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3、手术前讨论制度4、病历书写制度5、三级医师查房制度6、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7、会诊制度8、9、病例讨论制度(包括疑难、死亡病例)10、查对制度11、新医疗、新技术立项制度(技术准入制度)12、手术分级制度13、分级护理制度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机构13项核心制度内容1、门、急诊首诊负责制度1、门诊首诊负责制(1)患者就诊时,第一位接待患者的科室和医师即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2)对非本专业范畴疾病的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生均不得拒诊.(3)首诊医师在接诊非本专业病员后,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4)对于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
2、急诊首诊负责制(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分诊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2)对于非本专业的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首先实施生命抢救,同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医师。
在接诊医师到达后,首诊医师应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
当接诊医生接手抢救工作后,首诊医生方能离开。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要两科或更多科协作抢救,首诊医师也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同时向医务部或院总值班报告,请求召集相关科室人员共同完成抢救。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为抢救指挥.2、危重病人抢救制度1、因各种原因或疾病导致病人生命体征出现严重病态,威胁病人生命或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意外和并发症威胁病人生命安全的被视为危重病人。
2、危重病人就诊实行首诊负责。
首诊医师和接诊的科室必须负责病人的急救和生命体征的维持,直至落实好相关科室和医师进行诊疗为止。
3、对于患多科疾病或边缘病的危重病人,参与抢救中最高年资的医师即任的急救小组组长,负责指挥现场救治。
4、重危病人抢救必须听从急救小组负责人或主管医师指挥,迅速将病人转入急救室和ICU进行救治。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修改〕4、会诊制度〔更新〕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治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选择原有的〕9、分级护理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差不多规范与治理制度12、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13、临床用血制度〔更新〕首诊医师负责制〔一〕、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护人员不得推诿,做到〝谁首诊,谁负责〞。
〔二〕、首诊大夫应认真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认真地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三〕、首诊大夫经认真检查发觉该患者疾病不属本科范畴,由该大夫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提出处理意见,做好病历记录转相关科室诊治。
〔四〕、首诊大夫经认真检查发觉该患者的病情属多科情形兼有,或病情较为复杂需其他科室会诊时,由首诊大夫或科主任及时组织会诊工作,确定治疗方案及主管科室。
〔五〕、对急、危、重或疑难的病例,应赶忙请上级大夫会诊或请相关科室急会诊,对不宜搬动或危重的患者,应就地组织抢救并报告科主任,待病情稳固后再护送入病房。
对需要赶忙施行手术的患者应及时施行手术。
首诊大夫应向病房主管大夫或手术大夫直截了当交班。
如需转科,由首诊大夫与转入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患者工作。
〔六〕、如遇重大抢救的病例,应赶忙报告上级大夫、科主任和院领导。
凡涉及司法、纠纷的病人,在积极抢救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七〕、对需要转院的病例,需经科主任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清晰,待病情稳固后与同意医院联系,取得对方同意才能转院。
专门情形上报医务部。
〔八〕、如发觉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造成不良后果者及导致对传染病误诊、漏诊者,要追究首诊大夫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查房一样每周一次以上,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二次以上。
重点解决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治疗,决定重大手术及专门检查治疗,抽查新入院或一般病人的诊断治疗打算,抽查病历质量,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医疗机构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首诊负责制1、首先接诊病人旳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初次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2、对所有急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对人应病认真组织就地急救,不得推诿,刁难病人。
3、要以高度旳责任心和同情心接诊病人,检查认真,解答问题耐心。
对患多种疾病旳急诊病人,初次接诊医师应根据本次就诊旳重要疾病进行分诊,首诊医师认为不属本科病人时,应建立病历,做好有关检查和必要旳处理后再请有关科室会诊。
4、边缘或跨科疾病,同步会诊医师未做处理时,应由首诊医师处理,不得推诿病人,收住院有问题时,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出面处理。
5、若确属他科状况应请有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订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6、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历记录和有关检查并予以积极处理,开原则处方,严禁大处方及人情方、人情假、人情证明。
三级医生查房制度医疗查房是医院医生工作旳关键内容及应尽职责。
医疗查房必须实行三级医师负责查房制,任何科室及医生不得随意变化。
一、查房级别和类型(一)巡视性查房1、住院医师每天对所管病人进行例行旳晨间、午后查房各一次。
2、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每日上午应对疑难及重症病例进行行查房一次。
(二)医疗组查房1、上级医师查房时,应有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及有关旳下级医师参与。
2、主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两次。
3、副主任医师对分管医疗组病人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4、主任医师对全科或所分管旳医疗组旳疑难病例每周至少查房一次。
(三)全科查房1、疑难重症查房:科主任或主任医师组织全科疑难危重症查房每周至少一次。
2、医护质量查房(科主任查房):每周由科主任组织一次质量查房。
3、全科查房,规定在查房前l-2天提出拟查病例,并做好准备;所有下级医师、护土长参与。
二、查房内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处理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患者旳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病案、医嘱、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断护理旳意见,进行必要旳教学工作。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整理版)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现将各项制度要点整理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对所接诊的病人负责,不得推诿或拒绝病人.2、首诊医师除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己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待明确诊断后,负责转有关科室治疗。
3、首诊医师开具的各种检查单,当班不能出结果者,应交给下班医师或与病人约定时间处理.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6、对己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科者,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负责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3次,查房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查病人.3、查房前医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4、经治医师应将各次查房内容作认真科学的记录,以便记录完整,反映出病程的转归,治疗疗效等动态变化。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项措施和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质量评估等。
3. 医疗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执业注册、培训和考核。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维修和使用规范等。
5. 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配送、存储和使用规范等。
6. 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质控和护理文化建设等。
7. 医患沟通制度:包括医患双方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以及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等。
8. 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包括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等。
9.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包括患者信息的保密和合理使用,以及电子病历的建立和使用规范等。
10.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制度:包括医学伦理的培训和宣传,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等。
11.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包括患者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投诉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12. 医疗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质量认证、评审和评价等。
13. 医疗安全教育和宣传制度:包括医患双方对医疗安全的教育和宣传活动。
这些核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有效提高医疗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也能够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紧要保障,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是指保障医疗安全的13项制度,这些制度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必需遵守的基本规范。
下面,我将认真介绍这13项制度。
一、责任制。
订立医疗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医疗安全纳入全院管理体系,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带着责任和使命感认真对待医疗安全工作。
二、制度化建设。
全院全部的医疗安全措施应建立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医疗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制度等管理体系。
三、安全教育。
医务人员应适时接受医疗安全学问培训,提高医疗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等本领,强化医疗安全教育。
四、沟通与合作。
加强医疗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协调各医疗科室围绕医疗安全开展合作,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关注和管理,适时发觉安全隐患。
五、医用耗材管理。
全面推行RFID技术,对医用耗材进出、使用和回收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耗材的全程安全。
六、安全事件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适时快速处置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七、患者权益保障。
尽可能地保护患者隐私权、知情权、自由选择权、公开知情权等权益,为患者供给全面安全的医疗服务。
八、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应依照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开展工作,进行质量监控、评估和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九、环境管理。
医院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医护环境清洁、舒适、安全,消防设备完备,从而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
十、职业健康防护。
医务人员应带着职业健康防护意识来开展工作,对医疗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强化个人的职业保护。
十一、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信息的管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防止医疗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十二、规范医疗行为。
医务人员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和行业惯例规范行为,不被非法诱导违反专业操守和行业规范。
十三、健康管理。
医院应依据患者、医务人员等生活习惯和健康情形,建立健康管理制度,激励医务人员加强体育磨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养。
卫生部十三项核心制度修改版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五、会诊制度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查对制度十、分级护理制度十一、医生交接班制度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十三、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十四、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不得推诿,延误病情。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总值班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经科主任同意,同时上报医务科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四)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五)首诊医师和下一班医师交接班时,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生病求医治疗的地方,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和管理流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德医风制度医德医风制度是医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端正医风,严守医德,恪守职业操守,做到真心为患者服务。
二、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障,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技操作规范、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行为合理、规范、安全。
三、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维护制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等,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存储、分发、使用和报废等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环节。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指导,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七、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医院员工的管理规范,包括人事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医院财务运作的规范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费用控制、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的正常。
九、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十、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推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