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命题与模态命题
2014版华图 ----判断推理 模块宝典(个人笔记)之直言命题、模态命题及推理

一、直言命题及推理(一)直言命题的四种形式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简称A命题。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简称E命题。
3.特称肯定命题有些S是P,简称I命题。
4.特称否定命题有些S不是P,简称O命题。
(二)直言命题的变化形式(三)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和推理1.对当关系。
2.必须熟记的四个属性:(1)全称肯定A命题与全称否定E命题是上反对关系,不是逻辑矛盾。
(2)全称肯定A命题与全称否定E命题不能都真,但可都假。
(3)特称肯定I命题与特称否定O命题是下反对关系,不能互相推出。
(4)特称肯定I命题与特称否定O命题不能都假,但可都真。
(与相容选言属性相同)3.必须熟记的四句转换:(以“是”为共同素材)(1)不(都是)= 有的不是–A = O (警示:不可推出:有的是)(2)不(都不是)= 有的是–E = I (警示:不可推出:有的不是)(3)并非有的是= 都不是–I = E(4)并非有的不是= 都是–O = AA命题(全称肯定)上反对关系E命题(全称否定)I命题(特称肯定)下反对关系O命题(特称否定)(至少有一真)在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中,根据“有的是”不能断定“有的不是”。
因为“可能都是”的情况也存在。
如:外语学院某班填写接受语言学习调查。
问:你班有人学俄语吗?答:我班有人学俄语。
事实上,被调查者是俄语班学生。
仅仅根据“有人学”就断定“有人不学”显然推理不可靠。
二、模态命题及推理(一)模态命题:表达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的语句。
含有模态词“可能”、“必然”、“不可能”、“不必然”是模态命题的特征。
如:森林不起火不具有必然性,所以森林可能起火。
做生意可能不赚钱,所以做生意不必然赚钱。
(二)模态推理1.必须熟记的四个属性(1)必然P与必然–P是上反对关系,不是逻辑矛盾。
(2)必然P与必然–P不能都真,但可都假。
(模态意义上存在可能性情况)(3)可能P 与可能–P是下反对关系,不能互相推出。
(4)可能P 与可能–P不能都假,但可都真(与相容选言属性相同)2.必须熟记的四句转化(以“是”为共同要素)(1)不(一定是)= 可能不是(警示:不可推出:可能是)(2)不(一定不是)= 可能是(警示:不可推出:可能不是)(3)不(可能是)= 一定不是(4)不(可能不是)= 一定是3.量化模态四句转换(1)并非:所有都必然是= 有些可能不是(2)并非:有些必然是= 所有都可能不是(3)并非:所有都可能是= 有些必然不是(4)并非:有些可能是= 所有都必然不是4.记忆方法(1)“所有”与“有些”互换。
直言命题与模态命题

[考研知识点]一、直言命题(一)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直言命题从质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从量分,有全称、特称和单称三种。
见下表:逻辑形式符号简称例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SAP“A”判断所有的学生是党员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SEP“E”判断所有的学生不是党员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I”判断有的学生是党员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O”判断有的学生不是党员单称肯定命题某一S是PSaP“a”判断张三是党员单称否定命题某一S不是PSeP“e”判断王五不是党员(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上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即A与E的关系。
当A真时,E一定假;当A假时,E 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
即I与O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
即A与O、E与I的关系从属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
当全称判断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时全称判断必假。
(三)三段论(1)三段论的定义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两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所有的律师都有律师资格证书;某甲是律师;所以,某甲有律师资格证书。
(2)三段论的结构:大项+中项+小项即P+M+S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起媒介作用。
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用“P”表示。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3)三段论的规则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错误的三段论。
关于直言模态命题“不”的位置

直言模态命题的“不”位置vblove“不”字的位置不同,判断(命题)的逻辑涵义也存在区别,直言模态命题出现较多。
一、基本知识直言命题及矛盾(负命题)的等价关系:模态命题的两组矛盾关系:(1)“必然P”和“可能非P”(2)“必然非P”与“可能P”在模态命题前加上“并非”,即为其负命题,与原命题具有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得出下列等价关系:(1)并非“必然P”=“可能非P”,即:不必然=可能不;(2)并非“必然非P”=“可能P”,即:不必然不=可能;(3)并非“可能P”=“必然非P”,即:不可能=必然不;(4)并非“可能非P”=“必然P”,即:不可能不=必然二、实际运用下面,我们以经典的“鸟会飞”问题为例,看看实际的运用。
1、不可能所有鸟都是会飞的。
P:所有鸟都是会飞的。
非P:有些鸟不是会飞的。
不可能P=必然非P不可能所有鸟都是会飞的=必然有些鸟不是会飞的。
2、所有鸟不可能都是会飞的。
P:所有鸟都是会飞的。
非P:有些鸟不是会飞的。
不可能P=必然非P所有鸟不可能都是会飞的=必然有些鸟不是会飞的=有些鸟必然不是会飞的。
3、所有鸟都会飞是不可能的。
P:所有鸟都会飞。
非P:有些鸟不会飞。
不可能P=必然非P所有鸟都会飞是不可能的=必然有些鸟不会飞=有些鸟不会飞是必然的。
4、所有鸟可能不都是会飞的。
非P:所有鸟不都是会飞的。
P:有些鸟会飞。
可能非P=不必然P所有鸟可能不都是会飞的=不必然有些鸟会飞=有些鸟不必然会飞=有些鸟可能不会飞=有些鸟可能不是会飞的。
5、所有鸟都不可能是会飞的。
P:所有鸟都是会飞的。
非P:有些鸟不会飞。
不可能P=必然非P所有鸟都不可能是会飞的=必然有些鸟不会飞=有些鸟必然不会飞=有些鸟不可能会飞=所有鸟都必然不是会飞的。
其中,关于有些鸟不可能会飞=所有鸟都必然不是会飞的,以下是求解过程:P:有些鸟会飞。
非P:所有鸟都不会飞。
不可能P=必然非P有些鸟不可能会飞=必然所有鸟都不会飞=所有鸟都必然不是会飞的。
公务员考试行测直言模态命题秒杀技巧

公务员考试行测直言模态命题秒杀技巧直言模态命题是北京市考的一个常见考点,虽然相对考的不多,但技巧性强,考生若理解命题之间关系,解决考试题目将是易如反掌。
现在,来自京佳的卞之明老师就对行测考试中出现的直言模态命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考点梳理直言模态命题,也称模态直言命题,指将模态命题与直言命题相结合,所构成的新命题,如“有的S不一定是P”或“可能所有S都是P”等。
涉及直言模态命题的题目,几乎都是考查该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即“并非有的S不一定是P”或“不可能所有S都是P”等。
这类题目的试题要求有如下特征:以下哪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那么下述哪项断定必定是假的?二、秒杀技巧由于直言模态命题,既包含了直言命题的成分,又包含了模态命题的成分,因此它的负命题的等值命用常规解法不容易短时间准确解出来。
这里介绍一种技巧,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得某一直言模态命题负命题的等值命题,其步骤如下:1. 去掉命题开头的否定词。
2. 将“所有”与“有的”互换(即原命题中为“所有”,则等值命题中变为“有的”;原命题为“有的”,等值命题中变为“所有”)。
3. 将“必然”与“可能互换”。
4. 将肯定联项(“是”)与否定联项(“不是”)互换。
例如“不可能所有的考生都不能通过考试”,去掉开头的“不”字,将“可能”变为“必然”,“所有”变为“有的”,否定变成肯定,就得到等值命题:必然有的考生能通过考试。
三、真题精析例1:2011年,北京并非任何战争都必然导致自然灾害,但不可能有不阻碍战争的自然灾害。
以下哪一项与上述断定的含义最为接近?A.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可能阻碍战争B.有的战争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任何自然灾害都必然阻碍战争C.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可能阻碍战争D.任何战争都可能不导致自然灾害,但有的自然灾害必然阻碍战争【思路点拨】上题干中的“并非”“不可能”,以及“任何”“必然”等标志词可知,本题考查负命题,全该负命题与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都有关。
直言命题及其推理

七、直言命题变形推理
直言命题变形推理是指基于直言命题运算关系进行的推理。其 有效性判定是根据一个命题能否推导出另一个命题来进行的。如果 一个命题借助运算可以推导出另一个不同命题,那么基于这种推导 关系的推理就是有效的,否则无效。
直言命题变形运算通过改变命题的质或改变命题的量或既改变 命题的质又改变命题的量进行逻辑推理。关于直言命题,我们能够 进行三种运算:换位法、换质法和换质换位法。借助这些运算,我 们可以把一个直言命题改变为一个新直言命题。
I命题及其换位命题是逻辑等值的,即SIP 可以换位成PIS,记为
“SIP⇔PIS”。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从SIP 推导出PIS,也可以从PIS 推 导出SIP。
O 命题及其换位命题不是逻辑等值的,即:SOP 不能换位。也就是说, 我们既不能从SOP 推导出POS,也不能从POS 推导出SOP。
SAP⇒PIS SEP ⇔ PES SIP ⇔ PIS
25
第二十五页
3. 换质位与换位质
SAP 换质
换位
SAP
SEP 换位 SEP 换质 SIP 换质
SIP 换位
SOP 换质
SOP 换位
SE¬P 换位 ¬PES 换质
换质
PIS
PO¬ S
换质
PES
PA¬S 换位
SA¬P 换位
换质
¬PIS
¬ PA¬ S 换位 ¬ S I¬ P 换质 ¬ S O P
¬ SIP 换质 ¬PO¬S
1
S
P
2
S
P
*
S
P
*
S
P
7
第七页
练习: 画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文恩图。 1. 有些士兵不是英雄。 2. 有些学生是四川人。
逻辑学名词解释

逻辑学名词解释1、概念: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单独概念:是指仅反映一个特定对象的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
普遍概念:是指由若干个分子所组成的类的概念。
它的外延包括许多的对象。
集合概念: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反映的概念。
非集合概念:不把一类对象作为一个集合体来放映的概念。
正概念:反映对象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负概念:反映对象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
只有带否定词并使用其含义的,才是负概念。
论域:指一个正概念与其相对的负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组成的类。
定义:就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方法。
划分: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就是将外延较大的属概念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出若干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从而明确概念全部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的限制: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减少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
即概念的限制就是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逻辑方法。
究具体命题内容上真假,只研究命题形式真假性质和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
模态命题:就是包含“必然”等模态词的命题。
复合命题:就是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包括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和负命题。
简单命题:就是没有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主要包括直言命题和关系命题。
推理:就是由一或若干个命题推出另一个命题的思维形态。
直言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性质命题)肯定命题:就是陈述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联项一般用“是”表示。
单称命题:就是陈述一个特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专有名词,不需量词。
全称命题:陈述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省。
特称命题:就是陈述一类事物中至少存在着一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主项普遍概念,量项不可省为“有的、有些”(其逻辑含义就是“有”即至少有一个,不排斥全部)周延性:是直言命题主项与谓项在量的方面的逻辑特征,是直言命题形式中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陈述情况。
小学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知识点总结

小学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知识点总结基本能力是小学综合素质的常考题型,考生一定要加以重视。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知识点,以供考生复习。
小学综合素质基本能力知识点(一):阅读理解能力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2.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人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人手。
(4)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人手。
3.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1)筛选信息的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筛选信息;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筛选信息;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筛选信息。
(2)整合信息的方法在答题中,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
其次,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表达的内容应围绕题目中提示的“陈述的内容”。
最后,在整合信息时,要注意加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人手:第一,从形式方面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抓住文体特征;分析段内表达方式。
第二,从内容方面分析:根据句意归类;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抓住关键词语。
(2)抓住关键句子。
(3)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需要经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具体的方法有:(1)从关键词人手。
(2)从概括性强的句子人手。
(3)从文中运用的材料人手。
(4)从作者的评述人手。
简析直言模态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及其推理

简析直言模态命题间的真假关系及其推理【作者】苑成存所谓直言模态命题是指以传统的直言命题A、E、I、O为基础,加上模态词“必然”(□)或“可能”(◇)之后所形成的下面八种命题□SAP □SEP □SIP □SOP◇SAP ◇SEP ◇SIP ◇SOP在上面八种命题中,彼此间也存在着同传统直言命题对当关系相类似的真假制约关系。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用下面的图形显示出来这一图形所显示的对当关系及其有效推理式可概括为以下四类:一、矛盾关系及其推理在八种直言模态命题中,具有矛盾关系的有如下四组:□SAP与◇SOP□SEP与◇SIP□SIP与◇SEP□SOP与◇SAP存在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因此,根据矛盾关系,可以由真推假,也可以由假推真。
由真推假,包括下面的有效推理式:例如:有些人可能活到100岁所以,并非任何人必然活不到100岁这是(7)式的一个实例。
由假推真,包括下面的有效推理式:例如◇SIP与◇SEP并非任一数的平方必然大于这个数本身所以,有些数的平方可能不大于这个数本身显然这是(9)式的一个实例。
二、反对关系及其推理在八种直言模态命题中,具有反对关系的有如下五组:存在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因此,根据反对关系,由真可以推假,包括下面的有效推理式:例如:凡偶数必然能被2整除所以,并非有些偶数必然不能被2整除可以看出这是(18)式的一个实例三、下反对关系及其推理在八种直言模态命题中,具有下反对关系的有如下五组:◇SIP与◇SOP◇SIP与□SOP◇SOP与◇SAP◇SOP与□SIP存在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因此,根据下反对关系,由假可以推真,包括下面的有效推理式:例如:不可能所有人都活到100岁所以,有些人可能活不到100岁可以看出,这是(35)式的一个实例四、差等关系及其推理在八种直言模态命题中,具有差等关系的有如下十组:□SAP与□SIP□SAP与◇SAP□SAP与◇SIP□SIP与◇SIP◇SAP与◇SIP□SEP与□SOP□SEP与◇SEP□SEP与◇SOP□SOP与◇SOP◇SEP与◇SOP在上面具有差等关系的每组命题中,前者真则后者必真,前者假则后者真假不定;后者假则前者必假,后者真则前者真假不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知识点]一、直言命题(一)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直言命题从质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从量分,有全称、特称和单称三种。
见下表:逻辑形式符号简称例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SAP“A”判断所有的学生是党员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SEP“E”判断所有的学生不是党员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SIP“I”判断有的学生是党员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SOP“O”判断有的学生不是党员单称肯定命题某一S是PSaP“a”判断张三是党员单称否定命题某一S不是PSeP“e”判断王五不是党员(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上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即A与E的关系。
当A真时,E一定假;当A假时,E 真假不定。
下反对关系: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的关系。
即I与O之间的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关系。
即A与O、E与I的关系从属关系:是指A与I、E与O之间的关系。
当全称判断真时特称判断必真,全称判断假时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当特称判断真时全称判断真假不定,特称判断假时全称判断必假。
(三)三段论(1)三段论的定义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两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推理形式。
例如:所有的律师都有律师资格证书;某甲是律师;所以,某甲有律师资格证书。
(2)三段论的结构:大项+中项+小项即P+M+S1.任何一个三段论都包含并且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小项:结论中的主项。
用“S”表示。
中项:在两个前提判断中出现,但在结论中不出现的概念,起媒介作用。
用“M”表示。
大项:结论中的谓项。
用“P”表示。
2.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性质判断组成的。
大前提:包含着大项“P”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小前提:包含着小项“S”和中项“M”的前提判断。
结论:包含着大项“P”和小项“S”,由两个前提推出的新判断。
(3)三段论的规则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错误的三段论。
1.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5.前提中有一否定,结论必否定;前提都肯定,则结论必肯定。
6.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7.前提中有一特称,结论必须也是特称。
[解题技巧](一)解直言命题推理题,关键是从题干给出的内容出发,从中抽象出同属于对当关系的逻辑形式,根据对当关系来分析判断。
1、要把题目的日常语言转化为逻辑语言2、看清楚题目所问是什么3、依据题干的真假结合对当关系表判断选项的真假。
[真题解析]例1:北方人不都爱吃面食,但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
如果已知上述第一个断定真,第二个断定假,则以下哪项据此不能确定真假?I. 北方人都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也爱吃面食II. 有的北方人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不爱吃面食III. 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南方人都爱吃面食A.只有IB.只有IIC.只有IIID.只有II和IIIE.I、II和III解析:答案为D题干中“北方人不都爱吃面食”等同于“有的北方人不爱吃面食”。
“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为假,可推出“有的南方人爱吃面食”。
对I“北方人都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也爱吃面食”来说,是一个联言命题,其中“北方人都爱吃面食”假,整个复合命题为假。
对II“有的北方人爱吃面食,有的南方人不爱吃面食”来说,也是一个联言命题,其中,“有的北方人爱吃面食”和“有的南方人不爱吃面食”均推不出它们的真假。
对III“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南方人都爱吃面食”来说,还是一个联言命题,其中,“北方人都不爱吃面食”和“南方人都爱吃面食”均推不出它们的真假。
例2: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非常大,某高校就业中心的陈老师希望广大同学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预期。
他在一次就业指导会上提到,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还不够准确。
如果陈老师的陈述为真,则以下哪项不一定为真?Ⅰ. 不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准确。
Ⅱ. 不是所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不够准确。
Ⅲ. 有些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准确。
Ⅳ. 所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不够准确。
A.仅Ⅱ和ⅣB. 仅ⅢC. 仅Ⅱ和ⅢD.仅Ⅰ、Ⅱ和ⅢE.仅Ⅱ、Ⅲ和Ⅳ解析:答案为E。
本题为直言的判断真假题型。
题干中已知条件为:有些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还不够准确。
根据对当关系表,已知特称为真,则其矛盾命题为假,其他命题不能确定真假。
即“所有人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都准确”为假,其他不确定。
因此I为真,其它均不确定。
所以答案为E。
例3: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办理了暂住证;所有办理了暂住证的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当上了门卫;有些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也当上了门卫;所有的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都未获得就业许可证。
如果上述断定都是真的,则除了以下哪项,其余的断定也必定是真的?A. 所有安徽来京打工人员都获得了就业许可证。
B. 没有一个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办理了暂住证。
C. 有些安徽来京打工人员是业余武术学校的学员。
D. 有些门卫没有就业许可证。
E. 有些门卫有就业许可证。
【解析】答案为C。
[逻辑训练]1. 在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王宜获得了由董事会颁发的特别奖。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断定不能确定真假?Ⅰ. 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获得了特别奖Ⅱ. 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都没有获得特别奖Ⅲ. 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获得了特别奖Ⅳ. 中唐公司的中层干部中,有人没获得特别奖A. 只有ⅠB. 只有ⅡC.只有ⅢD.只有Ⅰ和ⅣE.Ⅰ、Ⅱ和Ⅲ2. 所有的桥牌爱好者都爱好围棋;有围棋爱好者爱好武术;所有的武术爱好者都不爱好健身操,有桥牌爱好者同时爱好健身操。
如果上述结论都是真实的,则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A. 所有的围棋爱好者也都爱好桥牌。
B. 有的桥牌爱好者爱好武术。
C. 健身操爱好者都爱好围棋。
D. 有桥牌爱好者不爱好健身操。
E. 围棋爱好者都爱好健身操。
3. 所有校学生会委员都参加了大学生电影评论协会。
张珊、李斯和王武都是校学生会委员,大学生电影评论协会不吸收大学一年级学生参加。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Ι. 张珊、李斯和王武都不是大学一年级学生。
Π. 所有校学生会委员都不是大学一年级学生。
Ш. 有些大学生电影评论协会的成员不是校学生会委员。
A. 只有ΙB. 只有ΠC. 只有ШD. 只有Ι和ΠE. Ι、Π和Ш4. 所有参加此次运动会的选手都是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所有身体强壮的运动员都是很少生病的,但是有一些身体不适的选手参加了此次运动会。
以下选项不能从上述前提中得出?A. 有些身体不适的选手是极少生病的。
B. 极少生病的选手都参加了此次运功会。
C. 有些极少生病的选手感到身体不适。
D. 有些身体强壮的运动员感到身体不适。
E. 参加此次运功会的选手都是极少生病的。
5. 翠竹的大学同学都在某德资企业工作,溪兰是翠竹的大学同学,洞松是该德资企业的部门经理。
该德资企业的员工有些来自淮安。
该德资企业的员工都曾到德国研修,他们都会说德语。
以下哪项可以从以上陈述中得出?A. 洞松与溪兰是大学同学。
B. 翠竹的大学同学有些是部门经理。
C. 翠竹与洞松是大学同学。
D. 溪兰会说德语。
E. 洞松来自淮安参考答案:1.D 2.E 3.D 4. B 5.D[考研知识点]二、模态命题(一)模态命题:就是断定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判断。
“必然”、“可能”、“一定”等属于模态词。
(二)模态判断包括四种。
必然肯定判断:断定事物情况必然存在的判断。
其形式结构:必然p,□p必然否定判断:断定事物情况必然不存在的判断。
其形式结构:必然非p,□﹁p可能肯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存在的判断。
其形式结构:可能p,◇p可能否定判断:就是断定事物情况可能不存在的判断。
其形式结构:可能非p,◇﹁p[解题技巧]模态命题的考点主要有两个:(一)依据模态对当关系做真假推理(注:模态对当关系表与直言对当关系表类似,可对比记忆、理解)(二)与否命题结合:对模态命题的否定遵循以下规则。
1.首先找到否定词2.把否定词后面的信息进行转化: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可能变必然,必然变可能所有变有的,有的变所有并且变或者,或者变并且[真题解析]例1:不必然任何经济发展都导致生态恶化,但不可能有不阻碍经济发展的生态恶化。
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达了题干的含义?A.任何经济发展都不必然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B.有的经济发展可能导致生态恶化,而任何生态恶化都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C.有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可能阻碍经济发展。
D.有的经济发展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但任何生态恶化都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E.任何经济发展都可能不导致生态恶化,但有的生态恶化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解析:答案为D,根据模态否定规则:“不必然任何经济发展都导致生态恶化”=可能有的经济发展不导致生态恶化。
“不可能有不阻碍经济发展的生态恶化”=必然所有的生态恶化都阻碍经济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为D。
例2: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人士指出:由于本公司招聘职位有限,在本次招聘考试中不可能所有的应聘者都被录取。
基于以下哪项可以得出该人士的上述结论?A. 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被录用。
B. 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C. 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必然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D. 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必然有应聘者被录用。
E. 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被录用,也可能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解析:正确答案是C。
此题属于模态推理。
“不可能所有的应聘者都被录取”=必然有的应聘者不被录取。
故正确答案为C。
[逻辑训练]1. 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不一定所有人都会犯严重错误。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则以下哪一项一定为真?A. 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有的人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B. 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所有的人都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C. 人都一定会犯错误,但有的人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D. 人都一定会犯错误,但所有的人都可能不犯严重错误。
E. 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但有的人一定不犯严重错误。
2. 不可能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都没有中标以下哪项最为准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的意思?A. 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可能都中标。
B. 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至少有一个可能中标。
C. 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必然都中标。
D. 宏达公司和亚鹏公司至少有一个必然中标。
E. 如果宏达公司中标,那么亚鹏公司不可能中标。
3. 据卫星提供的最新气象资料表明,原先预报的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
以下哪项最接近于上文中气象资料所表明的含义?A. 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一定不出现。
B. 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