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合集下载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项练习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①魏收:北齐人。

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③调:嘲笑。

(④夏月:夏季。

⑤讽诵:背诵。

[文化常识]“戟”及其他。

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

“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

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

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__________②辍_________2.翻译:①颇已属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欲以武艺自达_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文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

【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

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爱好练习骑马射箭,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

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魏收很惭愧,于是回过头来读书。

夏季,坐在木板床上,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

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后来)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 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的阅读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有亡.斧(丢失)(2)俄.而(不久)2、翻译下列句子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再过几天再看见他邻居家的儿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这则寓言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

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

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

②扰乱:动乱。

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

④刘琮:刘表之子。

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⑥吴会:吴国。

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文化常识]“九州”之说。

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

但说法不一。

《尚书。

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典型例题】约不可失XXX与XXX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XXX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XXX曰:“吾与XXX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XXX,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XXX: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2)是日,饮酒乐,天雨()(3)公将焉之()(4)岂可不一会期哉()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这则小故事中,XXX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研究。

答案:(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工夫(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身勾销了(打猎)(4)守信【模拟试题】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妇亦/起大叫1B.又夹百千/求救声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不能/名其一处也2.选出对加点词了解精确的一项()A.虽人有百手虽:虽然B.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C.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D.几欲先走走:走开3.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正面描绘了口技扮演者的高超技艺。

B.反映出口技扮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使人胆战心惊。

C.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写观众对口技扮演的反应,从侧面施展阐发了口技扮演者的高超技艺。

4.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扮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朴。

D.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XXX见XXX,立有间,XXX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XXX曰:“寡人无疾。

”XXX出,XXX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XXX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五篇(有答案)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划线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参考答案:1.①走:跑②释:放下③身:自己④冀:希望2.议论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兔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专项训练50篇(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1:陈章侯蔑视显贵者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

人所致金钱随手尽。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

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

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

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

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

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

显者不听。

遂欲自沉于水。

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

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

②搦(n uò):握。

③科头:不戴帽子。

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文言知识] 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

一、指“送”。

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面致”即当面送上。

二、指“表达”。

“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

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

三、指“招引”。

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

四、指“尽”。

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译文】陈章侯性格怪僻,喜欢游玩喝酒。

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

尤其喜欢为贫穷不得志的人作画,以周济他们的贫困。

依靠他而生活的贫寒士人,一共有几十以至几百家之多。

如果豪绅贵族等有势力的人向他要画,即使送他千金他也是不会提笔的。

有一个人品卑劣的显达者,引诱他进入船内,正在让他鉴赏宋元人的笔墨。

船开了以后,就拿出画绢强迫他作画。

章侯摘掉帽子,脱掉衣服,大骂不止。

那个显达者不听从他的。

于是章侯自己从船上跳落入水。

显达者非常生气,于是甩袖而去了。

后来托了别人代为求画,章侯最终还是没有用一下笔墨。

【参考答案】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

3.字画。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理解2: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4年语文小升初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一、《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_______ ②惟弈秋之为听,惟:__________③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_______ ④弗若之矣,弗:__________2.写出加点的“之”在句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3.本文通过学弈,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教导。

只。

引,拉。

不如。

(1)弈秋的教导他,指前一个人(2)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二、《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问其故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孔子不能决也2.一词多义。

①问其故其:__________ ②及其日中如探汤其:__________3.句子翻译。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B.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儿辩论一天中太阳大小的变化情况,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一个从__________角度出发,故得出相反的结论。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道理,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精品】小升初语文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小升初语文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小升初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一)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①身:自己。

②屦(jugrave;):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③缟(gǎo):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

④履:鞋。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⑤跣(xiǎn):赤脚。

⑥被:同“披”。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1)或谓之曰 ( )(2)屦为履之也( )(3)而越人被发( )(4)以子之所长( )2.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子必穷矣B.欲使无穷,其可得乎C.穷困潦倒D.无穷无尽3.翻译句子。

(2分)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2分)5.简要概括这篇寓言的主要故事情节。

(2分)6.本文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请写出来(至少三种)。

(2分)(二)不责僮婢唐临性宽仁,多恕。

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

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

”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

”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尝绝粮,遣奴求米。

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奴觉,谢罪。

城曰:“寒而饮,何害也!”1.解释。

(1)尝: (2)向:(3)扬: (4)过:(5)易: (6)负:2.翻译。

终不扬其过也。

3.你赞同唐临、阳城的做法吗?为什么?(三)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反:.同“返”C.妻适市反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3)魏王雅望非常..(4)魏武闻之.,追杀此使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3.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你认为魏王是个怎样的人?四.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粗体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五、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

六、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你从本文中感悟到了什么?七、(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答:八、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仕于南方仕:( 2 ) 席上食菱食:(3)欲以去热也以:(4)欲以去热也去: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难:(2)幸尚宽,何为不可幸:(3)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为:(4)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2.上文最后一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

3.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十.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2)使侄录.之()(3)侄罔然..而止()(4)执所书.问曰()2.翻译下列句子:(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