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识心理干预技术

元认识心理干预技术
元认识心理干预技术

1.什么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元”康熙字典[爾雅·釋詁]解释道:元,始也。元认知字面理解是对认知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正式提出以前,人们对元认知的概念局限于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创始人金洪源教授打破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局限,将元认知定义为:个体对整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反思认知和调控。这当中的“整体心理活动”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情绪情感、人格以及潜意识等内容。认知心理学家没有提及元认知对情绪情感及潜意识的认知,不是说人类的元认知不可以或不能对情绪情感和潜意识进行认知,而是由于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任务目标和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实在模拟研究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以研究人类的智力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决定了他们只能回答元认知能够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认知和调控。

基于对元认知概念进行全新的阐释形成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干预,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这里的元认知一词译自英文的“Meta-Cognition”。“元认知心理干预”即自己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

动之上进行反审认知、监督调控,以更好地实施高效心理治疗、人格修正和促进学习潜能开发等。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这是一个系统的技术,不好解释和定义,但可以从金老师在08年心理学名师讲座的首讲中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天才学习生学习状态、灵感状态都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易建立也是易消除的,因此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可以治愈的。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干预人的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从而塑造积极的心理状态(认知、情绪、人格)。而干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重新解释和对前人经验的继续加工所得出的,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高效不复发的作用。这个体系我们称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这一技术体系研发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经住了实践的检验!现这一技术体系在国内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与方法 (一)、心理危机快速干预ABC法 1、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2、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快速建立信任关系; 3、认知调整,情绪减压和哀伤辅导。 (二)、放松训练 一般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按一定要求完成特定的动作程序,通过反复的练习,使人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整因过度紧张而造成的生理心理功能失调,起到预防及治疗作用。 1、深呼吸放松法 又称为腹式呼吸法。在感觉压力时,试着调整呼吸。深度把手放在肚子上,慢慢地用鼻子吸气,让腹部用力,感受气息从鼻子进入腹腔,肚子慢慢鼓起来。然后再专注地让腹部慢慢回落,吐出这口气,慢慢地让自己呼吸的时间拉长。每次10分钟左右,可以帮助有效放松。 2、冥想放松法 不管有什么样的想法,不去评判他,只是体验;耐心,我们不必以每时每刻的运动来填充自己的生命。让事物按自己的时间展现出来;不要对自己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有什么期待。只是时时刻刻对自己开放;信任,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无为,不想努力获得什么或到达什么地方;接纳,不要担心结果,只集中注意力接纳此刻发生的事情,即便出现了分心也要接纳,只要再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或那个词汇上就好了;放任,如果出现了评判想法,那么就放任并去观察这种想法。 3、音乐放松法 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大脑,让脑细胞随着音乐的节奏改变放电频率,从而影响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泌,改变我们的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皮肤电导率和肌肉紧张程度等指标,起到改变个体情感、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的作用。 三、如果你被隔离,应该如何调适自己? “隔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面对一个陌生而且不确定的处境,我们常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 1)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2)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者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症状得到缓解,使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帮助的及时性、迅速性是其突出特点,有效的行动是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1、危机干预的步骤 在大学校园内,当我们发现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可使用心理学家总结的“六步干预法”进行危机干预: (1)确定问题。 危机干预的第一步是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确定和理解求助者的问题。干预人员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同感、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 (2)保证求助者安全。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应该将保证当事人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这里的安全是指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在干预人员的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安全问题都必须给以同等的、足够的关注。 (3)给予支持和帮助。

危机干预强调与当事人沟通和交流,通过语言、语调和躯体语言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让求助者相信“这里有确实很关心你的人”。 (4)提出应对的方式。 帮助当事人探索可以利用的替代解决方法,促使当事人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启发其思维方式。当事人知道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能关心自己,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 (5)制订行动计划。 帮助当事人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另外的资源的提供应付方式,确定当事人理解的自愿的行动步骤。计划应该根据当事人应付能力,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当事人合作,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求助者感到没有剥夺他们的权力、独立和自尊。 (6)得到当事人的承诺。 帮助当事人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当事人自己的,从现实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制订计划完成得较好的话,则得到承诺是比较容易。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除以上六步之外,还应该启动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如朋友和社区志愿者的支持等。这种支持不仅包括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 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 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 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 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 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 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 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 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 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 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母亲失眠治好了 河北省涿鹿县张海明 我的母亲从八年前开始就有失眠症状伴随,为此母亲很烦恼,我也是上网查,求医问药,找偏方,还有穴位按摩等等,不定期的给母亲买西药、中药,强身的、补脑的,但是都没有治疗好。偶尔吃某些药物后,当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果降低。近一年,母亲不让买药了,说是不管事,自己白天也没什么干的,困了就躺会儿。说实话母亲是不愿意让我花钱再买药,尚且吃药也不管事。 医学上失眠是这样定义的:失眠即睡眠失常,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一、母亲的症状主要表现,我归纳如下 1、入睡困难。入睡慢,母亲晚上十点躺在床上,直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这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大脑会不停地想事情。结果,越想越清醒,很难入睡。 2、睡眠中途经常醒来。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在睡眠中途突然醒来,有时是因为外界的声音,有时是自动醒来。虽然,醒来后能够再次入睡,但是,数次的醒来也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对声音敏感。只要有哪怕是极轻微的声音也会睡不着。比如,父亲的鼾声,甚至呼吸声音大一些,都会让母亲觉得很烦,不能入睡。 4、睡眠质量不高。母亲觉得每晚真正睡着的时间就是傍天亮时才睡着,其它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还做些漫无边际的梦,感觉睡眠质量很低。 5、白天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如果晚上失眠严重了,那么次日上午母亲会感觉没有精神,身上发困难受,心情烦躁。 6、对睡眠过分担心。母亲一直都非常担心睡眠,经常不自觉地想起睡眠问题。 庆幸的是母亲每天在中午饭后,只要赶快躺下睡午觉,即使睡的时间短或是睡不着,也会感觉下午精神状态会好些。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带来了福音 今年我有幸成为教科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验教师,从看书自学到听金洪源教授的讲座,我都热情很高,尤其是金教授说失眠是很好治疗的,我更是万分欣喜。那时我就有了要给母亲治疗失眠的想法和信念,并且我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病症的治疗理论和操作流程。下面我简单阐述一下治疗母亲失眠所要用到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22T14:44:40.29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4期作者:曾媛 [导读] 目的:观察分析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效果及价值。 常德市康复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护理效果及价值。方法:在我院选取64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按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其中参照组应用普通护理及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抑郁评分,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MOAS评分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的MMSE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在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状态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并有效的抑制了其冲动行为,提高了认知能力水平,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双相情感障碍为患者兼有抑郁及轻度躁狂症状的慢性精神疾病,因患者在躁狂发作前期伴有轻微、短暂的抑郁症状发作,在诊断及治疗中极易被误诊为单项抑郁症,漏诊率较高,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显著,疾病易反复性发作,增加了诱发躁狂症发作几率。对此本文主要就双相情感障碍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总结汇总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区间段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将在我院开展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患者64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制定的关于双相情感障碍中抑郁及躁狂发作相关诊断标准;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或者贝拉-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分后总分高于18分;均经外显冲动行为量表评分后结果高于4分;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排除了有严重自杀倾向患者;躯体疾病患者;药物依赖或者过敏患者。以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2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为25-50岁,平均年龄为(37.5±3.4)岁,病程为0.5-3年,平均病程为(1.8±2.1)年;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为23-50岁,平均年龄为(36.5±3.1)岁,病程为0.5-5年,平均病程为(2.8±1.8)年。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应用普通护理及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一)护理评估,环境因素有慢性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性社会生活事件、性格等,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获取完整的患者一般资料,并对患者发病前可能存在的刺激性因素进行收集和了解,并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发病时症状表现。(二)环境护理,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周围环境因素极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变化,由此应重视病房环境护理,保持统一的暖色调风格,室内设备应简单,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中,保持较好的采光及通风。实施患者的集中管理,避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因极端情绪发生生命危险;对于躁狂发作患者应单独安排病房进行看护。叮嘱患者家属看望时,将身上携带的危险物品放置护士站管理处,并检查其携带的随身物品,在患者家属看望完毕后对病房实施检查,以免有危险物品如道具、绳索等在室内遗留[1]。(三)心理护理,护理工作开展应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不同患者的病因及诱发疾病产生的不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在患者有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情绪低落并有自责自罪感表现时,护理人员应站立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在护理中为患者带来精神及躯体上的痛苦。加强病房巡视,及时发现存在自杀动机的患者,并全程进行陪同。在护理工作中培养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充分的鼓励、支持、表扬激励患者,让其更加自愿的作出相关的改变,鼓励患者说出心里的痛苦感受,并指导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抑郁(SDS)评分,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外显冲动行为量表(MOAS)评分,SDS评分及MOAS评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及冲动行为越低;MMSE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认知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属性为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DS评分、MMSE评分及MOAS评分),采用t检验,并以P<0.05表示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MOAS评分低于参照组,MMSE评分高于参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SDS评分、MOAS评分及MMSE评分(分) 3 讨论 情绪障碍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类型,在病情程度严重时会引发患者发生自残、自杀等行为,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患者因存在认知方面的偏差,会有不良行为的发生,情绪方面多表现出焦虑、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强迫等问题。临床表现有持

护理心理学试题

《护理心理学》作业 学习中心:湘潭学习中心专业:护理学 学号:0053 姓名:沈亚辉

作业练习一 一、单选题 1.我国护理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特征是.(C ) A.研究成果显著B.临床应用实效性强 C.教材的编写和出版D.增加心理学课程设置 E.护理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2.在临床中对心理护理效果的研究常采用(D ) A.个案研究B.抽样研究 C.回顾性研究D.临床实验研究 E.以上均不是 3. 于人的心理的实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E ) A.心理是脑的机能 B.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 B.心理是人脑对现实主观的反映 D.心理是人脑对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E.有了人的大脑就一定会产生人的心理现象 4.”杯弓蛇影”是一种(C) A.幻觉 B.病理性错觉 C.生理性错觉 D.情绪 E.感觉 5. 发明创造所凭借的最主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D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E.幻想 6.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指(E) A.悲哀 B.愤怒 C.情感 D.情操 E.心境 7. 人格的核心是(B) A.能力 B.性格 C.智力 D.气质 E.理想 8. 按照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的分类,不属于气质类型的是( D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神经质 E.抑郁质 9. “酸葡萄心理”所属的防御机制是(A) A.合理化 B.升华 C.反向 D.代偿 E.幻想 10. 研究发现,LCU一年累计超过300者,则次年患病可能性高达C A.50% B.60% C.70% D.80% E.90% 11.“护士角色人格”概念区别于“角色人格”概念的关键词是 C A.相似性 B.特异性 C.职业性 D.灵活性 E.适应性 12.护士最暗淡的历史形象主要发生在 B A.15~19世纪 B.16~19世纪 C.16~18世纪 D.15~18世纪 E.15~16世纪 13.将特质区分为3个交叉重叠层次的心理学家是 C A.霍莱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艾森克 E.弗洛伊德 14.属于护士角色人格内涵的词汇是 A A.忠于职守 B.崇高 C.坦诚 D.无私奉献 E.善良 15.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人际能力及其 D A.权威性 B.主动性 C.变通性 D.主导性 E.灵活性 16.应激行为反应所涉及到的方面不包括 D A.放松 B.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感情C.寻求信息 D.恐惧

元认识心理干预技术

1.什么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元”康熙字典[爾雅·釋詁]解释道:元,始也。元认知字面理解是对认知的认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给元认知下了定义: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正式提出以前,人们对元认知的概念局限于此。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创始人金洪源教授打破了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局限,将元认知定义为:个体对整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反思认知和调控。这当中的“整体心理活动”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情绪情感、人格以及潜意识等内容。认知心理学家没有提及元认知对情绪情感及潜意识的认知,不是说人类的元认知不可以或不能对情绪情感和潜意识进行认知,而是由于认知心理学家研究任务目标和条件的限制(认知心理学实在模拟研究电子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储存提取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以研究人类的智力为主要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决定了他们只能回答元认知能够对自身的认知进行认知和调控。 基于对元认知概念进行全新的阐释形成的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也称元认知干预技术或CEI技术)是指通过心理辅导干预,使人们对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进行有效地自我觉知、反思、监督、调控,以解除心理困扰和发挥潜能的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及其理论体系。这里的元认知一词译自英文的“Meta-Cognition”。“元认知心理干预”即自己站在高于自身心理活 动之上进行反审认知、监督调控,以更好地实施高效心理治疗、人格修正和促进学习潜能开发等。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这是一个系统的技术,不好解释和定义,但可以从金老师在08年心理学名师讲座的首讲中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天才学习生学习状态、灵感状态都是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易建立也是易消除的,因此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可以治愈的。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干预人的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主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状态,从而塑造积极的心理状态(认知、情绪、人格)。而干预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团队重新解释和对前人经验的继续加工所得出的,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高效不复发的作用。这个体系我们称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这一技术体系研发至今已有20余年历史,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经住了实践的检验!现这一技术体系在国内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老年人心理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老年人心理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逐渐增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全国许多省市老年人(>60岁)超过总人口的10%。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引起一系列复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老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因此研究和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釆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影响和改变老年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达到接受治疗和康复所需的最佳心态,对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智力的变化 智力下降、反应迟钝,限定时间内加快学习速度比年轻人难,讲话变得缓慢,迟钝和啰嗦。 记忆力的变化

有意识记忆为主,无意识记忆为辅,远期记忆较好、回忆准确,但经常卡壳;近期记忆、机械记忆不如年轻人;速度记忆衰退。 思维的变化 思维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不如中青年时期;思维易受打乱,缺乏连贯性,出现思维奔逸或逻辑障碍。 2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焦虑 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奔跑喊叫,也可表现为不自主的震颤或发抖。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力不从心 老年人多有慢性疾病,病情较复杂,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病人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 疑病性神经症 老年疑病症就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的人格障碍。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疗,在心理上就有可能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

2011电大一体化职业生涯规划2答案.docx

一、判断题 1.高“职低就”现象意味着工作者所具有的教诲和培训 比工作所要求的多。 ( √) 2.生“涯”指一个人的职业或糊口活动 ,而非糊口模式。 ( × ) 3.执“行”是 CASVE循环的最后一个阶段。 ( √) 4.“职业”指不同行业和组织中存在的一组相类似职位。 ( √) 5.组“织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组织经验的习得产物。 ( √) 6.CIP有助于改善生涯发展 ,因为它排除了在决议计划拟定中 怎样定位这一环节。 ( ×) 7.按照亨考夫的概念 ,高收入的脑外科医生、辩护律师、电影 xx和会计也属于服务行业。 ( √) 8.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不是一个社区或家庭 ,而是阶级或党派。 ( ×) 9.独立签约人包括像市肆业主或酒店业主这样的商业业主。( × ) 10.独立签约人被定义为依靠自身供给的一种产品或服务而获 得消费者的个人。 ( √) 11.对于不同的雇主 ,工作和家庭糊口的关系是相同的。( × ) 12.对于一些刚进入工作市场的新工作者来说,可以或许协商的空间是很宽的。 ( ×) 13.对于员工来说 ,临时就业和为调派机构工作之间是没有区

分的。 ( ×) 14.工作不仅限于有偿活动,休闲活动也是此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 √) 15.工作面试中雇主的兴趣焦点在于三个范畴,个人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 √) 16.雇主和求职者是以相同需要进入招聘和聘任过程的。( × ) 17.和就业运动有关的最重要元认知是指一个人的积极参与精神。 ( √) 18.后备员工被定义为只在需要时才被聘任一天或几周的员工 储蓄。 ( √) 19.技能与能力常常用于职业评定,所以二者的含义是相同的。( × ) 20.继续教诲并非对于所有工种的工人都是必需的。( × ) 21.简历的目的是帮助寻找面试的机会,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 生命历史。 ( ×) 22.尽管电子沟通有很大进展,但是很多求职过程仍然依赖标 准形式的文字表达和口头沟通。( √) 23.据计数 ,世界各地的女性都比男性工作更长的时间。( √) 24.考虑来自重要他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所有的意见都是有帮助的。 ( ×) 25.科技不能对职业生涯孕育发生足够的影响。( × )

初中生理科学习困难的认知结构分析与及个案辅导

初中生理科学习困难的认知结构分析与及 个案辅导 〔关键词〕认知结构;问题中心图示;知识表征 一、问题提出 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结构特征及其干预的研究,是教育实践中长期以来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根源是其认知结构存在各类缺陷。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离开学生的知识,特别是离开学生的学科知识空谈智力,解决不了学习困难生的问题。同时,认知结构不是孤立的,它是与情绪共存的,它们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几乎所有学习困难生的个案临床诊断与技术干预过程,都涉及情绪阻碍认知结构的问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生的消极学习行为和认知结构是伴随着消极情绪建构起来的,消极情绪是学习困难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个重要且起关键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临床干预与辅导,积极情绪和认知结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运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理科学习困难的初中生进行行为及学科的干预,以智育知识观中对三类知识的分类和认知心理学中知识表征顿悟所需要的问题中心图示为主要分析目标和依据,进行认知

结构的诊断分析,通过对理科学习困难生进行行为和学科心理辅导,改变其错误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表征,提高其理科学习成绩。 二、来访者基本情况 (一)来访者自然情况 葛某,男,15岁,某中学初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亲经营一家服装店,业务繁忙,对其生活和学习很少过问。母亲没有工作,有时帮父亲打理店面,但主要负责照顾家庭和葛某的学习生活。母亲对葛某非常宠爱,只要是葛某提出的要求,母亲都会很痛快地答应,因此葛某和母亲的关系比较好,比较听母亲的话。 (二)问题表现 1.学习方面 葛某学习成绩一般,在班级中处于中下等水平。升入初中后,葛某对学习的兴趣渐渐下降,尤其是理科成绩一直处于及格边缘,有时甚至不及格。母亲对其学习成绩很重视,专门请了家教为其补习功课。在进行辅导前葛某的理科成绩是:物理65分,数学44分,化学73分。班级总排名39名(共48人)。 上课时,葛某经常不认真听讲,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在提问他数学基础知识时,发现他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回忆知识点时没有清晰的脉络,对知识点的

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干预

人工流产的心理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1-07-19T17:04:31.920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闫丽[导读]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而要终止妊娠,或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合继续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闫丽(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鹤壁456750)【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取门诊中103例妊娠5~10周时要求终止妊娠的健康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 干预组51例,对照组52例,干预组在术前术中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结果: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率干预组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疼痛程度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降低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人工流产;心理干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80-01 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而要终止妊娠,或由于某些原因不适合继续妊娠的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由于患者的心理紧张、恐惧和手术时的刺激而出现的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头晕、胸闷、血压下降和心动过缓等临床现象,称为人流综合症。有资料显示患者在手术前有情绪障碍,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1]。因此研究综合心理干预,减轻临床患者痛苦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4月到2009年11月间接受过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103例,年龄20~37岁之间,孕5~10周,初产孕妇78例,占75.7%,经产孕妇25例,占24.3%,均符合人工流产手术条件。并对这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51例,对照组52例,两组年龄、孕产次数、孕周检验无显著差异性。 1.2 方法干预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 1.2.1 术前干预心理干预是由经过专职培训的人员来完成:①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手术过程介绍、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手术中的正常反应,来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稳定患者的情绪,尽量做到使患者能有意识的缓解控制自己的情绪。②给患者讲解情绪在病症治疗中的作用,给患者看一些过往人流的体会感受资料,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③对于情绪波动的孕妇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让孕妇保持坐姿,闭目,双手自然交叠放于胸前,深吸气慢呼气,连续数次,使其肌肉自然放松并配予放松的音乐。 1.2.2 术中干预术中干预为整个心理护理的关键,当患者进入人流室看到一些专用器械,在特定的环境下,没有亲人的陪护,失去依赖会更加紧张,因此术中干预更为关键,由合作者完成:①用鼓励和关心体贴的语言开导受术者,减轻受术者紧张情绪,获得心理支持。②采用音乐疗法,给予术中的孕妇播放轻松缓慢的音乐,并告知耐心听,使全身放松,手术很快就会好,减轻受术者的紧张情绪,减轻疼痛。 1.2.3 术后干预护理患者到观察床,让其休息半个小时,期间对术后可能发生的不适给予解释,答疑患者不明白的问题,并告知术后的应注意事项,如术后出现腹痛、发热,伴有流血量多或持续7天以上,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就诊。 2干预效果评价及结果 2.1 效果评价 2.1.1人工流产综合症临床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术前、术中术后测得血压、脉搏和观察有无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变化等症状,根据人工流产综合症诊断标准[2]分类做出判断:①术中Bp降至80/50mg一下,或收缩压下降20mg以上;②术中或术后心率<60次/min,或心率下降超过20次/min,并伴有上述症状3项以上者。见下表1. 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人工流产综合反应比较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2.1.2 疼痛程度两组病人疼痛程度,按疼痛评定采取四分法,分为:0(无痛)、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通过对照比较干预组重度疼痛的为5例占9.8%,对照组为17例占32.7%,干预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2.2 结果人工流产综合症反应比较,对照组比干预组明显偏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疼痛更明显。 3 讨论 3.1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综合症的发生率通过人工流产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从而有效降低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子宫受盆腔神经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人工流产手术时对宫颈牵拉、扩张、吸宫或刮匙对子宫壁刺激和子宫的自身强烈收缩,可导致患者躯体上的疼痛和增加心理上的恐惧,引起神经紧张,产生心率下降、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恶心等一系列综合症。 从研究中发现心理干预的人工流产综合症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对照组,降低了人工流产综合症的发生率。 3.2 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中应用可以明显减轻患者流产术中疼痛程度由于组织损伤刺激引起疼痛并伴有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种疼痛不仅与患者生理上的变化有关,还与经验、情绪、认知、注意力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患者的焦虑会使痛阈下降,加重疼痛又使患者更加焦虑、增加恐惧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而从研究中显示由于实施了心理护理,干预组重度疼痛为9.8%,较对照组低,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由此可见,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对她们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人工流产综合症和患者的痛苦[3]。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28. [2]曹泽毅.中华妇女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77—2578. [3]王艳.人工流产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学刊,2004,3:46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心理危机干预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学习的收获: 1、通过这次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学习,我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技术,学到了更为详实的干预知识与技巧,增强了对危机干预的计划筹备,对日后工作实务特别是个案工作有较大帮助。 2、初步了解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评估和筛选技术,学习了简单的干预技术,了解了“简快重建法”、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3、今天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心理危机的特征、影响以及如何介入、处理技巧等,收获最大在于对应急事件发生后和心理创伤者使用保险箱技术,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等。 4、第一次系统的接受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知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技巧,让我非常深刻地理解了这些理论方法,总之,这样的培训系统,完整,很好。 我认为在讲座中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讲座方式比较合理,并贯穿有模拟练习,增强了讲座效果,实操和小组讨论能让学员得到锻炼 2、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新知识的讯息,如简快重建法,讲课与互动良好结合,小组演练,探索讨论,现场气氛调动比较好 3、完整、系统、清晰、有条理,互动,注重重点,有具体技巧练习,切身感受印象深刻,提问,现场热烈,也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很信服。 4、时间安排较合理,开讲者平易近人、语言风趣,能很好的解释社工所提出的问题,与社工的互动较多,能够很好的根据社工知识结构来讲解。 5、对演练过后社工过的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互动,很好的调动了社工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诚挚的感谢部门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关心,非常感谢医院和科室领导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我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踏踏实实工作,为医院的明天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2016-3-12

普通小学教师成为心理干预技术专家型教师

普通小学教师成为心理干预技术专家型教师 〔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干预技术;专家型教师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教师。2014年4月份,我被县教科局领导选送外出学习元认知干预技术系统培训课程。在短短不足五个月的时间里,同一门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课程我重复学习了三遍。我深深地感受到,一名教师如果学会了这样一项技术,真的是意义重大。 一、在生活中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人的心理有潜意识层面,即意识不到或意识到了调控不了的心理过程。条件性情绪反应潜意识里的核心与关键,而条件性情绪反应一旦形成,将不受自己的控制。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比如一遇某事就冲动、发脾气,过后又常常责怪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更因此多次伤害身边的人。我明白自己是做了情绪的奴隶。这种行为是自己在以前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给自己做程序,改变自己。慢慢地我能够在当下觉知自己的情绪,并很好地调节了。 看到了自己的潜意识问题,慢慢地也能看到别人的潜意识问题,能更好地包容别人,并策略性地和别人相处,避免了很多和他人的矛盾。这一切改变都源自我学习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看到了彼此之间的条件性情绪反应,随时察觉并调节自己的情绪,我觉得生活变得透明了。 二、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做法发生了改变 学习了元认知干预技术,我在工作中的思维有了很大的转变,明白了自己或其他教师的很多行为是受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影响。多年的教学使很多教师形成了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样,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条件性情绪反应,这些消极情绪反应会驱动单向思维,形成消极思想的沉淀,消极思想会助长消极情绪……这种消极增强的循环是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09T14:05:49.2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作者:黄翔 [导读] 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精神状态。 (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口腔临床学院安徽合肥 230071) 【摘要】目的:对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1月间社区定期随访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16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在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效果,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精神状态,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双相情感障碍;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157-02 在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精神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情感障碍,同时在发病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为、思维的障碍,比较容易反复发作,表现为抑郁、躁狂的混合发作或者交替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中对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方式,现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5年6月—2017年11月间社区定期随访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16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84例,男41例,女43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37.68±3.62)岁,对照组84例,男42例,女42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38.24±3.50)岁,所有患者均有知情权,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双相情感障碍,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保证病房的安静、舒适、指导患者用药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1)患者入院之后,护理人员积极接待患者以及其家属,通过社会、生理、心理等方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出具有个性化的护理方式;(2)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了解并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正能量、乐观的心态影响患者,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帮助其建立成功治疗的信心;(3)通过家庭讲座、联谊会的方式,使得患者之间能够分享各自的经验,进而促进患者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4)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将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同时叮嘱家属为其制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氛围[2]。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进行护理之后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分值在50~60分之间,表示轻度抑郁;分值在60~70分之间,表示中度抑郁;分值在70分以上,表示重度抑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焦虑程度进行评估,分值在50~60分之间,表示轻度焦虑;分值在60~70分之间,表示中度焦虑;分值在70分以上,表示重度焦虑;使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种[3]。 1.4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x-±s),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 在抑郁评分以及焦虑评分方面,护理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之为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患者情感异常低落或者异常高涨的精神障碍疾病,目前对该病的具体病因还不甚清楚,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抑郁状态或者躁狂状态,同时存在反复、间歇发作,分为可缓解性以及周期性,患者在间歇期的精神

第六章护理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第六章护理中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心理干预的概念;心理干预的原则;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步骤。 2.熟悉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心理支持与疏导的基本技术;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技术。 3.了解心理干预的种类及范围;行为训练的适应症。 第一节心理干预概述 一、心理干预的概念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随着护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干预的内涵和范围正在变化和扩展。第一,心理干预是各种心理学干预手段的总称,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和心理危机干预等;第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增长,心理干预的思想、策略已经逐渐深入到文化传播、公共卫生、保健、疾病控制等领域。 二、心理干预的种类及范围 (一)心理干预的种类 目前,心理干预的形式有:针对普通人群进行教育促进健康;对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运用心理治疗等手段对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进行临床干预。 1.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大众认识、了解什么是健康行为及适宜的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可通过促进积极的行为模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包含积极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等几个方面。 2.预防性干预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预防性干预有两种方式:选择性干预和指导性干预。 (1)选择性预防干预:是针对那些虽然还没有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但其发病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要高的人,如离婚家庭其子女患抑

郁症、品行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因此应该针对这类家庭的成员实施预防性干预。 (2)指导性预防干预:干预的对象是那些有轻微心理困扰的亚健康群体。如在轻度抑郁情绪下,指导性预防干预效果较好,被干预者病程短、痛苦少,如果不及时干预有些被干预者可能转化为重度抑郁,届时病程长、对被干预者影响大而且干预费用和周期都会增多。 3.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也称精神治疗,是以相应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治疗是心理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应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发生了心理障碍的病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心理治疗: (1)心理治疗者是经过正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员。 (2)心理治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为严格的制度,如有环境优雅的治疗门诊、预约制度、签订治疗协议、会谈的时间限制和付费方式等。 (3)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所谓治疗关系是指在治疗者与病人之间为达到治疗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密切的、有感情交流的职业性帮助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被干预者改变和成长的原动力。这种医患关系比临床其他领域中谈到的医患关系更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与药物治疗不同,心理治疗是人帮助人、人影响人的活动,是治疗师与被干预者之间进行的人格碰撞,甚至有时候技术的应用都是次要的。一种稳定、深刻、信赖的治疗关系是治疗有效的重要因素。 (4)心理治疗是通过引导病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认识,适当的情绪宣泄和认知矫正,激起和维持其学习新经验和改变不良认知、行为的愿望,并促进其自我成长,从而转变痛苦的、适应不良的心理、行为,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二)心理干预的范围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讨论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的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83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实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0.73%;实验组患者的SAS评分(31.4±5.2)分,SDS评分(35.2±6.1)分;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为(52.9±8.3)分,SDS评分为(58.1±6.3)分。结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通过SAS评分和SDS评分对比,也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造血干细胞移植;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护理效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目前已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骨髓瘤等疾病的有效的方法[1],同时移植技术的成熟以及移植手术的成功率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了更大的信心。但是同时,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影响到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由于长期的疾病的困扰以及长期接受化疗的痛苦,此类病人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这类患者通畅治疗积极性不高,有时不配合治疗,这些都会影响到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3],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重视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心理问题,本次研究旨在对比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两种护理模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护理效果,以及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我院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83例,其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14~65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42人,男23人,女19人,年龄14~57岁,平均(36.2±5.6)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9例,慢性随性细胞白血病患者5例;对照组患者41例,男26例,女15例,年龄17~65岁,平均(37.8±4.8)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10例,慢性随性细胞白血病患者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理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按照常规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