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作业设计20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五篇】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介绍朗诵,其余学生评论。

三认识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说明,借助工具书,疏导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沟通问题及解答。

3、学生谈谈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修业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和境界,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形。

出示问题,小组商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探望的角度有如何的不一样?——商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眺望增补背景知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来延长到淄博市南,长约200 公里。

问 1 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安在语气上有什么不一样 ?加夫则诧异、赞叹之情更明亮,也更激烈。

问 2 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 ?诗人是如何写的 ?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开生面的写出自己的领会,以距离之远来衬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可否经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归纳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 ?神或秀,高。

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奇特艳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睁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未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感情1、问年青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览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悲观颓丧情绪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诗人热忱赞叹了泰山的奇特艳丽,表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特别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登攀巅峰俯视全部的壮心随和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激情壮志。

你还可以联系到境界同样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敢于进步,踊跃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

六感觉诗人高明的写作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杜甫诗》教学设计《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目标聚焦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一)、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二)、强调朗读。

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三)、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教案(合集12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三⾸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教案1 【学情分析】 这⾸诗是⾼⼀学⽣即将学习的⼀篇课⽂,他们刚从初中升⼊⾼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法。

⾼⼀学⽣注意⼒具有⼀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定的独⽴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这些特点,让学⽣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法。

⼀、教学⽬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论世的赏析⽅法。

2、分析⽂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法、⾳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般⽅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以分析诗句为突破⼝,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把握这⾸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具 课件。

五、教学⽅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以⽔急、风⼤、多猿著称。

《登⾼》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军阀⼜乘隙⽽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展筹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的《诗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1、能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根底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展再创造。

2、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更多更好的。

对诗歌的吟咏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对诗歌的再创造。

1、安排三课时。

2、方法:朗读法、研讨法。

第一课时学习《》一、导入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杜甫的《望岳》诗有三首,分咏东岳、南岳和西岳。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二、整体感知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2、字词译释:⑴钟:聚。

⑵会当:唐人口语,一定要⑶凌:登,乘。

(又如:壮志凌云)三、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两句。

⑴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拟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那么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⑵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⑶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2、造化两句。

⑴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⑵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诗三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收拾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1、指导朗读教学,加强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合适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事故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吟诵把握诗歌内容。

2、教师点拨引导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引导学生想象联想。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悲凉的景物融合了诗人心头的悲凉。
B.诗中"萧萧下"绘落叶之声,"滚滚来"状江浪之势,正衬托诗人宽阔的胸怀。
C.诗中"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呼应,这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本诗是一首七律,中间有两联对偶,韵律和谐每句都是四个节拍,如"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诗三首”作业设计
学习阶段
高二
教材类型
人教版
作业
类型
书面作业
作业
类别
课后作业
作业
目标
1.归纳、整理艺术手法或表达技巧
2.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
学情
分析
学生对种类繁多的表达技巧不理解,常常张冠李戴,答非所问。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B.本诗第一二句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
C.有人认为本诗第三四句"无边""不尽"两词多余,其实正是有了这两个词,诗的意境才显得更为广阔深远,气象万千。
D.诗的最后两句,写外界环境带给作者的艰难苦恨和自身随着年龄增长而白了的头发,使得自己连喝酒的兴致都没有了。
课外延伸
暮归
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鞞①。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鞞:军鼓。
5.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
6.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评价方法: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相互结合
作业设计思考:
1.有助于学生理清复杂的术语,真正理解必要的术语,并且把术语和文章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从而答题规范、清晰。
2.有助于学生转化对语文的被动态度,积极主动去研究、质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