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第一篇 2016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2%,伤害罪占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20年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合同纠纷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请求,在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由其产生的一系列法律关系的总和,审理和解决合同纠纷。
合同纠纷的内容涉及合同本身的所有方面。
争议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与合同有关的几乎每个方面都会引起争议。
本质上,合同纠纷是一种民事纠纷,应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民事手段解决。
1,青少年犯罪的判刑年龄是多少?年龄在14岁以下且未满16岁的人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范围,即该年龄段的人仅应对刑法规定的几项犯罪负责,但不是为了绝大多数的罪行。
这无疑是一个符合未成年人识别和控制能力实际情况的科学体系。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犯有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的十四岁但未满十六岁的人。
,纵火,爆炸和中毒应承担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本文中,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有相对刑事责任的年龄,仅应对八种严重犯罪负责。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还应注意:(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的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指控。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的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是指故意杀人或者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那些犯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人才会承担刑事责任,而绑架和撕毁罚单的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
(2)年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被胁迫或诱使参加犯罪,教bet犯罪或属于犯罪准备,中止或企图,并且情况一般而言,他可能被免除刑罚或不应被视为犯罪。
(3)如果未满14岁但未满16岁的人通过欺负大人,欺凌弱者,使用语言威胁或使用轻度暴力强行要求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金钱或财产,它可能不被视为犯罪。
(4)如已满14岁但未达16岁的人偷窃财产,而该笔款项已刚达到或超过“巨额”的标准,而其他情况属轻微,则他是首位─时间或意外罪犯;如果盗窃近亲的财产不要求对被告定罪和处罚,则可以不视为犯罪。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2.3.1 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效率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报告,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同 比下降15%,这得益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建立的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升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水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和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执法公正、公开、公平,从而有效预防和减 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教育引导与心理干预措施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实施与挑战 自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以来,未成年人犯罪 率逐年下降。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执行力度不足、社会教育环境 复杂等,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解决。 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教育引导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例如,北京市在实施《预 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后,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了30%。这充分证明了教育引 导在预防未成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心理干预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接受心理干预的未成年人 犯罪率比未接受干预的低40%。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心理干预措施的投入 和推广,以更有效地预防未成年犯罪。
2.2.1 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
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心理 援助等服务,有效预防未成年犯罪。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未成年 人的行为模式。通过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有效预防 未成年犯罪。 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通过媒体、社区等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 督和引导,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防止其走向犯罪。
立法目标的确立与实施策略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实施与挑 战立法目标的确立与实施策略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良好德育教育 学生犯罪率 未接受德育教育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 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
美国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通过德育课程培养良好 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德育课程 未成年人 价值观
提高德育课程的质量和 实效性
英国研究 德育课程 未成年人犯罪率 预防措施
3.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及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其中盗窃、抢劫和故意伤害案件占比最高。
网络犯罪成为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比例逐年上升,如网 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2019年,全国共破获涉及未成年人的网 络犯罪案件3.6万起。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其学生犯罪率比未 开展的学校低15%。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有效预防心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可以显著降低学生的心理 问题发生率。 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教育部门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心理 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Logo/Company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措施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汇报人:XXX 202X.XX.XX
--------->
目录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措施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问题少年人群不断扩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近两年来,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15岁占23.5%;16岁占35%;17岁占31.3%。
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寻衅滋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盗窃占22.5%;抢劫占22.5%;杀人占6.3%;故意伤害占6.3%;强奸占2.5%;猥亵占2.5%。
从文化程度构成看,小学4人,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初中占67.5%;高中(或中专)占27.5%。
从违法犯罪主体看,在校学生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3%;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占66.3%;打工或学徒14人,占17.5%。
其中,重犯占7.5%。
从处罚情况看,判刑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7.5%;治安处罚占42.5%。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岁以下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而2001—2002年只占4.8%,2003年占有明显上升趋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
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团伙作案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68.8%。
从犯罪过程来看,他们都是无组织的共同犯罪,没有组织名称,没有帮规,一般都以一两个人为首,临时邀集其他人形成团伙作案。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
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比前几年大大上升。
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犯罪方式成人化,大多数是受暴力、色情传媒的影响,模仿性强。
如廖某无钱花,便邀汪某、黄某,带上刀于4月19日晚上在城区转悠,物色好目标后,便跟踪到一僻静处,廖上前一手卡住被害人脖子,一手拿刀架在其颈上,汪某一手用刀顶住其腰部,一手搜身,并威胁地说:“不要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捅死你。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这个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小小年纪,为何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好奇、敏感、爱冒险、好占上风,喜欢模仿却辨别能力弱,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性,如果受到不良的刺激,极易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并存,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教育,是一个急需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寒假快到了,为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区普法办近期收集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供大家制作宣传图片参考。
家庭影响失足的第一道坎1、2003年2月10日晚10点,海口市发生一起13名少年持刀抢劫案,主谋竟只有13岁!2、郭某自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父亲生活。
自从父亲和另一名女子结婚后,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管教,后妈也不怎么管他。
他在海口市某小学就读,却很少到学校上课,经常与一些在社会上流浪的小孩瞎混,并学着电影上的情节,自任这伙少年的“老大”,当晚的抢劫活动便是他主使。
3、当晚参加持刀抢劫的13名少年,最小的才12岁,最大的也只有15岁。
他们有的是缺少父母管教而经常逃学的在校中小学生,有的是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无人照管而流浪街头的失学少年。
缺乏家庭的管教,使他们胡作非为。
4、2002年5月22日,海口长流镇发生一起凶杀案,杀人凶手竟是一个名叫陈里(化名)的16岁青少年。
5、陈里从小生活在长流镇一个至今不受法律保护的家庭里,他的父母亲非法同居生下他后,直到今天仍未办理结婚手续。
其父亲是个武师,在当地威信很高,弟子成群。
练武场里喊杀声震天欲聋,好不威风,陈里从小就受到这威严而风光的刺激。
6、陈里是独子,母亲认为只要儿子穿好了吃好了就万事大吉了,对儿子的思想状况从不过问。
陈里非常任性,有时因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会发脾气扔东西,母亲仍然忍着他让着他,从不指责批评他。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1.3 制定未成年犯罪法的目的和意义
2. 明确法律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保护未成年权益
家庭暴力
虐待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Law
Part Two
2.1.2 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家庭保护力度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为1.3%,其中家庭因素占比达到40%。这表明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家庭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学校教育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犯罪人数为5.6万,其中因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占比达到30%。这说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引导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犯罪防治工作
未成年犯罪频发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最高。媒体宣传不足尽管未成年犯罪问题严重,但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公众对未成年犯罪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有限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宣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提高全社会关注程度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程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良好氛围。
3.1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预防措施不足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罪法在适用对象、犯罪类型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存在困惑。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报告还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
有关专家分析,“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
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摘自《北京晨报》2007-01-11) 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新规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2年4月制定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结束了其近5年的历史使命,在修订多项内容后被重新推出,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新修订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规定》为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未成年罪犯的合法权益,充分贯彻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主要增加并完善了八项制度:案件进展情况告知制度、专门办理制度、慎用逮捕措施、审查起诉中的“亲情会见”制度、正确适用不起诉制度、分案起诉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和加强诉讼监督,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