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形象塑造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中,翠翠这个人物形象更是引人注目。

她既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个鲜明的个体。

本文将从她的外貌、性格以及成长经历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

首先,从外貌上看,翠翠是一个美丽而又娇小的女孩。

她拥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玲珑的身材,十分讨人喜欢。

她的外貌特点与大自然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使得她更加与众不同。

在小说的描写中,翠翠时常穿着朴素而整洁的服装,这进一步凸显了她的清纯和纯洁。

她的外貌让读者对她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和喜爱之情。

其次,翠翠的性格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是一个善良、聪明、乖巧的女孩。

她对待他人总是充满着温暖和关怀。

无论是对待她的父亲还是对待村民们,她都尽力去帮助和照顾他们。

在与久里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她展现出她的勇敢和坚韧。

尽管她和久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展成恋爱关系,但她对久里的关心和体贴却使得她在久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翠翠的性格给人一种温暖、舒心的感觉,也使得读者对她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最后,翠翠的成长经历是塑造她人物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乡村边陲的山区。

这个特殊的环境给予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

与村里其他女孩不同,翠翠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愿意仅仅过着平凡的日子。

她不畏惧困难,她的内心勇敢地向前迈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通过对翠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坚强、乐观且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

她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的善良使得她成功地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她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女性形象。

总的来说,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在《边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的外貌、性格和成长经历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勇敢、美丽、聪明的女孩形象。

通过她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成长和坚持,她在小说中的形象也有助于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方向。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为此小编在此对《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欢迎大家阅读!《边城》里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一、翠翠形象产生的背景翠翠的形象是由“绒线铺里的小女孩”、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合成”的。

翠翠的形象绝不是简单的合成,而是作者经过项链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个小姑娘名叫小翠是沈从文同伴赵开明的女儿一双发光乌黑的眼珠,一条直直的鼻子,一张小口,眼前这个“小翠”使沈从文想起十七年前与好友赵开明走进绒线铺里看中的“小翠”一模一样,似乎把作者带到了十七年前,于是深深地感慨到: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

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

河中心一只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

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

在理事面前,谁人不敢惆怅?《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似乎已和泸溪县城绒线铺里新一代“小翠”融成一体。

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无华、勤劳、乐于助人是翠翠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夫人张兆和使翠翠的灵魂得到升华,达到了与作者思想的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张兆和是沈从文在中国公学讲学时所教的一个女学生。

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在学生中是公认的校花。

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

“黑凤”的身影从此费尽了沈从文大脑的屏幕,而且愈来愈鲜明,愈来愈深入,再也无从抹去,最终成为作者的终生伴侣。

所以翠翠形象是集“绒线铺里的小女孩”的天真骄傲,青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的朴实善良、“身边新妇”(即夫人张兆和)的眉毛与沉静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复杂合体。

二、翠翠的出身背景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其父母纯洁爱情的结晶。

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目录摘要 (VI)引言 (VII)一、《边城》的“湘西世界” (8)(一)生活状态与人文 (8)(二)爱情 (8)(三)人物 (9)(四)自然 (10)二、《边城》的人物分析 (11)(一)翠翠 (11)1、纯情少女 (11)2、正直朴素的自然儿女 (12)(二)翠翠与湘西的人景交融 (12)(三)翠翠原始淳朴的生命形态 (13)1、原始的生活方式 (13)2、纯真热烈的爱情 (13)3、单纯又复杂的人性特点 (14)三、总结 (14)《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般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善良、美好、单纯又坚毅。

翠翠是边城长大的翠翠,湘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她。

因此,笔者从湘西入手试图详细深入的解读翠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翠翠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中展现了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形态与原始淳朴的人性,尤其是主人公翠翠完美诠释了作者所有作品追求和歌颂的人性美,他自己也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单纯美好的爱情,兄弟间和谐身后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悲剧而浪漫的结局也表达了他们命运不能自己掌握的悲悯。

本文主要通过湘西的成体环境,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一、《边城》的“湘西世界”(一)生活状态与人文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说过“在更多的时间里,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

湘西历史上发生的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所形成的合力,规定着湘西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基本走向。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状态,这里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这些时代延续的规矩,已经成了山民们约定俗称的习惯。

”湘西世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外界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有了摆渡为生的翠翠祖孙,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宗法习惯还保留着过去的原始风貌,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和对比,这样一个世界的构建背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是作者重造民族的愿望,人性是构建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

《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有人说,《边城》是一曲哀歌,不仅仅是人物最后的结局和命运,但同时《边城》是寂静与孤独交织的美丽之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翠翠是一个“美”女!这种“美”,有别于中国传统审美习俗中的“肤如凝脂,腮如新荔”,翠翠的肤色是“黑黑的”,是健康的;翠翠的眼睛也有别于《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顾盼生辉,而是“清明如水晶”,是纯净的。

疏朗几笔的肖像描写,你的眼前仿佛立着这样一个美女:璞玉浑金、玲珑剔透、健康明丽,你由衷地赞叹:真美啊!然而,这种“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请看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如山头黄麂一样”,前一个比喻,意在突出翠翠的天真活泼,后一处比喻意在彰显翠翠的善良纯真。

仔细思考,作者为什么青睐于动物作比?读到“小兽物”三个字,你可曾联想起中国古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当然,不仅仅如此,还因为“小兽物”“山头黄麂”喻示着原始的,未经开化的朴质,因为这里是湘西边境,是茶峒古城,古风犹存。

当然,翠翠的纯净自然、健康明丽,最根本的成因还在于作者两次强调的“长养”,因为自然的养护,才有了翠翠的健康成长。

翠翠生活的世界是简单的,是纯粹的,她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呢?“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这一句和前面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相映成趣,是一个单纯自然的人在面对外部陌生的世界时本能的反应:犹疑、谨慎、提防,这是人之本初的自然属性。

翠翠的母亲是湘西苗族,翠翠的父亲是汉族屯戍士兵,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此交锋融合,“各人应有一份哀乐”,然而,“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边城》题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力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乎于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神形象,在她身上,折射着湘西淳朴的人性美、自然美,也凝聚着作者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温爱之情和其生存方式的深沉思考。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浅析边城中翠翠的形象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边境农村为背景,描写了翠翠这个女性形象。

翠翠是一个勇敢、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翠翠勇敢坚强。

小说中,翠翠年幼失去父母,被大山收养,她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努力生活,并坚持自己的梦想。

她勇敢的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幸,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翠翠在和辛辰相遇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为了爱情,不惧艰难困苦,勇敢地与辛辰一起去当兵,面对战争与边境的危险。

她的勇敢、坚强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激励和鼓舞。

翠翠独立自主。

翠翠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和追求。

她不愿意被束缚和控制,她渴望自由和独立。

即使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翠翠也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她不愿接受传统的封建思想束缚,对待爱情有着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她的独立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翠翠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

翠翠虽然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却拥有着聪明智慧的头脑。

她善于观察,能够洞察人心,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到生活的出路。

她和辛辰一起在边境生活时,帮助他们度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

她还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

她的聪明智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翠翠是一个勇敢、坚强、独立、聪明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展现出了一种女性的力量和智慧,给予了读者很多启示和思考。

通过她的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女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也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也可以在困境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翠翠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强大和独立,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正能量。

《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

《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

《边城》人物分析之翠翠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翠翠———孤独的守望者父母双亲的早亡,使得翠翠从小跟着爷爷生活在偏僻的渡口,像今天的独生子女,同时也像极了今天的留守儿童。

由此可见,她也注定会有一个孤独的童年。

“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着她”,翠翠童年的时光尽管没有玩伴,不过好在还有自然的养育和教养。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与山水为邻,以动物为伴。

整日嬉戏于青山绿水之间,使得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一般,天真无邪,没有心计,”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也许只有在湘西那个有些偏僻,甚至与外界有点隔绝的地方,才会在中原大地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养育出那样一个可爱天真的人儿。

她像一个大自然的女儿似的生长着,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可怕的名称——“狼孩”,不过幸好,她还有一个同样善良淳朴的爷爷陪伴在她身边,与她聊天,哄她开心。

全书翠翠说的话共有86句,但74句都是对爷爷说的,可见爷爷在其生活中的地位。

在翠翠的童年时际,爷爷可以为讲故事,教她唱山歌,逗她解闷。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些什么,会红脸了”。

一个细腻的小女生的感情世界,一个糟老头又能知道多少呢“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翠翠开始喜欢看满脸扑粉的新嫁娘了,喜欢讲新嫁娘的故事了,甚至喜欢戴着野花儿扮新嫁娘了!她开始有些了解什么是孤独了,甚至“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她开始喜欢听人唱歌了,甚至把那茶峒人的歌声里的那“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翠翠开始有心事了!她要是有一个妈妈该有多好啊!可现实终究有些残酷的,翠翠生下来就没妈妈了,更糟的是,她连一个闺蜜都没有。

只好一个人面对那渴求的爱情而却步了。

那些故意装成有别的事的走来走去的人在仔仔细细地观察着她,毕竟要做顺顺家的媳妇了。

对沈从文《边城》中女主角翠翠的形象分析

对沈从文《边城》中女主角翠翠的形象分析

对沈从文小说《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形象的分析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正是这种淳朴的乡土风情以及湘西人的朴素造就了善良、单纯的翠翠。

翠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正是由于命运的作弄造就了翠翠、天保和傩送的凄惨结局。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

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

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翠翠作为《边城》小说的主要人物唯一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塑造的。

这个倾注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寄托了沈从文人生的理想和人生的悲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说《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翠翠是不幸的,从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翠翠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疼她、爱她、娇她、惯她的爷爷。

“女孩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她的父亲------茶峒军人既不愿违背军人的职责,又不愿毁去做军人的选择,“一同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阻拦”,她的母亲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水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样,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乘鹤而去,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翠翠在祖父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的居然长大成人。

可以说,翠翠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同时,翠翠又是大自然的女儿,“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随祖父渐渐长大,她同祖父、黄狗一起守着渡船,过着无为而又平静的生活。

在风和日丽无人过渡时,翠翠便同祖父一起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以前的战争故事;或把小竹做成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

在有人过渡时,翠翠总是争着下船,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流刷在行,从不误事。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

翠翠的生活就像是那小溪的流水,一直向前,没有大风大浪,没有太多的波澜。

但翠翠的内心是无忧无虑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仿佛这种平静的生活将永远继续下去。

慢慢的翠翠长大了,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了。

于是,在过渡新娘子花轿的时候,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站在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VI)引言 (VII)一、《边城》的“湘西世界” (8)(一)生活状态与人文 (8)(二)爱情 (8)(三)人物 (9)(四)自然 (10)二、《边城》的人物分析 (11)(一)翠翠 (11)1、纯情少女 (11)2、正直朴素的自然儿女 (12)(二)翠翠与湘西的人景交融 (12)(三)翠翠原始淳朴的生命形态 (13)1、原始的生活方式 (13)2、纯真热烈的爱情 (13)3、单纯又复杂的人性特点 (14)三、总结 (14)《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般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她善良、美好、单纯又坚毅。

翠翠是边城长大的翠翠,湘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她。

因此,笔者从湘西入手试图详细深入的解读翠翠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化性。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湘西翠翠沈从文的《边城》是田园牧歌类小说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中展现了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形态与原始淳朴的人性,尤其是主人公翠翠完美诠释了作者所有作品追求和歌颂的人性美,他自己也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以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单纯美好的爱情,兄弟间和谐身后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真诚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悲剧而浪漫的结局也表达了他们命运不能自己掌握的悲悯。

本文主要通过湘西的成体环境,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翠翠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一、《边城》的“湘西世界”(一)生活状态与人文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说过“在更多的时间里,湘西只是戏剧舞台外的看客。

湘西历史上发生的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所形成的合力,规定着湘西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架和基本走向。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封闭与半封闭状态,这里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

”“这些时代延续的规矩,已经成了山民们约定俗称的习惯。

”湘西世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与外界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交通不便有了摆渡为生的翠翠祖孙,这里的生活方式和宗法习惯还保留着过去的原始风貌,这种格格不入的冲突和对比,这样一个世界的构建背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是作者重造民族的愿望,人性是构建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二)爱情翠翠和船总两个儿子(哥哥天保、弟弟摊送)之前的情感纠葛是整部小说的主线。

天保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性情也与他父亲很像。

他个性豪爽、正直豁达。

他爱上翠翠,他觉得既然要同翠翠在一块就必须连同接管渡口,他想着“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人的手划渡船了。

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那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既有担当,作为船总的大儿子还很有些灵活地头脑,他默默的规划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却没有想着得到他心目中伴侣的认可。

当他知道自己和弟弟爱上同一个女孩,自己又先走了车路,就让弟弟先去唱歌,他明知弟弟歌唱的好,自己比不过,就大度的成全弟弟,想出去看看,忘却这里的一切,却没想到出了意外。

所以他的意外是因为亲情和爱情。

傩送是船总顺顺的二儿子,与翠翠相爱。

他是一个不爱说话、英俊强壮的小伙子,还有着美丽的歌喉,被当地人称为小“岳云”,他很有些叛逆精神,热爱自由。

一看就是那种聪明又出众的男人,翠翠这样的少女自然是很容易爱上这样风一样自由的男子的。

他与翠翠相互喜爱的,但同时也是不明确的,翠翠的心事可能只有翠翠和“我们”(读者)知道。

后来是因为哥哥的意外,让他选择逃离这里,说明他是非常重视与哥哥的手足情谊的,也显示出他其实缺乏勇气和担当,他和翠翠的爱情是朦胧美好的,同时不可否认这份感情的脆弱性。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他以这样的方式作为他们的结局,也反映了这个原始淳朴的世界里封建观念是多么根深蒂固,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年轻人受它的迫害无力反抗。

当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偶遇了摊送,还对他起了小小的误会,第一次为了不关乎祖父的事情,沉默了一个晚上。

小小少年(翠翠)从此有了心事,有了发恼。

少年的爱恋是如此简单如此自然,翠翠心心念念的弟弟摊送,却等来了哥哥天保提亲的队伍。

面对这些翠翠是无力的,她和摊送的爱情是朦胧的,是遥远的想念,是对岸飘渺的歌声。

研究者都认为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种以汉族人的爱情观来看待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苗人的爱情是走婚和对歌的形式,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地久天长。

翠翠对爱情是羞涩的、默默的、被动的。

摊送也是这样,他也沿袭了苗人对歌的求爱风俗,却也在面临选择时犹豫,也许这就是湘西独特的风俗。

而哥哥天保则不同,他选择“提亲”这一汉人的求婚方式,也许就是因为观念的不同,他不是翠翠心中的人。

(三)人物翠翠是在湘西中人物的典型代表,在情爱内容之外,表现的是湘西人纯粹、善良真诚憨厚的性情。

塑造人物,是最直接的表现其人性主题的方式。

这个世界里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如主人公翠翠、三三这类单纯善良的人,作者在他们身上灌注了这里健康、善良、优美的美好品质,他们也是湘西世界人性中最核心的部分;另一类是普通的湘西人民,虽然不及翠翠他们单纯善良,但自然的养育也给了他们率真、热情、淳朴的性情。

还有一类就是仍然处于愚昧落后状态的人们,他们生活在麻木单调的生活,也逼迫他们的后代重复这种生活。

老船夫几十年如一日守在外孙女和渡口旁,是一个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他身上有湘西人民所有美好的性情,憨厚热情、正直忠诚、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对孙女更是呵护备至,慈爱仁义,甚至很温柔。

翠翠的父母相恋,翠翠的母亲未婚有了翠翠他都不曾责备。

他恪守本分,为了让过渡的人早些回家,他总是在船上忙活不停,不肯歇一歇也不让孙女帮忙。

他从不收客人给的零钱,总是追出老远去把钱塞回去,要不就拿钱托到茶峒里买茶叶和草烟,给过往的人喝。

老人对孙女的爱护更是令人动容,生活上尽力照顾她,精神上还总是关怀她,连她的爱情也总是替她担忧,走马路怕她委屈,走车路又怕不靠谱,祖孙间最纯粹的亲情实在令人感动。

爷爷作为翠翠的抚养人,充当了翠翠父母的角色,他的淳朴善良,重义轻利深深的影响着翠翠。

爷爷是十分疼爱翠翠的,可爷爷毕竟不是妈妈,老人无法体会到翠翠的少女之心。

翠翠的心事从不曾与人说,爷爷不知道,天保不知道,就连摊送也未必知道。

翠翠与摊送与其说相爱,不如说相互爱慕,他们的爱情像湘西的河水静静的流淌,却有雾气笼罩着。

爱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没有结果的爱情无所谓悲剧,青年的爱情像一首朦胧的田园牧歌。

把天保的意外离世归罪于爱情这种想当然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那只是件令人遗憾的意外。

可摊送并不这么认为,他将天保的意外归咎于爷爷,对翠翠也很冷漠,间接造成了爷爷积郁成疾在风雨夜离世了。

翠翠的父母,在文中笔墨很少,但一个人总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翠翠是湘西山的女儿、水的女儿,她更是她父母的女儿。

《边城》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稀知道翠翠的父亲是个驻地军人,想和爱人在一起又不愿意做逃兵,他选择了服毒自尽。

殊不知自杀是最大的逃避,在西方圣经中,自杀的人永远不会被原谅,不能上天堂。

我想翠翠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父亲遇到问题逃避的性格。

她的母亲是善良的,舍不得肚子里的孩子而选择隐忍,最后在生下翠翠后殉情。

可见蒲柳韧如丝,沈从文笔下的女性柔弱却也坚韧,翠翠的母亲如此,翠翠也如此,有着值得称颂的美好品格。

(四)自然自然影响这人物,钟灵毓秀的湘西赋予了翠翠天真纯良的心性。

自然养育了翠翠,也教育了翠翠。

作者在所有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与人高度契合的状态,写自然之景,也是在写人。

例如:“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山城、小溪、白塔、人家,多么美的景致描写,从景色写到人家,浑然一体,表现了自然与人的高度契合。

还有就是用文字描绘这里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和淳朴健康的生活状态。

这些内容使湘西世界变得有血有肉,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这些方法在《边城》中都有集中的体现和出色的描写。

翠翠像湘西的山水一样自然、幽静、美丽,也像自然一样的默默,娇羞。

《边城》描绘了湘西世界健康、淳朴的人性特点。

这里的山青水也绿,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憨厚热情,这里的商人乐善好施,侠义心肠,甚至这里的妓女遇见熟客都可以不理会价钱。

二、《边城》的人物分析(一)翠翠1、纯情少女翠翠是一个灵气健康的少女,“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i。

她在爷爷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在风日里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而翠翠的身世又令人心疼,母亲为了爱情离开了他和老父亲,从生下来只有老祖父像珍宝一样呵护、照顾她长大。

哪个少女不怀春,翠翠对爱情是有朦胧的向往,大自然给了她最纯净的灵魂。

他和二老的爱情从年幼的朦胧到歌声里的心意相通,最终二老离开,爷爷去世,她仍然痴心的等待,“他也许明天回来,也许再也不会来了...”翠翠的爱情悲剧令人唏嘘,虽然没有明确肯定摊送最后的态度,但天保死后,摊送的对翠翠已经什么冷淡,这可以看出,摊送不是一个勇敢坚强的男人,在他和翠翠的感情上是缺乏责任和担当的。

翠翠对待感情也是有责任的,她并没有把真实的情感告诉别人,无论是天保还是摊送,如果翠翠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情感,直面三个人的感情纠葛,也许就能改变天保和摊送兄弟阋墙的危机,天保也就不用远走他乡。

就在爷爷为她操劳婚事的过程中,翠翠甚至不曾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爷爷,这种做法导致爷爷心力交瘁,使摊送误会爷爷。

对于爷爷最后的死,翠翠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

翠翠的形象是湘西世界的理想化身,她美丽、善良、纯粹、温柔,坚贞而执着,映照着湘西世界宁静致远的生活形态。

在爷爷死后,翠翠表现出了坚强的一面,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之后,这个少女成长了,她勇敢的担负起了爷爷的渡船,默默等待爱人的归来。

2、正直朴素的自然儿女于湘西,有着朴素自然之美。

是大自然最骄傲的儿女,她有“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有一个健壮的躯体,“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ii。

翠是青山绿水养出来的女儿,没有一点杂质、邪念。

酉水、小船见证了她那少女的美好岁月,虎耳草、白塔承载了他懵懂的爱情。

(二)翠翠与湘西的人景交融湘西世界的构成有两部分,即人性美与自然美,所以说作者作品中对自然美的构建也是占有很大比例的,而自然美又与人物描写密不可分,自然美与人性美水乳交融,交相辉映。

没有人物的风景是孤独的,没有自然的社会是寂寞的,没有环境为依托的人物形象是孤立的。

作者笔下的翠翠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描写自然来凸显人性美也是沈从文小说的独特手段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