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鱼类生物学(精)
第四章、鱼类的人工繁殖

第V期 卵巢青灰色,松软,卵巢内充满成熟卵子, 卵粒大而饱满,呈游离状态,极易被挤出或自 行流卵,大量卵子进入卵巢腔,完成排卵过程。 从第Ⅳ期末过渡到第V期,一般只需数小时, 如果排卵后,卵子不能马上产出,便会过熟而 失去受精能力。 第Ⅵ期 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的卵巢,卵巢缩小, 呈深红色,其中有许多残卵。
第一节
鱼类的繁殖生物学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鱼类性腺发育程 度的认知和掌控,而鱼类性腺的发育又受鱼体自身神经 和内分泌系统的内在的控制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鱼类性腺发育规律
1.主要养殖鱼类卵的发育,成熟过程: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鱼类的卵从卵原细胞开始到发育成熟的 卵子需经过三个时期:①卵原细胞的繁殖期;②卵母细胞的生长 期;③卵子的成熟期。 (1)卵原细胞的繁殖期 卵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使卵原细胞的数目不断增加,经若干 次分裂以后就形成了许多处于同步发育阶段的卵原细胞。这时有 丝分裂停止。细胞开始从数目增加变成体积增大也就是生长,由 卵原细胞向初级卵母发育,这一时期,叫第一时相卵原细胞,以 此时期为主的卵巢,就叫第Ⅰ期卵巢。这一般都是性腺刚刚开始 发育的幼鱼。
鱼类卵黄的积累有两种途径:卵黄的发生也可由两种方式结合进行。
一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卵母细胞的一部分卵黄由卵母细胞自身合成, 称为内源性卵黄发生,主要在卵黄发生的早期阶段。 二是外源性卵黄发生:大量的卵黄蛋白来自肝合成的卵黄前体(卵 黄蛋白原),再由卵母细胞将其转化成卵黄蛋白,主要在卵黄发 生的中、后期阶段,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大量、迅速地积累。 此时初级卵母细胞就算已发育完善。此时的叫第Ⅳ时相初级 卵母细胞,卵巢也叫第Ⅳ期卵巢。为产卵前的性成熟个体。实际 上此期最长,也是整个性腺发育过程中体积最大时,此时的体积 要比卵原细胞大几十到百倍。此期长短和营养与生长期有关。这 也是决定性腺成熟早迟的主要原因。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鱼》。
主要内容详细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的适应特点、鱼类的呼吸和运动、以及鱼类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适应特点、呼吸和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鱼类的适应特点及其呼吸和运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分组讨论,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
(3)讲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结合视频和PPT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类呼吸和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的适应特点3. 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特点。
(3)解释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答案:(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鱼类的适应特点:如身体梭形,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适应水生生活等。
(3)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通过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通过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第三篇 第四章 鱼类的发育

鱼仔、鱼籽、鱼子
是鱼卵腌制或干制品的统称。用大马哈鱼卵加工制成的称 为红鱼籽;用鲟鳇鱼卵制成的为墨鱼籽。还有鲐鱼籽、大 黄鱼籽等。
鲟鱼籽、大马哈鱼籽素有“软黄金”之称,是世界上的三大珍品之一, 由于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被广大需要振作或恢复体力的各阶层 人士所喜爱,内含丰富的卵磷脂、蛋白质。古代是进贡朝廷的贡品, (三粒鱼籽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价值)。食用鲟鱼籽酱、大马哈鱼 籽酱的历史,起源于16世纪到19世纪中页,现已成为日本、欧洲、 北美洲等地高档餐桌上的上品佳肴。
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 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
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
熟期(premature fish)。
4、成鱼期(adult fish)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死亡。
鱼类繁殖生物学
1. 性成熟年龄
低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例如洄游性 的香鱼为1龄性成熟。 高龄性成熟类型: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 如大型鲨鱼。 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大多数鱼类属这类型,性成熟年龄为 2—3龄或4—5龄。
第Ⅲ时相 大生长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直径为250-500µm, 有二层滤泡膜,出现辐射带,细胞质为弱嗜碱 性,出现液泡和少量卵黄颗粒.
第Ⅳ时相 晚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直径为 800-1580µm左右。辐射带增厚,卵黄颗粒 几乎充满核外空间,细胞质嗜碱性,细胞 核极化.
第V时相 次级卵母细胞,明显的极化现象,核膜溶 解,细胞掉到卵巢腔中或排出.
Ⅰ-5. 2 h 15 min 16细胞
Ⅰ-6. 2h 45 min 32 细胞
Ⅰ-7. 3 h 00 min 64 细胞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鱼类的世界”,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同种类鱼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鱼类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鱼类标本、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
(2)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鱼类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有鳔2. 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3. 鱼的分类冷水鱼温水鱼热带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鳍和鳔等。
(2)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鱼类分类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类。
2. 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完整ppt)第三篇 第四章 鱼类的发育

是鱼卵腌制或干制品的统称。用大马哈鱼卵加工制成的称 为红鱼籽;用鲟鳇鱼卵制成的为墨鱼籽。还有鲐鱼籽、大 黄鱼籽等。
鲟鱼籽、大马哈鱼籽素有“软黄金”之称,是世界上的三大珍品之一, 由于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被广大需要振作或恢复体力的各阶层 人士所喜爱,内含丰富的卵磷脂、蛋白质。古代是进贡朝廷的贡品, (三粒鱼籽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价值)。食用鲟鱼籽酱、大马哈鱼 籽酱的历史,起源于16世纪到19世纪中页,现已成为日本、欧洲、 北美洲等地高档餐桌上的上品佳肴。
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圆形,直径为9-15µm。
细胞质为弱嗜碱性.
初级精母细胞: 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精原
细胞小,平均为4.0-5.5µm,核染 色质丰富,所以染色比精原细胞深.
次级精母细胞: 呈圆形,较小,直径为3.5-4.0µm,
细胞质很少,核的嗜碱性增加,存 在的时间短暂.
精子细胞: 细胞小,直径为2.5µm,无明显的细胞质,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体生殖道内发育,发育中主要依靠卵黄 营养,与母体没有营养关系,或母体生殖道主要只 提供水分和矿物质,最终产出仔稚鱼。如孔雀鱼。
胎生:一些板鳃鱼类的胚体与母体有血液循环上的联系,胚 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不仅靠本身的卵黄,而且也依靠母 体来供给。胚胎发育所在的输卵管壁上有一些突起与 胚体连接,形成类似胎盘的构造,母体就是通过这一 构造将营养送给胚体。如灰星鲨。
鱼子酱(Caviar),又称鱼籽酱, 在波斯话中意为鱼卵,严格来说, 只有鲟鱼卵才可称为鱼子酱, 其中以产于接壤伊朗和俄罗斯的里海的 鱼子酱质素最佳。 并非所有鲟鱼卵都可 制成鱼子酱,世界范围内共有超过20种的不同鲟鱼,其中只有 Beluga、oscietra及Sevruga三品种的鱼卵制成鱼子酱,最高级的Beluga, 一年产量不到一百尾,而且要超过六十岁的Beluga才可制作鱼子酱。 中级的是Oscietra,12岁左右便可取卵制成,最低级的是Sevruga,到了 7岁便可取卵。基于此因,导致了其价格不菲的现状。 鱼子酱是法国人的餐桌上有最奢侈的享受,含有皮肤所需的微量元 素、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和重组基本脂肪酸。不仅能够有效地滋 润营养皮肤,更有使皮肤细腻和光洁的作用,所谓的肤质的“返老还
鱼类生理学

生理学的发展是与医学实践的发展与需要密切联系的。 17世纪,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对心血管系统的研 究,首先奠定了器官生理学的基础,并使生理学成为一 门独立的科学。
所以,生理学也就首先从研究器官系统的技能开始,对 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机能进行研究,形成了器官生理学。
器官生理学已从对器官和整体的生理机能和机制的研究 发展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采用了数、 理、化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实验方法和原理研究生物体的 生命现象。
研究对象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 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 洋。
鱼类是终年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 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已探明的约20000余种,是脊椎 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
鱼肉富含动物பைடு நூலகம்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 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 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
有关的研究方法可以归纳成两大类,一种是分析法,又 称急性实验法;另一种为综合法,又称慢性实验法。
分析法常采用离体器官实验法或活体动物解剖法。前者 是从活的动物身上取下所要研究的器官,置于人工环境 中,包括适合的培养剂、温度、气体条件等。
使之在短时间内保持正常生理机能,以便进行各项实验 和观察。后者则是使动物处于麻醉状态,进行活体手术, 对所欲研究的器官进行实验观察。
研究鱼类生理不仅对了解鱼类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 规律和机理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鱼类养殖、增殖和捕捞 的理论基础,因此,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鱼类属于低等水栖脊椎动物,高等陆生脊椎动物所具有 的各个器官系统,鱼类都已具备,仅结构较简单,但却 有相类似的机能和活动机制,当然,鱼类还具有特殊的 生理学内容。
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其中鱼类研究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讲,鱼类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吧。
1. 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特征鱼类的身体通常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在头部可以看到眼、口、鼻等组成部分,而身体的躯干部分则又分为背鳍、尾鳍和腹鳍。
另外,在鱼类身体表面还长有鳞片,在这些鳞片之间会分布着某些生殖器官。
鱼类没有肺呼吸器官,而是在鳃上通过与外界的交换作用来呼吸氧气。
2. 鱼类怎样活动在水下生活的鱼类,在行动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慢活动的鱼类通常如同懒洋洋地游动前进。
而一些快活动的鱼类就会快速摆动尾鳍,以快速前进。
还有一些普通的鱼类则会把身体侧倾一些来保持与水流的相互作用,以便行动。
3. 鱼类的视觉系统和适应环境在水中能够清晰看到周围的环境对于鱼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需要在水下迅速地觅食和逃避捕食者。
鱼类的眼睛通常会随着它们移动头部的方向而进行相应的转动,这样能够很方便地观测周围的环境。
另外,鱼类的视网膜通常会较多地包含视觉色素,这些色素有助于它们区分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4. 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通常有内受精和外受精两种方式。
其中,外受精的鱼类通常是在水中进行交配,然后将卵子和精子在水中进行结合。
而内受精的鱼类则是直接在体内进行受精作用。
在受精完成后,鱼类一般会选择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安全的场所来产卵和孵化。
5.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鱼类在水中担当着重要的食物链角色。
它们可以食用其它生物如小型浮游生物或小型鱼类之类,同时也会被其它食物链上的生物,如水生鸟类、食肉动物等等所捕食。
另外,鱼类还对其它水生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总之,鱼类作为自然生物界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说,上述的鱼类知识点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鱼类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触须:分布在 鱼头部和身体 其他部位,用 于感知周围环 境和捕食
触觉器官在鱼 类的生活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 如寻找食物、 躲避危险等
0
0
0
0
1
2
3
4
06
鱼类行为与生态习性
鱼类的行为特点
觅食行为:鱼类 通过嗅觉、视觉 和触觉来寻找食 物
繁殖行为:鱼类 通过产卵、孵化 和育幼等过程进 行繁殖
防御行为:鱼类 通过改变自己的 颜色、形状和运 动方式来躲避捕 食者
社会行为:鱼类 通过群体生活、 等级制度和领地 行为等方式进行 社会交往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适应盐度:鱼类可以通过调 节体内盐分来适应不同的盐 度环境。
适应水温:鱼类可以通过调 节自身体温来适应不同的水 温环境。
适应氧气:鱼类可以通过调 整呼吸频率和氧气吸收能力
来适应不同的氧气环境。
适应食物:鱼类可以通过改 变食物种类和摄食方式来适
05
鱼类的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
鱼类的眼睛结 构:包括角膜、 晶状体、视网 膜等
0 1
鱼类的视力: 大部分鱼类视 力较差,但有 些鱼类如鲨鱼、 金枪鱼等视力 较好
0 2
鱼类的视觉适 应性:鱼类的 眼睛可以适应 不同的光线和 水质条件
0 3
鱼类的视觉感 知:鱼类可以 通过视觉感知 食物、危险和 同伴等信息
深海环境:深海海 域,如深海热液喷
口、深海平原等
极地环境:极地地 区的海洋、冰川等
鱼类的生理特征
呼吸:通过鳃进 行呼吸
循环:心脏分为 两个心室,一个
心房
排泄:通过肾脏 和膀胱进行排泄
生殖:鱼类的生 殖方式多样,包 括卵生、卵胎生
和胎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鱼类生物学一、名词解释37.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一连串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由许多食物环节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复杂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38.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
39.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
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40.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41.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42.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3.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44.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45.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龄。
46.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亦是一种假年轮。
47.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
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
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48.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49.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50.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二、填空题68.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69.暖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70.4-4.5mg/L 6.5-11.0mg/l71.海水鱼类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72.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鱼类与其它生物间关系73.凶猛鱼与被食者的关系食饵竞争寄生共栖共生74.鳃耙浮游植物滤取式下颌角质周丛生物刮取式鱼虾袭击式75.喜好性易得性76.杂食性3级77.螺蚬水生维管束植物。
78.49079.浮游动物30mm80.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81.个体数量法重量法体积法出现频率法82.脊椎骨鳃盖骨匙骨鳍条耳石83.疏密型切割型间隙型碎裂型84.4龄5夏4+85.当年鱼0+86.水温溶氧食物87.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长退算法88.鱼体中段侧线上方,背鳍起点下方。
89.Ln=RnL/R90.性腺分期法成熟系数法91.Ⅳ92.卵生卵胎生胎生卵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外受精93.水层中漂浮水草或树根上黏水草丛营造鱼巢中浮性94.春夏—分春夏——95.水温溶氧96.20% 532000粒 133/克97.孵化从卵受精开始到仔鱼破膜孵出前98.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99.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100.鳗鲡中华鲟三、判断题78.√ 79.√ 80.× 81.× 82.√ 83.× 84.√ 85.×86.× 87.√ 88.× 89.√ 90.× 91.√ 92.√ 93.×94.× 95.× 96.√ 97.× 98.× 99.× 100.√四、选择题71.A 72.A 73.C 74.B 75.B 76.A 77.C 78.C 79.C 80.A 81.D 82.B 83.C 84.A 85.C 86.D 87.D 88.C 89.B 90.A五、问答题71.鱼类的集群表现了同种个体间的互助,具有以下生物学意义:①有利于防御凶猛动物的袭击;②鱼群的逃网能力强于单个体;③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对生长有利;④成群游动中,游泳阻力小,以减少其能量消耗。
72.食物链越短,其消耗能量越少,则其生产价值越大,渔业的利用率越高,反之亦然。
因此,在生产上人们通常选择那些食物链短的鱼类进行养殖,以提高水体的渔产力。
73.水体中凶猛鱼捕食其它种鱼类和种间的食饵竞争是鱼类种间关系的主要矛盾。
就残食关系而言,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共存的凶猛鱼和被食鱼各有自适应性,以利本种的生存和发展。
凶猛鱼在捕食能力(如善游、感觉器官灵敏等)、捕食器官(如口裂大、齿锋利等)的结构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捕捉到食物鱼。
而被食者可以通过快速生长以摆脱凶猛鱼的追捕;或栖息于特定的生境,减少与其相遇;或提高自身的繁殖力,保持种群稳定的数量,或利用棘、刺、毒腺进行防御等。
当然任何防御都只能保证相对的减弱凶猛鱼类的影响,在同一水体中,凶猛鱼和被食鱼的这种相互适应,使之达到种间的生态平衡。
此外,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会发生食饵竞争,但它们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协调关系来缓和其食饵的紧张程度。
如不同种类其食性不同;食性相同的种类,其摄食的具体对象不同,或它们栖息在不同的水层,从而避免其竞争;即使鱼类在仔、稚鱼阶段食性完全相同,它们亦可以通过错开繁殖季节来缓和;如果两个物种的分布区完全重叠,并摄食同类食物,在饵料资源短缺时,必然有一物种要改变其食性,否则将成为自然选择的牺牲者。
74.略(见教材)75.鱼类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摄食不同的食物。
在仔鱼期,由于摄食、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几乎都以浮游生物为食,而且多数种类一开始都先吃浮游动物,以后才转向各自固有的食性。
如草鱼在30mm以上时,才完全从食浮游动物转向食水草。
不同的季节水体中食物的组成和食物的丰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季节里,鱼类的食性也会随之发生转换,特别是杂食性鱼类表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鱼类在不同的水域中生活,其食性也会随水域的变化发生转换,即食性与该水域中饵料组成相适应,如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生活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及植物碎屑,当洄游至咸淡水中时,主要食物转换为虾、蟹和小鱼。
76.将样本鱼类的消化道剖开,将内含的食物团轻轻取出放入培养皿,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鉴定食物团中各种饵料生物的种类,一般大型生物可用肉眼进接观察,肉眼不能判断的可进行镜检。
食物团中的大型个体可鉴定到种,小型生物鉴定到大类即可,在鉴定过程中,已消化的饵料生物,可根据残留骨片、附肢、甲壳、纤维碎片、齿、鳞片等帮助识别。
最后将所有鉴定到的饵料生物列表统计,即为该种鱼类的食谱。
定量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
如分别直接计数食物团中各种食物成分的个数,然后计算各占总数的百分比;或分别称量食物团总重和食物团中各种食物成分的重量后,计算各食物成分占食物总重的百分比;或求取各食物成分占全部食物团的体积百分比;或统计某一种饵料成分在所研究的鱼类样本总数中出现的频率等。
最后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所取得的资料汇总归纳,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定该种鱼类的食物组成,确定其食性类型。
77.鱼类摄食量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除鱼体内在的因子外,外部因子亦影响到鱼类摄食,因此在池塘养鱼中,改善影响鱼类摄食的外部因子可促进鱼类摄食。
如调节池塘水温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增加水体中食物的丰度,提高饵料的质量和适口性,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中的溶氧饱和度等都可促使鱼类多摄食。
此外,定时、定位投喂食物亦对鱼类的摄食有利。
78.鱼类的生长特点有:①连续性生长,鱼类一生中可继续不断的生长,直至衰老和死亡为止;②阶段性生长,性成熟前生长快,性成熟后生长减慢,性成熟前主要表现为体长大幅度增加,性成熟后长度生长下降,体重增长上升,衰老期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均急剧下降;③季节性生长,春夏季生长迅速,秋冬季节生长渐趋缓慢。
掌握鱼类的上述生长特点,可帮助我们确定鱼类的养殖周期,选择其生长快的那段时期进行养殖;确定鱼类的捕捞规格;及时将饲养已超过生长迅速期的个体捕捞上市,降低水体的食物消耗量;在鱼类生长迅速的春夏季,采取有效的养殖措施,加速鱼类生长。
79.鱼类生长的周期性是年轮形成的基础。
在一年中通常鱼类在春夏季长得很快,到秋季生长就转慢,冬季甚至停止生长。
鱼类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平衡性,都会在鳞片、部分骨骼及耳石、鳍条上留下各种宽窄不同的轮纹,就形成了我们用以鉴定年龄的年轮。
一般情况下,鱼类在一年内只形成一个年轮,所以鳞片等硬组织上的年轮数就是鱼类的年龄数,但有少数种类在一年内可形成2个年轮,这样2个年轮只是鱼类的一龄。
因此,我们在鉴定某种鱼类年龄时,要事先研究这种鱼年轮形成的时期及数量,以免造成误差。
80.副轮是鱼类在正常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鳞片上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副轮的识别特征有:①副轮只出现在少数鳞片上;②副轮不清晰、不完整和连续,仅局限于某一区域或某两个年轮间;③疏密型的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为疏环,若为附轮,则与此相反;④副轮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等。
幼轮是由于幼鱼入河降海和食性转换等因素引起。
幼轮亦仅限于部分个体,通常把秋冬直到翌年早春采集的未满周岁的鱼的实际体长,和根据鳞片退算的一龄鱼体长进行对照即可识别幼轮。
82.反映性腺成熟程度的一种指数,即性腺重与去内脏后体重的比值。
成熟系数越高,性腺发育越好。
周年对某种鱼类的性腺成熟系数进行测定,可确定鱼类的产卵期以及性腺成熟程度,在人工繁殖中,可根据其性腺成熟系数掌握催产时间以及催产剂量。
83.①称取鱼体去内脏后的体重,然后取Ⅳ期卵巢称其重量;②在卵巢的不同部位取样品4-5份,样品重1-5g左右;③每份样品取相同重量进行卵粒计数,凡已积累卵黄的卵粒都应计入;④计算几份样品的平均值乘以卵巢重即可得到绝对怀卵量;⑤用绝对怀卵量除以鱼体空壳重即可得到相对怀卵量。
84.一次产卵型鱼类,在一个产卵季节内,卵子是一批同时成熟,一批同时产完,产完后的卵巢内只有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和一些空滤泡,这些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只能在下一个产卵季节才能产出,如鲢、鳙等;分批产卵型鱼类,在一个产卵季节内,卵子是分批成熟,成熟一批产出一批,产过一次卵后的卵巢中还有不同时相的第3、4期的卵母细胞,这些卵母细胞在同一产卵季节内一待发育成熟,即可产出。
85.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产卵场的条件,如水温、水流、水质、底质、光线及附着物等。
水体中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具备了某种鱼类的产卵条件,鱼类大批群集进行繁殖,这个区域就成为这种鱼类的产卵场。
如果产卵场和产卵条件受到破坏和干扰,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鱼类的繁殖。
成熟亲鱼得不到适合的产卵条件就不会产卵,卵粒将被逐渐吸收,甚至从此不再成为产卵场。
因此保护鱼类产卵场和产卵条件不受破坏,对保证鱼类的繁衍,提高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86.敝水性产卵鱼类是将卵产在水层中,卵在水中悬浮流动状态下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