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阅读附答案-.doc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学院:园林与林学院班级:风景园林1102姓名:王旭学号:20110997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
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
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
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
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
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
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
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接上篇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一)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
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古代生态哲学源于儒释道三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衍生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古典园林在选址、理水、建筑、植物等方面有着成熟的体系,其可持续性表明其中含有突出的生态智慧。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给与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一定的参考,加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古代生态哲学;园林营造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工业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之心越发强烈。
纵观我国古典园林发展史,“生态”这一理念其实并不是新鲜概念,“道法自然”、“物我同一”、“虽为人作,宛自天开”都是对生态理念的转译。
深入挖掘古典园林的生态观念和建设手法,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古代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古人在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与温度、光照、水量等存在紧密的关系之后,运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简单的生态思想,出现了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习俗和观念。
这些朴素的生态哲学智慧也包含在后面出现的儒释道三家哲学体系中。
1.1老庄道家哲学的生态智慧老庄哲学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最富有生态智慧的的经典。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具有统一性,推崇“天人合一”。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表现为“寓情于景”、“借景生情”,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美和明显的写意性,表达了人与自然亲和无间的情感。
《老子》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高度反对破坏自然的人类活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力表现出自然野趣的创作主导思想,崇尚自然,追求天成之美。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对这种思想的凝练,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原则。
1.2佛教、儒家哲学的生态智慧佛教以“善”为本,其中禅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最大。
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源泉与造园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源泉与造园手法1意在笔先——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源泉1.1儒学在中国古代,儒学所强调“礼乐”的思想去创建建筑和园林空间,给人以和谐秩序之美,却形成论资排辈的规则——各居其所。
最为典型的是皇家园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故宫、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园林空间中的建筑群以其轴线、建筑体量、位置高低等外在特征,进而对其使用者的等级关系进行表述[1]。
1.2道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形成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乃至园林产生了影响。
庄子和道家的审美理念与儒家的礼仪规范应用于园林中则截然不同[2]。
中国人既存在着儒家修身养性的积极愿望——“齐家,治国”,也寻求道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态度。
如苏州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曰“沧浪亭”,表达了园主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
苏州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1.3禅宗禅宗是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佛教宗派。
禅在理论上、感情上、思想上超越的形而上是另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导着广大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艺术审美和创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佛教园林即体现了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中轴对称、建筑等级的审美要求,又追求道家文化风景名胜的自然天成,是二者的兼收。
2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2.1叠山理水叠山理水是传统园林艺术中经典的营造手法[3]。
园林叠山理水包括对原有地形水体的利用改造,挖湖堆山,引泉凿池。
郑绩的《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
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
”说得十分贴切。
山石是有形的,是刚性,水泉是无形的,是柔性。
山石赋水泉以形态,水泉赋山石以生气。
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实现景物的刚柔并济,气韵生动,山高水长,仁智相形。
2.2种植搭配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文化里,许多植物被拟人化,象征着文人们宏伟的想象、思想的趣味、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感情。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养性和社会伦理。
这种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建设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山水远景石景,体现了儒家的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此外,园林的布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外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人与自然的感召力和互动性。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道家强调虚无缥缈、自然无为的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欣赏上。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湖泊和草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再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的境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佛教强调净土的追求和禅修的修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和净土意象,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禅房、禅堂等建筑,以及禅修和禅意的庭园,都是对佛教修行的倡导。
此外,园林中的水榭、曲廊、假山、亭台等建筑元素,也是对佛教净土境界的再现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发扬、衰落和复兴等过程。
随着历史的进展,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构逐渐变得精细和复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清朝以后,古典园林逐渐衰落,一度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忽视。
直到20世纪,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典园林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重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高尚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模拟和再现自然山水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净化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珍视和传承。
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

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长江丛刊》2019.0717从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角度看坚定文化自信■安苑/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园林界辨识度极高,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两个层面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渊源,并探讨了新中式园林对于传统与现代园林元素的运用,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风景园林哲学渊源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多年而生生不息,最根本的是中华民族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中国人中接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文化是不容绕过的关键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
而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个。
中国古典园林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园林界辨识度极高,具有独特的地位,并对世界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影响最为突出,中国造园艺术在公元六世纪被引入日本,采用池中造岛的方式,是日本早期比较典型的私家园林风格。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也大同小异,甚至时常可以发现以中文书写的匾额。
而早在十八世纪,中国造园艺术也伴随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英国。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以弯曲的河流、自然的河流与草地、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让园林宛自天开。
此外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深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其最早的仿中式建筑蓝白瓷宫、巴黎郊区的商蒂府邸等等都能够窥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神韵。
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文化对古典园林有着深刻影响。
首先,古典园林蕴含着儒家尚“德”思想。
摘自赵广超《中国园林的文人气》阅读答案及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房屋是房屋,园林是园林。
没有园林的只能算是房屋,没有房屋的只能够是荒野。
房屋加上园林才是完整的建筑。
故此,较小型的房屋附设庭院,大型的园林附设房屋。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在官场俗务之余,都会向挂在墙上的水墨山川投以向往的一瞥。
这种寄托看似无足轻重,却被视为知识分子达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在条件未成熟时,“寄托”会投射在住屋的方丈庭院里,明、清两代就有不少名士对处理小庭院(小至天井)的心得大作文章;一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者,例必大造园林。
无论建造房屋的目的如何,园林的要求都大致相同,就是在现实的目的之外,创造一个令身心舒放的境界。
君子慎其独也。
“独”是在非公开的场合,往往就是自己在家的时候。
于是大家的“家”就带着培养“君子”的严谨和克制的气氛。
长期居住在行必有据的礼仪之所的君子,身心未必可以平衡,幸而有园林。
儒家思想落实在严谨规整的合院式建筑布局里,老庄强调的生命则弥漫在园林中。
中国历史绵延漫长,园林之嬗变,皆有迹可寻。
传说中黄帝有个百兽都来饮甘冽泉水的玄囿(前27世纪)(《穆天子传》),很明显,有皇室就有皇家园囿。
囿,园有垣也。
一曰禽兽有囿。
圃,种菜曰圃。
园,所以种果也。
苑,所以养禽兽也。
信史(有文字记载)开始,整个商代值得一记的可不是园林,而是纣王的“肉林”和“酒池”。
所以一般园林故事大都从英明有为的周文王开始(前12世纪),他营造的灵囿是人类第一个可以开放给百姓捉雉猎兔的野生公园。
与民同乐的时间很短暂,四分五裂的春秋时代,各国都忙于兴建高台,高观重楼,望敌方,望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
园囿用来狩猎野兽,操练骑射大于游玩欣赏。
魏晋南北朝,战争和佛道思想一起兴盛,南朝烟雨楼台中,寺寺园林。
“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岩岩清峙,壁立千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谡谡如劲松下风”。
写崇山峻岭,却是形容人的风采,园林景致开始与内在品格相应。
这个不稳定的时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大多远离是非地,隐逸山居,参禅读书,开田园诗、山水画和山居园林的先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分析人本精神、君权至上、比德思想、清浊处世哲学等儒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园林的影响,以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内涵。
【关键词】:儒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Abstract】:The analysis of Confucianism, including of People-oriented,Monarchical s upremacy,Moral metaphor and Voicing philosophy, which affects Chinese ancient gar den, shows the meaning of garden art in China.【Key-words】Confucianism , Chinese ancient garden , effect【正文】: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
1.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
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
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
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阅读附答案- 现代
文阅读及答案-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节选)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儒家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融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
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
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
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将其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
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
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它一直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者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B.儒家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C.儒学学者吸取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从而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D.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讲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B.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C.文中苏州沧浪亭楹联表现出园主把自己与自然等同的陶然心情,体现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D.《周易》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其思想根源是儒家的比德思想。
B.人们注重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说明自然景物的自然美并不重要。
C.中国园林是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D.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把竹人格化,注重提取竹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儒家的物我同一、天人同一的思想。
参考答案:
1.A 文章开头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
2.C原文第三段末尾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浑然一体并不等于等同。
3.B原文结尾处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这并不能说明自然美不重要。
返回查字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