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中医护理方案汇总

合集下载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TCD 编码:BNP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刘清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常见临床证型: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且为单纯粘连性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医肠结病、西医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K56.701)的患者。

2.合并危重症及绞窄性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3.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立位腹平片、血常规+血型、便常规+潜血、肝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五项、尿常规、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感染性疾病筛查(感染性肝炎及艾滋病)。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肾功能,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

肠痈中医护理常规【疾病名称】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定义:肠痈是以热毒内聚,淤结肠中,而生痈成脓。

多与饮食不节,饱食后急剧奔走或跌仆损伤、寒温不适、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1.湿热内蕴证初起上腹痛,或脐周疼痛,一般4-6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疼痛,痛处固定,压痛、反跳痛明显,伴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

多有低热,或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

舌红苔黄腻,脉弦。

2.湿热未尽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但食欲不振,或有轻微恶心及口干,精神欠佳,手术切口轻微疼痛。

舌质淡红,苔微黄腻,脉濡或滑。

3.气滞血瘀证阑尾炎术后,已矢气排便,腹痛已消失,术后4-5天又出现轻微疼痛、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舌质淡红,苔微黄,脉弦。

【临证护理】1.术前(1)腹痛: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否有压痛、反跳痛,是否拒按。

①腹痛多起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候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

少数患者发病即右下腹痛。

②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2)胃肠道反应:观察纳呆、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情况。

(3)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主要有头痛、身软乏力、发热等。

2.术后(1)切口疼痛的性质、程度。

(2)体温变化情况。

(3)有血浆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的变化。

(4)肛门排气、排便情况变化。

(一)辨证施护1.湿热内蕴证施护原则:清热解毒,化瘀除湿。

(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神门、交感等,配穴: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解毒,通利肠腑。

(2)穴位贴敷或穴位按摩合谷、曲池穴以退热或高热者予以温水或酒精擦浴。

2.湿热未尽证施护原则:清热健脾除湿(1)中医特色护理:耳穴压丸,主穴:大肠等,配穴:脾、胃、大肠、小肠等。

以清热除湿健脾胃。

(2)腹泻者予以穴位贴敷或穴位按压内关、足三里、上巨虚等穴。

(3)腹泻者,保持会阴部清洁、舒适,可用1:20五味黄连液行会阴护理,避免皮炎发生。

3.气滞血瘀证施护原则:治以行气活血,通腑。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

肠结患者健康宣教流程及内容一、入院日宣教1.介绍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

2.病房环境及规章制度宣教,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呼叫器使用、被服数量及床档、禁用电器等。

3.您的疾病多因腹部手术损伤,或实邪内积,使肠体活动异常而搏结不通,气机阻塞所致。

我们会用中医的方法如中药灌肠、针灸等为您治疗,效果很好,请您充满信心,配合治疗。

4.住院期间请您佩戴腕带,出院时才可以取下。

5.在给药及治疗前,护士要核对您的身份:问您姓名;核对腕带;6.从现在开始您需要禁饮食,任何水与食物都不能摄人。

7.遵医嘱为您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循环,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的吸收,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

插管时请您放松心情,配合护士的嘱托做吞咽动作,恶心时大口哈气或深呼吸。

8.检查及注意事项(1)明晨空腹抽血检查相关的项目如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血生化、感染系列等,并留取尿标本,请您床上等待,护士床边进行标本的收集。

(2)做心电图时请摘下手表,不要讲话。

9、膳食调养(1)肠梗阻未缓解前禁食。

(2)肠梗阻症状缓解后,遵医嘱进流质、半流质饮食。

第一天患者可饮适量温开水,每次30—50ml,也可用青萝卜煮水服用。

若未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可每隔2小时饮水一次。

(3)第2—3天,可以喝温开水、米汤、果汁等,50ml/次,隔2小时1次,如无不适,可逐渐加量至100—150ml。

(4)第3—4天,看患者的反应,可以吃稀饭、烂面条,小半碗即可。

10、伴随疾病的宣教,如糖尿病需低糖、冠心病需低脂、高血压病需低盐饮食等。

二、出院宣教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蛔虫病。

2、有腹部外伤及腹部手术史者,应注意腹部锻炼和及时治疗,以防肠粘连。

3、老年体弱者,应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4、若进食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甚至停止排便排气等情况,应及时来医院检查。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肠结辨证施护

肠结辨证施护

2013年度肠结中医施护小结普外科南东7病区肠结因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不畅等而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所致。

以腹痛、呕吐、腹胀、便闭、无排气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肠。

分为:气机壅滞证、实热內结证、脉络瘀阻证三个证型。

中医强调“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尤其重要,正确的辨证施护对肠结疗效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

“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为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临床上我们根据肠结患者的病因、证候变化、病机特点,对肠结患者深入开展“辨证施护”,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2013年普外科共收住肠结病人103人,其中气机壅滞证68人、实热內结证24人、脉络瘀阻证11人。

2、辨证施护方法2.1按中医一般常规护理:(1)病室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柔和。

卧床休息,血压稳定者取半卧位。

(2)观察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排便、排气等情况。

(3)放置胃肠减压管者应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和引流量。

发现血性引流液时,应报告医生。

2.2饮食护理(1)发作期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2)病情缓解,遵医嘱进食流质、半流质等。

忌食辛辣、油腻、刺激、热燥之品。

(3)气机壅滞证恢复期可进食理气通络、健胃化滞的食物,如菱角苡仁三七猪瘦肉汤。

(4)实热內结证恢复期可进食活血凉血,温补散结的食物。

食疗方为藕汁郁李仁蛋。

(5)脉络瘀阻证恢复期可进食健脾养胃、活血通络的食物,如粳米粥。

2.3 临证施护2.3.1腹胀(1)观察腹胀程度,指导患者侧卧位或半坐卧位,以减轻腹部张力。

(2)持续胃肠减压,做好胃肠减压的护理。

(3)呕吐控制的情况下采用生大黄浸液胃管灌注,每日2次,每次30ml-50ml。

(4)肠麻痹严重者可采用肛管排气。

(5)中药保留灌肠,大承气汤或生大黄浓煎保留灌肠,每日2-3次,每次200ml。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体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二.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腹痛:(1)阵发性剧烈绞痛:见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

(2)间歇性、持续性、阵发性加剧腹痛:提示绞窄性肠梗阻。

(3)持续性腹胀不适,无阵发性腹痛,提示麻痹性肠梗阻。

2、呕吐:梗阻发生后很快发生,早期为反射性的;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1)呕吐频繁,呕吐物为胃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的,见于高位小肠梗阻。

(2)呕吐静止期长,1~2天开始呕吐,呕吐物为带臭味的粪样物,为低位小肠梗阻。

(3)呕吐物为咖啡样物质,是肠管血运障碍的表现。

(4)呕吐少为结肠梗阻。

3、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1)高位小肠梗阻,腹胀不明显;(2)低位小肠梗阻,全腹膨胀,有肠型。

(3)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膨胀显著,无肠型。

(4)闭袢性肠梗阻腹部膨隆不对称.4、停止排气排便5、体征:(1)腹部视诊:机械小肠梗阻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胀多不对称;麻痹小肠梗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腹部触诊:单纯性肠梗阻可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有压痛性包快时,常为较窄的肠袢;较窄性肠梗阻可有局限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见于绞窄性肠梗阻。

(3)腹部听诊:机械性肠梗阻可听见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麻痹性肠梗阻,肠鸣音消失。

(4)腹部X线检查:是判断肠梗阻的可靠方法之一;小肠充气或者出现阶梯状气液平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结(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热结腑实
腹痛突发,疼痛剧烈而拒按,肠鸣有声,呕吐食物,口干口苦,大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寒邪直中
突然腹中绞痛,可触及包块,疼痛拒按,恶寒,面色青冷,舌质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3、虫积阻结
腹痛时作时止,面黄肌瘦,或颜面有白色虫斑,突发腹中剧痛,痛在脐周,按之有块,呕吐食物或清水,苔白,脉弦。

4、血淤气滞
腹部持续疼痛,胀气较甚,或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呕吐,大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弦细。

二、常见症状
(一)腹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总结疼痛发作规律。

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注意防寒保暖。

3.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或松弛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
放松、听舒缓音乐等,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等穴。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协助病人去适宜体位,清醒且为一般呕吐者,可协助坐起,并轻拍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

如为重症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4、及时清除呕吐物,以免引起恶性刺激。

指导病人缓慢深呼吸,减轻或控制症状。

5、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6、做好情志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7、针刺或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
1.观察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排便、排气情况及伴随症状。

2.患者宜卧床休息,给予半坐卧位。

鼓励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给予肛管排气,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4.遵医嘱中药外敷,保留时间6~8小时。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肝俞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肠腑热结:
(主证)腹痛阵作,恶心呕吐,腹胀拒按,无排气排便,发热、
口渴、尿短赤。

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滑。

(治法)活血清热,通里攻下。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枳壳10g,厚朴10g,芒硝10g,桃仁10g,,赤芍10g,
炒莱菔子10g,红花6g。

湿热盛者加黄芩9g,茯苓15g,薏苡仁30g;
瘀证者加红藤10g,白芍9g
(2)肠腑气结:
(主证)腹满胀痛,叩之如鼓,恶心呕吐频繁,反逆如溢,端坐
气促,不能平卧,无排气排便。

舌苔白厚,舌淡体胖,脉弦细。

(治法)行气消胀,活血通下。

(方药)厚朴三物汤
厚朴15g 木香 10g 沉香 3g 枳实 15g 大黄15g 归尾 10g 桃仁10g
(3) 肠腑水结:
(主证)腹痛阵剧,肠鸣漉漉,按之如囊裹水,恶心、呕吐、口
渴而不欲饮,便秘,不矢气,尿少,舌苔白腻,脉弦数。

(治法)理气通下,攻水逐饮。

(方药)甘遂通结汤加减:
生甘遂末0.5~1g 川朴15g 桃仁10g 大黄15g 牛膝
15g 当归12g 枳壳10g 赤芍10g
(4)肠腑寒结:
(主证)腹胀隐痛,阵阵加剧,得热缓解,遇寒加重,面色青晦,腹部胀满,恶心,呕吐清水,腹凉拘急,肢冷畏寒,无排便排气,舌
苔白,脉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攻逐冷积。

(方药)三物备急丸加减:
干姜10g 生大黄15g 附子10g 当归10g 木香10g
(5)肠腑瘀结
(主证)病程日久,腹中阵痛或刺痛,痛有定处,伴有腹胀,大
便时干时稀,排便排气不畅,食欲不佳,饭后脘部堵闷。

舌苔白,舌
质黯,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破瘀,行气导下。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2g 红花10g 全当归12g 鸡血藤20g 熟大黄10g 木香10g 炒莱菔子15g 白芍15g 甘草10g
(6)肠腑虚结:
(主证)病久体弱,面色不华,腹中隐痛阵作,腹胀痞闷,食少
乏味,大便干燥(或如羊粪),排便无力,或见肢冷畏寒,腰膝冷痛。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润燥,益气导下。

(方药)黄芪汤合济川煎加减:
肉苁蓉30g 当归15g 火麻仁20g 补骨脂10g 白术10g 赤、白芍各10g 青、陈皮各6g 生黄芪15g 炒莱菔子15g 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临床上不多见,临床上
多见兼杂证和变证,不能墨守成方,各医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是否
术前术后、有无排气排便等情况选用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剂内容,谨遵
因时、因人、因病制宜的治疗原则。

(二)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
如大黄牡丹汤、复方大柴胡汤等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滴入(滴
入管插入肛门内15cm以上,药液30分钟左右滴完),使药液直达下
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三)针灸疗法:在保守治疗和术后病人尚可以使用中医针灸和穴位
注射治疗:可选用足三里为主穴,进行针灸治疗;穴位注射药物应用
可选用维生素B12或者新斯的明等。

(四)生油疗法:常用于治疗蛔虫性、粘连性和粪块阻塞性肠梗阻病人,用菜油或花生油60~1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虚寒型患者住向阳病室为宜,阴虚型患者室温宜略低,凉爽湿润。

2.做好安全评估,防呕吐窒息、昏厥摔伤、自杀倾向等意外。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有节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惯。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3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指导患者戒烟酒,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山药、红枣等。

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5.腹胀者,指导患者进食增加肠动力的食物,如苹果、番茄、白萝卜等,避免产气食物的摄入。

6.吞酸、嗳气者,应避免产酸的食物,如山楂、梅子、菠萝等。

(三)情志调理
1.针对患者忧思恼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志,指导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针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情绪变化,可采用暗示疗法或顺情从欲法。

3.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缓解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安慰,精神支持。

4.鼓励病友间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