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资料
霍桑效应

Hale Waihona Puke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 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 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 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 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 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 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 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研 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4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5
照明实验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1924 月至1927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 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 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 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 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 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 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 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 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 0.06烛光时 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 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 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失去了信心。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 1927年起, 年起 下来,继续进行。 下来,继续进行。
霍桑实验四大实验 - 江西师范大学教务在线

霍桑实验四大实验20世纪20年代,位于美国芝加哥城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是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是工人仍然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很不理想。
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考察和实验,就此拉开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的序幕。
霍桑实验是指1924年至1936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连串实验。
这次著名的研究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
第二阶段是从1927年至1932年,主要是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的主持下进行的。
整个实验前后共分四个阶段。
1.照明实验(1924年11月—1927年4月)劳动绩效与照明无关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
实验是在挑选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一组是实验组,另一组是参照组。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例如将实验组的照明度从14、26、46、76烛光逐渐递增,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
研究者企图想通过实验知道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但是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
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逐渐降低实验组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实验组的女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度一再降低,从0.3以至降到0.06烛光,几乎和月亮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
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
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红字》中海斯特的性格症候论析-文档资料

《红字》中海斯特的性格症候论析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
他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红字》这部小说成为世界经典名著,也使得霍桑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他在小说中探索人性的罪恶,用犀利的笔锋去讽刺邪恶,揭露道德的伪善,抨击宗教的狂想,揭示真理。
这使得看似简单的爱情悲剧之后却蕴含这丰富的思想内容。
女主人公海斯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人,但在婚姻上却很不幸。
年轻时嫁给了身体畸形的学者齐灵沃斯,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爱情。
婚后两人移居波士顿。
齐灵沃斯先将妻子送到了那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之后的近两年间,他却杳无音讯,生死不明,海斯特孤独的过着日子。
这时英俊的青年牧师丁梅斯戴尔闯入了她的生活。
他们真诚的相爱,并有了爱情的结晶。
这件事的暴露使海斯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殖民地的独居生活中,她犯下的通奸罪是为清教教义所不容的,按照当时的教规,海斯特只有交待了奸夫的姓名,才能得到宽恕,但是她却独自承受了这一切。
海斯特站在刑台上独自受罚,胸前戴着醒目的红字“A”。
毫无疑问,这字母一定有一种隐含的意义,而这种含义仿佛从这种神秘的象征中自然地涌现出来。
海斯特是一个饱受舆论和宗教谴责的犯下通奸罪行的少妇,她胸前的大红字母“A”是英语单词Adultery(通奸)的缩写。
海斯特犯下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是让人难以启齿的。
然而这却是小说表达的表层含义。
作者用近似褒奖的语言对红色字母作了这样的描绘:“以精细的红布作底,四周饰有雅致的刺绣和金线织成的奇巧花样,融汇了瑰丽的奇思妙想与精美的手工技艺。
”当海斯特站在刑台上时,她的第一个举动就是抱紧孩子,她这么做与其说是出于母爱的激情,不如说她想掩盖身上的标记,但当她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耻辱的符号,用一个耻辱的标记去掩盖另一个,根本无济于事时,她用胳膊架着孩子,脸上露出了“高傲”的微笑。
“倘若在这群清教徒中有一个天主教徒,在看到这个怀抱婴孩,风采如画的盛装美妇人时,他也许会想起无数名画家竞相描绘的圣母像。
霍桑试验共分四阶段[欣赏]
![霍桑试验共分四阶段[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3729d1b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d.png)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二、福利实验。
三、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
五、态度实验霍桑试验的结论主要有: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即工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否定了当时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说法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的组织。
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非正式组织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如果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营销学的充实、演变和发展,市场营销观念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生产观念:生产导向,生产什麽就卖什麽,如何有效组织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典型的卖方市场。
2、产品观念:只要产品好,不愁卖不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酒香不怕巷子深”。
3、推销观念:生产什麽就努力推销什麽,加强销售力量,建立销售网点,大力广告宣传。
4、市场观念:市场需要什麽我就生产什麽,营销导向,具有前瞻性。
§4-3 市场营销产品策略企业市场营销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而顾客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实现的。
因此,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开发新产品策略和产品的商标及包装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产品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产品概念1、产品是人们为满足自下而上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是企业物化劳动转移和活劳动凝结的结果。
2、含义:(1)产品核心:是指提供给顾客满足其某种特定需要的最基本的功能和利益—本质。
霍桑实验结论

霍桑实验结论霍桑实验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伟大的历史作用在当时并没有显示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证明,它是—个具有化时代意义的实验。
它在管理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管理思想的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给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行为科学也就由此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此,管理思想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境界。
霍桑实验,使西方管理思想在经历了早期的管理理论和经典管理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理论)阶段之后,进入了行为科学的理论阶段。
如果说霍桑实验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飞跃,还不如说霍桑实验是西方的管理学者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寻找出路的结果。
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梅奥认为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集中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致命弱点。
欧洲的人们在绝望之余,希望找到新的出路。
结果,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德国选择了希特勒,从而导致一场人类大浩劫。
那么,新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呢?梅奥试图给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开一个药方,结果霍桑的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个药方中梅奥提出了他的重要观点: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可以大大促进工艺规范合理化的过程,但是却不能帮助我们弄清适合于人类最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梅奥提出,现代大工业的管理必须解决3个主要问题或3项主要基本任务:①将科学和技术应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系统化地建立生产经营活动的秩序。
③组织工作,其实质是在工作集体中实现持久的合作与协调。
以上的3条中,前两条历来受到重视,第三条却几乎完全被忽视,但事实已证明,如果这3条失去平衡,任何组织都无法获得总体上的成功。
对于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型组织来说,成功有赖于全体成员的齐心合力。
实际上,第三条是人们要寻找的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
人际关系学说的建立通过霍桑实验人们终于发现人群中的一些内部规律,为解决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思路。
这就是当时的人际关系学说。
课后阅读材料:霍桑实验

[案例1]霍桑实验位于美国芝加哥城外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Hawthome)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不理想。
为此,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包括各方面专家在内的研究小组,对该厂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多种试验。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
从1924~1932年,在将近8年的时间里,霍桑试验前后共经过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它主要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赞助下进行的。
第二个回合是1927~1932年,主要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Elto Mayo)主持进行研究。
整个试验前后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照明实验这项实验在霍桑工厂共进行了两年半时间,试验是在被挑选出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间进行的。
一组是“试验组”,一组是“参照组”。
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不断地增加照明的强度,从24、46、76烛光逐渐递增,而“参照组”的照明度始终保持不变。
研究者起初打算考察照明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一种理想的照明度,在这种照明度下工作,能使工人的生产效率达到最高标准。
但出乎研究者的意料之外,试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都在不断提高。
后来他们又采取了相反的措施,“试验组”逐渐降低的照明强度,还把两名试验组的女工安排在单独的房间里劳动,使照明度一再降低,从10烛光、3烛光一直降到0.06烛光,几乎和月亮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
研究者的结论是:工作场所的灯光照明只是影响生产的一种因素,而且是一种不太重要的因素。
除照明之外一定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影响产量。
由于研究者找不到原因,感到迷惑不解,许多人都不干了。
只有该公司的检查部主任朋诺克(C·Pennock)当时推测,产量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工人被试验鼓起的工作热情所影响。
后来,于1927年冬天朋诺克在一次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主持的人事经理报告会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并当场邀请梅约参加霍桑试验。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
一、背景介绍
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它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备、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
但工人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也不理想。
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小组委员会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实验研究。
1、霍桑试验采用了哪几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
①观察法:照明实验:“实验组”增强光照,“参照组”不变。
车间照明变化对生产效率影响的各种实验。
②观察法:继电器装配实验:挑选六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做一些管理工作,进行非正式交谈,最后一次实验恢复原来情况。
③访谈法:大规模的访谈实验,搜集有关工人态度的大量资料。
④数量统计法、测验法:继电器绕线机组的工作室实验:挑选不同部门的14名工人在一单独房间工作。
2、结论和看法
答:霍桑实验说明:职工是“社会人”,职工会受到社会和心理影响,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职工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除
正式团体外,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的小团体,小团体通过不成文的规范左右着小团体成员的感情倾向和行为。
而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
031316118 朱凤珍。
霍桑实验

(1)生平简介 梅奥:澳大利亚人,后移居美国。
1926年起,应聘于哈佛大学,任工业研究所 副教授。学过逻辑学、哲学、医学等3个专 业。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2)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个方面):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经济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 唯一动力; “社会人”——影响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因素, 除了物质方面的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 如他们准求人际间的友谊、安全感、受人尊敬 等。
(4)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1931年在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进行。6个月有重大发现:
·大部分成员都故意自行限制产量。 研究每天可焊7312个接点,工人们仅完成6000~6600个接
点(非正式标准)。 ·工人对待不同层次的上级持不同的态度。
小组长(自己人)——上级股长(有点权威)——上级领 班(规规矩矩,表现良好)
霍桑实验
1924—1932年在西方电器公司设在芝加哥近的霍 桑电话机工厂中实施的。 实验分四个阶段: (1)照明试验 目 的: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试验组:照明度变化↑,产量↑ 控制组:照明度不变↑,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1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擅长以象征手法描写复杂的阴暗心理。
他的写作笔调狂野而又哀伤,寓意深远,忠实于其一贯以来的主题——批判清教主义的偏执与歧视。
《年轻的小伙子布朗》被霍桑自比为“心理罗曼史”,自发表以来,对于其象征手法的研究多不胜数,但大多集中于宗教意义的探讨。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环境和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探究在当时父权主义社会中女性觉醒思潮在小说中的体现。
1纳撒尼尔•霍桑与《年轻的小伙子布朗》1.1纳撒尼尔•霍桑纳撒尼尔•霍桑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伦镇一个传统的清教世家,他的祖辈是该地的第一批移民者之一,并参与了史上臭名昭著的女巫审判。
这在其代表作《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有所影射。
霍桑对清教抱着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他不遗余力地抨击清教的盲目迷信与狭隘排他的虚伪教条;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思想的桎梏,以加尔文主义来看待这个世界。
这直接影响了《年轻的小伙子布朗》的写作方法。
在该小说中,霍桑使用反叙法,尖锐地批判清教主义。
与此同时,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在他眼中依旧难去越矩之嫌,虽然在文中肯定了女性觉醒的进步,却丑化了女性的形象。
本文对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挖掘霍桑对女性反抗思潮的体现。
1.2《年轻的小伙子布朗》《年轻的小伙子布朗》选自霍桑的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以其惯用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新英格兰清教盛行,符合霍桑的永恒主题——宗教信仰的丧失,人性的诱惑,以及清教社会的阴暗,因而常作为霍桑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地。
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离开光明温暖的家,踏上黑暗森林的午夜之旅,也是从虔诚到罪恶的堕落之旅。
在那里,虔诚的村民都堕落为恶魔的信徒,甚至连主人公的妻子费丝也难以幸免。
2清教主义与女性2.1清教主义清教产生于16至17世纪玛丽一世时期的流亡新教团体,是英国新教的重要分支,随后在政治与思想上取得了统治地位。
清教徒奉行严格的圣经解释,反对祭祀的繁文缛节,推行严厉的布道。
他们遵循禁欲和俭省节约的原则,倡导在尘世间受苦,从而完成自我救赎。
这个压抑的社会环境在小说中衍化为阴郁的森林。
2.2清教社会中的女性清教思想在当时已发展为成熟的思想体系,对女性的束缚更甚于男性。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女性沦为附庸。
她们的传统领域是家庭,整天纠缠于家务。
丈夫和儿子占据了女性几乎所有的生命。
她们是厨娘,是挤奶工,是洗衣女……但绝不会是拥有独立思想的人。
为了拥有自己的思想,女性被迫发起抗争。
自启蒙运动起,妇女权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仿佛暗夜里的火炬,在父权社会里,“主张男女平等基础上,妇女拥有平等的权利”。
这一伟大理想的实现,从女性的觉醒开始。
不再麻木,不再甘于被压迫,这是女性“朝圣路”上跨出的第一步。
在本篇小说中,费丝和古迪•克洛伊丝反叛清教信仰,追随魔鬼。
在某种意义上,她们是女性觉醒的先驱。
3 象征意义3.1《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的环境象征霍桑通过细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黑暗压抑的氛围,令人无力抵抗的压迫感契合当时的父权主义社会。
“他(布朗)踏上了一条凄清的小路。
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穿过。
人刚过,枝叶又将小路封了起来,荒凉满目。
……”天光渐渐消失,阴森森的树木截断了回路,荒无一人的小道上,唯有跫音相伴,布朗在森林中走的越深,离他最初的纯洁信仰就远。
“林中充满可怕的声响——树木吱吱嘎嘎,野兽嗷嗷嗥叫,印第安人哇哇呐喊。
有时风声萧萧,酷似远处教堂的钟声;有时它在这夜行者的左右大吼大叫,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蔑视他,嘲笑他(布朗)。
……”昏暗阴霾的环境映射着当时的父权社会,那里暗藏着内心的邪恶,昭示着人性的原罪。
小说中,森林里举行的那场圣事正象征着父权社会里女性的觉醒。
3.2 女性角色的象征意义费丝是小说主人公布朗的妻子,也寓指他的清教信仰。
她的名字恰如其分,纯洁、神圣、甚至有点天真。
她与布朗的结合具有双关含义,不仅指人物关系,还喻指布朗清教信仰者的身份。
费丝是布朗的光明,也是他的最后救赎。
她在林中祭祀上的出现沉重地打击了布朗,使之高呼“仰望天堂,抵制邪恶”。
在后来的情节中,他们似乎都回归原来的平静生活。
然而,费丝和信仰都已面目全非。
粉色丝带变成了讽刺,最后随风飘逝,也寓意着纯洁和天真的丧失和人性的扭曲。
古迪•克洛伊丝是小说中另一重要的女性角色。
白天,她是一个虔诚信教的老妇人,是布朗的教义老师。
通过名字的变形,古迪•克洛伊丝影射了塞伦女巫审判中的受害者——莎拉•克洛伊丝与玛莎•科里。
古迪,意为伪君子,她追随恶魔,诱惑费丝走向堕落。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丑陋的,伪善的,作恶多端,失去了应有的美好与善良。
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奉行父权主义,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潜力与能力被忽视甚至恶意抹去。
无论是政府机要,还是工厂作坊,男性掌握着绝对的权力。
此外,男性还是家庭中的领导者,女性仅仅只是生育工具。
文中,较之布朗,费丝更早地选择了那条森林之路。
林中祭祀也是费丝反叛清教后的皈依洗礼。
她离开拥有信仰的平静家园,毅然追随恶魔。
这一举动,是对清教神明的严正拒绝。
清教徒眼中的堕落正是女性的觉醒,是女性对父权主义的挑战。
于是,觉醒的女性形象被妖魔化。
在女性被边缘化的社会里,进步的女性被污蔑为黑巫师,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地位。
等待女性觉醒思潮的是死亡的惩罚。
霍桑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极具讽刺地将这虚伪的社会描绘成沐浴在神圣光辉中平静而温暖的小镇,却把女性的觉醒刻画成堕落。
4 结语《年轻的小伙子布朗》是霍桑象征手法运用的名作,“体 现了他对自己清教徒祖辈罪行的内心自我谴责”,延续了他对清教的一贯谴责。
通过对文中女性角色潜在象征意义的分析挖掘,本文得出了新的结论:昏暗沉郁的森林象征了清教统治下的父权主义社会,费丝和古迪•克洛伊丝反叛上帝,拒绝清教主义,是女权主义的战士。
被称为“山坡之城”的清教主义是清规戒律编织的道德牢笼,它限制禁锢女性,将女性看作附庸。
长久之后,女性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一思想的转变被霍桑加以形象化,文中描绘的堕落之路其实是女性关注自我,追求话语权和社会地位的抗争历程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0052816.1/资料2倘若霍桑死于中年——天才们的高寿年龄——我们今天就不会知道他是《红字》或其它小说的作者,而仅仅知道他是一位短篇小说作家。
不错,霍桑离开大学两三年之后,曾隐姓埋名创作发表了一部小小说《范肖》。
若非怀才不遇,他本可以很快再发表其它小说的——而且有价值得多——可惜当时新英格兰上空的某种冷空气,使年轻的霍桑创作小说的心思一凉到底。
结果他把能弄到手的《范肖》都销毁了,这部小说充其量只算得上一部漂亮却不成熟的作品。
总之,接下来的二十年中,霍桑一直抱住短篇小说不放。
运气不坏,这种体裁他得心应手,畅达地抒发了想说的一切。
正如霍夫曼①、果戈理②、戈蒂耶③所做的一样,霍桑短篇中的佳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思想,既微妙又真实,无拘无束,原汁原味。
①霍夫曼(恩斯特·特奥尔多·阿马丢斯·霍夫曼ErnstTheodorAAmadeusHoffmann,1776—1822):德国名作家。
代表作有:《魔鬼的万灵药水》、《谢拉皮翁兄弟》、《公猫摩尔的人生观》等。
②果戈理(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NikolaiVasilyevichGogol,1809—1852):俄国作家。
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评论等等。
代表作有:《钦差大臣》、《死魂灵》、《彼得堡故事》、《小品集》等。
③戈蒂耶(泰奥菲文·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法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代表作有:诗集《西班牙》、《法琅与雕玉》;小说《莫班小姐》、《弗拉卡斯上尉》等。
然而,没有哪位作家出名像他这么慢,这么艰难。
出生于1804年的霍桑自己就曾说过,许多年来,他一直是美利坚最最无名的文人。
此话并不夸张。
很长一段时期,读者们只见到那些小小的“赠阅品”或年刊。
就连这些斯斯文文的篇章他也隐姓埋名,不肯暴露身份。
根深蒂固的羞怯阻止他向当时最有名的《标志》期刊投稿时署上真名。
他把自己藏在艾什礼·阿兰·罗伊斯,或“文雅孩子”作者的面具后面。
可是,他的这类作品不会永远没没无闻,一些读者已经开始奇怪这些作品到底出自谁手。
1836年,一位敏锐友好的新闻工作者帕克·本杰明①公开了霍桑的真实身份,在一本畅销杂志中热情赞扬了他。
一年之后,在朋友说服下,霍桑收集自己的作品,编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让它出现在波士顿一位出版商的版本说明之中。
这一下影响大多了。
朗费罗②兴奋地大加赞赏。
1842年,扩版的《故事》问世,终于引起了多方面的注意,尤其重要的是,得到了《格雷厄姆》期刊的青睐。
爱伦·坡③在该刊发表了一篇著名书评,对霍桑大加赞扬。
然而,五年后,甚至霍桑的第三部集子《古屋青苔》推出之时,坡的另一篇书评提到霍桑时,仍称他为“这个国家私下里倍受赞赏,公众却不加注意的天才的最好例子”。
赞赏者也许为数不多,但却很有发言权。
他们中许多是作家——最热烈的莫过于赫尔曼·麦尔维尔④。
1856年,小说《红字》的大获成功终于证明了他们的判断。
接下来的一年,霍桑推出了《雪影》,这是他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希望保留并且记忆中尚存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集。
①帕克·本杰明(ParkBenjamin,1809—1864):美国编辑,出版商,以其主办的文学期刊《新世界》闻名。
②朗费罗(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美国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夜吟》、《奴役篇》、《伊凡吉林》、《海华沙之歌》、《基督》、《路畔旅舍故事》等。
③坡(埃德加·爱伦·坡EdgarAllanPoe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短篇小说数量很多,著名的有《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红色死亡的假面舞会》等,诗歌中著名的有长诗《乌鸦》,其侦探小说也颇有名。
坡是西方现代颓废派文学的先驱。
④麦尔维尔(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2):继霍桑之后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白鲸》,其中篇小说著名的有《巴特尔比》、《贝尼托·切莱诺》、《亲信》等。
这般长时间没没无闻的作家并不多。
霍桑自己也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短篇小说无处不重重染上创作环境的色彩,他觉得这有损于作品。
他的话有道理,但作品也同时获得了某种极为重要的东西——精心构筑的不动声色的紧张,率直真实的羞怯感,以及既隐秘又公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