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到高盛_虚拟资本的幻想和产业的金融化_下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 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1
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
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 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第二次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 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
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 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最终得以形成。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 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1
问题: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3
列宁论垄断
我们已经看到,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 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 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必须特别指出 能够说明我们研究的这个时代的垄断的四种主要形式,或垄断资本主义的四种主 要表现。
21
“如果他们打喷嚏,美国绝对会感冒”
洛克菲勒财团 摩根财团 第一花旗银行财团 杜邦财团 波士顿财团 梅隆财团 克利夫兰财团 芝加哥财团 加利福尼亚财团 得克萨斯财团
罗斯德柴尔
22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后,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私人垄断 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以致严 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生 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摘要: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过去,全球经济已经逐渐开始复苏,但是面对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我们更应当从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进行反思,从操作层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技术性失误与政策性弊端进行思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原理,从资本主义的矛盾与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的源头中进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国际金融危机诞生和对于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危机需要采取的科学应对方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一、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至少经历了六次较为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危机。
当时的经济学家李嘉图、萨伊等人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否认危机的发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宿命论的经济学家,在理论上对他们所谓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否定方面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如资产者在实践中对他们赖以取得财富的无产者的疾苦漠不关心一样”。
[1](p153)与此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在危机中看到“每次混乱对全部文明都是一种威胁,它不但把无产者抛入贫困的深渊,而且也使许多资产者破产”。
[1](p236)正是对广大受害者尤其是赤贫的无产阶级寄予深深的怜悯和同情,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2](p617-618)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确立的主、客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尤其是金融制度的详尽考察后认为,金融危机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产生金融危机的“基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他学说 无法起到 的标本兼治作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为中国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 本兼治地应 对当前的 国际 标
口裴小革 【 中国社会科 学院 经济研究所 , 北京 10 3 0 7 2)
[ 摘 要] 从马克 思主义经济 学的理 论视 角可以看到 , 当前 国际金 融危机产 生的一 个重要 原 因 , 就在 于 苏东剧 变 以
后。 产业工人在 经济社会 中的地位 受到 削弱 , 导致虚拟资本过度膨胀 , 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推动 脱
础上的。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资 本循环周转的过程。资本循环周 转过程是流通和 生
产 过程 的统 一 。 生 产过 程 产 生价 值 和 剩余 价 值 , 流 通 过程 实 现价 值 和 剩 余价 值 。G —W— G’ 是直 接 在
种 比较 流行 的观 点 ,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理 论 把
的。产 业资本形成价值 与剩余价 值 , 商业资本 实现 价值 与剩余价 值 , 因此把 它们 称为职能资本 , 即执 行着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这 一职 能的资本。 剩余 价值产 生于产业资本的循环 , 而产业资本循环采取
此次 国际金融危机 中的一个突 出表 现, 虚拟 是 资本过度膨胀 , 脱离 了实体 资本 的发展。这种现象
衰退仍在 困扰着全球经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基 础并不 稳固 ,无论是近 期发 生的迪 拜公司债务危
机, 还是 欧洲希腊 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 , 都表 明世
从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解读美国金融危机

从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解读美国金融危机唐 伟,刘建中(中共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摘 要】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包括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金融危机的现实性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等内容;对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分析表明,此次危机首先是源于生产的相对过剩,信用与虚拟资本的膨胀则加速了危机的爆发与深化,资本的国际流动使得危机演化为世界性金融危机。
【关键词】 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美国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 F83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9)02-0033-03 我国理论界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
而笔者认为,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的解释力与前瞻性。
一、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概述金融危机也称金融货币危机,它是一种与货币紧密相关的经济现象。
尽管马克思的著述中有“金融危机”的提法,但他的金融危机理论更多地使用了“货币危机”的概念。
货币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都包含对该理论的论述,但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总结,本文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于货币的两种职能: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经济中产生货币关系以后,商品和货币之间产生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对立体现在它们的形态不同,而统一则体现在它们的价值必须相等,也就是说商品要外在地表现为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得商品流通突破了物物交换在时间、空间和个人方面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同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导致商品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买卖脱节就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同时又造成债权、债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一旦债务链条中的某一点中断,就会导致连锁反应,“因为同一笔货币是对一系列的相互交易和债务执行这种职能,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上而是在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就发生危机。
简析虚拟资本及其表现形式

简析虚拟资本及其表现形式资本是人类劳动的具体凝结,虚拟资本是经济主体在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价值索取权证书,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动态的。
本文从虚拟资本的特征、功能谈起,对虚拟资本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并论述了其表现形式。
关键词:资本虚拟资本表现形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但是关于这一概念及范畴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一些基本的理论内核还没有解决。
例如:何谓虚拟资本?本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其虚拟价值如何决定?表现形式怎样?各种虚拟资本流转性如何?对这些基本命题的困惑必将影响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本文从马克思有关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论述出发,对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进行探讨。
虚拟资本的来源与概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阐述了有关虚拟资本的理论,他认为,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虚拟资本的概念来源于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事件,是人们所描述的虚拟价值,即实际资本在货币表现上的一个升值。
然而仅从狭义上讲,虚拟资本是指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它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又被当作有价值的“商品”买卖,似乎是一笔资本的第二重存在。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股票、债券、证券化资产,以及金融衍生品等不断推陈出新,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与实物经济的距离越来越远,由此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尽管马克思不是虚拟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但他对虚拟资本的特征和一些表现形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因此,如何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笔下的虚拟资本的内涵便成了这一研究的首要任务。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资本和虚拟资本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统一。
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是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受法律保护的、反映债权债务信用关系的所有权证书,完全和其他价值符号一样,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是以资本索取权的形式存在。
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论述_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

第26卷 第1期2010年2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N ZHOU TE ACHERS UN I V ERSI TY Vol.26 No.1 Feb.2010 马克思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论述———兼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贾 轶(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物质基础和根源等;马克思所说的“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金融危机”,并且他区分了作为“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的货币危机与“那种也称为货币危机的特种危机”即独立的货币危机两种不同的金融危机,马克思更加看重的是前一个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10)01-0116-04 关于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本来打算是在他的于1857—1858年所形成的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计划的最后一册《世界市场》中加以全面系统的论述,但未能实现,而在《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留下了大量关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理论的论述和提示。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转换为现实性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就已经包含危机的抽象可能性。
指出:“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分离”[1:582],当买和卖“内部不独立(因为相互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通过危机显示出来”;“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分别起到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危机的可能性就包含在这两个时刻的分离中”,“因为同一笔货币是对一系列的相互交易和债务执行这种职能,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而是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就发生危机”[1:587]。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剖析(一).doc

克思主学角下的国金融危机原因剖析(一 )关于 2008 年爆的国金融危机的原因需要分次:虚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引金融危机的原因;本主生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新自由主是金融危机爆的助推器。
市体系行必要的、督、管制,是在本主制度范内避免市“不断生巨犬的紊乱”的基本保,是在本主制度范内适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所做的生关系的必要整,是社会向更高段演的果。
关:克思主学金融危机解关于 2008 年爆的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已有很多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点:一是人性的欲;二是政府政策干失和管失控;三是新自由主泛,盲目崇拜市控的有效性;四是体存在;五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新出了;六是美国主宰下的全球化的果;七是本主基本矛盾。
本文运用克思主政治学理此次金融危机行剖析,引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分次的。
一、引金融危机的原因:虚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2001 年,美国房金融机构推出零首付的次按揭款。
借者房不再需要交20%或更高的首付,行也不再借者的背景和收入情况行任何,上是在大模向按揭款信用等低、能力很差的低收入款房(次款 )。
之后,行机构把按揭出售投行,些投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成一种“有按揭支撑的券”在市上出售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其他投机构,将全世界大量的投者吸引到美国国内的住房市上。
2001 年“次款”余 1200 美元,2006 年增加到14000 美元,到 2007 年达到 1.2 万 -1.5 万美元。
“次款” 包装衍生券在二市流通,模膨到 10 万美元,其中在国上流通的占2/3,涉及“次款” 的金融机构多达 2500 多家,全球 45 家大行和券商都参与去。
次款及能流起来的“有按揭支撑的券”,美国的房价上起着推波助的作用,2002 年至 2007 年,美国房价上速度惊人,形成巨大的泡沫。
2007 年初美国房地市房屋价 21 万美元,其中有8 万美元是投机的价,泡沫占房屋价的38%。
2007 年 2 月,泡沫达到点,房价开始下跌,而在2006 年,利率开始迅速攀升,果是次按揭款的整个循条断裂,低收入款者无力款,放的金融机构本息无法收回,了“有按揭支撑的券”的投者的券价大打折扣,由次款危机引的金融危机爆并且在世界范蔓延开来。
(财务知识)虚拟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最全版

(财务知识)虚拟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虚拟经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领域壹、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壹般地分析。
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
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壹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壹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仍国债的壹部分年收入。
和此相等的壹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且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
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壹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
且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壹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
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见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和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
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壹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壹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
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壹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壹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壹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壹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见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见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