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对联例话(26)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朱英贵(本文刊载于《晚霞》杂志2019年第1期)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语言修辞的博物馆,而对联是运用修辞手法最多的一种文学样式,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用到或不便用到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也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本系列讲座准备从这一期开始精选介绍数十种常用于对联创作的修辞技巧,本文先来谈对联中的比喻与比拟。

一、对联中的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有三个要素:一是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是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三是喻词,即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包括像、如、似、若、犹如、宛如、如同、恰似、仿佛、好比等明显打比方的词语,也包括为、是、作、皆、即、当作等貌似表判断的词语。

根据比喻三要素的隐现情形,对联中的比喻可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态。

1 、对联中的明喻明喻就是明显地让人感到是在打比方,一般总要出现“像”类比喻词,用以连接本体和喻体。

诸如:(1)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2)书似青山常乱垒,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房谐趣联)(3)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南京明故宫对联) (4)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景致对联)以上几例对联都用的是如、似、比之类的“像”类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巧妙关联,既形象又生动。

再看如下几例:(5)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据传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为官生涯的坎坷经历,下联写他治学生涯的穷思苦索精神。

能使人透过鸥鸟、蠹鱼的形象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生动的了解。

(6)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树,却似金梭织绿绦。

此联说燕子犹如铁剪,桃花犹如红锦,黄莺却似金梭,柳条却似绿绦,作者借助明喻手法描绘了一幅新奇生动的彩色动态图画。

(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此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个具体行为来分别比喻“学”和“心”这两样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得外在的学习和内心的自控这两个都很艰难不易的道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模糊变为清晰,作者运用明喻来表达,既贴切又富于哲理。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

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

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

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

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

”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

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

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

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

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

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

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

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

”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

对联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功能作者:程相伟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5期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下面试举例分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使用及其表达的功能:比喻。

比喻是对联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纵难收。

这一联上下句各自构成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

有时是一联中的上句与下句构成比喻,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此联上句表述艺术创作中的经验:绘形易绘神难。

下句阐明现实生活中的哲理:知人易知心难。

两者之间构成比喻,将诗情哲理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借代。

不把人与事物直接写出来,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东西代替它。

这种借代手法不仅广泛运用在诗文中,在对联中也常可见到。

如:未晚先投二十八;鸡鸣早看三十三。

这是旧时旅店里常见的一副对联,借用了古代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三十三天”之说。

这里借“二十八”代“宿”(这里别解为“住宿”义),借“三十三”代“天”。

意即“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种借代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联语别具一格,有一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妙趣。

拟人。

拟人即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动作,使之具有活泼的生命力,这也是形成联趣的一种手法。

如: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能“虚心”,梅有“傲骨”,这显然是人移情于物的审美效应。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感物咏志,把抽象的品格气节表达得生动形象。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

例析对联中的修辞手法作者:杨春海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8年第03期对联的基本格式是对偶,间套活用其它修辞格也极其常见,且往往能使作品形象生动、内容深刻,表现出很高的汉字使用技巧,趣味横生,妙语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比喻——上联是说这老寿星的“福气”正如那东海流水一样万古悠长而不枯,下联言寿星年寿似那南山苍翠松柏一样万古长青。

真乃既贴切又吉祥。

路旁麻叶伸出青手要什,园中花椒瞪着黑眼瞧谁。

拟人——上联把长在路边的青麻上的绿叶向外展之状拟人化,说成是向过路行人讨要东西;下联把园中花椒成熟后裂开缝露出里面黑色种子的情态,说成是向园外肆目张望。

传神之态,犹在眼前。

橹速(鲁肃)哪比帆快(樊哙),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双关——字面义为摇橹使船前进的速度哪里能比得上疾风吹帆使船行进的快;单一的笛声比不上箫笙的合奏。

其实“橹速”谐音三国时吴国谋臣“鲁肃”,“帆快”谐音汉朝大将“樊哙”,意思是文臣不如武将;下联“笛清”谐音宋朝名将“狄青”,“箫和”谐音汉丞相“肖何”,与上联针尖对麦芒,说武将哪如文臣。

此木为柴山山出,白水作泉日日昌。

析字——上联“此木”二字合而成“柴”字,“山山”二字合而成“出”字;下联“白水”合而成“泉”字,“日日”合而为“昌”字。

充分体现了汉文字的博大精深,无穷奥妙。

桔子洲,洲上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顶真——上联内分别含“洲”“舟”两个顶真格,下联内分别蕴“阁”“鸽”两个顶真格,对仗工整,而且写景之中均融动静,二者互衬,情趣盎然。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甘罗十二当宰相,小?不小!设问——上联以姜太公八十岁方遇文王被重用设问,下联以甘罗十二岁就做了宰相设问,共同说明创业成功不在年龄大小老少,恰切而有说服力。

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引用——上联明引了岳飞背上的刺字“精忠报国”,暗引了其罪名“莫须有”;下联引用了他的《满江红》词牌和其中语句“仰天长啸”。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

对联创作中的排比修辞手法一、排比的定义与分类修辞学界较为普遍的排比分类是按照排比项的语言结构来分的,大致可分四类,第一类是“短语排比”,如《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

”其他依次为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和语段排比。

排比与对偶不同,它并不要求各项字数始终一样,也并不要求每项的结构完全相同,只要主干成分相同即可,这样,我们便还可按排比项之间结构的复现程度来分类,据此可分两类:整齐式排比;错综式排比。

(一)整齐式排比所谓整齐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的结构、音节、字数完全相同。

如“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庄子说剑》),四个排比项都是“以……为……”结构,每个排比项都是五个字,音节字数完全一致,形式显得极为工整。

(二)错综式排比错综式排比,是指排比项之间结构相同或相似,但音节或字数不完全一致。

如《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三个排比项都是“……谓之……”的结构。

但与前两个排比项相比,最后一个排比项的提挈语之前部分即“为天下得人者”,不仅字数增加为六个字,而且形式上也有变化。

这种字数依次增加的排比,又如韩愈《原道》:“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也有字数渐渐减少的排比,如欧阳修《送杨置序》:“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

……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二、对联创作中排比的运用对联创作中,如果在单边联(上联或下联)中运用了排比,则对应的一边也要运用排比。

这是难点,也是问题的关键。

(一)整齐式排比的运用整齐式排比在对联中的运用,如果有提挈语,要注意上下联相仿而不雷同。

如2002年湖北之声春联大赛一等奖联(杨明俊):看发展有纲,看振兴有图,看稳定有序,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称上国;让天空更蓝,让大地更绿,让河水更清,春柔花艳,春风得意揽长春。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
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
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诘。

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

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

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丁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

即对联中毎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

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
兔生毫,毫作笔,写就锦绣文章。


拓展: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副对联,应做到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创作原则。

一般来讲,对联的创作原则有四项:
一个是把握特点,如按实用范围分类中的春联,它的特点是要写吉利喜庆的话,表现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气氛和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因此在创作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总体构思;
二是注重构思,在创作前对对联的进行总体设想,如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逻辑关系来表现主题,使主题突出,形式新巧;
三是锤炼语言,耍求语句精练,问时又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要有富于美感的节奏韵律,平仄和谐;
四是讲究格调,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和陈词滥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