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

1292015年9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 汤云云国家发改委通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关键一步。
在多种经济活动中,旅游业通常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与引领作用。
随着城市带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必将迎来它的黄金发展机遇期。
此背景下,分析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及其现有开发利用情况,探讨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结合各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特色,提出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树立区域整体形象品牌、设计精品旅游路线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
Rogerson 以南非索韦托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共享发展成果,高度强调区域旅游对南非旅游经济的意义。
相关研究评价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感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加。
1998年,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仅8篇,而到2007年则达到78篇,年均增长28.79%。
10年来,现有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可归纳为14个主要方面,但大多集中在资源与产品开发、形象与品牌树立、个案综合性研究、城市内旅游空间结构、城市间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等方面。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已有相关学者以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开展了相关研究。
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策领域,旅游研究较少。
同时,研究区域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大尺度的城市带有机体范畴的旅游发展研究急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基于旅游发展视角,以大尺度皖江城市带有机体为案例地,分析其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皖江城市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路径研究

V oI .2 5 NO. 01
J a n . 2 0 1 3
口 经 济 学 ・管 理 学 研 究
皖江城 市带战略性新 兴产业发 展的 集群路径研 究
周 正 平 冯 德 连 孔 海 强
( 1 . 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 系 , 安徽 铜 陵 2 4 4 0 0 0 ; 2 . 铜陵市 发改委 , 安徽 铜陵 2 4 4 0 0 0 )
固, 发 展 的核 心 竞 争 优 势 尚未 显 现 。 因 此 , 皖 江 城 市 带 必须 立足 自身 资 源 优 势 , 加 强论证产 业定位 与选择 , 构建产 业
发 展 机 制 和提 升 产 业 协 同创 新 能 力 等 方 面 的 工 作 , 积 极 探 索 战 略性 新 兴 产 业 的 发 展 路 径 , 为 皖 江城 市 带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凝 聚 发 展 动 力 。
[ 关键 词 ] 战略性 ; 新 兴产业; 集群 ; 发 展 路 径 [ 作 者简介] 周正平( 1 9 7 2 一) , 男, 硕士 , 铜 陵 学院工 商管 理 系副教 授, 主要 从事 国 际经济 、 循环 经济 研 究; 冯 德 连
( 1 9 6 2 一) , 男, 博 士, 铜陵 学院副院长, 教 授, 硕士 生导 师, 主 要从事 产业 经济研 究; 孔海 强( 1 9 8 0 一) , 男, 铜陵 市发 改 委, 主 要 从 事 宏 观 经 济和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研 究 。
第 2 5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长春工业 大学学报 ( 社 会科学版)
J o u r na l o f Ch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c e s Ed i t i o n)
皖江城市带区域可持续发展

张东树(2007 级地理 2 班,170207089)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 246003)
摘要:本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背景,以示范区内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模 糊性为研究出发点,建立适合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 理后,采用 AHP 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研究方法作为综合研究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利用一致性 检验和信息熵化修正技术对权重结果进行处理,最终依据模糊评价模型得出皖江城市带不同城市 间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与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得出,皖江城市带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性明 显,需要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对制定具体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字:可持续发展;综合定量评价;皖江城市带
U11:经济规
模
U1:经济子系 U12:经济效
统
益
U13:经济结
构
U21:社会生
活水平
U2:社会子系
统
U22:社会进
步水平
U23:人居状
况
U3:资源子系
统
U31:资源状
况
U32:资源消
耗
U4:环境子系
统
U41:生态状
况
U42:生态治
理
2.2 对指标体系的说明
U111:人均GDP(元) U112:人均财政收入(元/人) U113:人均社会零售额(万元/人) U114:人均工业产值(元/人) U12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产值(元) U122:工业劳动生产效益(万元) U123:单位面积创造产值(亿元/平方公里) U131:农业占GDP比重(%) U132:工业占GDP比重(%) U13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U134: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 U211:城市化水平(%) U21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元/人) U213:城镇恩格尔系数(%) U214: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人) U215:农村恩格尔系数(%) U221:万人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U222: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比重(%) U223:人口预期寿命(2000 年)(岁) U224:农村新型医保参合率(%) U231:万人公路里程(公里/万人) U232:万人拥有邮政电信局、所数(个) U233:万人公共交通运营量(辆) U234:万人拥有病床数(张) U311:人均水资源(立方米/人) U312: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U313:人均森林蓄积量(立方米/人) U321:单位工业产值耗水(立方米/亿元) U322:单位粮食产量使用耕地面积(公斤/公顷) U323:单位粮食产量耗水(立方米/吨) U411:森林覆盖率(%) U412:空气质量达到及优于二级的天数(%) U4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U421:工业废水处理率(%) U422:工业废气处理率(%) U423:固体废弃物处理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摘
要 :国务 院正式批准成立皖 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是安徽 融入 长三 角、加快跨越式发展 的难得
机 遇 ,也 是 实现 安 徽 在 中部 地 区率 先 崛起 的 关 键 一 步 ,必将 掀 起 皖 江新 一 轮 大开 发 大开 放 高潮 。在 各 种 形 式 的 经
济活动 中,旅游往往起 着重要 的先导与推动作 用,因此皖江城 市带的旅游 产业也 必将迎 来发展 的黄金 时期 ,此背 景下本文首先 阐述 了在 皖江城 市带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并提 出皖江城 市带旅 游产 业发展 的战略 构想,最后 分
进入新世纪 ,经济全球化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 展 , 国际产业转移加快 推进。受 国际金融 危机 的影响 ,国际产 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 局正在 发生深刻 变化 ,进一 步加 快沿 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 国应对 国际金融 危机 、提升 国家 整体 竞 争力的战略需要 。20 0 8年初胡锦 涛总书记在 安徽视察 工 作时指出 :“ 安徽要充分发 挥区位优 势、 自然 资源优势 、劳
安徽发展 、促 进 中 部地 区崛起 中发挥 更 大 作 用 ;到 2 2 00 年 ,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 大幅提 升 ,以先 进制 造业和 现代 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 系进 一步完 善 ,主导 产业核 心竞 争力 明显增强 ,自主 创新 能力 居 于全 国前 列 ,生态 环境 优美 ,
社 会 文 明 和 谐 ,人 民 生 活 富 裕 ,与 长 三 角 分 工 合 作 、 优 势
国 家 实 施 促 进 中部 地 区 崛 起 战 略 的 重 点 发 展 区域 ,也 是 长
根据 《 规划》,皖江城 市带 承接 产业 转移 示 范 区立 足
安徽 ,依托 皖江 ,融入长三角 ,联接 中西部 ,战略定位是 : 合 作发展的先行 区 ,科 学 发展 的试验 区,中部 地 区崛起 的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随着“中部崛起”这个口号的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并提出建设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皖江城市带正是其中之一。
皖江城市带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安徽乃至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对象,在各方努力下,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改善,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带一体化建设缓慢等原因,导致皖江城市带发展并未达到其原来发展的初衷,较其他3个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在不少方面已经排名靠后。
1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长江通过安徽,这段在安徽境内400km 的水域称为皖江。
皖江城市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着皖江分布着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巢湖、滁州、池州、安庆8座城市及其他县市形成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中部四大城市带之一,地理条件优越,是安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之一,是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1]。
2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2.1自然条件皖江地区其主体为大别山区的南麓,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
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皖江地区背靠物产资源丰富的大别山,依山襟水,其中长江是沟通华东和华中的重要通道,内河水运发达,通航条件良好,拥有400km 以上的内河航道。
沿岸土壤肥沃,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大,沿岸各城市基本上都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2社会经济条件皖江城市带具有联系东、西部的区位优势。
其面临着长江,紧邻南京、武汉这两座特大城市,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区域内有很多国家大型企业,强力支撑着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
城市带内航运发达,多优良内陆港口,发达的公路网与铁路网,使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之间有着很好的联系条件。
3皖江城市带区域特征一是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省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相临2个城市间的车程在60min 左右,城市密度大,城市化水平高,在与安徽省其他城市的比较中,多处于优势地位。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

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摘要皖江城市带是由安徽省8座城市及其辖区沿长江安徽段附近分布组成的,是联系东西的纽带,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高地”。
通过对皖江城市带的区域界定进行介绍,分析其自然以及经济条件和区域特征,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发展条件;区域特征;对策随着“中部崛起”这个口号的提出,国家大力发展中部地区的经济,并提出建设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皖江城市带正是其中之一。
皖江城市带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是安徽乃至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对象,在各方努力下,近几年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改善,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带一体化建设缓慢等原因,导致皖江城市带发展并未达到其原来发展的初衷,较其他3个城市带,皖江城市带在不少方面已经排名靠后。
1皖江城市带区域界定长江通过安徽,这段在安徽境内400 km的水域称为皖江。
皖江城市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沿着皖江分布着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巢湖、滁州、池州、安庆8座城市及其他县市形成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中部四大城市带之一,地理条件优越,是安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地之一,是沟通东西的重要通道[1]。
2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2.1自然条件皖江地区其主体为大别山区的南麓,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
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皖江地区背靠物产资源丰富的大别山,依山襟水,其中长江是沟通华东和华中的重要通道,内河水运发达,通航条件良好,拥有400 km以上的内河航道。
沿岸土壤肥沃,粮食与经济作物产量大,沿岸各城市基本上都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2社会经济条件皖江城市带具有联系东、西部的区位优势。
其面临着长江,紧邻南京、武汉这两座特大城市,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平台。
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

新常态经济环境下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展开分析。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产业转移成为摆在安徽省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章首先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对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现状的分析,接着探讨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产业转移承接机制的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的探讨,以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最后结合实施路径建议、政策效果评估和未来展望,提出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分析,旨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关键词:新常态经济环境、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分析、现状分析、支持体系、承接机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实施路径、效果评估、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格局不断调整,很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转移的压力。
作为沿海地区,皖江城市带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进驻。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寻求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陆地区,这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深入研究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相关政策,探讨如何构建支持体系、研究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对于推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建设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有效缓解东部地区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实现产业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
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的研究——基于优惠政策的视角

新 技 术 企 业 转 带 到 示 范 区 内落 户 的 .有 效 期 内不 再 重 新 认
定 , 按 1%的 税率 征 收 企 业 所 得 税 。省 财 政 对 示 范 区 内新 减 5 建 城 镇 生 活 污 水处 理 项 目按 每 万 吨 处 理 能力 3 0万 元 奖 补 , 0 新 增 污 水 管 网 建设 按 每 公 里 4 0万 元 奖补 。加 大 对 示 范 区职
年 7月 上 旬 , 国家 发 改 委 来 皖调 研 。 出在 安 徽 设 立 承接 产 提
业 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合 作框 架 协 议 》 旨在 构 建 泛 长三 角 地 区 , 合 理 分 工 的产 业 体 系 。示 范 区各 市 县 区 也从 本 地 实 际 出 发 , 相 继 出 台 了更 加 具 体 、 具 操 作 性 的政 策 意 见 。 等等 。为 促 更
19 9 5年 和 1 9 9 6年 . 委 连 续 两 年 在 沿 江 地 区 召 开 常 委扩 大 省
的若 干 政 策 措 施 》 提 出 2 条 针 对 性 措 施 , , 1 旨在 促 进 产 业 承
接 与 自主 创新 相 融 合 , 挥 自主 创 新 在 承接 产 业 转 移 中 的引 发 领 作 用 。2 1 0 0年 8月 1 日, 0 安徽 省编 制 的 皖江 城 市 带 产 业 指 导 目录 获 国 家 发 展 改 革 委 批 准 。2 1 0 0年 1 2月 2 日 , 6 上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的构 想 。2 0 0 8年 1 0月 . 酿 已久 的安 徽省 人 酝 民 政府 《 于设 立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转 移 示 范 区 , 关 积极 推 进 泛 长 三 角 区域 合 作 的请 示 》 上报 国 务 院 。 2 0 0 9年 1 ,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对引领安徽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说明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分析了其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皖江城市带如何发挥引擎效应推动安徽崛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状分析战略建议
一、引言
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积极推进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安徽省打造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在今后安徽经济的崛起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1.经济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
2010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达到8406.81亿元,占全省的
68.0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977.6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3.29%。
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动力。
2010年,皖江城市带财政总收入131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63.94%。
可见,皖江城市带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宏观经济效益较好。
根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
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
近年来,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
2010年,示范区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
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
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
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达557.5亿元。
目前,示范区在建、签约、洽谈的各类合作共建园区84个,占地约44万亩,总投资2600亿元以上。
3.推行高端承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两年来,安徽对皖江区域的80多个开发园区重新规划布局,坚持产业承接”四个一律不批”的原则,严格控制单位能耗高的工业项目转入,陆续否决污染、环境风险高的项目100多个,涉及投资300多亿元。
目前,示范区内汽车、装备、非金属材料、家电、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投资增幅明显加快,约占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3.55%,高出2009年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增幅高达63.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载能、高污染产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64%,下降至39.59%,增速较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核心城市辐射力不强
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城市的首位度不高。
没有一个超强的区域发展核心,合肥、芜湖是安徽省的中心,但作为区域重要的增长极,仍显现出一些不足:一是核心城市规模偏小,带动辐射能力不足,合肥芜湖经济总量仍然偏低,对周边城市的扩散效应较弱,市场成熟度不高,经济开放度不高。
2010年合肥市和芜湖市的城镇人口规模为391万和149万,占皖江城市带比重仅为12.7%和4.8%。
两市的经济规模也仅占到皖江城市带的35.9%和16.4%。
因此,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来看,合肥和芜湖的经济总量仍然偏低,辐射力偏弱。
2.投资贡献率低且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2010年,皖江示范区投资率为51.1%,投资贡献率为60.3%,比国内其他城市群平均要低好几个百分点。
当年,皖江示范区gdp/固定资产投资比为0.98,也低于其他城市群约1.5个百分点。
总体看,皖江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不高,投资效益相对偏低。
另外,其产业投资结构也有待优化。
第一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的相对滞后,对示范区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十一五”时期,皖江示范区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年均增速达到46.5%。
但是,第三产业的投资增长却很缓慢,”十一五”年均增长34.9%,占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也由2005年的45.3%下降至39.5%。
另外,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皖江示范区农业投资比
重偏低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3.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城镇化水平差距大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和冲突,即”行政区经济”现象。
这些行政区划的理念甚至引起了个城市为吸引投资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更加剧了皖江城市带原本弱势城市和相对有实力城市的发展差距。
现实表明,一方面皖江城市带内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总量有所差别,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能力方面也有差距。
另一方面,据2011年的统计年鉴,2010年各市的常驻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合肥68.5%、马鞍山69.1%、芜湖65.6% 、滁州41.6%、巢湖40.8%、宣城43.3%、铜陵73.5%、池州44.5%、安庆36.8%。
可见,合肥及马芜铜(马鞍山、芜湖、铜陵)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安庆、巢湖等市城镇化水平偏低,且城市规模小,产业集聚能力弱。
三、皖江城市带未来发展战略建议
(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根据上文的分析,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合肥、芜湖等相对较大的城市规模却并不大,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很弱,无法发挥它们的”增长极”作用。
因此,安徽省必须要寻求创建中心城市带动的战略措施。
由于合肥市各方面基础相对较好,2011年通过撤并面积也扩大了40%,其当前的人口和gdp也可与南京和武汉比肩。
因此,目前可以在进一步提高合肥首位度,但同时也要利用马鞍山和芜湖的区位优势,做强”芜-马城市圈”与合肥城市圈形成”双中
心”模式的互补发展格局。
(二)优化投资结构并提高投资效率
为了促进安徽的尽快崛起,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
因此,一方面安徽省地方政府应充分地把握良机,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绩效,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但同时也要继续严格控制项目入驻门槛,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用地、环保、节能、技术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调整投资的方向,不断促进本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要引导资金加大对皖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投资力度。
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并且要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在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三)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都相对较弱,城市间的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要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协调发展,首先应该打破一直以来”行政区域经济”观念的禁锢,要使各地方政府能够适应性地转变其职能。
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区域的合作以及公共政策的协调,通过合理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使各市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建立密切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造就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城市带。
实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
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要强化区域城际交通运输网络,使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沟通更加便利。
同时也应该培育空间经济联系的重要中心城市合肥、芜湖和安庆,发挥其有效的辐射作用,强化合-巢-芜-宣轴线、马-芜-铜-池-安轴线、安-合-滁轴线,增强与城市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从而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赵明.大区域视角下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势和规划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2,(4):12-18.
[2]黎苑楚,王茜,黄倩,赵一鸣.面向中部崛起的太原城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4):373-378. [3]张寅,刘庆广.皖江城市带区域发展条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