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基本背景和内涵;2. 熟悉并理解《论语》中的十则格言;3. 学习应用《论语十则》的内容,较好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4.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品德风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5. 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理解并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论语十则》的内涵及应用;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安排1.引入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或事例,向学生介绍《论语》的背景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激发学生对其中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兴趣。
2.讲授分别就《论语》中的十则格言进行分析、解释和讲解,并结合一些典型事例进行具体说明,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论语》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及应用。
3.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4.练习让学生针对不同主题、情境下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要求学生能够将《论语》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分享,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习的《论语十则》有进一步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2.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有效方法,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反馈到教学中,帮助教师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
六、教学资源《论语》原文和注释版、《论语》逐句译文;教师自编教案、相关案例和实例;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匹配程度本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品德风范,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论语》思想精深、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优秀4篇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篇一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
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
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
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
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前言《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标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文献,其思想精髓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论语》中十则教案,总结了孔子的思想精华和生活哲学,对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做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十则教案中来展开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学习《论语》。
教案一:孔子师政「子曰:‘师政之才,岂在曹、参之上。
人也有称焉者:其不早仕者,其为人也半。
’」•翻译:孔子说:“掌管国家的才能,和曹参等人相比,为什么不能比他们出色呢?人们常说这样的人‘没早早挂职做官的人才是好人。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学习优秀的师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上面一则教案一样,都表现了敬重师长的重要性。
教案二:对自己的约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读书学习,三十岁就确立了自己的生涯,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了解宇宙的道理,六十岁我耳顺,七十岁时就按自己的心愿去做事情,但是不违背守规矩的原则。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心境和态度。
只有耐心、执着并严于律己的去追求与坚持,才能做到自我修养,做到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的目标。
教案三:常存善念「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孔子说:“只会说好听话、装作仁慈,这种人距离真正的仁者还很远。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不要只关注于表面,虚伪做作的善,而应该随时思考如何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善良、伟大和情感,秉持着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世界和他人。
教案四:做一名好人「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孔子说:“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说明:这则教案告诉我们好好进行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一名有知识、有才华、有道德的好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案五:诚实是道德的核心「子曰:‘君子之道,本于诚,邦之奉行,以俭德之行。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
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
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教师板书)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
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
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
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
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
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
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
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
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
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
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
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
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
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
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
敝:使动用法。
憾:抱怨,不远)。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
安:安逸。
怀:归依“颜渊”篇[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一、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
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
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
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
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君子固穷。
(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
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
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教学反思: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