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读后感

合集下载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 读罢《左传》,关于“礼”和“德”的论述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礼”与“德”应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为形式,德为内涵。

《周郑交质》记叙了周、郑通过交换人质以求和解的史实。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交换人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最后结局仍为周、郑交恶。

“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周、郑本为中央政府和地方诸侯的关系,现在竟开始交换人质,这是不合礼法的,从中便可看出两国之间的不信任。

礼尚往来,是国家之间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础,也是以“德”相交的基本要求。

两国之间的关系没有“德”作为支撑,和平是不会长久的。

而“德”的载体便是礼尚往来了。

然而做到守“礼”就足够了吗?《宫之奇谏假道》一篇,面对晋侯提出借道伐虢国的要求,宫之奇看穿其中的阴谋,进谏虞侯并指出其阴谋。

然而虞侯却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他认为他遵守礼法上供,就能高枕无忧。

然而宫之奇明确指出:“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

”虞侯不听,终于导致国家灭亡的惨剧。

虞国国君仅仅注重形式,而不修明政务,国家衰败还不审时度势,实在令人可笑可叹。

国家的覆灭虽为外因所致,但深究下去,仍是由于虞侯没有处理好礼与德的辩证关系。

那么真正的经纬之道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郑庄公戒饬守臣》中的郑庄公做得就很好。

征服许国是否合礼我们暂且不论,征服许国后,他并没有贪图许国的土地与财物,而是命人暂时治理许国,安抚民众,最后再将国家归还许国人统治,“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郑庄公“礼”“德”并重,以礼作为行为规范,并不忘记其内核为德,为今世后世发展都带来了好处。

鉴古观今,古人的教训与经验告诉我们“礼”与“德”的关系,推及今日,我们都应该懂“礼”有“德左传读书心得体会2 漫游在《左传》的世界里,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连的人是“卜”与“巫”。

即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事件和
政治变革。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
云变幻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在《左传》中,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致和生动。

通过阅读,我仿佛置身于春秋时期的鲁国,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
是如何为权力争斗,为国家的命运奋斗的。

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
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和反思。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人物,他们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到底。

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
令人悲哀的情节,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丑恶。

这些都让我深
刻反思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残酷,以及历史的无常和变幻。

通过阅读《左传》,我不仅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也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也深刻
体会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警示,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珍惜和
平与稳定的生活。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是一次深刻的历史与人性的思考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
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段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激烈斗争。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忠臣、奸佞、贤良、愚昧等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使
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书中也反映
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这让我深
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阅读《左传》,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政治智慧和处世之道
的知识。

书中的一些智慧格言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如书中提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等等,这些
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言论,让我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阅读《左传》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
的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态度和处世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明智和睿智。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体会到
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左传》中,鲁国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各种权力争斗、勾心斗角层出不穷。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
德观念,以及他们对权力和利益的追逐。

这些都让我对古代社会的
政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左传》,我也了解到了春秋时期的鲁国是一个充满变革
和挑战的时代,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也面临着强大的敌对势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鲁国的君臣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进行了不懈
的奋斗,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他们的私心和野心。

这种复杂的社会现
象让我对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左传》,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
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史书让我对古代社会的
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

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

但他的话足以训诫。

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

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

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

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通过阅读《左传》,我深刻感受到
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兴衰的历史氛围,也对古代中国的道
德观念和政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左传》中,我看到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比如
鲁国的国君、大夫、士人等。

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各自的智
慧和勇气,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通过这些人物
形象,我对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另外,通过《左传》我也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是多么
的激烈和残酷。

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霸权,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不惜
流血牺牲。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稳定对
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左传》,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
刻的了解,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道德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部古代史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也让我对当今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范文
《左传》读后感。

《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珍贵文献。

读完《左传》,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和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

通过阅读《左传》,我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时期,
诸侯国之间争霸不断,国内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变革频繁。

《左传》中所记载的一系列事件和人物,让我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同时,《左传》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书中
所记载的众多政治事件和人物形象,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也让我对当时的政治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们或忠诚、或奸诈、或仁慈、或残忍,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读完《左传》,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
对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历史巨著。

通过阅读《左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传读后感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

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

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

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

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

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

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

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

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

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

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

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

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

文革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

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

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

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

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

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

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

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

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

当人
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