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概念与模型的分析

合集下载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分析与导入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分析与导入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分析与导入郑婷(广东药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展开论述。

从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的最初提出入手,收集各种概念定义的由来和主要内容,最后提出如何在个人信息资源管理中导入个人知识管理这个概念。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个性化;个人信息资源管理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 nowle dge Managem ent,简称PK M。

在国外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

最初由Pa ul Dorse y教授于1998年初提出,并被Jonathon Goade在PK MNe t网站上详细介绍。

(Jonathon Goade是Mil likin大学的2000届研究生,1999年Sc ovill奖金的获得者,完成个人知识管理网PKMNe t建设是他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而从1998年中开始,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Ande rs on)管理学研究生院的J a-son L.Frand已经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来说明一个更具体的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并加入到他们的MBA教程教学。

一、相关定义下面列出笔者收集后精选的相关定义:Paul Dorse y教授文中的个人知识管理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因为本身教学的关系他认为这些技能可以进入大学普通教育的课程中和研究生的主修课程中。

通用的工具(例如微软的office)和相对专门的工具(如需要培训的disciplinary)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具体到如何操作这些工具和掌握如何高效地使用这些工具的技能。

一般地,可以概括和定义以下7项核心个人知识管理(PK M)技能:重拾(重新找回)、评价/评估、组织、分析、表述、保护(防止知识泄漏)和(与他人)信息协同(共享)。

其中,最后一项技能信息协同从技术的角度包括:勤于处理日常的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和其他(电子)协作系统。

知识管理模型设计

知识管理模型设计

知识管理型设计
一、知识管理的作用: 1、设定标准化流程;2、人员内外功修炼;3、汇总经验,精髓积淀;4、塑造 学习型团队。 二、知识管理的运作: 1、常规性投稿建议;2、例会命题研讨;3、月度命题竞赛。 三、知识管理的内容: 1、九阳神功——外功,技巧案例分析; 2、九阴真经——内功,心情哲句分享。 四、知识管理人员: 1、理论知识型; 2、实操技术流。 五、知识管理的原理: 将前人成熟的经验,通过标准化流程,在人员身上得以运用,并在运用的过程 中,结合实际不断总结不断创新,起到相辅相成的功效。

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

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

知识管理-框架GB/T 23703.1-2009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1. 知识管理目标和原则1.1 目标知识管理应把知识作为组织的战略资源,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它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知识的创造、积累、共享及应用为目标。

知识管理可以实现:a)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将组织中的产品研发、销售网络、专利技术、业务流程、专业技能等知识,作为核心资产进行管理、开发和保护;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文化、知识库、信息通信技术等形式固化到组织中去,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b)提高员工素质及工作效率通过组织知识的共享与重用,可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研发水平、操作技能及服务能力。

通过建立保障知识共享、创新的制度和措施,有利于员工之间开展知识交流与共享,可以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实现组织内和谐共处。

c)增强用户满意度通过为用户、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高效的服务,可以帮助提升组织的用户满意程度,社会公众满意程度。

d)提升组织的运作绩效通过将组织的知识运用于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水平、市场开拓能力、产品附加值、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建立竞争优势。

1.2 原则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知识管理,可使组织获得成功。

实施知识管理宜遵循以下原则:a)领导作用对领导者、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是取得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

领导者的支持和参与,是系统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b)战略导向不同组织由于其行业环境、组织特点、战略选择和知识特征的不同,会导致该组织在知识管理战略选择上方向和路径不同。

因此,组织需要基于对自身经营战略、知识管理现状及其需求的分析,将知识管理战略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战略之中,以支撑组织战略目标。

c)业务驱动组织需要在不同的规划期内,以核心业务为向导,针对业务热点或主题来推进知识管理,实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动。

模块三认识管理之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与学习

模块三认识管理之组织中的知识管理与学习
第一,没能反映组织学习的全过程,缺少学习的反馈环节。即没有反 馈的学习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也不能反应企业的真实情况。
第二,该模型不能反映组织学习的螺旋上升过程,组织学习不仅是一 个具有反馈的螺旋上升过程,还是积累组织知识的过程。即没有之前的 知识积累,组织学习根本无法进行。
因此,经典的直线式组织学习过程模型难以描述组织学习的真正过程 和本质。
第一节 知识和知识管理
项目一:知识的含义及类别
问题1:什么知识? 不同的学科,对知识的认识往往不同:
观点一:认识论认为知识就是认识、经验、是人意识的反映,是观点 的总和。
观点二:经济学认识知识就是产生生产力的一种资本或要素。 观点三:信息论认为知识是浓缩了的系统化的信息。
综合各个学者的意见,国家层面的定义:
项目三: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
(二)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基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流动的知识 管理理论
此理论从知识的性质出发,认为知识管理及知识创新的关键就是充分 挖掘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化。
并认为这种转化不是一种单一层面上的单一循环过程,而是呈螺旋式 上升的过程。
在模式中,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从而使组织的知识 量越来越大。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知识的刻板认识, 承认了未经系统化的经验类知识。
问题5: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知识的构成?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巨大潜 能发挥出来,成为个人和
组织成功的关键。
知识管理
项目二:知识管理的概念及方法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组织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或其他信息传递系统,对知 识进行有效的识别、获取、存储、传播、开发和应用,以提高个人或组 织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和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

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

请问:知识转换和创造模式在产品创新中起到了怎样的作 用?
SECI 模型- (知识内容与知识螺旋) -认识论
隐性知识 隐 性 知 识 隐 性 知 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外显化
共感知识
内隐化 内面化
概念知识
结合化 连结化
显 性 知 识
操作知识
显性知识
系统知识
显性知识
显 性 知 识
对SECI模型的发展-时间
比喻\类比-神奇校车
Ba
Systematizing ba系统场 是一个在代替实际时空的虚拟世界中对话的地 方。将各种显性知识组织起来,加以分类并激发新知识.
文件管理,整合公司文件并加以分类 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 4. Exercising ba实践场:通过团体工作、工作中学习培训来消化新知识, 创造隐性知识。 给员工提供因尝试创造而允许犯错误的空间。-3M鼓励内部创新, 并容忍员工因创新犯错 发展标准作业流程 引进、转换外部知识
SECI 模型-1 (转换过程) -认识论
隐性知识 隐 性 知 识 隐 性 知 识
隐性知识
社会化
外显化
共感知识
内隐化 内面化
概念知识
结合化 连结化
显 性 知 识
操作知识
显性知识
系统知识
显性知识
显 性 知 识
SECI 模型-2(组织过程)
举例
金庸《倚天屠龙记》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剑: “张三丰传給 他的乃是剑意,而非剑。要他將所見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 剩,才能得其神髓,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 尽,倘若尚有一两招剑法忘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 能纯。” [说明“內化”: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浅谈知识管理在组织企业中实施与应用刘波(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知识管理与其它管理体系融和与之关系,知识管理应用,发展方向及趋势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管理体系整合、核心业务前言:知识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但知识管理及知识的运用的概念与框架模型在整个社会还缺乏统一认识,知识管理GB/T23703提供一个有效的管理框架。

一、知识管理系统简介GB/T23703知识管理体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根据社会对知识运用管理需求而诞生一个国家标准,为社会企业组织进行知识管理提出管理概念与管理方法,有其必要性、指导性、适应性。

1.1、知识管理概念模型能够有效运用知识才能称为知识管理,管理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GB/T23703知识管理创立一个知识管理概念模型、来说明知识管理运行过程。

图1、知识管理概念模型A.知识管理实施的基础设施从3个方面着手,即组织文化、技术设施、组织结构与制度,知识技术与实物资源存在本质区别,其管理基础设平台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管理方法与理念,当然技术平台是不可或缺的;B.企业根据自身核心业务鉴别知识需求,开展知识管理活动:鉴别对企业有益、急需的知识;多渠道获取知识;建立知识库存储知识;通过知识地图共享知识;科学合理使用知识;知识融合创造新知识;1.2、知识管理过程模型知识管理体系作为组织中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与其它体系的PDCA闭合循环运行过程保持一致,分为知识策划、实施、评价、改进4个过程环节。

图2、知识管理过程模型1.3、知识资源知识是一种资产,有效运用的知识才是有价资产,由此组织需自身的核心业务识别自身需要的知识;A.知识类型:事务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B.知识表达:显性知识、隐性知识;C.知识域:内部知识、外部知识;图3、知识资源二、知识管理系统作用知识是一种资源,但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必须藉由管理技巧,透过人员有系统、沟通与创意的酝酿下,适时藉助信息科技之力,才能使知识发挥功效作用,管理是手段,运用的才是知识管理本质核心。

知识管理seci模型

知识管理seci模型

时间维: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五个阶段
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起始于对隐性知识的分享,大 致与社会化过程相对应。 (社会化) 隐性知识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和传递,主要是通过体 验获得,大量蕴藏在个体的头脑里。为了让具有不 分享内隐 的知识 同背景、不同观点和不同动机的众多个人分享隐性 知识、分享他们的情绪、感情和心智模式,组织需 要建立一个个体彼此之间能够通过面对面对话进行 接触的“场所”。 自组织团队是典型的互动场,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 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每个成员享有共 同的信息,并共享各自对组织意图的不同解读。管 理层则通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向团队成员 赋予高度自主权,在组织内部引进创造性混沌。
因而得以排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障碍,彼此交互表露其 感觉、情绪、 经验与心态。从原始场所展现出关怀、爱 心、信任与承诺。
• 原始场所是知识创造过程中之起点,属于社会化阶段。 个人之间亲身的面对面之接触经验对隐性知识的移转与 转化十分重要。因此,应强调开放式组织设计,使员工 能充分接触顾客,以便个人之间的直接交谈及沟通。
(二)东芝(Toshiba):创建“高阶策略部”, 让公司变得更机灵
东芝主要的事业部门包括: 1.资讯与资讯系统,2.消费性产品, 电力与工业系统,以及零组件。为了知识之创造,公司特别增设了一个 跟各事业部门同等级的“高阶策略部”负责 。高阶策略部的宗旨乃在将 公司的核心技术或知识有效的移转至新事业单位,并使公司在管理方面 能强化创新、挑战与速度等观念。它的任务则是为公司在互动多媒体领 域提供新市场与新的商业机会,主要重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设施、数位 广播、互动电视、网路用具与DVD等。 东芝新近上任的总经理特别重视在传统的公司结构中增设“高阶策 略部” ,以建造一个创造知识的场所(ba)。为了创造及发展知识,该 事业部采取下列四项“关键策略”:1.强化对速度与机敏的意识;2.改 变对会计年度的思考态度,要有急迫感;3.创造一个无界线的作业伙伴 关系,破除本位主义;4.适时投资,以利尽早在新兴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高阶策略部采用扁平化而富弹性的组织结构。在公司高层之强力支 持下,它能跨越公司的各事业部门,积极促进知识交流,而且能独立自 主的运 作。由该部与其他事业部所选出的“关键技术经理”通常每两周 聚会一次,以加速核心技术之交流与决策 程序。公司各专业部门须拨出 0.5%的销售额来支持高阶策略部。该部一年的预算经费约为300亿日元, 相当充裕,因而可放手去创造知识与技术。

概念模型的定义和作用

概念模型的定义和作用

概念模型的定义和作用概念模型是指在系统化综合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用来描述某个领域或问题的抽象化模型。

简单来说,概念模型是用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概念、关系和属性的。

它是由一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概念模型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和表示方法,比如图表、图形、文字描述等。

最常见的形式是概念图,它使用图形符号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概念模型的主要作用包括:1.理清思路:概念模型提供了一个抽象化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更容易理解和解决的部分。

2.沟通和交流:概念模型可以用来沟通和交流想法和观点。

通过将概念图或文字描述与他人分享,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降低沟通误解的可能性。

3.指导决策:概念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从而指导决策。

通过分析模型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预测不同决策对结果的影响,并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

4.设计系统:概念模型可以用于设计系统和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和描述不同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识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并设计出高效、稳定和可扩展的系统架构。

5.支持知识管理:概念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组织和管理知识。

通过将不同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描述和组织起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知识库,方便存储和检索相关知识,提高知识共享和传递的效率。

6.促进创新:概念模型可以促进创新。

通过对问题或领域进行抽象化和建模,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模式,并从中获得启发,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总之,概念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指导决策、设计系统、支持知识管理和促进创新。

在各个领域和行业中,概念模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基于知识的知识管理模型 (knowledge-basedmodel,KBM)
该模型主要以“知识”为目标,重点研 究“知识”的特点,在组织中存在的形式、 层面、动态流动的机制等,主要内容包括 组织知识的类型、 形式及知识的流转机 制。 如“知识创新”、企业知识流动单双框 架等。
日 本 学 者 Nonaka 于 1991 年 首 次 提 出 SECI 模型 , 该模型是 KBM 中最具 代 表性也最具奠基性的模型,并被广大学者 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组织知识的 产生 、转 移 、再 造 的 “知 识 创 新 ”模 型 。 Nonaka 从 显 性 知 识 与 隐 性 知 识 的 角 度 在个人、团队、组织三个层面对知识进行 了分析;提出了 4 种“知识创新”进程:社 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内部化。 显性知识 和隐性知识并非静止不变, 它们可以相 互 转 化 。 SECI 模 型 的 核 心 内 容 就 是 如 何 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一个螺旋形上 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建立一个知识创新 型公司。
付宏才、邹平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的 流程框架,他们将研究重点放在企业知识 流动的单双循环上。企业知识是一个系统 概念,其核心在于企业知识地图和 e 化网 络两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之中,其余构成 企业知识的软环境,分内、外两部分,彼此 存在知识的双向交换。他们认为知识管理 活动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 共享、知识使用、知识检验、知识反馈等, 知识管理流程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有活力 的企业知识流动机制应该是单双循环学 习模式。
二、知识管理的特征 目前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述可以说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结起来有以下 特征: 第一, 知识管理的重点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便于沟通和共享,容易被竞争对 手获得;而隐性知识是难言性的,难以编 码,难以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共享和支 持。 对于组织来说,显性知识不可能形成
持续的竞争优势,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只能 建立在对隐性知识管理的基础上。 此外, 有研究表明, 隐性知识占人的知识总量 的百分之九十, 而显性知识只占百分之 十。 如果把人们掌握的知识形象化成一 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显性知识 只 相 当 于 露 出 海 面 的 “冰 山 尖 端 ”, 而 隐 性知识相当于沉浸在海面下的大部分。 由此可见,挖掘和利用隐性知识是知识管 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阳群,汪 传雷,许 皓.微 观 信 息 管 理[M].安 徽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 2、陈 兰 杰.国 内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研 究 综 述[J].科 学 与 管 理 ,2010(1). 3、吴晓波,郭 雯,刘 清 华.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研 究 综 述 [J].研 究 与 发 展 管 理 ,2002(6). 4、付宏才,邹平.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的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框 架[J].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 2003(8). 5、吴 小 华.语 义 网 格 环 境 下 知 识 管 理 模 型 的 建 立 [J].现 代 情 报 ,2008(1). 6、王德禄,宋 建敏,黄 波.知 识 管 理 与 信 息 技 术 [J].洞 察 ,2003(5). 7、潘 旭 伟 ,顾 新 建 ,程 耀 东 ,李 建 明 .集 成 情 境 的 知 识 管 理 模 型[J].计 算 机 集 成 制 造 系 统-CIMS,2006(2). (作者单位:王梅,安徽大学管理学 院;伍万坤,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刘慧,安 徽大学管理学院;尚韬,合肥学院管理系。 其中王梅为通讯作者)
潘旭伟、 顾新建、 程耀东、 李建明 (2006)提出了集 成情境 的知识管 理模型, 该 模 型 集 成 了 知 识 主 体 、知 识 (项 )、 知 识 过程和知识情境,并对这 4 个要素的建模 方法进行了探讨。 KMIC 模型不同于其他 知识管理模型的主要特点是,它把情境作 为知识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要素,并与其 他知识管理要素紧密集成。
2011.07 (下) 63
Ch in a Co lle ct ive Eco n o m y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架。 因为,它涉及不同知识管理方式对企 业在实践中的表现、对企业运作过程与结 果的影响、知识管理战略对企业总体战略 的影响、知识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机制 等复杂问题。 9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理论 上对知识管理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外 对知识管理模型的研究也随着知识管理 理论研究的深入而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综 合考察国内外现有文献,我们选择几个最 具代表性的模型进行研究,讨论它们对知 识管理的描述功能。
Nonaka 与 Konno 在 SECI 模 型 的 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4 种“场”(Ba)。 一是源 发 场 (OriginatingBa):“隐 性 知 识 — 隐 性 知 识”,知识的动态流转与相互作用的空间, 员工之间对彼此的感觉、经验、情绪及思 维共享的空间。 二是互动场 (InteractingBa):“隐性知 识 — 显性 知识 ”, 关键的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的引用。 三是 网 络 场 (CyberBa):“显 性 知 识 — 显 性 知 识”,虚拟世界的交流空间,通过分配、传 递和利用现有的显性知识创造新的组织 知 识 。 四 是 练 习 场 (ExercisingBa):“显 性 知 识—隐性知识”, 促使显性知识隐性化的 空间。“场”的提出旨在为组织创造一种知 识交流的环境,为“知识螺旋”的产生提供 条件。
(三)集成情境的知识管理模型 (modelofknowledgemanagementintegratingcontext,KMIC)
该模型主要特点是,知识就是情境中 的信息,正是情境的存在,知识才有了各 式各样的关系和意义。知识管理最关键的 问题是能否为使用者提供理解信息的语 境,以及信息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管理系 统具有情境敏感与用户敏感等特性。其中 比 较 有 代 表 的 是 王 德 禄 (2003)知 识 管 理 的三要素构 架,潘旭伟 等(2006)集成情 境 的知识管理模型。
四、结束语 鉴于知识经济对当代社会的重大冲
击,知识管理的地位日趋重要。 知识经济 的发展要求知识创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 发展国家创新体系, 才能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作为实现知识创新的根本途径,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知识管理,在 知识经济的风浪中把握机会, 抓住机遇, 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 理 。 努 那 卡 (Nonaka)说 过 ,“只 有 人 类 才 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 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 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 艾伦·韦伯也 曾说过,“说到底,新经济并不存在于技术 之中,无论这技术代表的事微芯片,还是 全 球 电 讯 网 络 — ——新 经 济 存 在 于 人 的 头 脑里”。 只有人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因 素,而创造一种有效的机制,最大限度地 发挥人的潜能,充分的调动其学习地积极 性,使其能力最快的提高,更好的为组织 创造价值,正是知识管理的实质。 把人力 资源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 知识管理,这才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 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 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能力 和集体创造力。
笔者认为, 要真正理解和认识知识 管理, 应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对 比研究。
首先应理解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从产 生信息的客体来定义,信息是由事物所发 出的一切消息中所包含的用以表征事物 的内容。 知识是信息加工出来的产物,是 一种具有普遍和概括性质的高层次的信 息,是信息的一个特殊的子集。 从二者定 义可以看出,相对于知识管理而言,信息 管理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尽管人们对信息 管理的定义和理解不同,但是由于信息管 理这一词条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基本达成 共识。知识管理是对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 展,是信息管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 深化。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 和利用,侧重于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与 传递,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隐性知识 和显性资源的转化,强调人力资源的关键 作用。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相辅相成,信 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又是 信息管理的延伸。
王 德 禄 、宋 建 敏 、黄 波 (2003)提 出 了 知识管理的三要素构架,他们认为知识管 理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组织、人和信息技术 这三要素,在实际中,人们往往对信息技 术的推动和对人的潜质的开发比较重视, 而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还 有待提高。人在组织中通过“干中学”产生 知识,然后将知识进行编码化、显性化以 及知识检索等处理。 组织应用信息技术、 为人的创造服务, 实现组织的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搭建组织知识流转的信息基础 结构,形成遵循组织统一入口、实体分类、 知识流程和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上模型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化、结构 化建立了有力的理论框架,而对知识的测 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模型对组织结 构、组织 文 化 、领 导 、信 息 技 术 、人 力 资 源 配置等影响知识管理的因素做了分析, 而对这些因素是如何对知识管理发生影
响的缺乏深入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 企业的知识管理支持手段正在快速 发展,因此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型,也没有 完全通用的模型。 组织情况(如企业运作 方式和运作要求)不同,其知识管理模型 也不应相同。知识管理模型的发展趋势是 协同化、系统化、集成化、情境敏感与用户 敏感性。
第三,知识管理的“增值”效应。 知识 管理是基于“知识具有价值,知识能够创 造价值”的认识产生的。 知识管理就是要 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 识含量和附加价值, 更新人们的价值观 念,使人们认识到共享知识比拥有知识更 有价值。
三、知识管理理论模型 知识管理是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尚没 有统一规范的框架模式,也没有持久的框
集体经济·学术探讨
知识管理概念与模型的分析
■ 王 梅 伍万坤 刘 慧 尚 韬
摘要:文章从知识管理概念、知识管 理特征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知识管理研 究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成果,并对现阶段知 识管理研究三种主要模型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阐述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