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

药物的名词解释药物是指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疼痛、调节生理功能、改善健康等目的。

第一类药物是化学合成药物,也称合成药物,指的是根据人体生理需要或治疗疾病的需要,通过化学反应从化学原料中合成出来的药物。

化学合成药物具有纯度高、剂量精确、副作用较小、药效稳定等优点。

常见的化学合成药物有阿司匹林、青霉素、奎宁等。

第二类药物是天然药物,也称天然产物药物,指的是以天然植物、动物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为基础,通过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方法制备而成的药物。

天然药物具有来源广泛、药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

常见的天然药物有阿胶、蜂蜜、穿心莲等。

第三类药物是生物制品药物,也称生物药物,指的是以微生物经发酵、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或动物细胞培养等方法生产的药物。

生物制品药物具有高度的目标特异性和生物活性,可以精确调节和干预人体机能。

常见的生物制品药物有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等。

药物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人体产生影响。

首先,药物可以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来影响细胞功能。

比如,某些药物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分子,从而影响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其次,药物可以通过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疼痛;而另一些药物可以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放松肌肉、缓解痉挛。

再次,药物可以与某些特定的分子结合,从而影响分子的活性。

例如,抗生素可以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子结合,破坏细菌的壁,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最后,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的生理代谢来影响人体的功能。

比如,降血压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某些生理反应,降低血管张力,从而降低血压。

总结起来,药物是一类能够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植物、动物提取物。

药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

药物通过干预细胞信号传导、增强或减弱神经传导、与特定分子结合、调节人体内生理代谢等方式来影响人体。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CADN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 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学综合名词解释

药物分析1.药物(drug)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

2.药品(medicinal products)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3.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4.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出版,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药品质量标准。

5.鉴别试验(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6.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根据药物分子中的特殊基团或官能团特殊反应或典型的有机官能团反应,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

8.杂质(Impurities):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9.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10.特殊杂质(Related Substances):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11.有关物质:药物中可能存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物、异构体、聚合体、副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等。

12.干燥失重(loss on drying):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3.炽灼残渣(Residue on ignition):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

药物名词解释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药物(drug):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INN):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依据INN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CADN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 药物(drug ):药物是人类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为了调节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身体健康的特殊化学品。

2.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研究化学药物的合成、阐明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以及极具朝气的朝阳学科。

3. 国际非专有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 ,INN ):是新药开发者在新药研究时向世界卫生组织(WHO )申请,由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药物的正式名称并推荐使用。

该名称不能取得任何知识产权的保护,任何该产品的生产者都可使用,也是文献、教材及资料中以及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明的有效成分的名称。

在复方制剂中只能用它作为复方组分的名称。

目前,INN 名称已被世界各国采用。

4.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 ,CADN ):依据INN 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政部门组织编写了《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ADN ),制定了药品的通用名。

通用名是中国药品命名的依据,是中文的INN 。

CADN 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规则:中文名使用的词干与英文INN 对应,音译为主,长音节可简缩,且顺口;简单有机化合物可用其化学名称。

5. 巴比妥类药物(barbiturates agents ):具有5,5二取代基的环丙酰脲结构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20世纪初问市的一类药物,主要由于5,5取代基的不同,有数十个各具药效学和药动学特色的药物供使用。

因毒副反应较大,其应用已逐渐减少。

6. 内酰胺-内酰亚胺醇互变异构(lactam- lactim tautomerism ):类似酮-烯醇式互变异构,酰胺存在酰胺-酰亚胺醇互变异构。

即酰胺羰基的双键转位,羰基成为醇羟基,酰胺的碳氮单键成为亚胺双键,两个异构体间互变共存。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饲料药物和毒物:饲料药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在饲料加工、制作、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经过仔细处理和预混合均匀的物质,是一类通过饲料和饮水途径使用的兽药。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称为毒物。

2.剂型(dosage form):原料药一般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或预防,必须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粉剂、片剂、注射剂等。

制剂(preparation):具体一个品种的一种剂型,如土霉素片。

3.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动物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简称药效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简称药动学。

5.药物作用:药物小分子对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6.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作用。

全身作用:也叫吸收作用(Abosorptive action),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而产生的作用。

7.原发作用:也叫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药物吸收后直接对某器官组织产生的作用。

继发作用:也叫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在原发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间接作用。

8.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称为对因治疗,中医称治本。

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为对症治疗,亦称治标。

9.副反应: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危害不大的不良作用。

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而发生的不良反应。

严重,可预知,可避免。

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也称反跳。

变态反应(Allergy),过敏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

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
10.构效关系: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的药理效应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量效关系: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靶部位的浓度取决于药物的剂量,定量分析与阐明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11.剂量相关概念:无效量: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threshol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也叫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 dose, ED50 ):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

极量(Maximal dose ):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

若增加剂量,效应不加强,反而出现毒性反应,药物效应产生质变最小中毒量(Minimal toxic dose ):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致死量(Lethal dose ):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对多数动物投药后半数动物发生死亡的剂量,是反映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

12.效价强度:药物达到一定药理效应所需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常用半数有效量(ED50)表示。

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治疗指数=LD50/ED50
13.受体(Receptor):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配体(Ligand):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14.亲和力:表示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干涉组织代谢的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性或能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诱导效应的能力取决于内在活性,又称效能。

15.激动药(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相应的效应,与受体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拮抗药(antagonist):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

16.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内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又称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17.酶的诱导 (Enzyme induction):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称为酶的诱导。

酶的抑制 (Inhibition):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

18.体清除率 (body Clearance)简称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机体通过各种消除过程消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反映肝肾功能。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19.相加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等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

增强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效应的代数和,也称协同作用(Synergism)。

拮抗作用::药物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20.母药(原型药):Parent drug,用药后,在体内没有发生代谢(生物转化)的药物。

每种药物的原型药通常是组成标志残留物的成分。

标志残留物 (Mark residue):表示某种药物残留的物质,有的是以原型药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有的是以原型药加其某种代谢物作为一种药物的标志残留物。

21.窄谱抗菌药:仅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产生作用。

青霉素: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革兰氏阴性菌。

广谱抗菌药:凡除能抑制细菌外,也能抑制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抗菌作用广泛的药物。

22.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99%或%以上)的最低浓度。

23.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磺胺、四环素等。

杀菌药(Bacteriocidal drugs):是指既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又能杀灭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
24.天然耐药性:也称固有耐药性,是细菌的遗传特征,不可改变的。

获得耐药性:是细菌在多次接触抗菌药后,产生了结构或功能的变异,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
一类抗菌药具有耐药性。

25.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这种现象为药物的选择作用。

26: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药物一方面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或病理过程,达到防治疾病或改善生产性能的效果,称为治疗作用或有益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能引起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紊乱或结构损伤等反应,称为不良反应或有害作用。

27:给药后,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最后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体内过程,或体内处置
28.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通常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
29.配置 Disposition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的状态特征称为药物体内的“配置状态”,简称为药物的配置或处置。

30.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是决定药物量效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