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测与防治11.

合集下载

_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检测1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检测11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B细胞和T细胞均是在骨髓中产生和成熟的C.抗原、细胞因子、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解析:选D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T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C错误;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D正确。

2.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免疫器官都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C.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免疫器官解析:选A 淋巴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是淋巴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而不是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B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造血干细胞,C错误;淋巴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体液中也有淋巴细胞,D错误。

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属于免疫器官B.有吞噬细胞参与的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C.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D.免疫活性物质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解析:选C 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脊髓是神经系统的结构,A错误;吞噬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成分;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有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处理、提呈过程,故有吞噬细胞参与的不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T细胞和B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但它们发育成熟的场所不同,C正确;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4.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有毒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120 min 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被消灭了。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B.皮肤的汗腺能够分泌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C.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D.皮肤黏膜分泌的多种物质如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解析:选A 皮肤参与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具有的杀菌作用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大多数病菌生长的最适pH接近中性,皮肤的汗腺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汗液和皮肤表面呈酸性,不利于大多数病菌的生长,B正确;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呈现酸性,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C正确;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蛋白水解酶能够催化蛋白质水解,因此皮肤黏膜分泌的溶菌酶、蛋白水解酶等也有明显的杀菌作用,D正确。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二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附答案解析 )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二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附答案解析 )

主管检验师资格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复习习题第二十四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附答案解析)一、A1型题1、可检出RF免疫球蛋白类别的方法是()。

A、胶乳凝集B、速率散射比浊法C、ELISA法D、电泳法E、TRUST2、RF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类别是()。

A、IgGB、IgAC、IgMD、IgEE、IgD3、关于RF描述错误的是()。

A、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B、抗人或动物IgGFab片段的抗体C、与人或动物变性IgG结合D、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E、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自身抗体的特征不包括()。

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标志B、高效价自身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C、自身抗体是临床确诊的重要依据D、自身抗体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E、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不伴有特征性自身抗体谱5、下列哪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最可能检出抗自身IgG抗体()。

A、恶性贫血B、重症肌无力C、自身免疫性溶血D、类风湿性关节炎E、肺肾出血性综合征6、下列哪种疾病是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A、重症肌无力B、慢性甲状腺炎C、慢性溃疡性结肠炎D、系统性红斑狼疮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不属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点的是()。

A、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B、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C、红细胞寿命缩短D、多见于青年男性E、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8、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NA无器官特异性,有种属特异性B、ANA无器官特异性,无种属特异性C、ANA有器官特异性,无种属特异性D、ANA无器官特异性,有种属特异性E、ANA既有器官特异性,又有种属特异性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B、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IgA和IgDC、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腔积液、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D、ANA阳性一定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E、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效价的ANA10、下列哪种疾病是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第1章概论1.免疫学:2.免疫分子:3.补体:4.临床免疫学: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5.抗原抗体反应: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7.可逆性8.比例性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10.最适比(optimalratio)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2.免疫原(immunogen)13.半抗原14.免疫佐剂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第5章凝集反应16.凝集反应17.直接凝集反应18.间接凝集反应19.明胶凝集试验第6章沉淀反应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20.沉淀反应21.絮状沉淀试验22.免疫浊度测定23.凝胶内沉淀试验24.单项扩散试验25.双向扩散试验26.免疫电泳技术27.对流免疫电泳28.火箭免疫电泳29.免疫电泳30.免疫固定电泳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31.补体32.免疫溶血法33.补体结合试验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36.Ⅰ型超敏反应37.Ⅱ型超敏反应38.Ⅲ型超敏反应39.Ⅳ型超敏反应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0.自身耐受41.自身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42.自身免疫病43.自身抗体44.抗核抗体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45.免疫增殖性疾病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47.本周蛋白48.血清区带电泳49.免疫电泳50.免疫固定电泳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51.免疫缺陷病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53.肿瘤免疫学54.肿瘤抗原55.肿瘤标志物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56.移植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58.移植排斥反应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60.血清学分型法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第1章概论1.推动现代生命科学前进的三架战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3-病毒的感染与免疫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2.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3.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 4.干扰素(interferon) 5.聚肌胞(poly I:C) 6.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7.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8.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二、填空题1.病毒在宿主个体间的传播途径有传播和传播;而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播散方式有播散、播散和播散。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包括、和三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发生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则属于感染。

3.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和两种类型。

4.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经作用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导致肿瘤。

5.人干扰素分为、、三型,分别是由、和产生。

6.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等特点。

7.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8.能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物质主要是和。

9.中和抗体可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 ,阻止病毒的和。

10.病毒引起的显性感染包括、两种。

11.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除慢性感染外还有、。

12. 和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

13.减毒活疫苗保存,灭活疫苗保存。

14.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适于培养病毒,而虫媒病毒的培养需选用鸡胚接种。

15.分离胃肠道病毒可采集和标本。

三、选择题1.细胞融合有利于病毒的A.吸附;B.脱壳;C.扩散;D.复制;E.释放;2.病毒由局部向远离侵入门户的其他部位传播主要是通过淋巴血液系统及A.向组织间隙扩散;B.沿神经扩散;C.水平传播;D.细胞与细胞融合;E.垂直传播;3.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可引起A.宫颈癌;B.Kaposi肉瘤;C.原发性肝癌;D.B细胞淋巴瘤;E.鼻咽癌;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A.空气传播;B.经血传播;C.虫媒传播;D.粪口传播;E.垂直传播;5.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A.潜伏感染;B.亚临床感染;C.慢发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6.潜伏感染的特点是A.潜伏期长达数月至数十年;B.症状多为亚急性;C.潜伏状态检测不到任何病毒指标;D.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E.病毒很快被清除;7.产生γ干扰素的细胞是A.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中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郎罕氏细胞;8.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主要是A.抑制病毒生物合成;B.诱导干扰素产生;C.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D.中和病毒毒素;E.杀伤细胞内的病毒;9.感染病毒的细胞在胞核或胞浆内存在可着色的斑块状结构称A.包涵体;B.蚀斑;C.空斑;D.极体;E.异染颗粒;10.有关病毒感染的描述正确的是A.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相互相互传播为水平传播 ,主要经皮肤和粘膜传播;B.母亲将病毒传给其子女的感染为垂直传播;C.病毒感染细胞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仅限于Ⅳ型变态反应;D.慢发病毒感染就是病毒的慢性感染;E.以上均对;11.病毒的致病因素是A.内毒素;B.外毒素;C.侵袭力;D.表面结构;E.以上均不对:12.经垂直感染导致畸胎的病毒主要有A.麻疹病毒;B.风疹病毒;C.流感病毒;D.乙脑病毒;E.甲肝病毒;13.下列病毒病哪种易发生潜伏感染A.乙型脑炎;B.乙型肝炎;C.流感;D.水痘;E.脊髓灰质炎;14.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出现A.细胞溶解死亡;B.细胞融合;C.细胞转化;D.包涵体形成;E.以上均对;15.哪种病毒感染机体不易形成病毒血症A.轮状病毒;B.麻疹病毒;C.风疹病毒;D.腮腺炎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16.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被杀伤的机制哪项是错误的A.中和抗体直接溶解靶细胞;B.Tc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C.在补体参与下溶解靶细胞;D.经T细胞释放TNF杀伤靶细胞17.γ-IFN主要来源的细胞是A.T淋巴细胞;B.成纤维细胞;C.上皮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白细胞;18.不能诱导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诱生剂是A.病毒;B.人工合成双股RNA;C.衣原体;D.细菌脂多糖;E.头孢菌素;19.干扰素抗病毒的特点是A.作用于受染细胞后 ,使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B.直接灭活病毒;C.阻止病毒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D.抑制病毒体成熟释放;E.增强体液免疫;20.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抗原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C.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为丙种球蛋白D.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E.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21有关人工主动免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B.免疫接种后1—4周出现免疫力C.免疫力出现时间短D.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E.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22.无环鸟苷(ACV)有效控制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机理是A.ACV作用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B.ACV抑制病毒DNA多聚酶和DNA合成C.ACV抑制病毒RNA聚合酶D.ACV抑制敏感细胞DNA复制E.ACV抑制病毒蛋白合成23.用直接电镜法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的病毒是A.疱疹病毒B.轮状病毒C.流感病毒D.巨细胞病毒E.腺病毒24.下列不适于培养动物病毒的方法是A.鸡胚培养B.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器官培养E.动物培养25.不能作为病毒在细胞内生长繁殖指标的一项是A.致细胞病变作用B.红细胞凝集C.干扰现象D.细胞培养液变混浊E.细胞培养液PH改变26.有关病毒标本的采集和运送,不正确的方法是A.发病早期或急性期采集标本B.发病晚期采集标本C.标本运送应放在带有冰块的保温箱中D.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实验室检查E.运输培养基中应含有抗生素27.病毒的中和试验是病毒血清学特异试验,以下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中和试验是指中和抗体与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B.中和试验需用活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来判断结果C.中和试验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试验D.中和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E.中和试验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检测中和抗体28.有关包涵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包涵体的形成一定是特异的;B. 包涵体的形成对病毒感染的诊断有一定意义;C.包涵体的形成不一定是特异的;D.有些细菌感染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E.许多理化因素也可引起细胞浆出现包涵体29.抗病毒药物不包括()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C.叠氮脱氧胸苷;D.干扰素;E.头孢三嗪30.组织细胞对病毒的易感性取决于细胞支持病毒复制的能力及()A.病毒是否产生毒素;B.细胞是否处于感受态;C.组织中易感细胞数目;D.病毒的特殊结构;E.病毒的核酸组成四、问答题1.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2.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3.以人为例举出几种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4.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5.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抗病毒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何特点?6.病毒与哪些人类肿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医学微生物习题第24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第25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答案一、名词解释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病原微生物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

病原微生物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习题与答案第8章细菌的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一、选择题【A 型题】1.不属于血清学反应的试验是:A.协同凝集试验B.对流免疫电泳C.血凝抑制试验D.血凝试验E.Elek 平板毒力试验2.从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所采取的标本应接种在哪种培养基中分离培养病原菌?A.增菌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选择鉴别培养基D.基础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3.分离培养细菌一般需多少时间?A.4~8 小时B.8~12 小时C.12~16 小时D.16~20 小时E.20-24小时4.下列哪种细菌需4~8 周培养才能长出可见菌落?A.大肠杆菌B.葡萄球菌C.破伤风梭菌D.白喉杆菌E.结核杆菌5.关于直接涂片镜检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适用于所有细菌感染疾病的初步检查B.方法简便易行,但均不能快速鉴定细菌C.只适用于形态和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D.其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方有诊断价值E.以上都不是6、利用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细菌是根据:A.细菌酶活性差异B.细菌毒素活性差异C.细菌酶含量的差异D.细菌毒素种类的差异E.细菌分解代谢产物的差异7.白百破三联疫苗是指:A.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B.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C.白喉杆菌死疫苗、百日咳杆菌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白喉杆菌活疫苗、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E.白喉杆菌类毒素、百日咳杆菌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8.白百破三联疫苗与其三种单一疫苗比较,其优点是:A.可减少接种次数和剂量B.可减少接种次数,但增加剂量C.可减少接种次数,而增强免疫效果D.可减少接种次数,但降低免疫效果E.以上都不是9.用马血清制备的抗毒素的缺点是:A.制备较困难B.纯度不高C.产量低D.可产生超敏反应E.不易保存10.丙种球蛋白的优点是:A.来源广B.易制备C.易保存D.含多种微生物的抗体E.免疫效果好11.采集细菌培养标本正确的作法是:A.采集有正常菌群的标本时需用洁净容器B.采局部病变标本前应先用消毒剂消毒局部C.必须在使用杭生素之前采集D.不能即时送检时均应置冰箱保存E.以上都不是12.关于血清学反应,正确的叙述是:A.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称血清学鉴定B.用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反应的试验称沉淀反应C.用抗体致敏栽体(乳胶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原反应称反向间接凝集试验D.用于鉴定炭疽芽胞杆菌的絮状试验称Ascoli 试验E.抗O 试验是一种沉淀反应13.关于PCR技术,下列哪种叙述是错误的?A.是一种有细胞的分子克隆技术B.是一种DNA 扩增技术C.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强等特点D.可用于病毒DNA 片段的枪侧E.也可用于细菌等微生物DNA 片段的检侧14.测定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下列哪种是错误的?A.纸碟法B.小杯法C.凹孔D.试管法E.电泳法15.关于死疫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用理化方法灭活而成B.较活疫苗易保存C.副作用较大D.需多次小剂量注射E.常制成联合疫苗16.鉴定葡萄球菌属时一般不用下列哪种方法?A.直接涂片镜检B.分离培养C.测定细菌素D.生化试验E.药物敏感试验17.关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直接注射免疫反应产物,使之产生相应免疫力B.作用快C.维持时间短D.可用于紧急预防E.也作为平时预防的方法18.下列哪种不是活疫苗制剂?A.减毒疫苗B.基因缺陷型疫苗C.化学疫苗D.DNA 重组型疫苗E.以上都不是19.关于血清学诊断,错误的叙述是:A.是一种用已知抗原侧抗体的免疫学检查方法B.常用于抗原性较强的病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C.是一种以效价为测量单位的半定量试验D.适用于病程短的传染病的诊断E.可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调查20.下述哪项检查不能协助临床诊断?A.脓汁涂片找到革兰阳性葡萄串状球菌B.咽拭子涂片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C.痰涂片找到抗酸杆菌D.脑脊液涂片找到革兰阴性杆菌E.瘀斑血中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21.下列哪种物质不能直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A.霍乱死疫苗B.BCG C.青霉素D.白喉类毒素E.马抗破伤风痉孪毒素抗体22.下列哪项不能获得有效的特异性免疫?A.流脑流行期无症状感染者B.破伤风病愈后C.接种白百破D.注射丙种球蛋白E.新生儿吸吮初乳23.预防病毒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A.使用抗毒素B.使用抗毒素化疗药物C.使用中草药D.免疫预防E.使用干扰素24.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选用:A.原代细胞B.次代细胞C.人胚二倍体细胞D.传代细胞E.器官细胞25.用于检测病毒蛋白成分的方法是:A. 斑点分子杂交法B.Southern 印迹法C.Western 印迹法 D.Northern 印迹法B. E.PCR 技术26.直接检查病毒颗粒既特异又敏感的方法是:A.光学显微镜B.电镜直接检查法C.疫苗电镜检查法D.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法E.酶免疫组化法27.用于分析RNA 的分子杂交技术是:A.Southern 印迹法B.Western 印迹法C.斑点分子杂交法D.原位分子杂交法E.酶免疫组化法28.从理论上讲,减毒活疫苗的潜在危险是:A.回复突变为ts 突变株B.进入机体非寻常部位C.活化免疫细胞D.引起双重感染E.以上都不对29.那种方法分离培养病毒最简便、经济也最有前途?A.动物接种B.鸡胚接种C.组织块培养D.器官培养E.细胞培养30.最直接和最能说明病毒在组织细胞中生长的指标是:A.PH 值改变B.红细胞吸附C.干扰现象D.细胞病变E.蚀斑31.人工被动免疫最常抑制剂是:A.转移因子B.干扰素C.免疫核糖核酸D.免疫球蛋白E.白蛋白32.可用温度敏感突变株作疫苗的病毒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乙脑病毒D.风疹病毒E.流感病毒33.迄今发现的结构最简单的病原因子是:A.病毒B.细菌C.真菌D.朊粒E.衣原体34.最有效的干扰素诱生剂是:A.聚肌胞B.泰洛龙C.脂多糖D.新霉素E.黄花35.感染性病毒数量的单位常用:A.CFUB.TCID50C.PFUD.CPEE.inclusion body36.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检测病毒颗粒或抗原?A.ELISAB.RIAC.IFAD.PCRE.IEM37.下列哪项不能代表病毒在细胞内增殖?A.细胞病变效应B.红细胞吸附C.细胞代谢的改变D.干扰现象E.细胞培养液浑浊38.下列哪种实验不是抗原抗体反应?A.中和实验B.病毒血凝实验C.补体结合实验D.血凝抑制实验E.凝胶免疫扩散实验39.关于包涵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病毒感染的检测指标之一B.可能是病毒增殖场所C.HCMV 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D.可位于胞质,也可位于胞核E.可以是嗜酸性,也可为嗜碱性40.关于病毒血凝抑制试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是测定血凝素的方法之一B.可用于病毒分型及亚型C.所用抗体为中和抗体D.是检测血凝抑制抗体的方法E.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41.目前用于测定病毒感染数量比较准确的方法是:A.电镜下直接计数B.红细胞凝集试验C.蚀斑试验D.ID50E.TCID5042.TCID50 可用于:A.鉴定病毒种类B.测定感染病毒的浓度C.测定病毒的细胞感染范围D.测定病毒DNA 和RNAE.病毒有无胞膜43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关键取决于:A.病毒种类B.病毒毒力C.病毒抗原性D.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 E.机体免疫力44.下列哪种检测方法可检测抗原并能定位?A.ELISAB.RIAC.Western blotD.PCRE.IFA4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既可检测病毒抗原又可检测其抗体?A.免疫荧光技术B.酶免疫技术C.放射免疫法D.中和试验E.免疫电镜检查法46.关于二倍体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可传代50~100 代左右B.常用于制备疫苗C.有二倍染色体数目D.无接触抑制生长E.常用于分离人类病毒47.细胞培养不包括:A.原代细胞培养B.次代细胞培养C.二倍体细胞培养D.传代细胞培养E.移植培养48.关于抗病毒药物的目的不包括:A.均有较重的毒性B.可产生耐药性C.对某些病毒感染有极好疗效D.其作用机制是阻断病毒复制过程E.干扰素对所有病毒均有效49.用动物接种病毒的目的不包括:A.分离不能用组织培养的病毒B.制备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究发病机制C.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D.抗病毒药物疗效观察E.疫苗效果的观察50.鉴定真菌时,通常统一的标准培养基是:A.Sabouraud培养基B.含糖丰富的普通培养基C.加有放线菌酮的普通培养基D.玉米培养基 E.米汤培养基51.鉴定真菌时,必须用统一标准培养基的原因是:A.真菌难以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B.真菌易在标准培养基上生长C.真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很大D.标准培养基成本低,易制备和保存E.在标准培养基上可观察自然状态下真菌的形态52.培养真菌的最适pH 值是:A.2.0~ 4.0B.3.0~ 5.0C.4.0~ 6.0D.5.0~7.0E.6.0~8.053.一般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A.20~25℃B.22~28℃C.24~30℃D.26~32℃E.28~34℃54.深部感染的真菌最适生长温度是:A.25℃B.28℃C.30℃D.33℃E.37℃55.下列哪种培养方法便于观察真菌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和结构?A.普通平板B.半固体培养基C.米汤培养基D.玻片小培养E.Sabouraud 培养基56.多细胞真菌的菌落类型是:A.酵母型B.类酵母型C.丝状型D.类丝状型E.混合型57.常用于真菌检查的染色法是:A.革兰染色法B.墨汁染色法C.乳酚棉蓝染色法D.美蓝染色法 E.镀银染色法58.在沙保培养基中加人放线菌酮是为了:A.促进真菌生长B.抑制细菌生长C.抑制螺旋体生长D.抑制污染真菌生长 E.抑制噬菌体生长59.鉴定真菌时以哪种培养基上的形态为准?A.沙保培养基B.玉米培养基C.高糖培养基D.吕氏斜面培养基E.罗氏培养基60.皮肤癣菌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出菌落需:A.1~2 天B.1~4 天C.1~2 月D.1~2 周E.1~4 周61.对皮肤癣病一般不做血清学检查的原因是:A.皮肤癣菌无抗原性,不引起免疫反应B.皮肤癣病易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病因诊断C.皮肤癣菌与皮肤腐生性真菌之间有共同抗原D.血清学检查麻烦,患者难以接受 E.皮肤癣菌仅引起细胞免疫而不引起体液免疫62.鉴定真菌的主要微生物学检查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标本直接镜检B.玻片小培养镜检C.大培养观察菌落形态D.玻片小培养观察菌落E.培养观察菌落色素63.目前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不包括:A.注意清洁卫生B.提高机体免疫力C.接种真菌疫苗D.合理使用抗生素E.使用酮康唑等抗真菌药【x 型题】1.细菌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包括:A.显性感染B.隐性感染C.疫苗接种D.婴儿吸吮母乳E.注射抗毒素2.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包括:A.免疫物质为抗体B.免疫物质为细胞因子C.免疫出现慢D.主要用于治疗E.可用于预防3.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包括:A.免疫物质为抗原B.免疫物质为抗体C.免疫物质为类毒素D.免疫物质为抗毒素E.主要用于紧急顶防4.活疫苗较死疫苗优越表现在:A.接种的是抗原,较方便B.免疫效果较好且持久C.接种次数及剂量较少D.疫苗保存期较长E.可产生局部免疫作用5.下列哪些生物制剂可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A.死疫苗B.活疫苗C.类毒素D.抗毒素E.内毒素6.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包括:A.屏障作用B.炎症反应C.干扰素作用D.抗毒素作用E.吞噬作用7.细菌学诊断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正确做法是:A.根据病原菌致病特点的不同而收集不同标本B.采局部病变标本时应先用消毒剂,避免杂菌污染C.尽量采取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D.用于分离的标本均需冷藏快送E.标本必须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8、目前细菌的动物试验用于:A.分离细菌B.鉴定细菌C.测定ID50 D.测定LD50 E.测定MIC 9、细菌的生化检测试验及方法包括:A.气液相色谱法B.多聚酶链反应C.细菌药敏试验D.VP 试验E.硫化氢试验10、目前细胞免疫制剂有:A.BCG B.TF C.LFN 细胞D.IFN E.IL-211、对有泥土污染的深窄伤口除应作相应外科处理外,还应注射:A.TAT B.抗毒素C.类毒素D.LFT E.TF12 .人工主动免疫的特点是:A.注射减毒活疫苗B.用于平时和紧急预防C.作用快而持久D.作用慢而维持时间长E.用于预防13、生物制品包括:A.类毒素B.抗毒素C.诊断血清D.诊断菌液E.菌苗14、病原菌鉴定的一般程序包括:A.直接涂片镜检B.分离培养C.生化鉴定D.血清学鉴定E.电镜观察15.下列哪些细菌的分型可用于传染源的追踪?A.血清学分型B.噬菌体分型C.细菌的耐药谱分型D.质粒指纹图谱法分型E.气液相色谱法分型16.与死疫苗比较,活疫苗的特点包括:A.接种次数少B.易保存C.剂量小而无副作用D.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性E.在体内能有限繁殖17.死疫苗的制剂包括:A.化学疫苗B.合成疫苗C.灭活疫苗D.减毒疫苗E.自身疫苗18.细菌动物试验主要用于:A.分离杂菌多的标本中某种病原菌B.豚鼠过敏现象的观察C.鉴定病原菌D.测定菌株毒性E.培养结核杆菌等难以培养的细菌19.自身菌苗的治疗机制可能是:A.增强非特异免疫力B.使机体脱敏C.增强特异性免疫D.增强体液免疫E.降低细菌的毒力20.减毒活疫苗细菌株可来自:A.自然界中分离B.健康带菌者体内分离C.自人工诱导突变株中筛选D.恢复期带菌者体内分离E.病人体内分离21.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疫苗的优点是:A.可产生细胞免疫B.可产生体液免疫C.便于接种D.可产生局部免疫E.疫苗易保存22. 既可检测病毒抗原又可检测抗体的方法有:A.免疫电镜检查法B.免疫荧光技术C.酶免疫技术D.斑点分子杂交法E.放射免疫法23.用人血清免疫球蛋白进行紧急预防效果较为肯定的疾病有:A.麻疹B.乙型肝炎C.甲型肝炎D.狂犬病E.脊髓灰质炎病毒24.临床上常取粪便标本作病毒检测材料的疾病是:A.甲型肝炎病毒B.狂犬病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乙型肝炎病毒E.EB 病毒25.从可疑病例中分离病毒,采集标本时应注意:A.在发病早期采集B.采集适当部位的标本C.标本应保持在低温环境D.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E.在疾病晚期再次采集标本分离培养26.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方法有:A.光镜检查感染细胞内包涵体B.IEM 检测病毒颗粒C.检测病毒特异性IgMD.免疫标记技术检测病毒抗原E.核酸杂交技术检测病毒核酸27.检测病毒包涵体可以作为:A.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标志之一B.病毒毒力强弱的标志之一C.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D.鉴定病毒必需的依据之一E.计算病毒颗粒数量的方法之一28.病毒感染的早期病因学诊断可采用:A.IEM 检测病毒颗粒B.ELISA 检测病毒抗原C.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抗原D.特异性IgG 测定E.特异性IgM 测定29.病毒感染的传统诊断方法有:A.IEM 检测病毒颗粒B.病毒分离培养C.免疫标记法检测标本中病毒抗原D.血清特异性IgG 的检测E.PCR 检测病毒核酸30.送检标本分离病毒应做到:A.冷藏、速送B.加入石灰酸防止污染C.60℃加热灭菌D.置50℅甘油盐水保存运送E.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抗菌31.组织培养的类型有:A.器官培养B.移植培养C.原代细胞培养D.次代细胞培养E.传代细胞培养32.鸡胚的哪些部位可用于病毒的接种A.绒毛尿囊膜B.尿囊膜C.羊膜腔D.鸡胚E.卵黄囊33.病毒感染的检查主要包括:A.病毒分离B.病毒鉴定C.药敏试验D.血清学诊断E.光镜直接观察inclusion body34.用动物分离病毒时应该:A.选择敏感的动物B.选择适宜的接种部位C.选择合适的年龄D.每天观察动物发病情况E.如不发病则报告阴性35.细胞病变包括:A.变圆B.坏死C.溶解D.脱落E.融合36.人工被动疫苗制剂包括:A.免疫血清B.人血清白蛋白C.胎盘球蛋白D.丙种球蛋白E.转移因子37.病毒血凝试验的目的是:A.了解有无含血凝素的病毒存在B.了解含血凝素病毒量的多少C.为血凝抑制试验作准备D.用于活病毒的半定量E.用于含血凝素病毒的分型38.能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的药物是:A.金刚烷胺B.阿糖腺苷C.阿糖胞苷D.无环鸟苷E.3-氮唑核苷39.组织培养的用途包括:A.病毒分离B.检测中和抗体C.制备补体结合抗原核疫苗D.用蚀斑试验进行病毒分离E.研究病毒发病机制40.下列哪几种病毒可出现血凝现象?A 流感病毒 B.痘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疱疹病毒41.下列哪些微生物在培养基中加放线菌酮即不能生长?A.白假丝酵母菌B.新生隐球菌C.肺炎支原体D.沙眼衣原体E.结核杆菌42.适于真菌生长的条件是:A.pH 偏碱B.pH 偏酸C.湿度高D.温度低E.有氧43.抗真菌药物包括:A.两性霉素 BB.克霉唑C.制霉菌素D.氟康唑E.酮康唑二、填空题1.机体可通过、和等多种方式获得特异性免疫。

11免疫学实验诊断

11免疫学实验诊断

3
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史
年代 1894 J. Bordet 学者 贡献 补体与溶菌活性
1896
1896 1897
H. Durham, M. von Gruber
G. Widal, A. Sicad 淀试验
1900
1900 1906 1935 1941 1946 1948 1953 1960 1966 1975
免疫复合物的 浓度与透射光 的衰减呈正相 关
测吸光度 计算抗原 或抗体的 含量
抗体
抗原
6
血清IgG、IgA、IgM测定的临床意义
低Ig血症:先天性低Ig血症(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低Ig血症(蛋白丢失) 高Ig血症:多克隆Ig增高(感染) 单克隆Ig增高(免疫增殖病)
7
血清IgD、IgE测定
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很低,膜结合型 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 的标志。
36
(二)B细胞免疫检测
B细胞表面有: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SmIg)、CD抗原、Fc受体、补体受体、 EB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等标 志。
37
方法: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 临床意义: 升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urkitt淋巴瘤等。 降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放化疗及使 用免疫抑制剂等。
13
补体总活性测定方法是以红细胞的 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 称为CH50。
14
补体含量和活性相关的疾病
1.免疫相关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时,C1、C2、C3、C4和Hf等缺陷; 超敏反应时(III型超敏反应),C3a、C5a等过敏毒素的产生。 2.与补体有关的遗传性疾病: ①C2、C3缺陷导致的严重感染; ②与C1抑制物缺陷相关的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③SLE患者出现的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1C清除障碍 ④涉及I因子、H因子缺陷的肾小球肾炎; ⑤DAF缺陷引起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⑥C1q缺陷表现的严重顽固性皮肤损害,以及C1q、 C1r、C4、C2缺陷造成的 (图)血管神经性水肿 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包括肾炎)等。

自身抗体谱11项

自身抗体谱11项

自身抗体谱11项自身抗体谱11项是一项重要的检测项目,用于评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和诊断。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的抗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只存在微量的自身抗体,但当这些抗体增多时,就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下是关于自身抗体谱11项的详细介绍:1.抗核抗体(ANA):ANA是一组抗细胞核成分的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筛选试验。

ANA阳性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抗平滑肌抗体(ASMA):ASMA是针对平滑肌细胞的自身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肝硬化等。

3.抗线粒体抗体(AMA):AMA是针对线粒体成分的抗体,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ANCA是针对中性粒细胞胞质的抗体,主要见于血管炎、炎症性肠病等。

5.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AECA是针对内皮细胞的自身抗体,主要与免疫性血管炎相关。

6.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这些抗体主要见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Graves病和桥本氏甲状腺炎。

7.抗胰岛细胞抗体(ICA):ICA是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主要见于1型糖尿病等。

8.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GBM-Ab):GBM-Ab是针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抗体,主要见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

9.抗心磷脂抗体(ACA):ACA是一组针对心磷脂的自身抗体,主要与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10.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I-Ab)和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MBP-Ab):这些抗体主要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检测这些自身抗体,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和诊断。

在检测过程中,通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检测方法,根据抗体的滴度、阳性或阴性等进行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自身抗体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某种特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系统检查教案

免疫系统检查教案

免疫系统检查教案1. 简介这份教案旨在为学生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进行免疫系统检查。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学会常用的免疫系统检查方法,以及如何解读相关检查结果。

2. 教学目标- 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常用的免疫系统检查方法;- 能够解读免疫系统检查结果;- 培养对自身免疫系统健康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3. 教学内容3.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淋巴器官、免疫细胞等;- 免疫系统的功能: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平衡等。

3.2 免疫系统检查方法-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了解不同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和正常范围;- 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明确不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比例;- 免疫组化检查:研究免疫系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3 解读免疫系统检查结果- 根据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判断免疫功能异常;- 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发现和追踪免疫系统疾病;- 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评估免疫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讲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检查方法;-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免疫系统检查操作,如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免疫系统检查结果的解读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5. 教学评估- 课堂小测: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免疫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结果解读方面的能力;-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和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免疫系统检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是本教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免疫系统检查的基本知识,并培养对免疫系统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程序:儿童基础免疫 特殊人群免疫
新型疫苗

亚单位疫苗: 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 原成分制成的疫苗。 如:流感、霍乱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通过人工方法表达, 制备成具有免疫原性的疫苗。

重组抗原疫苗:
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将 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
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法
概念: 给机体注入抗体等制剂,从而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的方法。 特点:立即生效,维持时间短,用于治疗或紧急预 防。 免疫血清种类: 1)抗毒素 2)丙种球蛋白 3)人特异性Ig

计划免疫
概念:根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
免疫状况分析,有计划地进行人群预防接种, 以提高人群免疫力,达到控制直至消灭传染病 地措施。
抗原提呈细胞
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Ab (IgM/IgG/IgE) 体液免疫 正常免疫应答
Th1、Th2、Tc/CTL 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
第一信号:抗原信号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细胞因子参与调控及效应
BCR TI 半抗原 完全抗原: 载体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免疫原性 异种抗原、 自身抗原等
(二)沉淀反应
可溶性Ag 加相应Ab在电介质参与下,出现沉淀物。
1. 2.
单向扩散 双向免疫扩散
原理示意图
模拟图
Ag
Ab
1.抗原抗体双向自由扩散 2.24小时出结果 3.呈现沉淀线或弧
染色标本图
免疫标记技术
用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借以提高免 疫学诊断的敏感性

敏感度高,可以定性,定量或定位检测。 三大标记技术:
影响因素: 电解质; 温度; 酸碱度
检测抗原抗体的体外试验
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高度特异性的、一对一的反应。
体外,可以用一个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
另一个未知的抗体(或抗原)。

1、利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1)检测病原微生物的相应抗体以辅助诊断疾病: 伤 寒病、流行性乙型脑炎、AIDS病等。 (2)检测自身抗体——诊断自身免疫病:SLE、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 2、利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1)鉴定病原菌:诊断疾病 (2)检测肿瘤相关抗原:检测甲胎蛋白以诊断肝癌 (3)检测血型抗原、HLA抗原:鉴定血型,亲子鉴定 (4)检测药物半抗原: 确认运动员是否服用兴奋剂
再导入宿主细胞,使之表达大量病原体抗原,提起纯化成 疫苗。 如:HbsAg疫苗

DNA疫苗:
将编码有效抗原的基因插入到质粒DNA当中,建成重
组质粒,在导入机体组织细胞,达到免疫接种目的。它既 是载体又能表达有效蛋白抗原的重组质粒,称为DNA疫 苗。

转基因植物疫苗:将目的基因导入食用植物细胞基因组中, 植物可食用部分稳定表达目的基因产物,人和动物摄食获 得免疫。

同位素;
荧光素; 酶
免疫标记技术
放射性同位素: 酶:辣根过氧化物 酶、硷性磷酸酶 125I、131I
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黄 绿色荧光)、藻红蛋白、 罗丹 明(红色荧光)
放射免疫检测法(RIA)
酶免疫检测法(EIA) 免疫荧光检测法(IFA)
酶免疫测定法(enzyme immunoassay,EIA)
原理: 酶催化底物的高效性与Ag-Ab反应的 特异性相结合,催化酶底物显色,判断 结果。既可定性也可定量,其敏感度高。 (ng-pg/ml)
标记酶: (HRP);底物:邻苯二胺(OPD),
二氨基联苯胺(DAB)。
抗同种型表位的抗体
底物
显色:颜色的深浅与血清中抗体的量 成正比
二抗: 羊抗人IgG抗 体-辣根过氧化物酶 一抗: 人抗病毒 抗体(IgG)
主动免疫

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培养 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伤寒、乙脑、霍乱、百日咳、狂犬病 流脑斑疹伤寒、 钩端螺旋体等疫苗 减毒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 减毒或无毒的活病原体制成的制剂。 卡介苗(BCG)、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等

类毒素:
0.3%~0.4%甲醛处理细菌的 外毒素,使其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 即成类毒素。
免疫学治疗(immunotherapy)
概述
免疫治疗:人为地调节 分类:
特异性免疫治疗 主动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 免疫制剂
本章小结
1.
2.
3. 4. 5. 6.
7.
疫苗:用于主动免疫的物质。 人工主动免疫:抗原性物质; 人工被动免疫:抗体类物质;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 免疫标记技术:标记物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 ELISA: 固相载体上进行的酶标记Ag-Ab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免疫标记技术
(一)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颗粒性Ag 与相应 Ab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 的凝集物。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Ag直接与待检Ab,反应出现的凝集 现象。 玻片法 如: ABO血型鉴定
包被乙肝 Ag
待测A
待测 B
待测 C
检测类型与方法



凝集反应 沉淀反应 免疫标记技术
血清学试验
免疫学预防
疫苗的基本要求
疫苗: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细菌、病毒、螺旋体、类毒素等)
安全 有效 实用

人工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 (artifical active immunization) 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al passive immunization) 计划免疫 (planed immunization)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预防 免疫学治疗
免疫诊断
诊断疾病、研究发病机制、监测病情、评价疗效 •测抗原、抗体;-- (体液免疫)
• 免疫细胞数目、功能– 细胞免疫
一、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可逆性 亲和力(affimity) ——抗体抗原之间的结合力大小。 结合力大则亲和力强 ,不易解离,反之则然。 适宜的条件 (3)比例合适 (4)两阶段 抗原抗体反应的可见性 抗原抗体按适当比例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