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改革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长足的进步与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回顾1. 科举制的废除与新教育的兴起在20世纪初,中国废除了千年以来的科举制度,迈出了现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新教育的兴起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打破了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

2. 初等教育普及与义务教育实施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初等教育普及与义务教育制度。

这使得更多的儿童得以接受教育,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与教育体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

毛泽东提出了“以工农兵劳动为基础”的方针,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并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教育制度。

4. 高等教育改革与开放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的规模得到扩大,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现状分析1.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得到了改善,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 教育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级教育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明确,师资队伍的建设得到了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3. 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与实践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中国推广了多种创新教育模式。

例如STEM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这些新的教育模式引领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三、展望未来1. 促进教育公平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将继续致力于促进教育的公平。

通过落实义务教育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未来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与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1.简述教育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刚刚动物界的人类,生产力极为低下,生活条件极端艰难,故这是不裹腹的生活,生存环境也极为恶劣,经常受到洪水,雷电,毒蛇,猛兽的袭击。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个人都无法生存,他们只能过着共同劳动的群体生活。

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原始人群掌握了劳动技能。

这些经验通过由年长一辈传授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想要立足当时的社会,完善自我,使人类得以繁衍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学习,掌握这些经验。

这种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就是远古教育产生的过程。

所以教育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它的产生会促进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简答教育在氏族公社的发展(萌芽状态的学校是什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教育的目的性有所加强,教育内容比原始人群时期丰富了。

增加了以下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种植与饲养以及原始工艺技术的学习);2)原始宗教教育(宗教仪式的学习以及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活动中的教育);3)原始艺术教育(诗歌音乐舞蹈雕刻的学习);4)道德和生活习俗教育(各种规范的学习与“成丁礼”的举行);5)武艺教育(体格和军训训练)。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末期,军事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开始与其他社会现象逐渐分化,出现了学校萌芽。

3.总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男女教育均等;2)教育活动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进行;3)教育内容为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简单,但又是多方面的;4)教育以耳口授受、言传身教、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5)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4.简答学校教育产生的时间、历史条件、特点和意义。

学校教育的产生时间是奴隶社会初期。

历史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2)脑体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产生、知识的积累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和为他服务的知识分子。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教育学中的教育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

教育史作为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究历史时期的教育体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本文将从教育史的角度,探讨教育学中的教育史。

一、古代教育古代教育是教育史的起源,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古代,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实施。

古代埃及的“神话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则以培养公民素质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来学习。

古代中国的教育强调孔子的儒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注重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代印度的教育则以吠陀经和吠陀学院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和灵性。

二、近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教育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普遍素质教育的观念下,建立了现代的学校体系。

德国的维特根斯坦研究和推广了教育学科,并提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法国的康德等教育家则强调教育应当立足于个体发展和自由意志的尊重。

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综合发展为核心,追求全面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在教育学中,以美国的约翰·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苏联的列宁教育学说强调技术与道德培养的综合,倡导劳动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

四、教育史的启示教育史的研究对于教育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通过对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这为我们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其次,教育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变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最后,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促使我们关注教育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和社会背景。

《中国教育史》剖析

《中国教育史》剖析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2、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3、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4、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5、“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6、“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7、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8、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9、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孔子10、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1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①礼乐。

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

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

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1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国子监、书院、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
历史时期
时间范围
教育特点
主要教育机构/制度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教育资料相对较少,教育形态初现
-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重视礼仪和教育,贵族子弟接受私人教育,后期出现官方教育机构
太学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形成“学在官府”的局面,官学制度完善,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
-
隋朝
公元581年-618年
学校内容以五经和史、经、子、集为主,实行特色的“九级制度”,创立盐商书院
国子寺
唐朝
公元618年-907年
推行科举制度,形成完整的四种学制:文书制度、孔子学院、学校制度、公学制度
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
宋朝
公元960年-1279年
教育方法以及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新的测验制度“水笔判”,兴起私立学校
国子监、书院
元朝
公元1271年-1368年
实行儒学政策,设立国学推广儒家经典,孔子学院兴起
国子学、蒙古国子பைடு நூலகம்、回回国子学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
推行科举制度,重新组织国子监,设置兵部、刑部等专门教育机构
国子监、书院
清朝
公元1644年-1911年
实行封建教育制度,八股文教育成为主要学习内容,科举制度继续沿用
国学、乡学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私学兴起,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私学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
稷下学宫、私塾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实行法家思想,推行统一的教育制度,重视官学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

简明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②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的模仿为主2.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事物日渐复杂;文字的产生.(1)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最初见于<诗书><礼记>二书,董仲舒认为其是五帝之大学. (2)虞舜时代的学校,兼做养老,藏米之所,并且已有了大学,小学之分(3)总之,我国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已经初步形成起专门的教育机构_学校,到了商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学校,但学校的教育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3.西周的教育制度(1)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2)教育制度:官师一体、政教合一。

(学在官府)(3)教育内容——西周“六艺”:礼(类似政治伦理课)、乐(类似综合艺术课)、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文字)、数(计算、算法)其中,诗书礼乐称为“大艺”(4)重视家庭教育,但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

(5)学校管理制度:嫡子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余子15岁小学,18岁大学。

小学应为7年,大学为9年。

每年入学,隔年考查。

养老与视学结合。

4.稷下学宫它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特点:学术自由;教师待遇优厚;学无常师;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5.私学产生的意义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6.孔子“有教无类”主张春秋末期,面对官学衰落和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从“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前提出发,激励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其主张。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一读起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

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

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

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

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

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

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

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

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

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

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1 换一种眼光看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

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

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

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

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陶埙 陶号角)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王制》) ● “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古今图 书 集成·学校部》) ● “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也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 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教也。”(《孟子·滕文公 上》) ●“乡里有教,夏曰校。”(《史记·儒林传》 “校”原义为木囚,即以木材为栅栏。作为养马训 马 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而 成为习武的场所。”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与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体 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2)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 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3)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 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2、夏代的学校
(1)王都所在地学校——“序”
私学
土地私有 新兴地主阶级 私家 政教分设 向平民开放 官师分离 思想自由 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 想、新的知识、技能
二、西周教育的标志——“六艺”教育
1、时间 “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商代又有所发 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 使之更加发展与充实。
2、内容 ①礼乐 礼的内容: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五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 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 民。”(《周礼·春官》) 乐的内容:诗歌、音乐、舞蹈。
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和专门的教育场所。
• 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 • 伏羲氏“教民渔畋” •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用火熟食
捕鱼
神农教稼图
到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较前一时 期发展了,出现了阶级和私有财产,这是 教育开始萌芽。特权阶级为了使自己的子 弟接受教育,创办了学校,这时的学校只 能算学校的雏形,而且受教育者不再是氏 族全体成员的子弟,而只是少数特权子弟。
辟雍
泮宫
(2)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六艺” (3)西周学校教育特征:学在官府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政。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客观原因: 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②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③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和平民 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1、官学衰废
①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原伯鲁:“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左传·昭公十八年》) ②贵族统治力量衰落 黄绍基:“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 (《中国教育史》) ③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子矜》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毛诗·郑风·子矜》) “国乱,人废学业。”(《左传·昭公十七年》)
2、私学出现
所谓私学,指的是私家学派和私人讲学。 两者是密切相关的,私家学派往往是由私 人讲学而形成的。每个学派往往都是由一 著名大师讲学而形成的以他的学说为中心 的学派。
一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 学术能够下移到民间——“文化下移”。
3、私学教育特点 ①私学相对与官学来说是自由讲学。 ②教育的对象扩大了。正如孔子所说 “有教无类”。 ③在教育理论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
②军事教育——射御 ③礼乐教育——“以乐造士”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弟到殷 都来学习“戒”。
●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是 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戒”为教 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的两个方面。
④书数教育
4、西周的学校
(1)西周学校设置 ●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 ) ●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国学:专为统治阶级以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 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为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
●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 均”、 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五学之制已有分教 的意思。 太学:承师问道、天子自学、举行盛典之所 南学:学乐 北学:学书 东学:舞蹈、音乐 西学:演礼之所 其中以辟雍为尊,故西周天子大学又称辟雍。 诸侯所设大学规模较简单,仅有一学称泮宫。
3、商代的学校
(1)商代学校设置:大学、小学、瞽宗 “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 乐 为瞽宗。”(《礼记·王制》)
瞽宗之礼乐
(2)商代学校教育内容 ①思想政治教育——“奉先思孝”
“教”左边即“孝”字, 象征“子曲伏于父”,右边表 示手持木棒的教育者,表示手 执棍棒。这说明当时是在棍棒 体罚的威胁下,教下一代尽 “孝”。
(3)夏代教育的目的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擅战的武士。
(4)夏代教育的内容 ①军事教育——习箭 “夏后氏以射造士。”(《文献通考·学校考》) ②宗教教育——敬天尊祖 “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礼记·表记》 ③道德教育——明人伦 古代学校的共同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时的教育家们分别对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德育 体系、教育教学原则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使教育 实践得以在理论上深入了一步。
官学与私学之比较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办学机关 组织机构 教育对象 教师 教育思想 教育内容
官学 土地国有 奴隶主贵族 国家政权机关 政教合一 贵族子弟 官师合一 受一种教育思想支配 “六艺”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专题一 先秦时期教育
专题一 先秦时期教育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西周教育的标志——“六艺”教育 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四、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
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从原始形态的教育到学校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中,教育主要是在劳动和生
活过程中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的经验,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