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妇女地位
汉代后宫的等级

汉代后宫的等级
汉代后宫是妃嫔等宫女妇女所居住的地方,按照等级分为五级,每
级都有严格的管理规定。
下面是这几个等级的情况:
一等妃:汉代后宫的最高妃嫔等级,只有皇帝一个。
汉代的一等妃都
是皇帝的妻子,地位尊贵,仪仗卫士伺候护卫。
在举行宫廷大典等仪
式时,一等妃常常会参与到其中。
贵嫔:贵嫔是汉代后宫的第二等级,也是最多的一个等级,通常人数
在十到二十之间。
贵嫔一般是皇帝的正妻,没有生育子女的称为“荣禄”;生育王子的则为“未央”,喜庆的时候会放鞭炮,其他嫔姬不能干扰。
御女:御女是汉代后宫的第三等级,主要担任皇后和贵妃的侍女,有
时也可以跟随皇帝一起出行。
御女的数量比较多,大约在四十到六十
之间,按照分班制度,每个班级里有五至六个御女。
常在:汉代后宫的第四等级,数量约在三十到五十之间,主要担任贵
妃和御女的侍女,但是不能随意跟随皇帝和皇后。
常在的宫女有一个
固定的住所,宫女生日会颁布员外官赐福,作为慰问。
才人:汉代后宫的第五等级,是最底层的等级,数量最多,一般超过
一百人。
才人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住房狭窄,食物、服饰、待遇都
比不上其他等级的嫔妃。
但是如果有嫡亲亲属为公卿宗室或上流社会,
可以从才人这一层直接晋升其他高级别级。
以上是汉代后宫的等级划分,每个等级都有其自己的职责和待遇,而且等级越高身份越尊贵,但同时也承受着更高的压力和责任。
汉代后宫的等级

汉代后宫的等级引言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后宫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汉代后宫的等级制度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体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等级差异。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代后宫的等级制度,包括等级的设立、各级别的定位以及等级所面临的影响和挑战。
等级设立汉代后宫的等级设立主要是根据嫔妃的身份和地位来决定的。
根据官职等级的高低,后宫嫔妃被分为不同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皇后、贵人、嫔、嬪、德妃、淑妃、贤妃、婕妤、宫人。
1. 皇后皇后是汉代后宫的最高等级,只有皇帝的合法妻子才能担任。
皇后在后宫中地位崇高,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特权。
她有机会参与国家大事和政治决策,对皇帝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贵人贵人是皇后的下一级,地位仅次于皇后。
贵人一般是皇帝的宠妃,享有很高的尊贵和特权。
她在后宫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3. 嫔嫔是汉代后宫的中等等级,她们通常是皇帝的正妻,但地位低于贵人。
嫔在后宫中属于比较尊贵的身份,但相对来说权力和特权较少。
4. 嬪嬪是汉代后宫的低等等级,她们一般是皇帝嫡亲的妻子,但地位低于嫔。
嬪在后宫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制于上级的控制和指挥。
5. 德妃德妃是汉代后宫的中低等级,她们一般是皇帝手下的贴身丫鬟被封为妃嫔,地位比较特殊。
德妃在后宫中地位相对较低,不具备什么权力和特权。
6. 淑妃淑妃是汉代后宫的低等等级,她们通常是皇帝的宠姬,地位处于较低的位置。
淑妃在后宫中的地位较为低下,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和特权。
7. 贤妃贤妃是汉代后宫的低等等级,她们通常是守寡、离异的女子被封为妃嫔。
贤妃在后宫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与其他等级的嫔妃相比,她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和特权。
8. 婕妤婕妤是汉代后宫的低等等级,地位远低于其他等级的嫔妃。
婕妤在后宫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和特权。
9. 宫人宫人是汉代后宫的最低等级,她们通常是后宫中辅助工作的女仆或下人。
宫人在后宫中地位最低,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和特权。
《孔雀东南飞》盛世汉代的一面镜子

《孔雀东南飞》:盛世汉代的一面镜子黄陂二中董化为刘秀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彷徨”这首出此刻中学课本上的乐府诗实在令人印象深刻,到现在人们还记得其叙述的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从范蠡西施到梁祝化蝶,从杜十娘与李甲到贾宝玉与林黛玉,甚至连陆游与唐婉都活脱脱演出着真切版的千古悲情,而《孔雀东南飞》正是这些千古悲情 -------- 中国古典式爱情的范本。
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为了自己的忠贞爱情不受污染,断然毅然地选择自杀结束生命时,我们为这残局之爱而哭泣。
但本篇其实不不过再现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流传千古的爱情,同时还展现了汉朝多方面的文化。
绝不夸张的说,《孔雀东南飞》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盛世汉代的民俗文化,让此刻的我们对于先人厚重的文化与历史有更多的认识。
笔者下边将从汉代妇女地位、汉代官吏制度、汉代家长制、汉代妇女衣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汉代妇女地位好多人在读《孔雀东南飞》时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刘兰芝在自遣回家后有那么多人登门求婚?这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代对女子的认知相违反的,因为古代被弃女子是很受人唾弃的,而刘兰芝为何能获得特别的礼遇?文中很详尽的描绘了府君家迎娶刘兰芝的情形:“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欣。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良吉三十天,今已二十七。
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
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
杂采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这样的排面很难想象是在封建社会发生的迎娶被休女子的行动。
其实出现这样的场景是和当时妇女的地位亲密有关的。
继秦以后成立的汉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比之于秦朝,都有较大的发展,是我国封建社会先期的相对繁华期间。
与秦对比,汉王朝更拥有包含全部的弘大气势。
与此相适应,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必定的提升。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人们的重视。
在汉代,假如丈夫出门在外,老婆就能够在家自立门户,主持送旧迎新等事务,并且能够与男子同样,在外参加社会活动,许多妇女参加了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

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汉朝【摘要】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性地位的变迁在这个时期尤为明显。
女权主义思想在汉朝期间开始传播并逐渐发展,女权主义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女性在汉朝的地位变迁,女权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女性参与政治的案例。
同时还将分析女权主义者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其提出的理论。
文章将总结汉朝女权主义者的重要性,探讨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并反思女权主义在当代的意义。
汉朝女权主义者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关键词】关键词:汉朝、女权主义者、女性地位、政治参与、影响力、理论、重要性、影响、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从206年前一个前后的时间段,是汉族的鼎盛时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中国汉族民族代表性和文化传承。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统一了中国的政治体系、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并确立了以后数千年的帝国制度。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及权益在许多方面受到限制和剥夺,她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往往比较低下,没有过多的话语权和自主权,甚至在家庭中也是处于被动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女权主义思想在汉朝逐渐传播开来,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女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开始呼吁平等和尊重。
有一些女性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成为了汉朝女权主义者的代表,为推动女性权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背景下,汉朝女权主义者的出现和影响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权主义在汉朝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女性地位的变迁、参与政治的案例和女权主义者的理论。
1.2 历史背景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传统观念认为汉朝时期女性地位较低,受制于传统礼教和男权思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汉朝时期确实存在一些女权主义者,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大力倡导女性的权利和平等。
要了解汉朝女权主义者的背景和环境,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浅析汉代妇女地位

浅析汉代妇女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而这个转折时期也赋予其女性鲜明的时代烙印:一方面,当时封建社会刚刚确立,封建礼制尚未完备,以推崇男性至上的儒家文化对女性束缚的思想还未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残存于世的氏族传统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在某中程度上依然起着规范性作用,女性所受封建礼制的羁缚较后世少,她们仍然是较自由、开放、活跃的;另一方面,“随着儒家伦理思想的风行,女性之地位及其角色扮演,有逐渐被造成为男性附庸的趋势”,这一时期逐渐确立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而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这一时期女性的社会活动受到诸多束缚,地位不断下降,对男性的依附日益严重。
一、婚姻自主婚姻从古至今有了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约略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嫁娶婚姻,其事是一。
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三是指亲家,《说文解字》释“婚’、“姻”说:“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尔雅·释亲》说得更明确:“婿之父母为姻,妇之父母为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上述三说虽然不尽相同,但已涉及到婚姻的基本特点。
其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
其二,表明婚姻依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汉代妇女在婚姻上虽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印记,但已经体现出某种程度的自主。
(一)自主婚姻对象如馆陶公主、平阳公主这类的上位阶级。
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丈夫死后寡居多年,看上了卖珠小儿董偃,便长期豢养董偃于家中,武帝知道后,不但没有怪罪与他,而且称他为“主人翁”。
从此董偃不仅贵宠当朝,而且名闻天下。
平阳公主和卫青的婚姻就是公主“风白皇后,皇后言之,上乃诏青尚平阳主”;如卓文君和张氏这类的富商之女。
汉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

汉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汉代女性地位的变迁及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汉代女性的地位经历了一定的变迁,并在社会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汉代女性地位的变迁以及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
一、婚姻制度的变迁汉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早期汉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存在,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代后期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
汉武帝时期,实行"连襟结"政策,鼓励通婚,提高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
同时,男方的家庭也会给女方一些财产作为嫁妆,进一步提升了女性的地位。
二、女性的教育和知识水平汉代是儒家思想盛行的时期,传统的儿女教育有所改变。
虽然女子教育仍然受到限制,但相对于先前的时代,汉代女性的教育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些贵族家庭会雇请私人教师来教授女子文化知识,这使得一些贵族女性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
同时,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一些有志于学术的女性也逐渐被社会接纳。
三、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汉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主要负责照料儿女、管理家务和维护家庭的凝聚力。
汉代女性通常以守家为主要责任,婚后一般不参与外出工作。
然而,具备经商经验的女性或妇女也有机会参与一些与生意相关的事务。
四、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角色除了在家庭中的角色外,汉代女性在一些社会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女性会参与到丝织、纺织、刺绣等手工业中,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来维持家庭经济。
此外,女性还会参与农田的耕作和农产品的收获,对家庭的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汉代女性的地位在经历了起初的低下后,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婚姻制度的变迁、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在家庭和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都使得汉代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尽管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但汉代女性在社会中逐渐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女性地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从汉代妇女在婚姻关系中的地位解读《孔雀东南飞》

行 为在 当时深得舆 论 同情 并为法 律认 可 。主要条件 有一 、丈夫操 行 不 良 ;二 、 丈 夫 患 有 恶 疾 ; 三 、丈夫 家中生活 极为贫 困,不 能共 同生 活 ;四、女方与 男方 家 庭 矛盾尖锐 ;五 、男方家 庭事 涉 重 大法律 ,如谋 反 、诽上 等 。 比 如 《 汉书・ 朱 买 臣传》 中 ,朱 买 臣的妻子 就是 因为朱买 臣家庭 生 活贫 困 ,觉得不 能共 同生 活而 提 出离婚 的 ,这在 当时是 被人们 认 可 的事 情 。 《 孑 L 雀东 南 飞》 中 ,
婚姻关系 中的一项重要禁忌 ,汉制规定 ,丈夫只是在为其 父母及祖父母
等 长辈服丧期 间才不能娶妻 ,在妻子死后 ,则可 以立 即娶后妻 。但 妻子 的义务 却是双重的 ,既要 为公婆服丧 ,又要为 丈夫 服丧。五 、对 “ 夫” “ 妻”名称 的诠释 和称谓也折 射出男尊女卑 的现实 。对 “ 夫妻”或 “ 夫
和 ,主动提出 “ 及时相遣归 ” ,这 在当时是一种 比较正常的情况 。 其次 ,母亲对 于 子女婚姻 的
仲卿在 官府 中任小 吏 , 自然焦 家 就 比一 般 的平 民家庭 显 得 高贵 。 焦母动 不动就说 给焦仲 卿另外找 漂亮 的媳妇 ,可 以看 出像 焦家这
样 的家庭 、焦 仲卿 这样 的 身份 , 抛弃一 个妻子另外 结婚 不是一件
2 O 1 3 . 1 1 文学 敦育
从 汉 代 妇 女 在 婚 姻 关 系 中 的 地 位 解 读( ( 孑 L 雀 东 南 飞 ) )
圃 孙 增 勤
内容摘要 :汉代妇女在婚姻关 系中的地位较之 以后 的宋元 明清等朝代要高一些 ,因为 自宋朝理 学兴起 以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地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地位女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主题。
在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女性角色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在各个时期所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女性地位普遍较低。
儒家思想强调“男尊女卑”,女性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
然而,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人物。
如《诗经》中的女性诗歌,展现了她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左传》中的妇人城事件,则体现了女性在战乱中的勇敢与智慧。
汉代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升。
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确立,女性开始受到教育,并在文学作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如班固的《汉书》中记载了许多女性才子,她们擅长文学、书法和绘画。
同时,汉代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出现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反思,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孟姜女的记载,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欢离合。
唐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时期。
这一时期,女性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诗歌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如李白的《长干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描绘了女性的生活和情感。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一批女性文学家,如鱼玄机、李清照等,她们的作品才华横溢,令人瞩目。
宋代时期,女性地位逐渐下降。
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女性被束缚在家庭伦理中。
然而,在这一时期,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
宋词中,女性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都展现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生活困境。
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一批女性词人,如朱淑真、李清照等,她们的作品充满悲愤和无奈,令人感慨。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女性地位进一步受限。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体现了封建伦理的束缚。
如元曲中的妇女生活戏谑,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为悲剧角色。
然而,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女性文学家,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李渔的《镜花缘》等,她们的作品对女性地位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以来汉代妇女地位研究综述(历史112 班贾晓妍)摘要:21世纪以来,史学界对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且主要集中在利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出土简牍、考古发现等方式从婚姻家庭、参与经济活动、财产继承、受教育方式等方面来论述妇女地位。
现就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研究的主要成就以及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21世纪汉代妇女地位研究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的问题,研究者颇多,研究成果也颇多。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把关注的焦点投入到婚姻家庭领域,如陈东原的《妇女生活史》、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
此外,关于汉代断代的婚姻史研究著作也日渐出现,诸如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彭卫的《汉代婚姻形态》。
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如杜克•杜尔的《汉代的结婚和离婚》,日本大庭脩的《秦汉法制史研究》等等。
而且,由于受研究视角扩大、出土文物增多等因素的影响,对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述,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
现就对21世纪以来国内关于汉代妇女地位的研究进行概括。
一.汉代妇女地位研究概况汉代是中国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研究汉代妇女地位对今天妇女解放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将从各个角度进行论述。
1.从婚姻家庭关系中考察汉代妇女地位婚姻在本质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婚姻问题被视为家庭社会的大事。
彭卫先生在《汉代婚姻形态》[1]一书中指出,“由于汉代处于封建社会前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还未完全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中,因此汉代妇女的地位较封建社会后期高一些”。
他在本书的第五章专门从婚姻角度考察了汉代妇女地位,在婚姻上具__________________[1]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体表现为妇女的改嫁与再嫁有较大的自主权。
两汉时期,人们关于女子的贞节观念比较淡薄。
同时他也指出,汉代婚姻关系缔结时的等级性呈现出愈来愈严格的趋势。
瞿同祖在《汉代社会结构》[1]一书中,写到妇女再醮风习在整个两汉时期都非常盛行,妇女的家庭地位、政治地位都比较高,而且在其政治地位中特指出皇后和公主有其新地位,新地位使她们有权支配家庭中的男性。
张国刚主编、王利华著的《中国家庭史》[2]一书中写道,在秦汉时期,妻子的地位尚未降至历史的最低点,母亲在家庭中仍具有一定权威。
而且该书对汉代妇女再嫁进行论证,指出秦汉女子并不以改嫁为耻,多次再嫁者大有人在。
男子即使没有结过婚,也能接受再嫁女子,皇帝也不例外。
除了著作外,从婚姻关系考察汉代妇女地位的文章也很多。
诸如赵延阳在《两汉时期女子再嫁问题考略》[3]一文中,对两汉女子的再嫁类型、推动因素及再嫁现象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把两汉时期女子的再嫁分为三种,即离婚再嫁、夫死改嫁和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再嫁,从家长态度、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方面分析了原因。
汪荣、荣霞在《两汉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形成原因》[4]一文中,从汉代婚姻关系中的择偶、离婚、再嫁方面分析了汉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认为两汉妇女地位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征。
关荣波在《略论汉代妇女地位》[5]中指出妇女有择偶的决定权和婚姻的终止权、离婚后改嫁的权利,两汉时期女子与男子有多种交往途径,妇女可以自立门户,从而证实了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和社会上的地位。
张俊华、赫建华在《从汉代女子的婚姻看其社会地位》[6]一文中,从妇女自主择婚、婚姻关系解除、改嫁、再嫁等角度分析了汉代妇女地位,在自主择婚方面,以外黄富人女、孟光、卓文君、平阳公主等为例;在婚姻关系上,妇女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男子离婚,也可以主动“求去”,如朱买臣妻、淮南太子妃等。
__________________[1]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 张国刚主编、王利华著.中国家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赵延阳.两汉时期女子再嫁问题考略[J].兰州学刊,2013,(6).[4] 汪荣、荣霞.两汉时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形成原因.[J]兰州学刊,2010,(8).[5] 关荣波.略论汉代妇女地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3).[6] 张俊华、赫建华.从汉代女子的婚姻看其社会地位[J].阴山学刊,2011,(4).甘桂琴在《西汉妇女地位之浅议》[1]一文中,对西汉妇女的地位进行个例探究,认为在婚姻问题上,妇女有自主择婿权和离婚改嫁权。
她认为这是西汉妇女在家庭劳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未被完全禁锢在家庭中、还有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的保护妇女的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吴郁在《汉代婚姻形态及启示》[2]一文中写到在礼教盛行之前,汉代夫妻关系较平等,妇女的法律地位较后代高,妇女可以追求爱情,自主择婿。
人们普遍认为男女交往、婚姻的缔结和离开都是正常现象,妇女改嫁被认为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正当行为,西汉皇室婚姻也较为开放和自由。
王梅的《浅议汉代妇女生活中的自主地位及成因》[3]一文中,从汉代妇女的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三个方面呈现了汉代妇女婚姻生活中的自主地位,并剖析了成因,除了传统原因外,提出了受到“胡风”的影响,汉朝与匈奴关系密切,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代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受到了匈奴的影响。
朱玲、汪荣在《秦汉时期妇女家庭地位考析》[4]一文中,也提到了秦汉时期女性拥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权,在离婚改嫁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权。
桑秋杰在《两汉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比较研究》[5]中,指出西汉妇女在择偶方面、离婚权利方面、夫妻关系方面的权利均比东汉妇女高,两汉的妇女地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高颖飞、高伟洁在《浅议西汉妇女地位》[6]一文中,一反常态,认为西汉妇女的地位其实很低,她们从汉代家庭中夫妻的地位、离婚自主权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婚姻关系中最能体现不平等的是一夫多妻制,在离婚方面,丈夫有单方面的决定权。
2.从参与经济活动和财产继承看待汉代妇女地位汉代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男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与社会条件的限制,男耕对家庭收入来说却不__________________[1] 甘桂琴.西汉妇女地位之浅议[J].黑龙江史志,2009,(3).[2] 吴郁.汉代婚姻形态及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9,(12).[3] 王梅.浅议汉代妇女生活中的自主地位及成因[J].黑龙江史志,2013,(3).[4] 朱玲、汪荣.秦汉时期妇女家庭地位考析[J].兰台世界,2012,(12).[5] 桑秋杰.两汉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4).[6] 高颖飞、高伟洁.浅议西汉妇女地位[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3).是很理想,所以汉代妇女的额外收入补贴对家庭的贡献很大。
顾丽华在《汉代妇女生活情态》[1]一书中,从家庭经济收入的角度探讨了妇女的地位问题。
她认为汉代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庭更多地依赖女性劳动,进而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男尊女卑观念的渗透和影响。
彭卫在《汉代婚姻形态》[2]一书中也写到,由于汉代妇女从事职业的广泛性,她们没有被完全禁锢在家庭之内,所以汉代妇女在社会中和家庭内部的地位比封建社会后期高一些。
关于从妇女参与经济活动来论述其地位的文章也较多,诸如贾丽英在《论汉代妇女的家庭地位》[3]一文中从汉代妇女在家庭劳动中的作用进行论述,她们养蚕纺织、下地耕作、砍柴洗衣等等,所有这些使得她们在经济上相对独立。
王传满在《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4]中指出汉代妇女作为历史长河中的小小个体,适应了妇女地位下降的大体趋势,她们从事的职业都是一些本能的或私人的活动,并非社会性活动。
朱海琳在《汉代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5]一文中,探讨了妇女在纺织业中的作用,在工商业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在参加其他活动中的作用,如行医、相面等。
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晓英在《汉代契约研究》[6]一文中,提出了汉代女子可以和男性一样作为契约主体,体现出汉代女子生存和生活空间的广阔。
崔瑞在2004年召开的秦汉史第九届年会上递交的《略论秦汉女性的经济地位》一文中,指出秦汉时期自由开放的政策,使女性能够自由的从事经济活动,促进了社会的繁荣,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生存,并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彭卫在《汉代女性的工作》[7]一文中,依据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得到了初步判断,汉代女性的工作相当宽泛,没有被限制在男耕女织的范围内,以“内”和“外”区分两汉女性的工作是不确切的。
研究汉代女子的财产继承__________________[1] 顾丽华.汉代妇女生活情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彭卫.汉代婚姻形态[M] .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 贾丽英.论汉代妇女的家庭地位.[J]四川大学学报,2001,(6).[4] 王传满.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5] 朱海琳.汉代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2).[6] 李晓英.汉代契约研究[J].史学月刊,2003,(12).[7] 彭卫.汉代女性的工作[J] .史学月刊,2009,(7).权,可以窥探汉代妇女的法律地位。
关于论述汉代妇女财产继承权的文章有:尹在硕在《秦汉妇女的继产承户》[1]一文中,探讨了秦汉妇女的继产承户问题,秦汉政府通过法律掌握了国家和社会重要力量的妇女劳动力,对妇女收税征役;国家还承认女性的权利,包括从法律上保障妇女拥有和积累个人财产的权利。
林红在《汉代女性财产探析》[2]一文中,指出汉代女性享有一定的财产权,包括财产的继承权、所有权和支配权。
郑金刚在《秦汉妇女财产权再析》[3]一文中,以独特的视角,从特殊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区分作为“女户”的户主和一般家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和所有权。
他一反常态,认为秦汉妇女财产权相对较高的原因是秦汉较为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结构,秦汉国家通过编户齐民对妇女实行直接人身控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对妇女财产权的侵害;还有,秦汉时期以小家庭为主的社会形态结构,使妇女在财产权方面拥有一定的自由。
3.从妇女参政和受教育方式考察汉代妇女地位关于从妇女参政方面研究女性地位的文章有贾丽英的《论汉代母后政治》[4],她在文中归纳了母后对汉代社会的贡献,分析母后政治出现的原因是家天下的必然选择,汉代典籍崇尚母氏。
文愚在《西汉后妃干政问题浅析》[5]一文中,对后妃干政现象做了深层探析,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因素,阴阳学说的社会思潮,忠孝观念宗法思想的薄弱分别为妇女干政提供了政治思想和理论依据。
而且妇女广泛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有助于提高她们的干政能力。
张垦久在《母权与帝制中国后妃政治》[6]一文中从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上考察后妃干政问题,谈到后妃干政的合法资源来自于传统意识形态的孝道层面,虽然在制度上排斥否定女权,但又因“孝道”观念,君主制度的基本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肯定、依赖母权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