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用药,抗凝血药

合集下载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一、作用于血液的药物:1.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液中的凝血过程,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卒中等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

2.止血药物:止血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出血,常见的止血药物包括酚磺乙胺、伊曲康唑、丹参等。

3.抗贫血药物:抗贫血药物用于治疗贫血病症,可以通过促进红细胞生成、调节铁代谢等方式改善贫血状况。

常见的抗贫血药物有铁剂、维生素B12、叶酸等。

4.免疫调节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血液疾病。

常见的免疫调节药物有环磷酰胺、皮质激素等。

二、作用于造血器官的药物:1.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一类可以刺激造血器官进行细胞生长和分化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放射损伤等疾病。

常见的生长因子有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造血器官肿瘤,包括白血病、淋巴瘤等。

常见的抗肿瘤药物有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造血器官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等。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有环孢素A、美罗华等。

4.铁剂: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缺铁引起的贫血,常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葡萄糖酸铁等。

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重要的生物系统之一,门诊中广泛应用血液和造血器官相关药物以治疗各种相关疾病。

然而,药物的应用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 第31章 血液系统药

药理学 第31章 血液系统药

合物,抑制其活性。肝素与AT-Ⅲ结合后,
使其构形改变,活性部位充分暴露,与上
述凝血因子的反应速度提高1000倍。
肝素通过AT-Ⅲ灭 活因子Ⅱa、Ⅸa Ⅹa 时,必须同时与AT-Ⅲ 及因子结合;
低分子量肝素灭活 Ⅹa时,只需与AT-Ⅲ结 合即可。
2.降血脂作用 释放脂蛋白酶到血液中,分 解甘油三酯,加速乳靡微粒和VLDL分解, 提高HDL。 3.抗炎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和释放、降低 血液黏度及促纤溶作用。
香豆素类 coumarins
华法林 warfarin
双香豆素 dicoumarol
醋硝香豆素 acenocoumarol
〔体内过程〕
华法林:口服吸收完全,99%以上和血 浆蛋白结合, t1/2 40h。 双香豆素:口服吸收缓慢,不规则,几 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
〔作用〕1.体外无抗凝作用,2.显效慢, 持续时间长。
2.减弱其作用药
的代谢。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
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加速香豆素
枸橼酸钠--体外抗凝剂(sodium citrate)
其酸根与Ca2+形成一种难以解离的可溶性络 合物,降低血中Ca2+ ,使凝血过程受阻。 输血时作为抗凝剂,2.5%枸橼酸钠10ml 放 入100ml血中。
二、抗血小板药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药
2.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利多格雷 ridogrel,匹可托安 picotamide 3.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潘生丁 persantin) 作用机制:1)可逆性抑制磷酸二酯酶,使血小板
中的cAMP↑,2)增强内源性PGI2↑活性,3)轻度 抑制血小板环加氧酶使TXA2合成↓,降低血小板 的黏附,聚集及释放功能.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与造血器官的药物血液和造血器官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体温、保护免疫系统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血液系统可能会发生功能障碍或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的使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血液和造血器官恢复正常功能或治疗相关的疾病。

以下是一些作用于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

1.抗凝血药物:抗凝血药物可以防止血液过于凝结,预防血液栓塞的发生。

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血剂如阿比加酮等。

2.血小板抑制剂: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参与血栓形成。

血小板抑制剂可以减少血小板的数量或抑制其功能,从而预防血栓的产生。

常用的血小板抑制剂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3. 造血生长因子:造血生长因子可以促进造血器官产生更多的血细胞,用于治疗因骨髓功能不全、放疗或化疗引起的血细胞缺乏症。

常用的造血生长因子包括重组人造血干细胞生长因子(rhG-CSF)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4.铁剂:铁是红细胞合成的重要成分,而缺铁会导致贫血。

铁剂可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促进红细胞的合成。

常用的铁剂包括二价铁盐和葡萄糖酸亚铁等。

5.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预防移植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和硫唑嘌呤等。

6.补体调节剂:补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系统,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补体调节剂可以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用于治疗与补体异常相关的疾病。

常用的补体调节剂包括厄罗培南、丙种球蛋白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等。

7.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或诱导其凋亡来实现。

常用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和长春新碱)、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和免疫治疗药物(如帕珠单抗和尼白格雷等)等。

总而言之,血液和造血器官的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血药物、血小板抑制剂、造血生长因子、铁剂、免疫抑制剂、补体调节剂和白血病治疗药物等。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
26
A型题
阻止肝脏氢醌型维生素K生成的抗凝血药是(D) A、肝素 ——激活抗凝血酶Ⅲ B、链激酶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C、双嘧达莫——抑制PDE,抗血小板 D、华法林 E、噻氯匹定——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
.
27
A型题 维生素K的拮抗药是(C)
A.肝素 B.双嘧达莫 C.华法林 D.链激酶 E.噻氯匹定
.
48
小结: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1、促凝血药——重点 2、抗凝血药——重点 3、溶栓药 4、抗血小板药——重点 5、抗贫血药 6、升白细胞药
.
49
促凝血药
促凝血药维生素K
A.维生素K缺乏(胆汁分泌不足、早产儿新生 儿、广谱抗菌素抑制肠道合成、肝脏疾病)
B.双香豆素类、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
氨甲环酸
抑制纤溶系统功能,用于纤溶亢进出血(手 术、外伤、血友病)
阻断药
纤维酶原 vWF因子 纤维连接蛋白
(-) GPⅡb/Ⅲa-R
作用较强、短 血小板聚集
.
33
用药监护**
关注阿司匹林出血、溃疡
警惕潜在的相互作用抵消氯吡格雷对心血管保护作用 INR值——2.0
注意与胃黏膜保护药的合用 正视血小板抵抗、择期手术权衡利弊
应对阿司匹林抵抗(治疗无反应/低反应)
整合素受体阻断剂、质子泵抑制药——影响作用
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DIC 的高凝期、体外抗凝
鱼精蛋白
.
52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叶酸与维生素B12合用治疗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选用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 子(rhG-CSF)可用于
维生素B12
肿瘤放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再生障碍 性贫血、骨髓移植所致的白细胞减少、急 性白血病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
对纤溶酶原的激活作用,且大剂量时尚能直
接抑制纤溶酶的药物。
氨甲苯酸(止血芳酸、对羧基苄胺):不良反应少 氨甲环酸(止血环酸、凝血酸)
氨甲苯酸、凝血酸
[作用、用途] 机理:
1)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阻止纤溶酶 原被激活为纤溶酶 2)大量时直接抑制纤溶酶 应用:纤溶亢进性出血 原发性纤溶血症;DIC晚期;妇产科出血; 某些器官术后出血—肝、脾、肺、肾、前列腺、 甲状腺、子宫、卵巢等;促纤溶药过量引起的 出血。

二、常用药物 (一)铁剂 [体内过程]
1.吸收: 口服以Fe2+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吸 收。影响铁吸收的主要因素有:

1)胃肠PH; 2)还原剂:促Fe3+ Fe2+,促进吸收。 3)铁的沉淀剂、络合剂(茶叶)抑制其吸收。 肌注易于吸收 。

2.分布:体内铁65%存于血红蛋白中,30%以铁



(二)叶酸类
应用:
营养性:最适宜
各种巨幼红细胞贫血 抗叶酸药性:宜肌注甲酰四氢叶酸钙

恶性:仅能改善血象
注:合用VitC,VitB6,VitB12 可提高疗效。

[常用制剂] 叶酸:片剂、注射剂 甲酰四氢叶酸钙:注射剂

(三)维生素B12(Vitamin B12) 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中 [作用、用途] 1.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 1)主用于恶性贫血

2)体内、外均有效
2.降血脂:
可促脂蛋白酯酶从组织中释放入血,从而 降低血脂。
3.抗炎


应用:1)体内抗凝:防治血栓的形成与扩大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外周动脉栓塞、DIC早 期、心肌梗塞等)

药学--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药学--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药学--血液系统疾病用药第一节促凝血药(止血药)第二节抗凝血药第三节溶栓药第四节抗血小板药第五节抗贫血药第六节升白细胞药预览——促/抗凝血药(TANG)促1.维生素K1——促凝血因子合成2.酚磺乙胺——促凝血因子活性3.卡巴克络——影响血管通透性4.鱼精蛋白——拮抗肝素5.蛇毒血凝酶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抗纤维蛋白溶解抗1.肝素、低分子肝素(急)2.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慢)3.达比加群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4.凝血因子Xa抑制剂(1)间接——磺达肝癸钠、依达肝素(2)直接——XX沙班(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第一节促凝血药(止血药)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1——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

用于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如: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维生素K1缺乏。

②新生儿——肝功能不健全——维生素K1合成不足。

③香豆素类(华法林)、水杨酸类(阿司匹林)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

④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维生素K1缺乏——出血。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止血。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抑制纤维蛋白与纤溶酶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止血。

用于:血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对慢性渗血效果显著。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的毛细血管回缩——促进凝血。

5.蛇毒血凝酶促进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作用——“苍蝇不盯无缝的蛋”TANG——释放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Ⅲ;使凝血因子Ⅰ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止血。

6.鱼精蛋白——特异性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

用于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和心脏手术后出血。

(二)典型不良反应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甲萘氢醌、维生素K1、甲萘醌亚硫酸氢钠)①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考点串讲人体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机制,以保持着血液的流动性。

第一节抗血栓药(1)维生素K拮抗剂:双香豆素、华法林。

(2)肝素与低分子肝素:肝素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

(3)直接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

(4)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双嘧达莫。

(5)溶栓药:尿激酶、链激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

第一亚类维生素K拮抗剂目前国内有3个香豆素类抗凝药:华法林、双香豆素和醋硝香豆素。

一、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1.香豆素类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作用,对已生成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因此VKA 起效较慢,需要几天才能达到所需药效。

2.使用华法林前,基因检测仍有争议。

CYP2C9或VKORC1的活力不足,都预示可能需要降低华法林的剂量。

记忆:华法林KOC9华法林钠【适应证】预防及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心肌梗死后血栓栓塞并发症;预防房颤等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

【用法用量】华法林使用前,应拟定治疗所需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范围:人造心脏瓣膜患者预防血栓2.5~3.5,其他适应证的目标范围是2.0~3.0。

【临床应用注意】1.妊娠期禁用华法林钠。

华法林钠不排入乳汁,哺乳期可继续使用华法林钠治疗。

2.常见的不良反应:出血并发症。

3.禁忌证:怀孕;出血倾向;严重肝功能不全及肝硬化;未经治疗或不能控制的高血压;最近颅内出血;情况倾向于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

4.择期手术者应停药7日。

严重出血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10~20mg,用以控制出血,必要时可输全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

第二亚类肝素(三)肝素典型不良反应和禁忌(1)出血较常见。

(2)偶见轻度血小板减少症。

(3)骨质疏松。

(4)①华法林有致畸性②肝素在妊娠中可作为安全而重要的替代品③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给药相对容易且不会通过胎盘,因此为妊娠期首选的抗凝药。

第三亚类直接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1.达比加群目前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中唯一可口服的。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用药

2020/6/14
安医大
不良反应
➢ 潮红、呼吸困难、胸痛、虚脱 ➢ 新生儿、早产儿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症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病人也可诱发溶血。
2020/6/14
安医大
凝血过程 ➢蛋白质有限水解 ➢“瀑布”样的反应链
2020/6/14
安医大
凝血过程:三阶段
➢Χ Χ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2020/6/14
安医大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20/6/14
安医大
维生素B12(vitamin B12)
为含钴复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牛奶、 蛋黄中。 药理作用 1、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2、促进FH4类辅酶的循环利用 3、B12能促进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甲基丙 二酸转变为琥珀酸而参与三羧酸循环,保持 有鞘神经纤维功能的完整性。
2020/6/14
安医大
分类及治疗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铁剂
2020/6/14
维生素B12、叶酸 安医大
环孢菌素A、 骨髓移植
铁剂
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 构椽酸铁铵(ferric ammonium citrate) 右旋糖苷铁(iron dextran)
安医大
香豆素类 (口服抗凝药)
脂溶性 水溶性
2020/6/14
安医大
药理作用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 Ⅶ、Ⅸ、Ⅹ的合成。
2020/6/14
安医大
临床应用
➢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梗阻性黄疸、胆瘘,慢 性腹泻所致出血,新生儿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 钠等所致出血。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应作适当补充,以免维生素K 缺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抗凝血药
展开全文
抗凝血药
常用抗凝血药
(1)维生素K拮抗剂:双香豆素、华法林。

起效缓慢,低价低廉,作用持续时间长久,体外无抗凝作用。

(2)肝素与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那屈肝素、替他肝素、达肝素。

对凝血的各环节均有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达比加群酯
主要抑制凝血Ⅱa和Xa因子。

(4)凝血因子X抑制剂:磺达肝癸钠、依达肝素
第一亚类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华法林的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可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环氧
化物还原酶作用。

仅在体内抗凝,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作用,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2.华法林在治疗剂量下,可以使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

需要连续用药2-7天才能清除凝血因子,达到最大药效。

适用于预防、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栓塞等。

3.华法林作用强且稳定可靠。

与肝素相比,优点是口服有效、应用方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是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血药。

其缺点是起效缓慢、难以应急、在体外无抗凝作用。

(二)典型不良反应
常见出血,早期表现有瘀斑、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鼻衄、伤口出血经久不愈,月经量过多等。

长期服用华法林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仅见于男性而女性服药后并无相关危险。

(三)药物相互作用
1.与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合用,可增强本品的抗凝血作用。

2.与甲苯磺丁尿、甲硝唑、西咪替丁增加本品的抗凝血作用。

3.与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口服避孕药、利福平、维生素K、糖皮质激素合用,可以降低本品抗凝血作用。

二、用药监护
(一)起效时间滞后,初始治疗联合肝素
真正起作用至少需要3天,抗血栓形成的最大效应时间为6天。

对策:对急需抗凝者应同期优选华法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慢效+速效)。

(二)监护华法林的初始剂量
初始剂量宜小,目前国内多推荐为3mg,服后要监测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三)注意华法林所致的出血
监测INR降至目标范围再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高剂量维生素K能引起华法林抵抗,重新使用华法林同时给予肝素,直至患者恢复对华法林的敏感。

(四)监护华法林增加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只见于男性。

对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断剂可降低此风险。

(五)服用华法林期间应稳定进食富含维生素K的果蔬
(六)服用部分活血化瘀中药饮片宜谨慎
对联合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饮片,有增加大出血的风险,在服用华法林期间不宜服用。

三、主要药品
华法林
适应证:预防心肌梗死后血栓栓塞并发症。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无凝血酶原测定的条件时,切不可滥用本品。

治疗中应随访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2.本品治疗窗很窄,应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3之间。

>3出血危险性增加。

3.严重出血时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

第二亚类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肝素☆
对凝血的各个环节均有作用,包括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
抑制凝血酶活性,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防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

(一)作用特点
1.肝素:通常不影响出血时间。

大剂量给予时,凝血时间延长。

口服无效,常静脉注射立即起效。

肝素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

2.依诺肝素:小剂量皮下注射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较长,作用持久,引起出血的倾向也小。

3.那屈肝素钙: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或凝血酶的活性。

4.达肝素钠:具有作用快,持久长效。

(二)典型不良反应
十分常见出血,其中以静脉注射、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多见。

过量可出现自发性出血,表现为各种黏膜出血、齿龈出血、卵巢出血、腹膜后出血、肾上腺出血、月经量增多、关节积血和伤口出血等;皮肤常见瘀斑。

偶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轻型、重型)
二、用药监护
(一)关注肝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应对措施:
(1)停肝素,包括用于冲洗静脉通路的肝素。

(2)替代治疗:应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

(二)监护肝素所致的出血
肝素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1)使用前、中应监测血小板计数,如显著下降(低于原值的30%~50%),应立即停用。

(2)对不明原因的红细胞比容下降、血压下降、出血等,应即停药。

(3)对严重出血者可静脉注射硫酸鱼精蛋白。

肝素钠
适应证:
1.体内抗凝
(1)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2)各种原因引起的DIC(对蛇咬伤所致DIC无效)。

2.体外抗凝:血液标本体外抗凝。

注意事项:☆
①口服无效,不宜肌注。

可采用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和深部皮下注射。

②用药期间避免肌内注射其它药品,以防止注射部位出血。

③早期表现为伤口出血、齿龈出血、皮肤瘀斑或紫癜、鼻出血、月经量过多等。

第三亚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同时激活凝血因子Ⅱ、V、Ⅶ、X、Ⅺ、XⅢ和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PAR)。

阻止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止凝血瀑布反应的最后
步骤及血栓形成。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代表药:达比加群酯
(1)选择性高,可作用于凝血途径单酶的某一部位
(2)在血栓附近仍有良好抗凝作用,治疗剂量下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

(3)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仍可被灭活。

(4)抗凝效果与剂量有较好的线性,可预测抗凝效果,无需监测INR。

(5)长期口服安全性较好,抗凝作用与维生素K无关。

(6)无特效拮抗剂,可以输新鲜血应对。

(二)禁忌证
有出血史、凝血功能异常、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三)药物相互作用
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第四亚类凝血因子X抑制剂
间接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和依达肝素
直接抑制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和贝替沙班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作用特点
(1)作用直接、选择性高、竞争性地与因子Xa的活性位点结合;
(2)依达肝素,血浆半衰期长达130h,一周给药1次,由于半衰期太长,且同时作用无相应的阻滞剂,一旦发生出血极难处理。

生物素化依达肝素,在紧急需要时,加速依达肝素的清除,逆转血循环的抗凝血作用。

生物素化依达肝素为第一个长效、易中和的抗凝血药。

(3)治疗窗宽,无需监测INR。

(5)对肾脏依赖性小于达比加群酯,对肾功能不全者的出血、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和出血率较小。

(6)血浆半衰期均较长,每日服用1-2次。

二、主要药品
利伐沙班
适应证: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

注意事项:
1.一些亚群患者的出血风险较高。

可以定期测定血红蛋白。

对不明原因的血红蛋白低或者血压低者要寻找出血部位。

如伤口已止血,首次用药时间应于术后6-10小时之间进行。

2.用药过量可以导致出血并发症。

3.应在进餐时服用,也可单独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