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华中科技大学-01-熊蕊-打造学科交叉融合的育人平台,建设一流的创新教育工程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例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为例齐振远;张晗蕊;王凯【摘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的支撑体系,是推动区域化整体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与发展趋势的总结分析,就强化和深入政府在平台建设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企业化运营、彰显平台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核心支撑作用作了初步探索.【期刊名称】《科技创业月刊》【年(卷),期】2015(028)019【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光谷生物城【作者】齐振远;张晗蕊;王凯【作者单位】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1;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8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基于开放性和资源共享原则,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检测分析、设备共享等产业共性技术服务的机构,是集合社会技术服务资源、弥补中小企业单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路径和基础性工程,也是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建设由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投入、市场化机制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高层人才聚集度、研发设备先进性、政策支持力度、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等方面从分散竞争走向协同联合的必经之路。
1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思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9年,位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是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等单位优势资源组建而成,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专业服务和成果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为光谷生物城和湖北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是湖北武汉生物产业的中央研究院。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002-华中科技大学-22-周纯杰-构建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高质量培养全面素质自动化人才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1)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能力导向,将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人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播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全面素质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类专业整个本科学习阶段进行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全流程规划;(2)提出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应用项目深度融合、竞赛与能力训练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在多门核心课程中采用了大强度高水平大作业、课程设计以及赛课结合的模式历炼学生;搭建了自动化类专业多层次、多模式的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了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这些模式和方法在自动化、测控、物流自动化等专业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3)多方位营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环境和条件,建立了一流的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及高水平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学生的发展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创新实践发展到创业实践,在国际、国家级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针对自动化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忽视“软能力”(人格塑造与精神磨砺)的培养问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能力导向的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将人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将人格塑造(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关注社会和意志品质等软能力)与专业教育(硬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播)融合融入大学期间的整个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下图是我校自动化类专业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全流程规划。
参照华盛顿协议学生能力评价标准需求,与国际大公司组建先进的联合实验室、建立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基地、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实验室、学院自筹经费建设创新实验室、采用“赛课结合”、基于老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建立实践平台等方式,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多模式实践环境。
在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小组领导下,对主要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革,以程序设计、电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自控原理、控制系统为若干条主线,将所有课程分成不同的功能块课程,将方向性的知识进行串联,将理论学习和实验或实践进行整合,以大作业或高强度课程设计(或综合设计)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通过高水平高强度的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磨砺学生,将课外学习与创新实践纳入课程学习的范畴。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启明学院首次实施跨学科联合教学实践

启明学院首次实施跨学科联合教学实践10月10日晚,启明学院2013年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新生开学典礼在亮胜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来自机械、光电、生命、土木四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新生120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四个专业跨学科发展和成果的“专业”介绍。
启明学院副院长黄刚主持典礼。
典礼上,启明学院常务副院长熊蕊代表启明学院致辞表达了对推动跨学科联合实验班工作开展的相关人员的感谢。
四个学院的教学院长及相关专业负责人从跨学科角度,分别向新生介绍了本专业情况。
物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姜芳作为团队指导教师代表,以“再看联创团队”为题阐述了团队精神和文化的培养与传承。
新老生代表分别作了发言。
据悉,启明学院打破传统,开设跨学科联合实验班,打通分属不同学科大类的四大专业,实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在我校教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学生在低年级统一学习内容与要求,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可选修其它学科、专业的课程。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过程中,将以跨专业组队方式开展研究实践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此次改革旨在提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视野,实施个性化学习计划,真正让学生拥有自由发展的权利。
”熊蕊说,过去的启明创新实验班大多致力于培养某一专业的尖子生,但这个项目的团队成员们(各组成专业的教学负责人)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大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了跨学科视野才有可能创新。
“我们就是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跨学科综合培养的柔性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计划的实施,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而不是着眼在某个单一专业知识的传授。
”机械学院新生戴朝辉说:“这种四院合作教学模式,让我们能学到更多知识,享受更好资源。
虽然学习负担会加大,我们还是愿意接受更多挑战。
”土木学院新生徐文道期待:“希望可以安排四个专业坐在一起互相交流,主要是增加了解,不一定非要学到什么专业技能,重点是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更明确的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交叉重点团队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交叉重点团队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为推进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成长,学校将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创新交叉重点团队”项目(以下简称“创新团队”),旨在通过校内的培育和孵化,提高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能力。
为加强创新团队项目管理,结合学校实际,依照《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管理办法》(校科技〔2014〕3号),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请条件1.创新团队由跨院系、跨学科领域及校外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并共同围绕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合作开展创新研究。
2.创新团队应由5-8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不同单位的优秀中青年人才组成,开展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
主要支持我校科研人员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开展合作,鼓励校内各院系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3.创新团队负责人应为我校聘用的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好组织协调能力,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55周岁。
依托单位应为创新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创新团队其他成员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好的发展潜质。
学校鼓励院系与校外单位共同组建创新团队,并优先考虑校外单位参加的项目。
同一人员只能参加一个创新团队。
二、组织与评审1. 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以下简称“科发院”)负责受理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评审、批准资助项目、管理和监督项目实施。
2.创新团队可自由选题,但必须具有清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拟开展的交叉合作研究工作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较好的可持续性。
3.院系根据“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方向和人才队伍发展需求,结合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学校重要科研平台和大科学工程建设等组建团队,组建方案经院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并经合作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发院。
4.科发院组织专家进行创新团队项目评审、遴选工作,评审专家组应不少于9位。
5.创新团队的评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是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拟开展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2)团队交叉是否跨学科、跨领域及吸纳校外力量,包括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交叉、医工医理交叉、校内外交叉;(3)团队构成,包括团队负责人和成员的能力与水平、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合理性,成员间合作研究的相关性。
高效率双管正激变换器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效率双管正激变换器的研究姓名:吴琼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指导教师:熊蕊20070210摘要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是现代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不断追求的目标。
双管正激变换器作为一种主要的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器,由于其开关电压应力低,具有内在抗桥臂直通的能力可靠性高等优点,使得它在通信电源、焊接电源、计算机电源等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不增加原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复杂性的基础上,从变压器原边主开关管驱动方式和副边整流电路两个方面,对传统双管正激电路做出改进,提高电路的效率。
文章对改进后电路的工作过程及具体应用时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案。
与传统电路相比,改进后的电路控制电路得到了简化,两个主开关管中的一个能够工作在零电流开通和零电流关断状态,同步整流电路克服了死区和轻载环路电流的影响,电路的整体性能得到了提高。
实验过程中利用峰值电流型PWM控制芯片UC2845,制作了一台15V/300W的样机,实验证明样机工作稳定,各种保护功能完备,改进后的双管正激电路较传统电路效率提高3~4个百分点,整机满载效率最高可达88%。
关键字:双管正激电压自驱动同步整流门极电荷保持环路电流AbstractHigh power density as well as high reliability has always been the goal to pursue in the field of modern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s. As one kind of the modern electric power converters, two transistor forward converter has many attrac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switch voltage stress, inherent anti-break-through capability, and high reliability. It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opology in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energy systems, welding machines and computer power supply.Based on driven approach of main power switch in the primary side of the transformer and rectifier circuit, this paper aims at not increas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in circuit and control circuit of origin,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two transistor forward converter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ircuit. The paper mad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improved circuit and the specific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application and gave the solutions of the 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ircuit, the control circuit of the improved converter has been modified to streamline, one of the two main switches can work in a ZCS state, synchronous rectifier circuit can overcome the dead zone and light load loop current, and the circuit's overall performance has been enhanced.Using the current mode PWM controller, a 15V/300W power system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by the author. The experiment proved stable jobs of the system and simplifying control circuit (similar with the Forward circuit).The circuit improved 3-4 percentage points more efficient than traditional circuit, with the maximum efficiency of 88% of full load.Keywords: t wo transistor forward converter self voltage driven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 gate charge retentioncirculating current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002-华中科技大学-23-邬堂春-以核心胜任力为导向,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技科大学成果科类:医学申报等次:一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围绕健康中国和和谐社会建设对高端预防医学人才的迫切要求,通过文献研究、Delphi 专家咨询与深度访谈、行为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预防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通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凝练的三大核心胜任力(追求卓越与促进健康的精神动力、综合实践与组织协调的执行力、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潜质)。
2)按照三大核心胜任力培养为核心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提前动员、提前教育、提前规划”,培养学生追求卓越与促进健康的精神动力;通过“社会实践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综合实验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现场实践教学与校内教学相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与组织协调的执行力;通过“强化教师的专业引领、强化优质科研资源的转化与科教协同、强化学生国际视野、强化自主学习与管理、强化学生综合创新素养”重点培育学生的专业创新潜质,实现教学、科研与专业人文素养整合贯通一体化培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尽管在多轮教学改革的驱动下,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普遍存在着因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导致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因实践性教学体系不合理导致综合实践和组织协调方面执行力不足、因传统教学模式与内容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应用训练不足等影响学生的专业创新潜质和事业发展等问题。
本成果基于预防医学“厚基础、重临床、优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绩优者与绩平者行为事件访谈、专家Delphi咨询与深度访谈等方法,在预防医学岗位胜任力全国通用模型60个要素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预防医学专业特征、对个人事业发展和专业成就最具影响或决定意义的三大核心胜任力,即“追求卓越与促进健康的精神动力、综合实践与组织协调的执行力、预防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潜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
1.理念领先
国内首创“大工科”模式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教育体系,在不打破本科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将创新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中实现“活的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理论和模式,和“创新、创客、创业”三层体系,具有前瞻性。
2.机制创新
以启明学院为载体联合校内各工程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开展协同(联合在培养计划内实施学科交叉创新教育),与分工(启明学院负责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专业院系负责专业教育)。
保障“大工科”模式可复制。
3.充分关注人、能力、视野的教学改革工程
以能力导向进行工程专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四年不间断地实施基于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设计,从学生进校即开始培养大工程观和多学科视野、协同能力,同时使教师在创新教育中成长。
4.面向未来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实施关注和解决企业问题的多学科联合实习实践模式,多学科学生实践团队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开展项目研发。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
针对本科教育中,跨学科视野和多学科联合协同创新实践缺乏、创新教育存在“教学在课内、创新在课外”的现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做加法导致学分数膨胀、创新活动评估体系存在功利因素等问题,按照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一流大学教育特质,以启明学院为载体,联合各工科专业院系,在培养计划内开展学科交叉创新教育试点,以“大工科”联合体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教育工程,和“创新、创客、创业”三层体系;
创新机制,跨学科跨院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学科交叉课程和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接受到多个大师、多个学科领域背景的教育,并在协同中贡献自己的思想,因而一个学生可获得多个学科的资源和思想,及至使教学团队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获得学科交叉成果,在本科教育阶段实现了跨学科领域“活的交叉”。
以能力导向进行工程专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顶层设计,同时通过不增加学分数的教学改革,在课内大量开展思维和能力并重的研究性学习与主动实践。
在培养计划四年中不间断地实施基于问题、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别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设计与项目设计,从进校开始培养大工程观、社会观和多学科视野、协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专业协同创新能力。
以培养未来卓越人才的视野,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关注企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联合实习实践模式,组织多学科交叉的学生实践团队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开展项目研发,让学生贴近工程和社会、走向企业,让企业关注人才培养。
管理机制实施三方协同:建设跨学科跨院系教学团队、学科交叉课程与环节,共建跨学科实践基地,让学生享受多学科资源。
启明学院负责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专业院系负责专业教育,共同将专业能力教育向低年级延伸;企业协同三创课程教育与基于问题的研究实践。
通过创新教育工程、学科交叉育人体系的建设、开展三类特别的“启明学院自主创新项目”(基于课程学习的项目、学科交叉项目、将学科竞赛转化为产品的项目),成功地实现了创新教育的三大转变:从竞赛转变到解决问题、从体制外创新活动转变到体制内创新教育、从实践转化到课堂教学内的创新教育。
成果主要内容:(1) 创新教育体系构建;(2) 创新机制搭建学科交叉育人平台;(3) 实施关注人、能力和视野的教学改革。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字以内)
启明学院引起社会和媒体、同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正在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特别课程“工程导论”等,覆盖校内15个专业,延伸出若干“三创”后续课程;多个专业院系复制“科学思维与方法(新生研讨课)”;“学科交叉联合实验室建设”(2016年度校级教改重大专项暨省级项目)也是这一学科交叉育人模式的推广应用。
《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启明学院人才培养情况;近5年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和政府部门超过140批5400余人前来参观考察;多个高校中层干部培训/其他部门党政干部培训现场会在启明学院召开。
多次应邀在国内各类教指委大型教学会议上介绍经验和成果。
国外高校、知名企业对参与试点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优秀、创新性强,建议后续申请专利”(美国);“能力表现非常优秀,具有更优秀的多学科视野和协同能力”(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按照国内外企业标准遴选的华科学生都有启明学院背景”(微知著才库高潜质(IT)大学生奖学金)。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