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核试验报告
微核设计实验报告

微核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基于微核设计的实践,加深对微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升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掌握能力。
二、实验背景微核设计是一种用于构建操作系统的方法,它将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拆分为多个模块,其中包括一小部分核心代码,也就是"微核",以及许多外部的驱动程序。
微核设计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高度模块化,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修改,并且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已给定的微核代码,实现一个简单的多任务操作系统。
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微核代码进行调试和修改,以满足实现多任务功能的要求。
具体的实验要求包括:1. 实现任务调度功能,使得多个任务能够在微核上并发运行;2. 实现任务间的通信机制,使得任务能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3. 保证任务的同步与互斥,避免任务间的冲突与竞争。
四、实验步骤1. 阅读微核代码,了解微核的设计原理和已实现的功能;2. 分析已有代码,确定需要进行的修改和补充的功能;3. 根据设计思路,进行代码编写和调试;4. 完成编码、调试和测试,确保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5.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一个具有任务调度、任务通信、同步与互斥功能的简单多任务操作系统。
经过测试,系统能够在微核上并发运行多个任务,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任务间的通信和资源共享。
在保证任务同步和互斥的同时,系统的性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理解了微核设计的原理和实践过程。
在实验中,我对微核代码进行了逐行分析和理解,通过自主编写和调试代码,成功实现了一个具有多任务能力的操作系统。
同时,我还充分体会到了模块化设计的优势,通过微核设计,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功能扩展和修改,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调度算法的选择、任务间的通信方式的设计等,但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讨论,我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微核正式报告

微核正式报告正式报告利用花露水对蚕豆(Vicia faba)根尖细胞微核的诱导及观察(焦锦花 1020212128 生物技术1011班)组员名单:葛笑、孙晓玮、周晓杰、徐中洋、李亚峰、程石、蒋沈琳、焦锦花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核测试的原理和毒理遗传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意义2、学习蚕豆根尖的微核测试技术并掌握其操作方法3、探究花露水对微核的诱导作用4、进行小组合作,掌握设计实验基本能力二、实验原理:微核简称(MCN),是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往往是细胞经辐射或化学药物的作用而产生。
利用蚕豆根尖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微核测试,可准确的显示各种处理诱发畸变的效果,并可于污染程度的监测。
花露水包含少量劣质香精和75%左右的酒精,还有一种叫“伊默宁”的成分,而花露水芬芳剂成分部分有毒。
本实验通过用实验室蒸馏水(对照组)、重铬酸钾(阳性对照)、和一定范围内不同浓度的花露水处理蚕豆根尖,通过观察计数后计算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得出花露水的细胞毒性效应。
本实验即运用蚕豆根尖微核实验检测,研究花露水对蚕豆根尖微核诱导的作用,进而为花露水对人体以及环境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三、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蚕豆种子、花露水:用蒸馏水配制成25%、50%、75%梯度的溶液及原液、卡诺固定液(无水酒精:醋酸=3:1)、改良石炭酸品红、重铬酸钾溶液四、实验过程1、催芽:将实验用蚕豆种子按需要量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25℃下浸泡8小时。
种子吸胀后,放入培养皿中,用棉花保持湿度,在25℃温箱中催芽三天浸种催芽2.花露水处理:每一处理选取3粒初生根良好、根长较一致的种子。
将蚕豆不定根置于不同浓度(25%、50%、75%溶液及原液)的花露水培养6~8小时,第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对照,第三组用重铬酸钾作阳性对照。
正式报告正式报告3.根尖细胞恢复培养:处理后的根尖用蒸馏水浸洗三次,每次2~3分钟。
洗净后置入培养皿,25℃下恢复培养24小时组别 1 2 3 4 5 6 被检测液 3个根尖分生组织区微核数微核率(MCN‰)蒸馏水(阴性对照组) 25%花露水 50%花露水 75%花露水花露水原液重铬酸钾(阳性对照组) 5,4,5 7,6,8 7,9,11 8,10,10 8,7,9 8,9,12 14.00‰ 21.00‰ 27.00‰ 28‰ 24‰ 29‰ 4.根尖细胞固定:剪取0.5~lcm长根尖,蒸馏水清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中固定8h。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1. 背景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物质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诱发染色体损伤的能力。
在临床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污染物评估和职业危害监测等领域。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分析其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和设备•骨髓细胞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细胞培养器•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玻璃干片3.2 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对象的骨髓细胞,并将其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将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器中,同时设置对照组。
3.在一定时间后,将细胞样本离心并进行固定处理。
4.制备玻璃干片,并使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核中微核数量产生了影响。
随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微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核中微核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5. 结果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指示器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整个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染色体损伤与遗传突变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建议:1.避免长时间接触该化学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暴露。
2.在工作场所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
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和致突变潜能,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6. 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我们评估了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得出结论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

微核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微核测试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
作为操作系统的核心组件,微核系统承担着管理系统资源、实现进程调度等关键任务,因此对微核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微核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对微核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评估。
2. 实验环境- 硬件环境:Intel Core i5处理器、8GB内存、256GB固态硬盘- 软件环境:Ubuntu 18.04操作系统、微核系统版本1.03. 实验目标通过对微核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其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的实验目标如下:1. 验证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否正常,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2. 分析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包括任务切换速度、资源利用率等;3. 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时的处理能力;4. 比较微核系统与其他核心组件的性能差异,分析其优缺点。
4. 实验步骤4.1 功能测试首先,我们对微核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通过编写一系列的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删除进程,读取、写入文件,分配和回收内存等,对系统进行了功能上的验证。
测试结果显示,微核系统在这些基本功能上表现出色,所有功能均正常工作。
4.2 性能测试为了对微核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我们设计了一组多任务调度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包括创建多个任务,设置不同的执行时间和优先级,并通过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任务切换速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微核系统在多任务调度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性能,并能有效利用系统资源。
4.3 异常情况测试为了测试微核系统在面对异常情况时的处理能力,我们模拟了一些可能的异常场景,如内存溢出、文件系统错误等。
通过观察系统的反应和错误处理机制,我们评估了系统在面对这些异常情况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显示,微核系统能够及时检测到这些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微核畸变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核畸变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微核畸变检测技术,分析实验结果。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微核畸变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断裂、缺失、易位等异常现象,导致染色体片段无法正常分离,形成微核。
微核畸变是生物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后,染色体畸变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本实验采用植物根尖分生组织作为实验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微核畸变,并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和统计分析,研究微核畸变的形成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蚕豆种子、0.01g/mL龙胆紫溶液、15%盐酸、95%酒精、蒸馏水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培养皿、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将蚕豆种子浸泡于水中24小时,取出后播种于培养皿中,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幼苗长出3-5片真叶时,选取生长状况良好的幼苗。
2. 根尖培养:将幼苗的根尖剪下,放入装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待根尖伸长到2-3mm时,取出根尖。
3. 解离:将根尖放入装有15%盐酸和95%酒精的混合液中,在室温下解离5-10分钟。
4. 漂洗:用蒸馏水冲洗根尖,去除解离液。
5. 染色:将根尖放入装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5-10分钟。
6. 制片:将染色的根尖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7. 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微核畸变的细胞数量。
8.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微核畸变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部分细胞中出现微核畸变,微核数量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
2. 结果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在受到一定外界因素作用后,可发生微核畸变。
微核畸变率随实验时间延长而增加,说明微核畸变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诱导了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的微核畸变,验证了微核畸变检测技术的可行性。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ppt

晾干:一定要干;
作
步
固定:甲醇固定10min, 需要晾干;
骤
染色:Gimesa染液染色(10~15min)
冲洗:蒸馏水冲洗,晾干
阅片: 观察微核。
精品文档
推片方法
17
实验方法和步骤
观察与计数:低倍镜下选择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区域
油镜下观察计数
多染红细胞(PCE)呈灰蓝色,正染红细胞(NCE) 呈橘黄色。典型的微核多为单个、圆形、边缘光滑整 齐,嗜色性与核质一致,呈紫红色或蓝紫色 。
❖ PCE胞质内含 有核糖体,染 色呈灰蓝色; MCN多数为 圆形,嗜色性 与核质一致, 呈紫红色或蓝 紫色
NCE
❖ NCE的核糖体
已消失,被染
PCE & MCN
成淡桔红色。
12
实验目的
1. 用化疗药(环磷酰胺)制备突变模型 2. 观察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
核
13
实验动物及试剂
❖ 【Animal】 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通常用7~12周龄, 体重18~20g的小鼠。
❖ PCE/NCE为评价细胞毒性的指标:
正常PCE/NCE比值约为l(正常范围为0.6~
1.2);
如PCE/NCE<0.1,则表示PCE形成受到严重
抑制;
如PCE/NCE<0.05,则表示受试化学毒物的
剂量过大,试验结果不可靠。
20
Logo
计数1000个PCE中含微核的PCE数,并且计数200个 细胞中PCE与NCE的比值。
微核率(‰)=
含微核PCE细胞 数PCE细胞总数
×1000
18
实验结果
组别 阴性对照组
模型组
动物数 受检PCE总数 含微核PCE数 微核率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实验报告

利用蚕豆根细胞微核技术检测洗发水的毒性09生物技术宁伟王晓刚太红桥刘经源摘要微核(micronucleus,MCN)是真核生物细胞经各种理化因子作用后引起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细胞间期,微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游离于主核之外,大小应在主核1/3~1/20,染色与主核一样或稍浅。
一般认为微核是由无着丝粒的染色体断片或落后染色体,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
当子细胞进入下一次分裂间期时,它们便浓缩成主核之外的小核,即微核。
[1]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Micronucleustest,MC-NT)技术是一种以染色体断裂及纺锤丝损伤为测试终点的植物微核检测方法。
它是一种应用于监测环境致突变物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产生危害的技术,并从细胞遗传学水平上探讨植物遗传物质的改变状况与环境污染,也可以检测淡水环境的质量。
[2]关键词蚕豆根尖微核洗发水千分率蚕豆是一种很好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材料。
它的染色体为六对相当大的染色体,而且根尖含有较多的分裂相细胞,非常适合显微观察。
目前,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在环境致突变性检测/监测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它的可靠性和灵敏性较高,且本底较低,这对于一种致突变性检测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它的检测物谱较广。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镜检细胞微核时,应按下列标准计数微核:(1)凡主核大小1/3以下,与主核分离的小核;(2)小核的着色与主核相当或稍浅;(3)小核形态可为圆形,不规则等。
[3]1. 实验目的掌握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的一般方法。
并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检测技术对洗发水的毒性状况给出客观的评价,同时表明蚕豆根尖细胞MCN对胁迫很敏感,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可用于洗漱用品的安全监测。
2. 材料与方法2.1实验材料蚕豆种子、洗发水、显微镜、镊子、培养皿、剪刀、载玻片、盖玻片、烧杯、Carnoys固定液、盐酸酒精解离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NaN3等。
遗传学实验——微核

本科生课程论文遗传学实验报告论文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零一二年实验名称 紫外线对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核的影响组长 张礼春 学 号 2010506076组员 朱秉坚 学号 2010506089谭志刚 2010506044杨新 2010506062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班级 2010级生科(1)班指导教师 李桂芳日期 2012年11月28日紫外线对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核的影响摘要:以大蒜根尖分生区为材料,研究了紫外线对大蒜根尖分生区正在有丝分裂细胞的致畸效应。
结果表明,紫外线可使细胞核发生结构变异,在分裂间期出现微核、多核现象,分别在紫外线照射0min、15 min、25min、45min和65min 时观察各种畸变类型,且畸变率随着照射时间的加长而增高。
关键词:微核;紫外线;大蒜;畸变引言:细胞核畸变指细胞核形状大小以及核中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和识别。
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都能诱发细胞核发生畸变,其中诱发细胞核最明显的畸变是细胞核呈微核和多核[1]。
微核(Micronucleus, 简称MCN),也叫卫星核,是真核类生物细胞中的一种异常结构,是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微核往往是各种理化因子,如辐射、化学药剂对分裂细胞作用而产生的,微核常应运于测试辐射损伤、辐射防护、化学诱变剂、新药试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以及染色体遗传疾病和癌症前期诊断等各个方面[2],所以对于研究微核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大蒜是研究微核的很好材料,大蒜在室温下3~5 天即可生根,根尖生长速度一致且生根较多[3]。
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紫外线作为诱变剂,观察其在不同剂量的诱变剂下对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核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选取个体较大,健壮无病虫害的大蒜,剥去老皮,放置于培养皿中,加蒸馏水浸没基部,每天换水2 次,室温下培养培养4天,直到根尖长到1.0cm~2.0cm 左右。
在上午11~12 时左右时,将大蒜及其根尖向上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普通灭菌台中紫外灯进行照射,分别照射0min、15 min、25min、45min和65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
学号 074120267 姓 名 吴永文 学院 生科院 专业、班级 07级应生B 班 实验课程名称 遗传学实验 教师及职称 曹 能 (副 教 授) 开课学期 2008 至 2009 学年 下 学期
填报时间 2009 年 6 月 5 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
一.实验设计方案
二.实验报告
..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
⑴、 实验现象(观察结果):
将制作好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涂片分别先后置于低、高倍镜下观察、识别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形态及染色,可观察到其染色呈灰蓝色,嗜多染红细胞中的微核呈紫红色或蓝紫色的较小圆形、边缘光滑的微粒。
其图片如下所示:
⑵、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结果用Excel 进行作图可得如下图象:
各组受试物微核率
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12080
40
3
1.5
1
3
2
1
40mg/kg体重
40mg/kg体重
1
2
3
1
2
3
1
2
3
阴性阳性对苯二酚
秋水仙素
氯化汞
对照组
受试物及其剂量(mg/kg)
含微核细胞数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试验所用的受试物对小鼠的染色体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从而是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微核,且对于同一种受试物其所用剂量越大,则其对应的微核率越高,即微核率的大小与受试物(作用因子)的剂量呈正比。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阴性对照组微核检出率不足0.5%中看出小鼠骨髓细胞中自发的微核率明显低于各组受试物和阳性对照组的结果,这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鼠骨髓细胞中同样存在染色体受损的情况,此次实验人为注射的各组受试物的微核率较高,表明它们对染色体的纺锤体或着丝点功能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为微核试验阳性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