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层色谱(TLC法)

合集下载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薄层色谱法。

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分离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不同化合物的组分。

TLC的原理是在经过修饰的硅胶或氧化铝等固定相上进行分离。

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涂抹成薄层,然后将薄层板放入溶剂中进行运动。

溶剂沿薄层板上升,样品组分因吸附和流动速度差异而分离。

最后通过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TLC的操作简单,常用的仪器设备较少,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中。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TLC的步骤和应用。

TLC操作步骤:1.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薄层板,如硅胶或氧化铝薄层板。

将薄层板根据需要切割为适当大小,并在板的底端画一个起始线。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经过充分的溶解后,可以使用微量移液管或吸管将样品溶液涂抹在起始线上。

3.运行:将涂有样品溶液的薄层板放入含有适当溶剂的槽中,使溶剂沿薄层板上升。

在运行过程中,在合适的距离上标记溶剂的前移距离,以保证足够的分离效果。

4.上样和开发:在溶剂前移到标记线附近时,将薄层板从溶剂槽中取出。

使用暗室或紫外灯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

可以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斑点位置来确认化合物。

5.测量和分析:使用尺子或色谱扫描仪测量TLC板上各斑点的Rf值(移动度)。

Rf值是化合物移动距离与溶剂前行距离的比值,可以用于定量或比较分析。

TLC的应用:1.分析和鉴定化合物:TLC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通过观察斑点的颜色、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化合物的组分。

2.纯化化合物:TLC也可用于纯化化合物。

当溶剂前移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用吸管垂直吸取斑点,将其转移到其他试管中,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离过程来分离纯化化合物。

3.制备层析:TLC还可以用于制备层析,即使用溶剂系统分离多个化合物,然后通过抽吸器或预柱收集纯化化合物。

4.检测杂质:TLC也可以用于检测杂质的存在,通过对比分析样品与标准溶液的斑点位置和Rf值,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

TLC

TLC

薄层色谱法(TLC)程晓飞 2011213045色层分析法是1903年由俄国化学家、植物学家茨维特首创的,用于分离植物色素。

后来采用此方法,亦可用于无色组分的分离。

所以色谱法只不过是一个延用的名词,并非表示只能分离有色组分。

薄层色谱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1简介薄层色谱法(TLC),是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薄层。

带点样、展开后,根据斑点显色和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进行比较,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示意图如右:比移值(Rf)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方法的参数。

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展开剂迁移距离之比。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薄层色谱法具有许多特点,如:1)速度快,需几至十几分钟,可同时展开多个试样;2)试样处理简单,对试样限制少;3)仪器简单,便于操作;4)分离能力较强,灵敏度较高等。

在实验室中,薄层层析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目的。

(1) 监控反应进程。

在反应过程中定时取样,将原料和反应混合物分别点在同一块薄层板上,展开后观察样点的相对浓度变化。

若只有原料点,则说明反应没有进行;若原料点很快变淡,产物点很快变浓,则说明反应在迅速进行;若原料点基本消失,产物点变得很浓,则说明反应基本完成。

(2) 作为柱层析的先导。

一般说来,使用某种固定相和流动相可以在柱中分离开的混合物,使用同种固定相和流动相也可以在薄层板上分离开。

所以常利用薄层层析为柱层析选择吸附剂和淋洗剂。

(3) 检测其他分离纯化过程。

在柱层析、结晶、萃取等分离纯化过程中,将分离出来的组分或纯化所得的产物溶样点板,展开后如果只有一个点,则说明已经完全分离开了或已经纯化好了;若展开后仍有两个或多个斑点,则说明分离纯化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4) 确定混合物中的组分数目。

一般说来,混合物溶液点样展开后出现几个斑点,就说明混合物中有几个组分。

(5) 确定两个或多个样品是否为同一物质。

TLC

TLC


3.显色:用适当的方法或者适当的显色剂处理薄层,使 其上可能已经分离的各成分斑点显示出来,以方便计算各 个斑点的比移值,从而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
显示法

1)碘 (除了饱和烃和卤代烃外) 2)紫外灯 3)硝酸银稀溶液(卤代烃) 4)硫酸 5)2,4-二硝基苯肼(醛和酮) 6)三氧化铬、重铬酸钾和高锰酸钾(易氧化) 7)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胺类) 8)茚三酮(氨基酸)
簿层色谱(TLC法)


定义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 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 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 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 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 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 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 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 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 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10×3cm左右)上 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 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 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 浸入深度为0.5cm。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 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
薄层层析的操作步骤:(点样,展开,显色,计算比移值) 1.点样: ⑴ 样品的溶解:将样品溶于展开剂极性相近、挥发性高 的有机溶剂。 ⑵ 薄层点样: 点样的要求:样点位置应在距离底边1-1.5cm处;点样 量适当;样点直径小于2-3mm;间隔反复点样;多个样点 时,间隔为2cm且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经验做法:可先在TLC点上不同量的样品,并展开、 显色后观察分离情况,以此确定最佳样品用量。 2.展开:当样点上的溶剂充分挥干后,将薄层放置在密闭 容器中,使适当的展开剂从薄层的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浸润 展开的过程。 注意事项:先悬空饱和、再入液展开;样点不能泡在展 开剂中;薄层浸入时不能歪斜进入。

薄层色谱法(TLC)解析

薄层色谱法(TLC)解析

0.5%碘的氯仿溶液
显黄棕色
中性0.05%高锰酸钾溶液 显黄色
碱性高锰酸钾试剂
显黄色
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试剂 还原性物质显蓝色,再喷2mol/L盐酸溶液,则蓝色加深。
5%磷钼酸乙醇溶液
还原性化合物显蓝色,再用氨气薰,则背景变为无色。
专属性显色剂
显色剂
适用化合物
硝酸银/过氧化氢
卤代烃类
荧光素/溴
不饱和烃
展开
• 以直立展开为多 • 展开剂用量:展开后仍留有三分之二以上
体积为宜;浸入展开剂的深度以距原点 0.5cm为宜; • 展开距离:8-15cm • 溶剂蒸气预饱和:15-30分钟
展开系统的饱和
• 一般使用的是双槽的展开缸,一槽用来放 展开剂,另一槽可加入氨水或硫酸。把待 展开的板放入两槽间的平台,斜架着,盖 上展开缸的盖子。让展开剂的蒸气充满展 开缸,并使薄层板吸附蒸气达到饱和,防 止边沿效应,饱和时间在半个小时左右。 展开时难免要打开盖子把薄层板放入展开 剂中,不过对薄层板与蒸气的吸附平衡影 响不大,当然动作应该尽量轻、快
五、注意事项
• 用涂布器制板的要点:玻璃板要清洁;调浆要均 匀;涂布后的薄层板应低温缓慢干燥。
• 自制薄板要求:表面均匀、平整、光滑,无麻点、 无气泡、无破损、无污染。
• 薄层厚薄对Rf值影响:硅胶G板当厚低于150μm时, Rf值随薄层的减低而增大,可变性大;板厚250 μm , Rf改变不显著。
混合展开湿度变化 ⑶其中一种溶剂被优先吸附 ⑷各组分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⑸吸附剂中杂质不断流出引起组成改变
⑴至少可以把微克级的被分离物质显示出来; ⑵能给出一个确定的显示区域; ⑶显示区域有一定的稳定 性。
显色剂可以分成两大类:

食品理化检验—第2章 薄层色谱法(TLC)

食品理化检验—第2章 薄层色谱法(TLC)

相。按键合有机硅烷的官能团分为极性键合相及非极
性键合相。
键合有机分子中含有某种极性基团,和 普通硅胶比,吸附活性降低。
键合相表面都是极性很小的烃基,最
常用的硅就胶是的十分八烷离基效键率合的硅高胶低。与其粒度、孔径及表面
积等几何结构有关。
(2)氧化铝 用氧化铝可分离萜类、生物碱类、脂肪类
及芳香族化合物,因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的差 别,氧化铝有弱碱性(pH=9~10)、酸性 (pH=4~5)及中性(pH=7~7.5)之分,因此其使用 范围也有所不同。
察到不同颜色的斑点;对可见光和紫外光都不吸收, 也没有合适的显色方法的化合物可以用荧光猝灭技术 进行检测。
光学检出法的使用范围: 光学检出法使用方便,被检出物质不被破坏,
适用于双向展开,多次展开等的定位,也宜应用于 洗脱定量时定位,是平面色谱定位的首选方法。
2、蒸气检出法 (1)利用一些物质的蒸气与样品作用生产不同颜 色或产生荧光。此法不会改变化合物性质,灵敏 度高,是薄层定位常用的简便方法。
它在薄层色谱法中的应用范围仅次于硅胶。
(3)其他固定相
①纤维素 按其用途不同分为普通纤维素(天然纤维
素、高纯度纤维素、微晶纤维素)、乙酰化纤 维素和离子交换纤维素。
②另外还包括聚酰胺,葡聚糖凝胶(亲水性葡 聚糖凝胶、亲脂性葡聚糖凝胶和葡聚糖凝胶离 子交换剂)和硅藻土等固定相。
2、粘合剂及添加剂
(1)粘合剂 理想的粘合剂要求亲水性好、粘结力强
薄层色谱法(TLC)
一、薄层色谱法的概述
(一)平面色谱法的概念 平面色谱法是将固定相涂布于平面载板上,
流动相借毛细管作用流经固定相,使被分离后 的物质保留在固定相上的一种色谱方法。
平面色谱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选择:分离亲脂性化合物,选择氧化铝,硅 胶,乙酰化纤维素以及聚酰胺 分离亲水性化合物,选择纤维素和离 子交换纤维素及硅藻土。 一般,被分离组的极性强,选择吸附 能力弱的吸附剂;反之,选吸附能力较强 者。
种类: • 硅胶—为使用最广泛的薄层材料 • 氧化铝—有碱性、中性、酸性 • 硅藻土—为化学中性吸附剂 • 纤维素—天然多糖类 • 聚酰胺—为特殊类型有机薄层材料,对能形 成氢键的物质有特别的选择性
什么是TLC?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 是将适宜的固定相喷涂(或喷雾)于玻璃板, 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干燥后 进行点样,展开,斑点定位;或与适宜的 对照物随行对照比较,或用薄层扫描仪扫 描,用于药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分离,鉴别, 检查或含量测定等。
– 通过板上光谱图定性
• 直接测定薄层板上斑点的紫外或可见吸收光 谱图,与平行点加的标准斑点的图谱对照。 • 可建立标准条件下的化合物的光谱图库,用 计算机检索定性。
– 与其他技术连用
• TLC-付里叶变换IR联用 • TLC-MS联用
• 定量方法
– 间接定量——将薄层分离后物质斑点定量地洗 脱下来,再对洗脱液定量。 • 分光光度法、HPLC法、GC法、质谱法
• TLC是一种简单、快速的色谱技术。TLC法特 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 化的物质的分离。 • 薄层色谱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单,试样 和展开剂用量少,展开速度快。 • TLC经常被用于探索柱色谱分离条件和监测 柱色谱过程 。 •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可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 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 选择:“相似相溶”原则 同吸附柱色谱 极性强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常用溶剂的极性强弱顺序: 水>酸>吡啶>甲醇>乙醇>正丙醇 >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二氯甲 烷>甲苯>苯>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环己 烷>石油醚。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

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

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

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

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

而处于固体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

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

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

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3
薄层色谱法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一)概述 1.背景
1938年俄国人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层上分离一 种天然药物。1965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薄层色 谱法”一书,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因TLC法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 结果直观,很快被用作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 7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高效薄层色谱。80年代以后 发展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扫描仪,和各步操作的仪 器化,并实现了计算机化。
23
展开时的注意事项

产生原因:展开槽未被展开剂饱和。尤其是 使用混合溶剂时,极性较弱和沸点较低的溶 剂,在薄层边缘容易挥发,使边缘部分的展 开剂中极性溶剂的比例增大,Rf相对增大。 同一物质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中间部分的Rf 值比边缘的Rf值小,即边缘效应。
24
展开时的注意事项
消除办法:若在展开前先将展开槽与薄层
43
六味地黄丸中牡丹皮的薄层图谱
1.丹皮酚; 2~5.六味地黄丸
44
薄层色谱法(TLC)应用实例
二、醋酸可的松中其他甾体的检查
取本品,加氯仿-甲醇(9︰1) 制成每1ml 中含10mg的溶 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醋酸可的松,加氯仿甲醇(9︰1) 稀释成每1ml 中含0.10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乙醚-甲醇-水 (385︰60︰15︰2) 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在105 ℃干燥 10分钟,放冷,喷以碱性四氮唑蓝试液,立即检视。供试品 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 个,其颜色与对照溶液的主 斑点比较,不得更深。
⑵点样
将试样用最少量展开剂溶解,用毛细 管蘸取试样溶液,在薄层板上点样。在样 点上轻轻画出一条平行于玻璃板底边的细 线。薄层色谱板载样量有限,勿使点样量 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簿层色谱(TLC法)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簿层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2)学会用薄层色谱法来跟踪有机反应。

二、基本原理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色谱是利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等)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从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

三、操作要点和说明
薄层色谱法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薄层板的制备制薄层板的主要原料是吸附剂和粘结剂
吸附剂:最常用于TLC的吸附剂为硅胶GF254;硅胶HF254。

粘结剂:一般用所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也有用淀粉的。

CMC 为粉状固体,用时先加水,水浴上熬成糊状,配成1%水溶液。

制板:(1)小板的制备:将硅胶加1%CMC,调成桨状(在平铺玻璃板上能晃动但不能流动),将其涂在载玻片上(75 X 25),为使其坦平,可将载玻片用手端平晃动,致坦平为止,放在干净平坦的台面上,晾干之后放入110℃烘箱活化1小时即可使用(一次可做很多块)。

(2)大板的制备:略
2、点样点样用的毛细管为内径<lmm的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将样品溶于低沸点的溶剂(乙醚、丙酮、乙醇、四氢呋喃等)配成1%溶液。

点样前,可先用铅笔在小板上距一端5m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如需重复点样,则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

若在同一块板上点几个样,样品点间距离为5mm以上。

3、展开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

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入色谱器中(小板可用广口瓶代替),使色谱器内空气饱和5-10min,再将点好试样的薄层板放入色谱器中进行展开,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5-10mm)或多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

4、显色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如果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有苯环的物质都有),用铅笔在薄层板上划出斑点的位置;对于在紫外灯光下不显色的,可放在含少量碘蒸气的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因为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黄棕色斑点),显色后,立即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

5、用TLC跟踪有机反应在同一块板上点上原料样和反应混合物样(均需配成稀溶液),按上述方法进行展开和显色,记下原料样的斑点位置和反应混合物样中相应斑点的位置和大小。

过一定时间后,再取反应混合物样液点样、展开、显色,如发现反应混合液样中相应于原料斑点的位置处,无斑点或斑点变小,则说明反应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所以依此可跟踪有机化学反应。

这在有机合成上很有意义。

四、思考题
1、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为什么可利用Rf值来鉴定化合物?
答:薄层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

因为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分分离。

所以可利用Rf值来鉴定化合物。

化合物不同,其Rf值是不同的。

2、在混合物薄层色谱中,如何判定各组分在薄层上的位置?
答:薄层色谱展开剂的选择和柱色谱一样,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

凡溶剂的极性越大,则对化合物的洗脱力也越大,也就是说Rf值也越大,(如果样品在溶剂中有一定溶解度)。

因为根据溶剂的极性,化合物的极性及Rf值,可知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位置。

3、展开剂的高度若超过了点样线,对薄层色谱有何影响?
答:这样所点试样将被溶剂所洗脱,薄层色谱无法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