我国抢劫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文以一起抢劫案件为切入点,对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刑事责任等方面进行研讨,以期对抢劫犯罪的法律适用提供参考。
二、案件简介2019年6月,被告人李某与同伙张某预谋抢劫某便利店。
案发当晚,李某、张某携带刀子进入便利店,威胁店主交出财物。
在抢劫过程中,张某持刀刺伤店主,导致店主重伤。
李某、张某抢得现金人民币5000元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李某、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一)客体要件抢劫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他人的人身权利。
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手段抢劫便利店,侵犯了便利店店主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所有权。
(二)客观要件抢劫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张某携带刀子进入便利店,威胁店主交出财物,并持刀刺伤店主,符合抢劫罪的客观要件。
(三)主体要件抢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以构成抢劫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张某均符合抢劫罪的主体要件。
(四)主观要件抢劫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张某明知抢劫行为会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所有权,仍故意实施抢劫行为,符合抢劫罪的主观要件。
四、抢劫罪的犯罪形态(一)抢劫罪的既遂形态抢劫罪的既遂形态是指犯罪行为已经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在本案中,被告人李某、张某在抢劫过程中,已经实施暴力行为,并成功抢得财物,符合抢劫罪的既遂形态。
(二)抢劫罪的未遂形态抢劫罪的未遂形态是指犯罪行为尚未达到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在本案中,若被告人李某、张某在抢劫过程中,未能成功抢得财物,则构成抢劫罪的未遂形态。
《试论抢劫罪》

《试论抢劫罪》一、抢劫罪的概念和特征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它的特征以下几点: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属复杂客体。
抢劫罪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个人所有的各种财物和他人的人身。
但是,对于抢劫犯来说,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
正因为如比,本法把抢劫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这一章。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者迫使被害人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
这种当场对被害人身体实施强制的犯罪手段,是抢劫罪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最显著特点。
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暴力必须在取得他人财物的当场实施。
虽然使用了暴力但未当场获取财物或者是在劫取财物之后又出于其他动机伤害被害人的,则都不属于抢劫中的暴力,构成犯罪的应以他罪论处。
当然,先前劫取财物的行为如构成本罪,则应以他罪与本罪实行并罚。
如果针对的是被害人的财物,即使在行为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人身伤害,亦不能以本罪论处。
如直接夺取他人手中的钱包,直接抢夺被害人耳朵上的耳环等,就因暴力直接指向财物而构成抢夺罪,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则应作为抢夺罪的一个特别严重,情节加以考虑。
用暴力的目的就在于排除被害人的反抗,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或不能反抗,从而劫取其财物。
至于暴力程度,只要能对他人身体起到强制、打击作用即可,并不要求其危及他人的身体健康甚或生命安全。
将人伤害、重伤甚或杀死,固然是暴力,一般的拳打脚踢、捆绑禁闭、扭抱推拽等因其对他人人身有强制、打击作用,亦可成为本罪的暴力。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依本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抢劫罪之暴力行为分析

抢劫罪之暴力行为分析抢劫罪是指以强暴或者故意伤害、威胁暴力的手段采取强制措施,夺取他人财物或者迫使其它人行为的行为。
因为该罪行涉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且行为具有暴力特性,所以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探讨抢劫罪中的暴力行为分析。
1. 制造恐吓与威胁抢劫罪涉及到的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造成恐吓和威胁来进行的。
犯罪嫌疑人通常在抢劫前会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表达出对被害人的恐吓或威胁。
这种行为可以引起被害人的紧张和害怕,可能会使被害人更容易屈服于犯罪嫌疑人的要求。
2. 使用暴力手段除了威胁和恐吓,抢劫罪也常常伴随着暴力手段的使用。
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攻击、殴打、枪击、刀捅等。
这种暴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使被害人感到恐惧和威胁,以便犯罪嫌疑人可以更快地获得财物或逃离现场。
3. 轻视他人的安全抢劫罪的犯罪嫌疑人通常对他人的安全置之不理。
他们可能无视被害人的尖叫和请求,并可能继续使用暴力手段获得财物。
这种行为带有极大的危险性,因为暴力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受到轻伤或重伤,甚至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
4. 紧张和负面情绪犯罪嫌疑人往往在抢劫前经历紧张和负面情绪。
这种情绪状态可能是由于财务困难、毒品滥用、不良社交关系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这些复杂的情绪状态可能会激发暴力行为,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总之,抢劫罪涉及到的暴力行为在许多方面都是不好预测,也不容忍的,因为这种行为有可能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制定更严厉的法律,以及社会支持来让人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以及对其的零容忍。
入室抢劫人物的特点描写

入室抢劫人物的特点描写1、多为有组织、流窜性团伙。
此类犯罪多具有地域性结伙流窜作案特点,同伙成员为同乡或有亲缘关系,成员动作灵敏,具有一定的攀爬能力。
此类犯罪团伙组织较严密,内部分工明确。
犯罪团伙一般为2-4人,租住房屋,昼伏夜出,凌晨时分外出,交叉结伙作案,先寻找目标,一旦发现适合作案的楼房就随机下手。
作案时常常一名犯罪嫌疑人爬楼入室,其余人员在楼下望风。
2、侵害目标、案发时间相对集中。
攀爬阳台入室盗窃案件基本发生在城区,主要集中在居民楼一至四层,楼房墙体外的下水管道、空调室外机、防护栏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攀爬的条件。
犯罪嫌疑人多利用住户夜间阳台、厨房、卫生间的窗户不关或关不实,爬窗入室盗窃,也有少数嫌疑人利用工具破坏防护栏入室作案。
此类案件的发案时间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凌晨时分,乘居民熟睡之际。
另外,照明条件差、小区出入口多是犯罪嫌疑人选择作案的环境因素之一。
从近两年发案情况来看,犯罪嫌疑人选择作案的地点已经从前几年集中于老式居民小区,向物业管理相对较好的中高档住宅小区转移,且发案呈不断上升趋势,该类小区往往因物业管理较好,业主普遍防范意识较差,很多二楼以上的住户都不安装防盗窗,夜间更是不关窗户,给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
3、胆大妄为、连续作案。
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一般不携带专门作案工具,只携带微型手电筒照明,在作案时,往往借助楼房墙体外的下水管道、防护栏攀爬上楼。
入室后,首选门厅、客厅,从受害人随身穿戴的衣物中翻找,对卧室基本上是能进才进。
盗窃的财物一般是便于犯罪嫌疑人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盗窃现金、手机、首饰等便于拿走的物品为目标,不搬动大件物品。
作案不以伤人而以得财为目的,听到声响后大多会选择逃跑。
为了不被发现,短时间内如果找不到财物就会放弃。
犯罪嫌疑人往往会在同一小区连续作案。
抢劫 调研报告

抢劫调研报告抢劫调研报告引言:抢劫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对社会治安和个人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和资料,探究抢劫现象的特点、原因以及对策,进一步加强社会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抢劫定义与特点抢劫是指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暴力手段:抢劫过程中常伴随着暴力、威胁等情况,给被害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2.财物被强行占有:抢劫犯通过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达到非法获取财物的目的。
3.易引发恶性循环:抢劫成为一种传染性犯罪,往往引发其他犯罪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二、抢劫成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贫困、失业、收入不平等等因素是抢劫的主要成因。
贫困导致人们生活无着,为了生存而寻求非法手段。
2.社会问题: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会,社会问题如矛盾激化、道德沦丧等现象成为抢劫的温床。
3.个体心理因素:一些人由于心理扭曲,自卑、愤怒、受挫等情绪压力导致寻求报复或满足欲望的方式。
三、抢劫的危害与影响1.对个人财产的损失:抢劫直接导致个人财产的损失,对个体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对社会治安的威胁:抢劫犯罪行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造成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担忧。
3.对个人身心健康的损害:抢劫过程中暴力和威胁可能导致被害人的身心受损。
四、抢劫预防和打击措施1.加强社会治安防范:通过提高警力部署、加强巡逻和防范措施来降低抢劫风险。
2.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社会救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贫困问题,减少抢劫的发生。
3.改善经济条件:通过加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而减少抢劫现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教育、咨询等方式,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抢劫行为。
结论:抢劫作为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社会管理手段和教育手段,加强抢劫犯罪的打击和预防,提高社会治安水平,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小区抢劫案件有哪些特点

小区抢劫案件有哪些特点
小区抢劫案件主要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比如,晚上十一点之
后到次日凌晨三点之前。
这个时间段是作案的高发期,如果大家独自
一人在这个时间段内回家或者外出,就很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
小区抢劫案件主要发生在人员较为稀疏的地带,比如,小区的地
下停车场。
由于相对比较隐蔽,有很多犯罪分子会提前躲藏在停车场
的角落,当遇到适合下手的目标之后,就会铤而走险。
尤其是对于年
轻的女司机来说,被抢劫的几率会更大。
还有就是小区的绿化带,以及楼道也会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场所。
大家平时尽量不要去小区内比较偏僻的地方,在进入楼道之前一定要
先仔细观察。
当发现陌生人之后,一定要向人多的地方走,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防抢劫安全教育演讲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安全的重要话题——防抢劫安全教育。
抢劫作为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对个人财产造成损失,更可能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提高我们的防抢劫意识,掌握必要的防范技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解防抢劫安全知识。
一、认识抢劫犯罪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抢劫。
抢劫是指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犯罪具有以下特点:1. 暴力性:犯罪分子通常使用暴力手段,如持刀、持枪等,对受害者进行人身攻击。
2. 突发性:抢劫往往在瞬间发生,让人猝不及防。
3. 隐蔽性:犯罪分子往往选择偏僻、人少的地方进行抢劫。
4. 目的性: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进行劫取。
二、提高防抢劫意识1. 树立安全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夜间出行等容易发生抢劫的情况下。
2. 了解抢劫犯罪特点:了解抢劫犯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
3. 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如有人突然靠近,或有人用语言威胁,我们要迅速判断是否面临抢劫风险。
三、掌握防范技能1. 保持冷静:遇到抢劫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慌张,避免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
2. 寻求帮助:如果身处公共场所,可以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如果身处偏僻地方,可以尽量向有人的地方移动。
3. 避免直接对抗:面对抢劫,尽量避免直接对抗,以免遭受更大的伤害。
4. 保护个人财物: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个人财物,如将钱包、手机等置于不易被拿走的位置。
5. 记录信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的特征,如身高、体型、面部特征等,以便事后报警。
四、报警求助1. 保持通话: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报警中心的通话,提供详细信息。
2. 提供现场信息:在报警时,要尽量提供现场信息,如犯罪分子数量、持有什么武器、现场位置等。
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

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在犯罪领域中,劫犯罪是一种既有系统性又属于暴力犯罪的形式。
劫犯罪常常伴随着抢劫、抢夺财物等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为了更好地理解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犯罪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该问题,并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劫犯罪的心理特征劫犯罪的心理特征与其犯罪动机息息相关。
通常来说,犯罪动机可以从物质需求、权力欲望、报复、刺激追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劫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强烈物质欲望:劫犯罪者通常存在极强的物质欲望,他们追求金钱、名牌等物质财富,并认为这是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种强烈的欲望推动他们产生犯罪行为,以非法手段获取想要的物质利益。
2. 冲动与好斗性格:劫犯罪者往往具有冲动和好斗的性格特点。
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往往对待问题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
这种性格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选择使用暴力手段,以达到其犯罪目的。
3. 缺乏同理心:劫犯罪者常常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
他们对于他人遭受的痛苦和损失缺乏认同感,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之上,并通过实施劫犯罪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劫犯罪的犯罪手段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劫犯罪者常常采取多种手段。
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几种常见的劫犯罪手段:1. 武器威胁:进入劫犯罪行为场所后,劫犯罪者通常会使用各种武器(如刀、枪等)对受害人进行威胁,以迫使他们交出财物。
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制造恐惧氛围,使受害人处于被动和恐慌状态。
2. 胁迫和恐吓:劫犯罪者通过胁迫和恐吓手段,对受害人进行精神上的施压,以迫使他们屈服。
他们可能利用各种手段,如言语暴力、肢体威胁等,来达到恐吓受害人的目的。
3. 伪装和隐蔽:为了更好地逃避监控和法律的追踪,劫犯罪者常常会伪装成普通人员,以减少受到注意。
他们可能会选择时间和地点,以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实施犯罪行为,同时尽可能避免引起他人的怀疑。
4. 团伙作案:一些劫犯罪者往往是以团伙形式作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什么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
抢劫罪的加重情节主要有:(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抢劫巨额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持枪抢劫的。
大家知道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什么吗?在深入了解抢劫罪的时候,除了要知道抢劫罪的量刑标准,还要对其犯罪特点以及立案标准进行掌握。
下面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马上就来为你做详细解答。
一、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什么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
对于抢劫犯来说,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抢劫财物,侵犯人身权利,只是其使用的一种手段。
无论犯罪嫌疑人是否取得财物,也不论被
抢财物价值的大小。
只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当场采取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手段,就构成抢劫罪。
“数额特别巨大”和“致人特别严重伤残或死亡”只是本罪从重处罚的两个情节。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对人身实施强制的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
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这里的其他方法,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依刑法第17条规定,年满14周岁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故意内容就不构成本罪。
如果行为人只抢回自己被偷走、骗走或者赌博输的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不构成抢劫罪。
二、抢劫罪立案标准:
只要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应当立案。
抢劫罪是行为犯,刑法对构成抢劫罪没有规定数额、情节方面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当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施了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无论是否抢到钱财,也不论实际抢到钱财的多少,原则上都构成抢劫罪,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现在大家是不是已经知道抢劫罪的犯罪特点是什么呢?从
上文的介绍中可以知道,主要包括了主体、客体、主观方面以及客观方面。
至于抢劫罪的立案标准,由于其属于行为犯,因此只要有相应的抢劫行为,那么就会构成犯罪。
更多相关知识您可以咨询眉山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