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学生)
《捕蛇者说》优质教案

《捕蛇者说》优质教案《捕蛇者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如何设计一堂优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是每位语文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本篇教案将从导入引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以及课堂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捕蛇者说》教学活动。
一、导入引入引导学生回顾《捕蛇者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比如通过提问、播放相关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快速进入故事情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捕蛇者说》的主题和寓意。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
3.掌握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难点:学生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和归纳、对于作者写作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阶段: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整合阶段:以小组形式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3.展开阶段: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进行个人或小组展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体会,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反思。
4.拓展阶段:引导学生探究《捕蛇者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促进跨学科思维。
5.总结阶段: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五、课堂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个人写作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对于《捕蛇者说》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的观点独特性和逻辑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通过以上的教案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深入探讨《捕蛇者说》这部作品,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学生版)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教师版)1、B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_______________。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不好今义:坏。
古义:①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 ②不喜欢。
例如: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不行今义:不可以。
古义:不能走路。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2、C春秋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__________。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汉书》)②一年。
例如: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③书名。
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操持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_____________。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古义:①_______________。
例如: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②举动。
例如:从容中道。
(《中庸》)从而今义: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3、D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方腊起义》)②______________。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羽本纪》) 东面今义:东边。
古义:脸朝东。
例如:东面而视。
(《秋水》)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古义:______________。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大风今义:风力很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引言:《捕蛇者说》是今年九年级上册的必修篇目,也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蛇的繁殖特点以及人类对蛇的误解和捕杀。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该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细致讲解蛇的各项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教学重点:1. 掌握蛇的特点和习性。
蛇是爬行动物,没有腿,行动灵活,神秘而迷人。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展示蛇的出没地点、生态环境、饮食安排等方面。
2. 理解生态学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蛇是山林的“守护神”,负责控制老鼠等小动物的数量。
如果大规模捕杀蛇类,对生态环境会带来很多危害,威胁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和分析文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相关的图书和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了解深层次的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汇和术语。
例如,怀疑、为所欲为、翻江倒海、不容分说等词汇。
教师应该马上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并与学生交流,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学生可能会感到对蛇的恐惧或不信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态环境的关系、深入探讨蛇的生活习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蛇的价值所在,并消除他们对蛇的戒备心理。
3. 教师需要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和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观点和思想。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语言简明易懂,尽可能直接呈现。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和蛇的习性。
这些方法包括图片、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务必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蛇的神秘魅力。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捕蛇者说》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捕蛇者说》引言《捕蛇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著名的寓言故事,它以生动的方式深刻表达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传达了做人做事应当有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份小学语文教案,教学内容以《捕蛇者说》为主要教材,通过分析故事内容、理解含义、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熟悉《捕蛇者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2.掌握生字和生词词义;3.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发现和探究故事中的道德或人生哲理。
教学步骤第一步:裂讲《捕蛇者说》1.教师简要讲述《捕蛇者说》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大意;2.请学生跟读故事,逐渐进入故事情节;3.教师在学生跟读故事时,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故事意义。
第二步:生字和生词认读1.教师列出生字和生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发音练习;2.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字和生词的解释,并朗读出来,教师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
第三步:理解故事寓意1.教师提问学生《捕蛇者说》所想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2.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于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究故事所揭示的道德和人生哲理。
第四步:朗读练习1.教师进行测读,逐句检查学生的发音和语调;2.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和分组朗读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寓言故事《捕蛇者说》所表达的人生哲理与道德意义,并全面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捕蛇者说》。
(2)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掌握生词和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困惑。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学生讨论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捕蛇者的生活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捕蛇者在现代社会的对应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捕蛇者说》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生活状态的短文。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类似捕蛇者这样的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学生版)

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教师版)1、B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_______________。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不好今义:坏。
古义:①不美。
例如: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 ②不喜欢。
例如: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不行今义:不可以。
古义:不能走路。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2、C春秋今义:①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
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__________。
例如:天子春秋鼎盛。
(《汉书》)②一年。
例如:_______________。
(《逍遥游》)③书名。
例如: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操持今义:料理;筹划。
古义:_____________。
例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古义:①_______________。
例如: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张衡传》)②举动。
例如:从容中道。
(《中庸》)从而今义:连词。
古义:______________。
例如: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古义:刚开始。
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3、D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古义:①当地的事。
例如: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方腊起义》)②______________。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羽本纪》) 东面今义:东边。
古义:脸朝东。
例如:东面而视。
(《秋水》)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古义:______________。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大风今义:风力很大的风。
古义:麻风病。
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语文版九上语文 23、《捕蛇者说》作业(学生版,无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23、《捕蛇者说》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毒疠(lì)啮人(niè)挛踠(luán)缶(fǒu)得而腊之(là)B. 大戚(qī)莅事(lìn)叫嚣(xiāo)瘘(lòu)恂恂而起(xún)C. 日蹙(cù)悍吏(hàn)俟夫(sì)曩(nǎng)赋敛之毒(liǎn)D.顿踣(bó)隳突(huī)相藉(jí)殚(dān)熙熙而乐(xī)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A.可以已大风则久已病矣B. 岁赋其二复若赋C.更若役若毒之乎D.安敢毒邪赋敛之毒3、《捕食者说》选自《》,作者,代家,哲学家。
字,河东人,世称。
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同被列入“”。
4、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谨食之B. 非死则徙尔C. 河曲智叟亡以应D.几死者数矣5、“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黑质而白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B.号呼而转徒余闻而愈悲C. 恂恂而起弛然而卧D.得而腊之而吾以捕蛇独存6、“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啮人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 可以已大风得而腊之以为饵C. 以捕蛇独存以尽吾齿D.以蒋氏观之以王命聚之7、与“达于汉阴”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死于是B. 告于莅事者C. 积于今D.苛政猛于虎也8、与“当其租入”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河伯始旋其面目B.竭其庐之入C.专其利D.视其缶9、“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永州之野乡邻之生日蹙B.得而腊之以王命聚之C.永之人殚其地之出D.若毒之乎悍吏之来吾乡10、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得而腊之以为饵B.君将哀而生之乎C.而乡邻之生日蹙D.余闻而愈悲11、阅读理解《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23课《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材分析本文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文反复运用对比,交错使用散句与整句,语言优美,结构精巧。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3.认识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残酷掠夺劳动人民的罪行。
五、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及卒章显志的写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一)故事导入同学们,很多人都很怕蛇,因为蛇身上有毒液,被蛇咬伤后会危及生命。
但是,有的地方的人却争相去捕蛇,这是为什么?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听了子路的回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
”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
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
(板书课题、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捕蛇者说》永州1之2野3产4异5蛇,黑质而白章6,触7草木,尽8死;以啮9人,无御10之11者。
然12得而腊之13以为饵14,可以15已大风、挛踠、瘘、疠16,去死肌17,杀三虫18。
其始19太医以王命聚之20,岁赋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23,当其租入24。
永之人争奔走25焉26。
【注释】1、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
2、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
3、野:郊外。
4、产:出产。
5、异:奇特的。
6、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
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
章,花纹。
7、触:碰。
8、尽:全。
9、以:假设连词,如果。
啮(niè):用牙咬。
10、御:抵挡。
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然而,但是。
13、得而腊(xī)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
得,抓住。
而,表顺接。
之,它,代永州的异蛇。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4、以为饵:以,用来。
为,作为。
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15、可以:可以用来。
可,可以。
以,用来。
16、已:止,治愈。
大风:麻风病。
挛踠(luán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
瘘(lòu):脖子肿。
疠(lì):毒疮、恶疮。
17、去死肌:去除腐肉。
去,去除。
死肌,死肉,腐肉。
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19、其始:其,助词,不译。
始:刚开始。
20、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
命:命令。
聚,征集。
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21、岁赋其二:岁,每年。
赋,征收、敛取。
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二,两次22、募:招收。
23、者:……的人。
24、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
当,抵充。
25、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
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27三世矣。
问之,则28曰:“吾祖死于是29,吾父死于是,今30吾嗣31为之32十二年,几33死者34数35矣。
”言之36,貌若甚戚者37。
【注释】27、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28、则:却。
29、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
是,代词,这件事。
30、今:现在。
31、嗣:继承。
32、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33、几(jī):几乎,差点儿。
34、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
35、数(shuò):屡次,多次。
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
戚,悲伤。
余悲之38,且39曰:“若毒之乎40?余将41告于42莅事者43,更若役44,复若赋45,则何如46?”【注释】38、余悲之:我同情他。
39、且:并且。
40、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
41、将:打算。
42、于:向。
43、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
44、更(gēng)若役:更换你的差事。
役:给官府做劳力。
45、复:恢复。
赋:赋税。
46、则何如:那么怎么样。
何如,即“如何”。
蒋氏大47戚,汪然48出涕49曰:“君将哀而生之50乎?则吾斯51役之不幸,未若52复吾赋不幸之甚53也。
向54吾不为55斯役,则久已病56矣。
自57吾氏三世居58是乡,积于今59六十岁矣。
而乡邻之生60日61蹙62,殚63其地之出,竭64其庐65之入。
号呼而转徙66,饥渴而顿踣67。
触风雨,犯68寒暑,呼嘘毒疠69,往往而死者相藉70也。
曩71与吾祖居者,今其室72十无一焉。
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73。
而吾以捕蛇独78而起,视其缶79,而吾蛇尚存,则弛然80而卧。
谨食之81,时82而献焉。
退83而甘84食其土之有85,以尽吾齿86。
盖87一岁之犯88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89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90有是哉91。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92?”【注释】47、大:非常。
48、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49、涕:眼泪。
50、生:使……活下去。
之,代词,我。
51、斯:此,这。
52、若:比得上。
53、甚:那么。
54、向:从前。
55、为:做。
56、病:困苦不堪。
57、自:自从。
58、居:居住。
59、积于今:算到现在。
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60、生:生活。
61、日:一天天。
62、蹙(cù):窘迫。
63、殚(dān):尽,竭尽。
64、竭:尽。
65、庐:简陋的房屋。
66、徙:迁移。
67、顿踣(bó):(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68、犯:冒。
69、疠:这里指疫气。
70、藉(jiè):枕、垫。
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
71、曩(nǎng):从前。
72、其室:他们的家。
73、非…则…:不是…就是…。
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74、嚣:叫喊。
75、隳(huī)突:骚扰。
76、骇:使人害怕。
77、虽:即使。
78、恂恂(xúnxún):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
79、缶(fǒu):瓦罐。
80、弛然:放心的样子。
81、食(sì):喂养、饲养。
之:指代蛇。
82、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83、退:回来。
84、甘:有味地。
85、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86、齿:年龄。
87、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
88、犯:冒着。
89、熙熙:快乐的样子。
90、旦旦:天天91、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92、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93政猛于94虎也!”吾尝疑乎95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96为之说,以97俟98夫观人风99者得焉。
【注释】93、苛:苛刻。
94、于:比。
95、乎:相当“于”,对。
96、故:所以。
97、以:用来。
98、俟(sì):等待。
99、人风:即民风。
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一、文学常识1.作者(773--819),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文学家,字,河东人,世称。
著作:《柳河东集》。
《捕蛇者说》选自《柳宗元集》。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捕蛇者说”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三、重点字词黑质而白章质: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聚:岁赋其二岁:当其租入当: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若毒之乎毒:汪然出涕汪然:涕: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向:病:而乡邻之生日蹙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庐:饿渴而顿踣顿踣:往而死者相藉也藉:曩与吾祖居者曩:隳突乎南北隳突:吾恂恂而起恂恂:则弛然而卧弛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俟:四、古今异义向吾不为斯役向古义:今义:则久已病矣病古义:今义:以尽吾齿齿古义:今义: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已古义:古义:今义:今义:去死肌去古义:今义:汪然出涕曰涕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1.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故为之说写2.已①“可以已大风”。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3.赋①“岁赋其二”。
②“孰知赋敛之毒……”4.疠①恶疮。
“可以已……瘘、疠’。
②疫气。
“呼嘘毒疠”。
5.入①“当其租入”。
②“竭其庐之入”。
6.岁①“岁赋其二”。
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7.甚①“貌若甚戚者”。
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8.若①“貌若甚戚者”。
②“若毒之乎?”9.毒①“若毒之乎?”②“呼嘘毒疠”。
③“孰知赋敛之毒……”10.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而乡邻之生日蹙”。
11.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谨食之”。
12.观①“今以蒋氏观之”。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词类活用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君将哀而生之乎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4、永之人争奔走焉5、岁赋其二6、而乡邻之生日蹙7、谨食之,时而献焉。
8、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七、特殊句式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八、通假字1.去死肌,杀三虫九、翻译1.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3.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6.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7.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8.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9.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10.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11.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13.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4.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1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16.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十、阅读理解1.文章中心:2.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2-4段写(借蒋氏血泪陈述,叙写乡民六十年来为赋敛所摧残的种种惨景)5段,作者发表议论,提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之毒更毒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