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空间站精讲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造演讲稿

中国空间站基本构造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自主研发建设的大型空间设施,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向深空探索迈出的重要一步。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
中国空间站由核心舱、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组成。
其中,核心舱是空间站的主体,提供航天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实验舱是科学实验的主要场所,为航天员提供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平台;天和核心舱则是空间站的主要运输舱,负责运送航天员和货物到空间站,同时也是空间站的主要动力和能源来源。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具有多项重要技术特点。
首先,中国空间站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灵活组合,实现空间站的功能扩展和更新升级。
其次,中国空间站具有自主对接和充电能力,可以与各种类型的航天器进行对接,并为它们提供电力支持。
此外,中国空间站还具有长期驻留能力,可以持续运行多年,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提供稳定的环境。
这些技术特点使中国空间站成为了一个功能完备、性能优越的空间设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最后,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实力。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在空间技术、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成就,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实力。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不仅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造体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实力,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成就,也是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空间站的航行原理

空间站的航行原理
空间站的航行原理主要依赖于以下两个关键因素:
1. 地球的引力:空间站绕地球轨道飞行,利用地球的引力来维持其在轨道上运动。
地球的引力使空间站保持在离地球表面一定高度的轨道上。
2. 空间舱的推进系统:空间站通过搭载推进系统来调整其轨道和航向。
推进系统通常使用推进剂进行推进,如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的喷出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改变空间站的速度和方向。
空间站的航行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入轨:空间站首先要通过火箭发射进入太空。
火箭将空间站送入对应的轨道上,一般是绕地球轨道。
2. 轨道保持:一旦空间站进入轨道,它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其保持在一定高度的轨道上。
空间站会不断调整姿态和位置,以克服地球引力的影响,保持在预定轨道上。
3. 轨道调整:为了改变空间站的航向或轨道高度,空间站会使用推进系统,通过喷出推进剂的反作用力来改变速度和方向。
轨道调整可以用于避免太空碎片、与其他航天器交会对接以及执行科学实验等。
4. 轨道修正:由于地球引力、大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空间站的轨道会产生漂移。
为了修正轨道漂移,空间站会定期进行轨道修正操作,以保持在预定轨道上。
综上所述,空间站的航行原理主要依赖于地球引力和推进系统的配合,通过地球引力保持在轨道上运行,并通过推进系统调整航向、轨道高度和位置。
航天员太空授课内容

航天员太空授课内容一、引言航天员太空授课是指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视频直播和交互式实验,向地球上的学生传授知识。
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太空探索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航天员太空授课的内容和形式。
二、太空科学知识讲解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向学生讲解太空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行星和恒星的形成、太阳系的结构等。
航天员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向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奇观,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例如,航天员可以通过望远镜观察行星运动的轨迹,解释引力定律对行星运动的影响。
三、实验演示航天员可以在太空站上进行一些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和实验过程。
例如,航天员可以展示液体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行为,解释液体的表面张力和浮力原理。
航天员还可以进行一些生物实验,研究微重力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四、太空技术介绍航天员可以向学生介绍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航天员可以介绍航天器的构造和发射过程,让学生了解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工作原理。
航天员还可以介绍航天器的应用领域,如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天气预报卫星等,让学生了解太空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五、宇航员经验分享航天员可以分享他们在太空中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航天员可以讲述他们的培训经历、太空任务的准备和执行过程,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经历可以让学生了解航天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六、交互式问答航天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互式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航天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解释。
这种互动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总结航天员太空授课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通过太空探索和科学实验,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航天员可以讲解太空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演示、介绍太空技术、分享宇航员经验,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问答。
国旗下演讲《中国空间站——用梦想铸就太空中“最亮的星”》

国旗下演讲《中国空间站——用梦想铸就太空中“最亮的星”》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空间站——用梦想铸就太空中“最亮的星”》。
2021年是中国的航天大年,从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到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首次应用性飞行,并历时8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空间站计划建设。
上一周又有一条振奋人心的新闻。
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升空。
起飞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成功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完成五项“中国首次”,即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
他们将在轨驻留 3 个月,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尝试长期驻留。
预计在 9、10 月份,他们将搭乘返回舱回到地球。
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再度飞天。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迄今已有11名航天员、14人次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有人说“现在的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
”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加有幸能见证中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幕。
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历在目。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
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
关于空间站每个部位的详情解释

关于空间站每个部位的详情解释
空间站通常由对接舱、气闸舱、轨道舱、生活舱、服务舱、专用设备舱和太阳电池翼等部分组成。
1. 对接舱:一般有数个对接口,可同时停靠多艘载人飞船或其他飞行器,是空间站的“大门”。
2. 气闸舱:是航天员在轨道上出入空间站的通道,可以理解为空间站的“换气扇”。
3. 轨道舱:是宇航员在轨道上的主要工作场所,也是宇航员的“太空办公室”。
4. 生活舱:是供宇航员进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一般设有卧室、餐厅和卫生间等设施。
5. 服务舱:内一般装有推进系统、气源和电源等设备,为整个空间站提供服务和动力。
6. 专用设备舱:这部分是根据飞行任务而设置的,可以安装专用仪器,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构架,用以安装暴露于空间的探测雷达和天文望远镜等仪器设备。
7. 太阳电池翼:通常装在站体外侧,为站上各仪器设备提供电源,就像是“太阳能电池板”。
空间站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空间站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一、引言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站已经成为了人类在太空中进行长期科学实验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在空间站中,物理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科,它关乎着空间站的运行、实验和生活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对空间站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空间站物理学知识。
二、空间站物理学概述空间站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太空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科学,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等。
在空间站中,物理学知识的应用涉及到空间站的设计、工程和科学实验等各个方面。
三、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行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太空中实现各种物理学原理的应用。
首先,空间站的轨道运行需要遵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是由于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使得空间站绕着地球进行稳定的运行。
其次,空间站的航天器需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进和改变轨道。
此外,空间站在太空中需要解决特殊的物理问题,比如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空间站的影响,以及太空垃圾对空间站的威胁等。
四、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空间站中的微重力环境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课题。
在地面上,我们习惯于重力场下的运动和物质状态,但是一旦进入太空,我们就要面对微重力环境下的各种物理现象。
例如,在微重力环境下,液体和气体的流动、燃烧、传热等过程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此外,微重力环境还会对生物和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骨骼和肌肉的萎缩、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改变等。
因此,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物理现象对于空间站的生活和科学实验至关重要。
五、空间站的实验与应用空间站物理学的研究和实验也为开展一系列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空间站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太空环境下的一系列物理现象,比如光学现象、电磁场现象、热学现象等。
此外,空间站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应用研究,如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生活改善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数据和成果。
六、空间站的未来发展随着人类深空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将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空间站知识点总结

空间站知识点总结一、历史空间站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和美国在太空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59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和平号”,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在太空中建立了一个长期居住和科学研究的设施。
之后,美国也相继发射了“天空实验室”、“宇航员月球着陆器”等空间站项目。
1971年,苏联在轨道上建立了第一个持续运行的空间站——“礼炮”的轨道空间站。
美国随后也建立了“天空实验室”和“空间任务实验室”等持续运行的空间站项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逐渐成熟。
1986年,苏联发射了第一个多模块空间站“和平号”,这标志着空间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正式启动,成为继“和平号”、“天空实验室”之后人类建设的第三个持续运行的空间站。
二、结构空间站通常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
主要包括实验室模块、居住模块、能源模块、对接模块等。
实验室模块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居住模块用于提供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能源模块用于提供能源支持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对接模块用于连接各个模块和接受来自地面的补给飞船的对接。
空间站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太空环境的严酷条件,必须具有足够的耐热、抗辐射和密封性能,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和舱内设备的正常运行。
此外,空间站的模块化设计也使得它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的扩展和改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科学研究和生活需求。
三、功能空间站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研究:空间站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验平台,可以在微重力、高真空和强辐射等特殊环境下进行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实验和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宇宙和地球,促进科技的创新和进步。
2. 应用服务:空间站可以为地面提供应用服务,如地球观测、通讯中继、天气预报等,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重要支持。
空间站的基本结构

空间站的基本结构一、引言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中建立的科研和居住设施,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介绍空间站的基本结构,包括舱段、太阳能电池板、推进系统、通信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等。
二、舱段舱段是空间站的主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舱室。
它是人类在太空中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舱段一般由多个厢房组成,每个厢房都有特定的功能,如实验室、居住区、指挥舱等。
舱段内部设置有空气循环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保持重力感应的人工重力装置,以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是空间站的重要能源来源。
它们通常安装在空间站的外部,用于捕捉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多层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能够在太空中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电能通过导线传输到舱段内部,为舱段内的设备和系统供电。
四、推进系统推进系统是空间站的关键部分,用于调整空间站的轨道和姿态。
推进系统通常由多个推进器组成,可以通过喷射推进剂产生推力。
推进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轨道调整、姿态控制和对抗太空碎片等。
推进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空间站的运行至关重要。
五、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空间站与地面指挥中心以及宇航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通信系统包括天线、接收器和发射器等设备,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电信号。
宇航员可以通过通信系统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实时通话,同时也可以接收和发送数据。
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保障空间站的运行和安全至关重要。
六、生命保障系统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提供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存条件。
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空气循环与净化系统、水循环与净化系统、食品供应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等。
空气循环与净化系统能够提供宇航员所需的氧气,并去除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水循环与净化系统可以提供饮用水和洗漱水。
食品供应系统提供宇航员所需的食物,废物处理系统则负责处理宇航员产生的废物。
七、结论空间站的基本结构是舱段、太阳能电池板、推进系统、通信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结构特点是体积比较大,在轨道飞行时 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 项目也多而广。空间站的基本组成是以一 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加上有不同用途 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 空间站外部必须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对接
舱口,以保证站内电能供应和实现与其他航 天器的对接。
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 先提出的,即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建造迄今为 止最大的载人空间站。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 多次重新设计,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 国际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国际空间站设计,
简开始实施。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 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11个国家,正
使新技术及时得到应用而又节省经费。用
它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可长期预报
气候变化。在陆地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
用等方面,也都会从中受益。
功能
• 国际空间站在天文观测上要比其他航天器优越得 多,是了解宇宙天体位置、分布、运动结构、物 理状态、化学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重要手段。因 为有人参于观测,再加上空间站在太空的活动位 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机动的观察测定方法,因而 可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通过国际空间站, 天文学家不仅能获得宇宙射线,亚原子粒子等重 要信息,了解宇宙奥秘,而且还能对影响地球环 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阳耀斑、暗条爆发等)作出 快速反应,及时保护地球,保护在太空飞行的航 天器及其成员。
介式成员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 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爱尔兰) 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其设计寿命为10~15年, 总质量约423吨、长108米、宽(含翼展)88 米,运行轨道高度为397千米,载人舱内大气 压与地表面相同,可载6人。国际空间站结构复 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 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 成,建成后总质量将达438吨,长108米。
组装阶段
➢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2006年,国际空间站完 成装配,达到6~7人长期在轨工作的能力。此阶 段先组装美国的桁架结构和俄罗斯的对接舱段, 接着发射日本实验舱和欧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 等。
• 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长110米,宽88米,大 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 将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 造天宫,运行在倾角为51.6°、高度为397公里的 轨道上,可供6~7名航天员在轨工作,之后国际 空间站将开始一个为期10~15年的永久载人的 运行期。
• 空间站的支持者认为对于空间站的批评是 目光短浅而且带有欺骗性的,支持者认为 花费在载人空间探索上的巨额经费同样会 给地球上的每个人带来切实的好处。有评 估指出,国际空间站计划所开发的载人航 天相关技术的商业应用,会间接带动全球 经济,其所带来的收益是最初投资的七倍, 也有一些相对保守的估计则认为此种收益 只是最初投资的三倍。还有一些坚定的支 持者认为,即便国际空间站在科学方面的 意义为零,仅其发挥的推动国际合作的作 用,也足以令这个计划彪炳史册。
国际空间站站徽
国际空间站图片
国际空间站图片
国际空间站图片
国际空间站解剖图
国际空间站
•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项由 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 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 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 空器。国际空间站的设想是1983 年由美国总统里根首先提出的,经 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 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加盟,国际 空间站才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 始实施。
评价
• 有很多对NASA持批评观点的人认为国际空 间站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且抑制 了其他更有意义的计划。持有这种观点的 人列举,花费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上的上千 亿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时间,可以用来实 施无数的无人太空任务,或者将这些时间 和金钱花在地球上的研究中,也要比国际 空间站更有意义。
评价
功能
• 仅就太空微重力这一特殊因素来说,国际空间 站就能给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 材料科学、流体物理、燃烧科学等提供比地球 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无法提供的优越条件, 直接促进这些科学的进步。同时,国际空间站 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 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 (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 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 在对地观测方面,国际空间站比遥感卫星
要优越。首先它是有人参与到遥感任务之
中,因而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
喷发等事件时,在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
功
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 效果;当遥感器等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
能
又可随时维修到正常工作状态;它还可以 通过航天飞机或飞船更换遥感仪器设备,
组装
• 国际空间站在组装阶段,其主要设施由俄罗斯 的质子号火箭、欧空局阿里安5号火箭以及美 国的航天飞机发射运送。组装完成后的运输工 作由美国的航天飞机、俄罗斯的联盟-TM飞船 及进步号货运飞船完成。美国还计划研制一种 有升力的救生飞船参与工作。
• 到2000年7月为止,国际空间站已有3个舱送 入太空,即俄罗斯提供的功能货舱、服务舱和 美国提供的节点1号舱。按计划,此后还将陆 续发射加拿大制造的遥控机械臂、美国的中央 桁架和节点2号舱、日本的实验舱和站外暴露 平台、欧空局的实验舱和美国的居住舱等。如 果顺利,预计在2006年将完成全站的组装任 务。
➢人类并不满足于在太空作短暂的旅游,为了开发
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于是,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 成熟了。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
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 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可分批发 射组件,
➢在太空中组装成为整体。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
中文名称:空间站
英文名称:space station
定义:设于地球大气层主要部分以外 的物体上,或者设在准备超越或已经 超越地球大气层主要部分的物体上的 电台。
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 卫星通信(二级学科)
• 空间站(Space Station):又称航天站、 太空站、轨道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 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 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 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 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 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 道,在太空组装而成。
组装阶段
•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2001年,国际空间站 达到有3人在轨工作的能力。1998年11月20 日,俄罗斯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 场用“质子”号火箭将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部 件“曙光”号多功能货舱(FGB)发射入轨, 从而拉开了国的第二个部件“团结”号节点舱送入轨道, 并于12月6日成功地与“曙光”号对接; 2000年7月12日,国际空间站的核心组件、 俄罗斯建造的“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同 年11月2日,首批3名宇航
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 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 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 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因为空间站能长期 (数个月或数年)的飞行,故保证了太空科研工 作的连续性和深入性,这对研究的逐步深化和提 高科研质量有重要作用。
空间站的发射历史
国际空间站的 主要结构
主要结构
• (1)基础桁架。它用来安装各舱 段、太阳能电池板、移动服务系统 及站外暴露试验设施等。
• (2)居住舱。它主要用于航天员 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厕所、 淋浴、睡站和医疗设施,由美国承 担研制和发射到太空。
主要结构
• (3)服务舱。 • (4)功能货舱。它
它内含科学仪
主要结构
• (6)3个节点舱。它们由美国 和欧空局研制,是连接各舱段 的通道和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 的出口。此外,节点1号舱还可 作为仓库,用于存储;节点2号 舱内有电路调节机柜,用于转 换电能,供国际合作者使用; 节点3号舱为空间站的扩展留有 余地。
主要结构
• (7)能源系统和 • (8)移动服务系 太阳能电池帆板。 统(具体是遥操纵 它们由美国和俄 机械臂)。它由 罗斯两国提供。 加拿大研制。
内设有航天员生命保
器设备等服务
障设施和一部分居住
设施,也含一
功能(如厕所、卫生
部分居住功能, 设施等),以及电源、
由俄罗斯研制
燃料暂存地等,舱体
并发射。
外部设有多向对接口,
由俄罗斯研制并发射。
主要结构
• (5)多个实验舱。其中美国1个、欧 空局1个、日本1个、俄罗斯3个。美国、 日本和欧空局的3个实验舱将提供总计 为33个国际标准的有效载荷机柜;俄 罗斯的实验舱中也有20个实验机柜。 另外,日本的实验舱还连有站外暴露 平台,用于对空间环境直接接触实验。
组装阶段
• 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8年,美、俄两国 完成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9 次对接飞行。美国宇航员累计在“和平”号空 间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 会对接以及在空间站上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 重力科学实验和对地观测的经验,可降低国际 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 空间站的特点之一是经济性。例如,空间站在太 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 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其内部的结构和 减轻其在太空飞行时所需要的物质。这样既能降 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另外, 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
特点 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
功能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科学研究,可分为人体生 命与重力生物学两方面: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 成果可直接促进航天医学的发展,例如,通过 多种参数来判断重力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可 提高对人的大脑、神经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 研究水平。重力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 用有广阔的前景,而国际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 要比和平号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优越得多,特别 是在材料发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