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树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从构树制浆黑液中提取黄酮的工艺研究

从构树制浆黑液中提取黄酮的工艺研究
本文 先探 讨碱 处 理 工 艺 对 黑 液 中黄 酮 含 量 的影
液 比、 温度 、 时 间等 因素对 黄酮 得 率 的影 响 , 确 定 最佳 碱 处理 工艺 , 并 依据 最佳 工艺 制备 黑液 ; ( 2 ) 采用 超滤

纳 滤二 级膜 联 用 的 方法 对 黑 液 中 的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煳 j } 迭 纸 2 0 1 3 年 第 1 期

试验与研究 ・
从 构 树 制 浆 黑液 中提 取 黄 酮 的工 艺 研 究
张波, 刘智 , 聂青 , 王承佳 , 刘安琪
( 湖北工业 大学 , 武汉 , 4 3 0 0 6 8 ) 摘 要 在制浆过程 中, 构树 原料 经碱 处理后剩下的黑液原本 为工业废 水 , 但 经过超 滤纳滤工 艺处理 后 可提 取其 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实验证 明: 在碱 处理工艺 中碱浓度 为 0 . 6 %、 料液 比 1 : 2 0 、 温度 9 5 、 时 间1 . 5小时的条件下 , 黑液中黄 酮含 量可达 2 . 3 1 % 。经超滤膜 除杂 , 黄 酮的透过 率在 8 0 . 1 % 以上 ; 纳
1 m l 容 量 瓶 中, 按 照 检 测 芦 丁 的 方 法 依 次 加 入 N a N O 、 A 1 ( N O ) , 、 N a O H, 然后用 6 0 % 乙醇定溶至刻 度, 混匀静置 1 5 m i n , 然后检测 吸光度 , 并带入 回归方
1 . 2 . 1工 艺流 程
膜技术研究所) , S E N C O— R旋转蒸发仪( 上海 申生公 司) ; 岛津 u V一 2 5 5 0型分光光度计 ( 岛津国际贸易有
限公 司 ) 。
1 . 2 实验 方 法

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自然界中有着大量的植物资源,其中很多植物拥有着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些价值主要来自于植物所含有的许多活性成分。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改善人体的代谢环境,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植物天然活性成分分离植物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通过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其中以化学分离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常用的包括溶剂提取法、分子筛技术、大孔材料分离技术、对流层析等。

其中,溶剂提取法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一种分离方法,它通常是将植物样品用提取液浸泡后,使用旋转蒸发、石油醚-乙酸乙酯、硅胶柱层析等方法来提取目标成分。

分子筛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分子大小、形状、电荷、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分离技术,它适用于分离分子量较大的成分。

大孔材料分离技术则是一种多孔性材料来吸附、分离目标成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提取分子量较小的成分。

对流层析则是分离效率高、对样品的损伤小、可逆的化学分离技术之一,可对极性、常数、分子大小及分子量等结构特征较明显的活性成分进行有效分离。

除了以上化学分离技术,还有利用生物技术分离活性成分的方法。

植物的快速繁殖、易于转化以及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为植物生物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利用植物细胞或器官亲和色谱技术,可以有效提纯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2. 植物天然活性成分鉴定鉴定植物天然活性成分包括两个重要步骤,一个是化学组分的分析,另一个是生物活性的评价。

化学组分分析通常以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为主要手段,对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离和测定。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将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联合起来使用,可以高效地分离活性成分,并通过质谱技术确认分离的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不仅能确定化合物分子式、质量等信息,还能确定部分化学键、官能团等。

生物活性评价是指对活性成分的生物学功效进行定量评价。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毒性评价、广谱抗菌活性试验、抑菌试验、抗氧化活性测定等。

构树新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构树新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构树新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丁宇;仇晶;刘小宇【摘要】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植物,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也见于越南、日本等国家.构树属于传统中药,植物的各部位均可入药,用于治疗疼痛,水肿,痢疾.对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从构树的叶、根和果实中发现了黄酮类、木脂素类及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部分成分具有抗菌、抗氧化、细胞毒及抗炎等活性.现对2000年以来从构树中获得的新化合物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4(026)008【总页数】6页(P1327-1331,1337)【关键词】构树;新化合物;生物学活性【作者】丁宇;仇晶;刘小宇【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十二队,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十二队,上海200433;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为桑科构树属植物,分布于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日本、越南、印度等国亦有分布,资源十分丰富。

构树的根、叶、果实和树皮在中医里皆有使用。

构树皮能利尿消肿,祛风湿,还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及癣症;树液可以利水解毒,治水肿癣疾和蛇、虫、蜂、蝎、狗咬;构树叶具有清热凉血、利湿和杀虫作用,可用于鼻衄,肠炎,痢疾。

构树果实也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民间药材[1]。

自2000 年以来研究者分别从构树的叶、根和果实中获得了31 种新化合物,本文特对这些新化合物及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综述。

1 黄酮类新化合物的结构及活性1.1 黄酮类新化合物的结构近年来从构树中获取了6 种黄酮类新化合物。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工艺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工艺研究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工艺研究
超声波提取法是靠超声波的反复振动和高频能量将物料内的有用成分分离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在植物营养学和药用植物研究中,常常需要从植物中提取叶绿素等活性成分,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本文通过响应面法对超声波提取法优化构树叶中叶绿素提取工艺进行探讨。

1. 实验方法
(1)材料准备:采集构树叶,用水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备用。

(2)实验操作:按照正交表设计,设置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共进行15个试验组,每个
试验组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叶绿素,并测定提取效果。

(3)测定方法:用纯酒精提取叶绿素,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
度计,测定提取液在470nm处的吸光值(OD470),即为叶
绿素含量。

2. 实验结果
根据15个试验组的实验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响应
面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优化的超声波提取叶绿素的工艺条件。

在本次实验中,温度(A)、时间(B)、超声波功率(C)
对叶绿素的提取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超声波功率的影响最大,温度和时间的相对影响较小。

在温度60℃、时间15min、超声波功率200W的条件下,叶绿素的提取率最高,达到了2.8%。

3. 总结
本研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波提取构树叶中叶绿素的工艺条件,得到了最佳的提取条件:温度60℃、时间15min、超
声波功率200W。

与传统的叶绿素提取方法相比,超声波提取
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可为绿色食品和药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医学]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进展

[医学]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研究进展
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型化样品前处理技术,它 集采样、纯化、富集于一体,减少了常规液-液萃 取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量,具有操作简单、模式 灵活多样、成本低廉、富集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 点。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3.1 液相微萃取技术原理及萃取模式 液相微萃技术原理与传统的液-液萃取原
理基本相同,即基于“相似相溶”原理。 LPME发展至今,已有多种模式,如单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 作为溶剂的超临界流体与被萃取物料接触,使
物料中的某些组分(称萃取物)被超临界流体溶解并 携带,从而与物料中其他组分(萃余物)分离,之后 通过降低压力或调节温度,降低超临界流体的密度, 从而降低其溶解能力,使超临界流体解析出其所携 带的萃取物,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2.2 双水相萃取(ATPE)技术应用实例 2.2.1 赵爱丽等人利用双水相体系对黄芩苷进行分 离纯化。 2.2.2 霍清对葛根素在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特性进 行了研究。 2.2.3 张春秀等利用双水相体系在银杏叶中提取银 杏黄酮.
二、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萃取分离技术
3、液相微萃取技术 液相微萃取(LPME)技术是上世纪90年
(2)黄酮类 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 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有效清除体内的 氧自由基 ,具有抗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 调节心血管等功效。
(3)萜类化合物 它是异戊二烯的聚合体及 其含氧的饱和程度不等的衍生物。在自然界 分布很广,挥发油、树脂、橡胶及类胡萝卜 素的组分多属于萜类化合物。有些具有生理 活性,如龙脑、山道年、穿心莲内酯和人参 皂苷等。

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大自然中存在着大量的植物资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药用价值。

植物药物的活性成分具有非常高的药理活性,也是制备药物的重要原料之一。

因此,对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提取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浸泡、榨汁和煎煮等,这些方法通常是在实验室或传统医学中应用的。

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效率较低、产量较小等问题,且易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目前提取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方法已被现代化学技术所替代。

现代化学技术中,多种方法被应用于提取植物药物活性成分,包括超声波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其中,超声波提取技术是一种非常通用和有效的提取方法,它在破碎细胞膜、破坏细胞结构的同时,能够快速地提取出植物药物的活性成分。

相对而言,超声波提取技术对样品的数量要求较高,同时也存在着易受温度、时间、频率等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则是一种通过微波辐射使样品内部迅速受热并产生震荡,从而分离出目标成分的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便、快捷、效率高,但在样品量较大或含水量高的情况下,效果会有所下降。

超临界流体提取则是将气态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和样品进行混合并通过特定压力下产生萃取作用的分离方法。

它有机溶液冷剂效应明显,使用过程相对复杂,但能更完美地保留植物药提取物的含量和成分质量比例。

除了提取技术,还需要通过分离技术来分离植物药物的活性成分,以得到纯净的单一成分。

常用的分离技术主要有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这些分离技术能够通过色谱柱疏水性、碱性等物理化学特性的差异,将植物药物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取和分离的过程中,应考虑药物活性成分保存的要求,合理的条件设计、药物配比、药物处理等环节不仅能更好的提取药效成分,同时也增加了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

药物成分分离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药效活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与确认。

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植物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推动医药工业的发展。

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构树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冯卫生;李红伟;郑晓珂
【期刊名称】《中国新药杂志》
【年(卷),期】2008(17)4
【摘要】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为桑科(Moraceae)构树属(Broussonetia)植物,分布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构树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从本植物分离得到大量黄酮类化合物,并分离得到一些生物碱、木脂素、香豆素、萜、挥发油、脂肪酸、脂和氨基酸及其他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多个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芳香化酶、抗氧化、抗菌、抗炎、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细胞毒等活性.现对1980年以来国内外对构树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汇总,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272-278)
【作者】冯卫生;李红伟;郑晓珂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R285.5
【相关文献】
1.构树新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J], 丁宇;仇晶;刘小宇
2.构树化学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进展 [J], 黄咏明;田瑞;卢素芳;徐爱春;戴永红;郎鹏
3.不同构树品种药用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J], 王文君;侯志华;任媛媛;王念;翟晓巧
4.构树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庞素秋;黄宝康;张巧艳;秦路平;郑汉臣
5.构树提取物的营养生理功能及构树营养价值研究进展 [J], 王勇生;唐楚;王明宇;杨富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学中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

中药学中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

中药学中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植物药物是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是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探讨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提取方法植物药物的提取是指将植物材料中的活性成分分离出来的过程。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

水提取是最常见、最简便的提取方法,适用于水溶性成分的提取,但对于非极性成分的提取效果较差。

醇提取则可以提取到较多的非极性成分,但有些有害成分也同时被提取出来,需要进一步处理。

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新兴的提取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的高溶解力快速有效地提取活性成分。

二、分离方法分离是指将提取得到的复杂混合物中的目标成分分离纯化的过程。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层析技术、结晶技术等。

色谱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分离方法之一,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等。

HPLC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层析技术可根据目标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层析剂,实现目标分离。

结晶技术则是通过溶剂结晶的方法将目标成分从复杂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三、应用领域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在中药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通过提取和分离可以确定植物药物中主要的活性成分,揭示其对疾病的治疗机制。

其次,提取和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基础,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活性和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利用提取和分离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确保中药的安全有效。

四、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分离研究也将不断发展。

一方面,可以借鉴现代分离技术的成果,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高速计算机技术等,提高提取和分离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究植物药物成分的组合应用规律,探索植物药物的整体效应。

此外,还可以结合药物代谢学的研究,探讨植物药物成分在体内的转化代谢,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2.[39]左春旭,蔡玉英,姜岩青,等.瓦松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5,16(6):3.[40]左春旭,仲英,姜岩青,等.瓦松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中草药,1988,19(4):4-5.[41]周效,刘署艳,邹丽芳.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2):30,38.[42]蔡玉英,张伟,韦兴光,等.中药瓦松粗提物抗菌效应.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2):885.[43]蔡玉英,张伟,韦兴光,等.瓦松栓抗炎作用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02.[44]邵伯芹.瓦松的抗肿瘤作用.中国药理通讯,1984,3(4):220.[45]王化洲,张既宜.中药瓦松的强心作用.药学通报,1984,19(4):59.[46]王化洲,张既宜.瓦松强心作用的药理研究.中草药,1986,17(3):23.[47]赵艳杰,刘晓娟.瓦松中强心成分的提取和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锦州医学院学报,1992,13(4):13.[48]王化洲,刘晓娟,齐志敏,等.瓦松甙的强心作用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草药,1993,24(11):585.[49]蔡玉英,韦兴光,张伟,等.瓦松栓治疗宫颈糜烂临床疗效观察.中草药,2000,31(5):370.[50]方勇飞,江正辉主编.实用中成药物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87.(2007-04-10收稿)·综述·构树属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马养民,吉艳芬(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 构树属植物由于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相应地,其提取分离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本文对其中具有活性成分的黄酮类和生物碱类物质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而为开辟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奠定基础。

关键词 构树属;黄酮类;生物碱;提取分离中图分类号:R 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1-0161-04作者简介:马养民(1963-),男,陕西乾县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E -m a i l :m y m 63@s i n a .c o m 。

构树属(B r o u s s o n e t i aV e n t .)隶属于桑科,桑亚科,构树族,为多年生落叶乔木。

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共有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岛屿。

我国主要有4种,即构树(B .p a p y r i f e r a )、小构树(B .k a z i -n o k i )、藤构(藤葡蟠,B .k a e m p f e r i )、落叶花桑(B .k u r z i i )〔1〕,其中前两种可作药用〔2,3〕。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构树、小构树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分离出来了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香豆素〔4〕、三萜类〔5〕、生物碱类〔6-9〕、脂肪油〔10,11〕以及大量的黄酮类〔12-15〕和二苯丙烷类化合物〔12-15〕。

据本草考证:构树的果实、树叶、枝条、茎皮部乳汁和根皮均可入药,有利尿、补肾、健胃、消炎、凉血止血之功效〔16〕。

目前,构树属植物的提取物被发现具有抗真菌〔17〕、抗肝毒〔18〕、抗过氧化〔19〕、抗血小板形成〔20〕以及对晶状体醛糖还原酶的抑制〔21〕等活性作用,而其中起药效作用的主要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大类活性物质,对它们进行提取分离,则成为进行分子结构、药理活性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笔者对此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合物提取纯化提供参考。

1 构树属黄酮类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研究1.1 黄酮的提取 研究发现构树黄酮类多存在于其根皮、叶、果实、乳汁中,小构树黄酮则多存在于小枝条中,因此从这些部位进行提取。

传统上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和碱提酸沉法。

一般对于黄酮苷和苷元的方法有所不同:对苷类和极性较大的苷元,常用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甲醇∶水(1∶1)、水、甲醇,乙醇∶水(1∶1)等提取,对于多数黄酮苷,由于极性大,可直接沸水提取,而对大多数苷元则采用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等极性较小的溶剂进行提取;高甲氧基黄酮化合物,因极性降低,可用苯直接提取〔22〕。

1.1.1 乙醇提取法:乙醇是最常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溶剂,目前构树黄酮多以苷元形式存在,所以选用高浓度乙醇来提取,还可以起到分离苷和极性·161·中药材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M a t e r i a l s 第31卷第1期2008年1月DOI :10.13863/j .issn 1001-4454.2008.01.058配基和非极性配基的作用,还能克服霉变的缺点,样品干燥和试剂回收也比较容易〔23〕。

殷志琦等用80%乙醇加热回流对构树新鲜小枝条进行提取,进一步分离出了槲皮素、双氢槲皮素等化学成分〔2〕。

L i a n g P i W e i等利用乙醇从构树茎、枝皮、叶子的乳汁中提取出来了具有治疗腰及膝盖疼痛、衰弱等作用的黄酮类物质,如羟基芫花素等〔5〕。

1.1.2 乙酸乙酯萃取法:通常提取剂的结构对提取效果有很大影响,构树属黄酮苷元分子中含有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含有羰基和酚羟基,这两者都有一定的极性,所以要提取这些活性成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用极性和结构相近的酯类进行萃取,溶剂的选取和溶剂与溶质之间的分配系数有很大的关系,构树黄酮提取大多选取乙酸乙酯作为溶剂,根据乙酸乙酯中的羰基C=O与黄酮中的多个-O H产生氢键,从而达到萃取。

如D o n g h o L e e等芝加哥学者对构树先用甲醇浸泡,接着进行溶剂萃取,其中乙酸乙酯部分经过活性试验,显示其具有显著抑制芳香化酶的作用,并以此为指导分离出来多种黄酮类物质〔18〕。

J a e-H a R y u等韩国学者对小构树的根皮进行了提取分离,从乙酸乙酯部分中分离出来了k a-z i n o l B等,并且此物质在有活性的L P S巨噬细胞中有抑制一氧化氮合成的作用〔24〕。

张培成等利用乙酸乙酯萃取法从构树叶子中分离多种黄酮类物质b r o u s s o n o l A,b r o u s s o n o B,b r o u s s o n o l,b r o u s s o n o l D, a n d b r o u s s o n o l E等〔25〕。

因此,乙酸乙酯作为构树属黄酮提取溶剂效果较好。

1.1.3 丙酮提取法:丙酮是一种较好的有机溶剂,主要用来提取脂溶性基团占优势的黄酮类物质,比热水和碱液提取得率要高,且提取液的过滤、回收溶剂、干燥等过程易于进行,此工艺简单,将提取物直接作为药剂的原料来源,用此提取方法较好〔23〕。

H o r n g-H u e y K o等从小构树的根皮中,用丙酮作为萃取溶剂提取出了k a z i n o l s Q、R、D、K、H和7,4-d i-h y d r o x y f l a v a n等黄酮类物质〔26〕。

S o n g-C h w a nF a n g 等从构树的根皮中,同样用丙酮作为萃取剂分离了b r o u s s o f l a v o n o l E、F黄酮类物质〔27〕。

1.1.4 水提取法:根据黄酮类化合物的特点,黄酮苷类化合物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所以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常常采用热水提取法。

该法还可用来提取黄烷醇、黄烷二醇、原花色素等极性较大的苷元,在提取过程中浸泡时间、次数对提取效果有很大的影响〔28〕。

如我国学者采用水对构树进行提取,在提取方法和提取物活性上已经申请了专利,研究内容为:将构树的树皮、叶、茎和根部浸泡于水中12~24小时,过滤除残渣,收集滤液进行减压浓缩或者冷冻干燥或者烘干,最后得到抗真菌的提取物,被直接用来生产医药品,除此之外,它还被用来生产使皮肤光滑和健康的沐浴产品〔29〕。

由此表明,尽管水提取液容易将蛋白质、糖类等溶于水的成分提取出来,从而使提取液存放时易腐败变质,为后续的分离带来困难,但如果提取条件选择适当,直接用提取液作为原料来生产制剂等产品时,因消耗的溶剂的费用比其他的低,且无污染。

所以仍是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

1.2 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1.2.1 硅胶柱层析法:硅胶作为吸附剂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分离范围广,亲脂性成分及亲水性成分都可使用。

对于黄酮类物质不仅可以分离黄酮苷,也可以用来分离各种黄酮苷元〔30〕,研究者常常选用不同的洗脱液或者洗脱液的配比有所不同。

反复硅胶柱色谱在构树黄酮类的分离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 o r n g-H u e y K o等人1997年在研究构树生物活性的时候从构树根皮中,用环己胺∶乙酸乙酯(1∶1)分离出来了a u s t r a l o n e A,当两者比为(2∶1)时分离出来了k u w a n o n C,3∶1时分离出来了m o r u s i n,其中m o r u s i n在胶原和血小板活化因子聚合方面起到重大作用,k u w a n o nC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化验中显示了活性〔31〕。

H o r n g-H u e y K o等两年后又从小构树中利用环己胺∶乙酸乙酯极性由小到大(4∶1-3∶2-1∶1-2∶3)的顺序分离出了k a z i n o l s Q、D、K、H,和7,4二氢黄烷及k a z i n o l s R〔26〕。

张培成等从小构树的干燥叶中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纯甲醇依次增大的极性进行洗脱,对其中的组分3用反复硅胶柱,用石油醚和丙酮不断洗脱,最后得到b r o u s s o n o l A、B、C、D、E和k a z i n o l F〔25〕。

S o n g-C h w a nF a n g等从构树的根皮中选用乙酸乙酯∶丙酮洗脱剂分离出来了b r o u s s o f l a-v o n o l E、F〔27〕。

1.2.2 凝胶柱色谱法:主要利用分子筛作用分离黄酮类物质,一般用在硅胶柱之后用来起到纯化的作用,在洗脱时,一般按分子量的大小顺序流出柱体。

殷志琦等用S e p h a d e x L H-20(甲醇、甲醇-水洗脱)从构树的新鲜小枝条中反复柱纯化得到了槲皮素、双氢槲皮素等〔2〕。

徐小花等从构树的叶子同样用S e p h a d e x L H-20反复柱色谱(甲醇或氯仿-甲醇洗脱)也分出了槲皮素〔32〕。

D o n g h o L e e等经过多次硅胶分离后用M C I-g e l C H P20P,用水和甲醇洗脱得到b r o u s s o c h a l c o n e B和i s o b a v a c h a l c o n e,对另一组分用T S K-g e l T o y o p e a r l H W40F(水和甲醇洗脱)分离得到b r o u s s o n i n A和(2R,3R)-l e s p e d e z a f l a v a n o n e·162·中药材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M a t e r i a l s 第31卷第1期2008年1月C〔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