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修辞手法大全

合集下载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对联里的修辞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

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

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

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

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

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

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

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

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

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

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

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
修辞手法在对联中的运用例析如下:
一、比喻
比喻是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在对联中,常用来创作富有诗意和想象力的联句。

例如:上联:心如明月清如水
下联:思似流云静似禅
这一对联中,“心如明月清如水”和“思似流云静似禅”都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心境比作明亮的月亮和清澈的水,将思绪比作流动的云朵和宁静的禅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拟人
拟人是指将非人类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有趣。

例如:
上联:风送清香花解语
下联:月传深意鸟知音
这一对联中,“花解语”和“鸟知音”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朵和鸟儿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对偶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对偶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也是其美感来源之一。

例如:
上联:青山不老蓝天留
下联:绿水永恒白云游
这一对联中,“青山”与“绿水”,“不老”与“永恒”,“蓝天”与“白云”,“留”与“游”都形成了对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

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

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

"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

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

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

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

"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

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

细分为扩大和縮小。

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

"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

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

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五是对比。

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

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

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

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

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

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

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

对联的修辞艺术本文是关于对联的修辞艺术,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对联中的修辞

对联中的修辞

对联中的修辞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千百年来,名联迭出,妙语如林,已构成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对联自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巧妙地利用汉语的特殊性能来遣词造句,状物抒怀,以整饬凝练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妙趣横生,雅俗共赏,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蓬勃的生命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中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拓展对联的审美空间、增强其审美情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说,如果离开了修辞,对联的审美效应将大为减色。

在此,我们对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梳理,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对联的鉴赏和学习。

一、对偶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可以说,没有对偶就没有对联。

我国近体诗中的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偶,其实,都可以看做是广义的对联。

特别是被称为古今律诗中的压卷之作的杜甫的《登高》,不但中间两联对仗工稳,而且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更是精彩的对偶。

二、对比对联中处处有对比,两两对比,相映成趣。

如臧克家格言联: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三、比喻在修辞之林中,比喻是参天大树,精彩之妙联常常结合运用。

如: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四、拟人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对联诙谐幽默,更富情趣。

如:螃蟹浑身甲胄,蜘蛛满腹经纶。

白鸟多情留我住,青山无语看人忙。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五、双关对联中或用谐音双关,或用语义双关,往往能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

如: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鲁肃不如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狄青难比萧何)。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六、排比排比常常被运用到长联中,使对联内涵丰富,气势雄壮。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docx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docx

最新整理对联:对联的修辞艺术今天人们所写的对联,有很多思想内容很好而艺术魅力不够,难以引起人们回味和玩赏。

一般来讲,对联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其是否讲究修辞。

对联的修辞可分为特殊的修辞法和普通修辞法两种。

(一)特殊修辞法其一,把人名、地名、物名等专用名词嵌于对联之中,犹如藏头诗,以此暗寓褒贬。

如:其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名珠。

——蔡锷赠小凤仙联明照沙窗,个个孔明诸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畹华为梅兰芳的字)其二,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或把几个汉字合成一个,从而联文成对。

如:看门中月,(“”拆成“门”“月”)思耕心上田。

(“思”拆成“心”“田”)其三,在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如: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晴看越寇飞来。

这是康有为为“戊戌六君子”死难而作。

共用六典:比干、岳飞、党锢、清谈、方孝孺、伍子胥,使其内容复杂、丰富、深刻、决非一般直陈可比。

其四,一副对子有两层意思,字面意思虚设,骨子里意思实意,形成双关。

颇有回味。

如: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飞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据说,唐朝杨国忠妒忌李白,故约李白对三步句。

杨出的上联,李对的下联。

这里“蹄”谐“题”,进而借指杨的脚,杨欲惩李,反被辱。

其五,顺读、倒读皆成诗句,形成回文。

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边水尾水连天。

这副对联,句句可倒读,正读倒读字句内容完全相同。

又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副正读、倒读字句各异,语义不同,倒读顺承正读,内容连贯而有深化。

其六,利用相同的字叠加或用一多义多音字相加。

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又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加点字同潮,cháo,其它为zhāo)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加点字同涨,zhǎng,其它为chǎng)(二)普通修辞法既用人们常见的一些修辞方式诸如比喻、反复、顶真、拟人、夸张、对比、排比等构成对联。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对联的修辞手段-对联技巧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修辞可以飞扬语言表述的文采,对联的修辞方法种类繁多,简举常见的几种。

比喻以此喻彼,生动形象。

如: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比拟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如:
春风放胆来疏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双关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

用典借用典故,针对现实,引发联想,寓难尽之意于言外。

如:
立品早防冯妇虎;
读书不好叶公龙。

夸张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如:
西岭烟霞生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复词重复是表达一忌,但有时有意使用反复手法,却常使意境出新。

如借助谐音,利用汉语一词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出奇制胜。

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朝朝朝朝朝朝朝。

顶真后面词语的首字承接前边词语的尾字。

如:
一丝风,风吹绉满江春水;
三尺浪,浪淘尽千古英雄。

设问上联(或下联)提出问题,下联(或上联)作答。

如:
万卷诗书,谁能览尽?
千秋功罪,我可说清。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种修辞手法,如借代、镶嵌、总分、排比、缺隐等等,
恕不一一例举了。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

对联写作13种基本技法1)【比喻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反喻、互喻等,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比拟法】: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当成乙物。

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3)【夸张法】: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4)【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5)【对比法】:…… 如: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6)【反对法】: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联)7)【正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即要求对联的上、下联在内容上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上下互补,突出摩天岭的高峻水以长流方及远,山因积石始成高。

——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以说理。

8)【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9)【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修辞手法大全四
三七、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

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

三八、拟姓:拟姓给人或事物拟一个姓氏,以突出他(它)们的特性,特点或归属,并且手到“姓”字本义之外的多种修辞义的效果。

三九、图示:在文章中插用某种图形和符号,以表示某种意思,这样文辞形貌起了变化,很引人注目,能够起到一般文字不能起到的表达效果。

图示就是用图形和符号代替文字来表达某种意思,以达到醒目、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

图形的主要修辞作用是摹形,借生动的形象描绘事物的具体形态,这是绘画技巧在语言中的借用。

符号的主要修辞作用是简明,用简明的符号表达深刻的思想,这是演算技巧在语言中的借用。

四十、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四一、叠字:又名“重言”,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

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情达意的形象性,可以增强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形象性、准确性、音乐性。

四二、叠词:把同一的多音节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可以起到突出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修辞作用。

四三、同异:把字数相等,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以上的词,放在一个语言环境中互相对照,可以使语言顺口易記,容易引起意义上的联想,比较生动风趣。

欲把西湖比西子,直把杭州作汴州。

四四、用数:用数量词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四五、对反:是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之产生一种既矛盾又合理的趣味性。

它与自对的一个很大不同,是由形容词组成对反,在句中以偏正词形式出现,而不像自对为并列词(组)。

有的对反,并不总像“大小姐”一样,将两个形容词连用,而是分开出现,使人感到舒缓。

四六、牴牾:?是并非矛盾的一种隐逻辑辞格。

有子有孙,鳏寡孤独;无家无室,柴米油盐。

1.抵触,矛盾。

意思为事物或事情之间相冲突,相矛盾的意思。

2.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四七、倒辞:倒辞现象,变更语序?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其实没有嘲弄讽刺的意思?指的是因情深难说或嫌忌怕说用相反的词语来表现正意,强调的是对“辞”的修饰。

四八、对比: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