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知识点大全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小学三年级数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好好掌握它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8、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 1分=60秒半时=30分 60分=1时60秒=1分 30分=半时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 (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一、数与代数(一)整数的认识1、万以内数的认识能够正确数出 10000 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写 10000 以内的数。
会比较 10000 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数的组成和数位的名称。
2、近似数结合实际情况,体会近似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二)数的运算1、加法和减法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路程等。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2、乘法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
能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三)常见的量1、时、分、秒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 秒。
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如经过时间的计算。
2、质量单位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 千克=1000 克。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会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和计算。
二、图形与几何(一)图形的认识1、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能辨认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其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形。
(二)测量1、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计算图形的周长。
2、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和简单的测量。
三、综合与实践(一)数学广角——集合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拼摆等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数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归纳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 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
所以,1时=60分;分针走(1)小格,秒针要走1圈,就是60秒,也就是1分,所以1分=60秒。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7、公式。
(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60分=1时60秒=1分30分=半时大单位化成小单位要乘以60,小单位化成大单位要除以60.8.选择恰当的时间单位。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记忆:看数字的末尾数,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内容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内容重点知识归纳三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归纳计量时间时,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时间单位为: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开始时间加上经过时间等于结束时间,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等于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减去经过时间等于开始时间。
日常应用中,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圈是12时,走2圈是24时,正好是一日。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
分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时。
秒针走一圈是60秒,也是1分。
在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相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作10再减。
加法验算方法为加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等于和,和减去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减法验算方法为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
在测量中,长度单位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单位换算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
当量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用毫米作单位。
计量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质量单位为吨、千克、克,单位换算为: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
对于倍数的认识,小数乘以倍数等于大数,大数除以小数等于倍数,大数除以倍数等于小数。
在多位数乘一位数时,从个位开始,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
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周长是指围绕图形一周(一圈)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为(长+宽)X2,长方形的长为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为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X4,正方形的边长为周长÷4.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分数是指把一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重点知识归纳
三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与计算:
一位数的乘、除法。
包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0的乘法,连乘,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0除以一个数,用乘法验算除法,连除。
两位数的乘、除法。
包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乘法验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连乘、连除的简便算法。
四则混合运算。
包括两步计算的式题,小括号的使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读法和写法,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量与计量:
千米(公里)、毫米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吨、克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3. 几何初步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周长的含义。
4. 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具体全面的信息,建议查阅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材或相关教辅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 数的认识
- 认识数字0-1000以内的整数。
- 掌握数字的读法和写法。
- 比较数字的大小。
2. 加减法运算
- 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
-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计量单位
- 认识长度、重量、容积等计量单位。
- 掌握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 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4. 分数
- 认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 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
- 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运算。
5. 几何图形
-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 分辨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
- 进行几何图形的分类和组合。
6. 数据统计
-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
- 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 读取和分析统计图表。
7. 算式的列竖式
- 掌握加法、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 进行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8. 乘法运算
- 认识乘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乘法口诀表。
- 进行乘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9. 除法运算
- 认识除法的概念和符号。
- 掌握除法口算的方法。
- 进行除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
以上为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要点,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和复习这些内容,以便提高数学水平。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精选20篇)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面积和面积单位: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进率是10;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3、“公顷”(测量菜地面积、果园面积)和“平方千米”(测量城市土地面积)是用来测量土地的更大的面积单位;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是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打基础的,清晰了解所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而这就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要及时做一些归纳与总结,小学数学错题集的归纳和整理,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错题集,错题集非常的重要,学习过程当中,自己容易做错的题目完全可以抄写在数学错题集上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能够查漏补缺,数学学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学数学表内除法知识点一、平均分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数与计算1. 整数的认识-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 掌握100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
- 学习并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多位数的乘法- 学习乘法表,掌握1-9的乘法口诀。
-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 学习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3.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认识除号和除法算式。
-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
- 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分配。
4. 四则运算的初步- 学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
- 掌握基本的四则运算顺序。
二、几何图形1. 平面图形-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基本平面图形。
- 学习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空间与立体- 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如立方体、长方体、球体和圆柱。
- 理解空间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
三、量与计量1. 长度、质量、容量-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 了解质量的概念,学习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 认识容量单位,学习使用量杯测量液体的容量。
2. 时间与日历- 学习读时钟和手表,了解时间的概念。
- 学习日期和日历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日期。
四、应用题1.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解决与生活相关的简单数学问题。
- 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逻辑推理与解题技巧-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通过练习提高解题技巧和速度。
五、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活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的教学大纲和知识点应以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学校使用的教材为准。
教师和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时分秒
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
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半时=30分一刻=15分
3时=(180 )分
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
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
分钟、1小时的长短。
)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
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
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
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例如:35+34=69,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60+9=69
易错点:个位加个位满十时不向十位进一。
知识点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个差相加。
要点:方法2只适合用于个位够减时,个位不够减时不适用。
易错点: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忘记加进位数或退位数。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每个数位上相加的结果就写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减到哪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下面,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借1再减。
注意:相同数位对齐,都从个位算起。
易错点:笔算几百几十的加法时,数位对齐错误。
例如:40+590=()笔算时把40的个位与590的十位对齐,40的十位与 590的百位对齐。
三、用估算解决问题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估算方法:要根据问题和生活实际,适当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
可以把每个三
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再进行计算。
例如:403+571=()把403看作400,571看作570。
易错点:选择估算方法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例如:裙子145元,上衣287,求总价。
145+140=()错解:把145看作140,把287看作280。
正解:把145看作150,把287看作290。
错解错在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解决有关购物问题时,应把钱数多估一些,不能估少了。
第三单元测量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重点:毫米、分米的认识,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记住毫米、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知识点一: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定义: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如数学书厚6(毫米)
注意:测量时,物体的左边与0刻度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知识点二: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⑴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在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
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⑵1厘米=10毫米
⑶生活中,1分硬币、银行卡、乘车卡、身份证等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注意:测量时,先数出整厘米数,再数出有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
知识点三:认识分米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⑴把10厘米的长度用一个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那就是分米(dm)。
分米是比
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⑵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厘米里有10个10厘米,也就是10个1
分米,即100厘米=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⑶我们的一拃长约1(分米),课桌高约7(分米),小红身高13(分米)
知识点四: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厘米=(20)毫米
想: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
80厘米=(8)分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