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

合集下载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朱英贵(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19年第1期)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语言修辞的博物馆,而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或不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本系列讲座准备从这一期开始精选介绍数十种常用于对联创作的修辞技巧,本文先来谈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一、对联中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有三个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包括像、如、似、若、犹如、宛如、如同、恰似、仿佛、好比等明显打比方的词语,也包括为、是、作、皆、即、当作等貌似表判断的词语。

根据比喻三要素的隐现情形,对联中的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态。

1 、对联中的明喻明喻就是明显地让人感到是在打比方,一般总要出现“像”类比喻词,用以连接本体和喻体。

诸如:(1)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2)书似青山常乱垒,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房谐趣联)(3)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明故宫对联) (4)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景致对联)以上几例对联都用的是如、似、比之类的“像”类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巧妙关联,既形象又生动。

再看如下几例:(5)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据传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为官生涯的坎坷经历,下联写他治学生涯的穷思苦索精神。

能使人透过鸥鸟、蠹鱼的形象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生动的了解。

(6)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树,却似金梭织绿绦。

此联说燕子犹如铁剪,桃花犹如红锦,黄莺却似金梭,柳条却似绿绦,作者借助明喻手法描绘了一幅新奇生动的彩色动态图画。

(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此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个具体行为来分别比喻“学”和“心”这两样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得外在的学习和内心的自控这两个都很艰难不易的道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作者运用明喻来表达,既贴切又富于哲理。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如下:
一、比喻
比喻是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在对联中,常用来创作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联句。

例如:上联:心如明月清如水
下联:思似流云静似禅
这一对联中,“心如明月清如水”和“思似流云静似禅”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心境比作明亮的月亮和清澈的水,将思绪比作流动的云朵和宁静的禅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拟人
拟人是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有趣。

例如:
上联:风送清香花解语
下联:月传深意鸟知音
这一对联中,“花解语”和“鸟知音”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朵和鸟儿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对偶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其美感来源之一。

例如:
上联:青山不老蓝天留
下联:绿水永恒白云游
这一对联中,“青山”与“绿水”,“不老”与“永恒”,“蓝天”与“白云”,“留”与“游”都形成了对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docx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docx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关于《对联的修辞艺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

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

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其精练、简练的表达方式,凝结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情感。

修辞艺术在对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使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得以充分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首先,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喻。

通过对两个相互呼应的句子进行比较,把一个概念或事物和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类比,从而加深读者对其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

例如对联中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将寻找目标与“踏破铁鞋”进行比喻,强调了寻觅目标的艰辛和付出的努力,并通过“得来全不费工夫”进行对比,突出了找到目标的意外和得之不易。

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对联达到了意境的升华和表达的深化。

其次,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二是对仗。

对仗是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配合,使对联的前后两句在音韵上相呼应、相照应。

这种呼应和照应,使对联的韵味更加浓郁,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美感。

例如对联中的“东风吹起花香醉,斗转星移景瑞苍凉”,通过“吹起花香醉”和“星移景瑞苍凉”的韵味和色彩搭配,给人一种怡然、曼妙的感觉,增加了对联的吸引力。

再次,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三是夸张。

通过夸张手法,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处理,使对联中的意境更加独特和鲜明。

例如对联中的“烽火连天战未休,英勇士卒万丈英豪”,通过“烽火连天战未休”和“英勇士卒万丈英豪”的夸张描述,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们的英雄气概,给人一种激烈、壮丽的视觉感受。

最后,对联中的反衬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前后两句的反衬对比,使对联的意义更加鲜明,给读者以鲜明的冲击和思考。

例如对联中的“河山犹在谁归去,问天地不如问自强”,通过“河山犹在谁归去”与“问天地不如问自强”的反衬,强调了个人的力量和努力才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因素。

让人们明白,不论身处何地,自强自立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
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
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
、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这幅对联也用了借喻修辞手法,全联以物喻人的谦虚精神和诚恳态度。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是北戴河孟姜女庙中的一副对联,运用七个了迭字而读音不同的汉字,是天下名对之一。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的一副连珠迭字联,美妙吗?苏州网丝园有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此联以迭字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

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为: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
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好山多情,好水无忧。

本联以迭字表现置身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的情趣。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