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合集下载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最新2019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

第一篇 2016全球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趋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性已日益为全社会所认识。

其现状与趋势如下(一)违法犯罪现状1、犯罪数量剧增。

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80年代增至70%,至今仍居高不下。

因此,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呈明显的上升势态,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2、犯罪主体变化。

(1)低龄化趋向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明显增多。

(2)女性犯罪增多80年代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率远高于男性。

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极大地腐蚀性,如不遏制会很快在社会上传染开来。

(3)闲散人员居多这些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过早流入社会后易受到不良思想和不法分子利用、引诱和唆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3、犯罪类型增多。

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明显增多。

有资料显示犯罪类型依次排列是盗窃、抢劫、流氓、强奸、伤害、绑架等。

其中抢劫和盗窃发案率最高约占75%左右,是当前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据统计2000年1至12月,抢劫罪占436%,盗窃罪占36%,伤害罪占15%;2001年1至6月,抢劫罪占48%,盗窃罪占42%,伤害罪占8%。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新类型犯罪。

如涉毒、涉枪、赌博、卖淫、嫖娼和拐卖人口的犯罪日渐增多。

(二)违法犯罪趋向1、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青少年犯罪具有“偶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之外,近些年来,已趋向“暴力性及恶性化"。

部分青少年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占65%,说明了青少年犯罪性质具有较明显的恶性化趋向。

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3篇)

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还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数量的现状1. 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我国公安部统计,2019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达到11.8万起,涉案人数达14.6万人。

其中,14至16岁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数占全部青少年犯罪案件数的40%以上。

2. 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强奸、贩毒等。

其中,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较为突出。

3. 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一些青少年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如使用枪支、刀具等凶器,作案手段更加残忍、狡猾。

4. 犯罪地域集中青少年犯罪地域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

二、青少年犯罪数量上升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离异等家庭因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校教育方式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等,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违法犯罪分子的影响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思想。

4. 青少年自身因素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能力、自控能力、道德观念等方面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导致犯罪。

三、对策与建议1. 家庭教育(1)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家庭和睦,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心理问题。

(3)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学校教育(1)改革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报告近年来我国问题少年人群不断扩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作为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是祖国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近两年来,全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15岁占23.5%;16岁占35%;17岁占31.3%。

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寻衅滋事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盗窃占22.5%;抢劫占22.5%;杀人占6.3%;故意伤害占6.3%;强奸占2.5%;猥亵占2.5%。

从文化程度构成看,小学4人,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初中占67.5%;高中(或中专)占27.5%。

从违法犯罪主体看,在校学生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3%;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占66.3%;打工或学徒14人,占17.5%。

其中,重犯占7.5%。

从处罚情况看,判刑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7.5%;治安处罚占42.5%。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14岁以下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0%,而2001—2002年只占4.8%,2003年占有明显上升趋势。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

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团伙作案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68.8%。

从犯罪过程来看,他们都是无组织的共同犯罪,没有组织名称,没有帮规,一般都以一两个人为首,临时邀集其他人形成团伙作案。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

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7.5%,比前几年大大上升。

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犯罪方式成人化,大多数是受暴力、色情传媒的影响,模仿性强。

如廖某无钱花,便邀汪某、黄某,带上刀于4月19日晚上在城区转悠,物色好目标后,便跟踪到一僻静处,廖上前一手卡住被害人脖子,一手拿刀架在其颈上,汪某一手用刀顶住其腰部,一手搜身,并威胁地说:“不要叫,快把钱拿出来,不然就捅死你。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ppt课件

1.3 制定未成年犯罪法的目的和意义
2. 明确法律责任,规范行为准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法
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保护未成年权益
家庭暴力
虐待问题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Law
Part Two
2.1.2 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
家庭保护力度不足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为1.3%,其中家庭因素占比达到40%。这表明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当前家庭保护力度尚显不足。学校教育缺失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犯罪人数为5.6万,其中因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原因导致的犯罪占比达到30%。这说明学校在未成年人教育和心理引导方面存在缺失,需要加强教育力度和心理健康教育。
3.3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犯罪防治工作
未成年犯罪频发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近五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盗窃、抢劫等暴力犯罪占比最高。媒体宣传不足尽管未成年犯罪问题严重,但媒体报道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公众对未成年犯罪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待提高。媒体宣传效果有限近年来,政府和媒体加大对未成年犯罪的宣传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未成年人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提高全社会关注程度通过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犯罪的关注程度,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未成年犯罪的良好氛围。
3.1 法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难以适应实际需求
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
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
预防措施不足
我国现行的未成年犯罪法在适用对象、犯罪类型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法部门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存在困惑。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一、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年龄是多大?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

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
(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物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势的统计分析梁冰冰青少年犯罪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年龄而规定其的行为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无行为能力的人。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不同,对未成年人年龄的规定也不尽一致。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下的公民是未成年人。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被称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福建省人大常委的一份公报透露,2002年至2004年全福建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达9585人,而全福建省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人数的比例,2002年为12%、2003年为14.7%、2004年为17%;辽宁省法院2001年至2004年判处的未成年犯人别为1487人、1510人、1792人、1806人,由此可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救救孩子”的呼声已喊了许多年,但未成年人犯罪却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犯罪类型还是在犯罪主体上,都具有与其他犯罪所不同的鲜明特点。

具体表现在:一、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且犯罪性质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年前提前了2岁~ 3岁。

14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

从1991年到1998年,在14岁~18岁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下降的同时,14岁以下少年违法犯罪率却增加了0.6%。

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 .1%。

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的焦点。社 区矫正作为一种新型的矫正方式,在未成年犯的矫正工作中逐渐受到重视。然而, 在实践过程中,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次演示将分析这些困 境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提供参 考。
现状分析
2、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未成年 犯社区矫正的认同度和支持度,同时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增 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3、加强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工作 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同时,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5、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的社区矫正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 职责和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 目前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6、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工作,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未成年犯提供 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帮助。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区矫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 未成年犯的和关爱。
3、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 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3、资源不足。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但目前资源 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趋势定量分析报告

引言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无论是实务工作部门反馈的数据还是报纸媒体刊载的文章,多数报道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近些年来日益严重的趋势。

然而事实上,当我们认真分析这些信息时,我们发现很多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有的甚至还在沿用上世纪的数字,另外,对于导致青少年犯罪上升的人口因素和刑事司法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分析。

截至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来说明其上升是否是正常的特定年龄阶段人口基数变化造成的,还是刑事政策的宽严变化造成的,或者其原因正是这个群体的越轨问题在恶化。

为此,我们收集相关数据,对这一问题做专门的研究。

我们对国家统计局、最高法院、公安部发布的数据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此前发表的有关青少年犯罪定量分析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寻求对相关数据的客观解释。

一、社会背景:全国刑事犯罪情况日趋严重我国建国以来,刑事犯罪出现了五次高峰期,解放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以及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

新纪元伊始,犯罪再次攀升,目前正在形成第六次犯罪高峰。

(也有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犯罪持续攀升,1992年至1997年期间刑事立案数量跌落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立案标准的提高,并非刑事犯罪情况的好转,因此目前正在步入第五次高峰。

笔者也认为1992年至1997年的刑事政策的确可以影响到犯罪数量,但对其能否完全解释犯罪数量的下降并没有充分把握,因此选择以公安部门立案数据作为依据,考察司法部门实际受理的案件数量的波动变化。

)公安部将全国刑事犯罪情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低发案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16万至50多万起;第二个阶段是刑事犯罪的快速增长阶段,从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从50多万起快速增长到300多万起;第三个阶段是高发案阶段,从2000年以来,每年全国刑事立案保持在400多万起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青少年犯罪率统计图
一、青少年犯罪的量刑年龄是多大?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

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关于对条款规定的理解,我认为在这款中,刑法规定了处在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仅对8种严重犯罪负刑事责任。

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还要注意:
(1)、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

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

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被胁迫、诱骗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情节一般的,可以免除处罚或者不认为是犯罪。

(3)、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物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财物,数额刚达到或者略过“数额巨大”标准,而其他情节轻微,又系初犯或者偶犯的;盗窃近亲属的财物,其亲属不要求对被告人定罪处罚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