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散文
一封信老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封信老舍亢德兄: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
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
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
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
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
你知道,我素日生活最有规律,夜间十点前后,必须去睡。
可是,一见表针指到该就寝的时刻,我不由得便难过起来。
不错,我差不多是连星期日也不肯停笔,零七八碎的真赶出不少的东西来;但是,这到底有多大用处呢?笔在手里的时节,偶尔得到一两句满意的文章,我的确感到快乐,并且渺茫地想到这一两句也许能在我的读众心中发生一些好的作用;及至一放下笔,再看纸上那些字,这点自慰与自傲便立时变为失望与惭愧。
眼看着院内的黑影或月光,我仿佛听见了前线的炮声,仿佛看见了火影与血光。
多少健儿,今晚丧掉了生命!此刻有多少家庭都拆散,多少城市被轰平!全民族都在血腥里,炮火下,到处有最辛酸的患难,与最悲壮的牺牲。
我,我只能写一些字!这种难过,是我以前所未曾有过的。
我简直怕见天黑了,黄昏的暮色晚烟,使我心中凝成一个黑团!我不知怎样才好,而日月轮还,黑夜又绝对不能变成白天!不管我是怎样的想努力,我到底不能不放下笔去睡,把心神交与若续若断的恶梦!身体太坏,有心无力,勇气是支持不住肉体的疲惫的。
在这大家都当拼命卖力气,共赴国难的期间,便越发使人苦恼。
于此,我特别要诚恳地对年轻的文艺界朋友们说——或者不惜用“警告”这个字:要成个以笔为武器的战士,可先别忽略了战士应有的钢筋铁臂啊。
“白面”书生是含有些轻视的形容。
深夜里狂吸着纸烟,或由激愤而过着浪漫的生活,以致减低了写作的能力,这岂但有欠严肃,而且近乎自杀呀!日本军人每日在各处整批地屠杀我们,我们还要自杀么?我们应当反抗!战士,我们既是战士,便应当敏捷矫健,生龙活虎地冲锋陷阵。
我们强壮的身体支持着我们坚定的意志。
笔粗拳头大,气足心才热烈。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探析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探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魏六朝时期的友情类书信散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为研究中国古代友情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友谊,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念。
本文旨在探讨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形式特点、主题内容和文化意义。
汉魏六朝时期,友情类书信散文以各种层次上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些形式主要有贺书、对话磕头、对联、分礼书、表决、书信等。
贺书主要是庆祝某人被提升为官位,表达祝贺之意。
对话磕头是友人之间表达友情的一种习俗,而对联则可用来纪念特殊的日子。
分礼书是封建时期大官以表达敬意的一种形式,而表决则是以书面的形式表示友好的愿望。
书信则是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私人信函。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通常围绕促进友谊进行论述,重点探讨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友谊如何增进人们的情感与性格。
其中普遍肯定的观点是,友谊能够消除人们的烦恼,改善他们的性格和精神状态。
另一方面,书信作者还探讨了一些关于友谊的抽象概念,比如忠诚、坚守、诚实等,从而彰显出古人们丰厚的道德信仰。
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不仅反映出古代中国的审美情趣,而且体现了古代中国追求人文完善的信念。
友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也是社会精神之间的桥梁,书信散文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
对书信散文来说,友谊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情怀。
在汉魏六朝时期,友情类书信散文一直是维护友谊的重要载体,反映出古代中国人们追求至诚友善的道德理念。
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内容以及其形式的多样性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文化的有益资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友情的真诚与深远的思想。
通过梳理总结,可以总结出汉魏六朝友情类书信散文的基本特征:其一,以各种形式表达友谊;其二,着重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其三,体现着古代中国人们追求完美和友情的信念;其四,书信散文也是维护友谊的重要载体。
优秀书信作品

书信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写作形式,它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书信作品,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书信作品:
1. 《傅雷家书》:这是傅雷夫妇写给他们的儿子傅聪的家信,共收录了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 186 封信。
这些信不仅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还展现了傅雷夫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造诣。
2. 《朱自清散文全集》:这是朱自清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写给朋友、亲人和读者的多封书信。
这些信中,朱自清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3. 《亲爱的三毛》:这是三毛写给她的读者的一封长信,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在这封信中,三毛用她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她对人生、对爱情、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4. 《李宗仁回忆录》:这是李宗仁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讲述了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和感悟。
在这封信中,李宗仁用他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5. 《鲁迅书信选》:这是鲁迅写给朋友、亲人和读者的多封书信,涵盖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观念和社会活动等方面。
在这些信中,鲁迅用他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这些优秀的书信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启示和感悟。
《答谢中书书》改编散文范文

《答谢中书书》改编散文范文 引言:《答谢中书书 》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 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 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 是人生一大乐事。
下面是小编精选的《答谢中书书》改写散文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答谢中书书》散文版(一) 一片大地能昂起几座山?一座高山能涌出多少树?一棵古树上能密藏多少鸟? 一声鸟啼能婉转倾泄多少天机?然而在这里——这个幽深寂静的江南, 我领略了天地间最美的圣谕。
清晨一睁眼,就发觉全身都被浸泡在晓雾之中,如身在仙境。
山中的时间流 淌得缓慢,我轻轻推出窗户,揉了揉眼睛,一幅摇曳生姿的山水画卷就在我眼前 展开了。
套上衣服,背起包,出门,赶赴与山水的这场约会。
我搭了一艘船,顺流而下。
天气刚好,阳光柔和明媚,我不禁抬头仰望。
两 岸山峰如利刃般,劈开了洁白柔软的云,直指苍穹。
阳光打在山岩上,溅起一片 金黄。
我不禁啧啧称赞。
突然一注透明的流水吸引了我,我趴在船边,仔细的观 察,它不是绿色,也非蓝色,而是无色透明的。
小鱼在水中悠悠游过,一切都那 么安闲而富有生机。
神迷时,船行到了夹壁之处。
没有阳光的照射,可为什么那么多彩呢?青黄 黑白赤,无不绚丽,无不虚渺,像一块晶莹多变的水晶,把山水融入一体。
像一 篇赋文,一支山歌,迤逦走进你的心里。
我多么想成为山水中的一份! 顺着水流继续下行, 奇妙的景一帧一帧展现。
娇黄的山花如琉璃盏中新榨的 橙汁;闪着光的绿叶如温润的碧玉, 簇拥着粉嫩娇羞的桃花仙子;雨后的天空新鲜 如洗;杜甫 诗句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想必写的就是 此景吧? 天色已晚,另一番美景正在酝酿。
瞧!那天边,那云朵,被染成金黄色,太 阳正用尽全力, 散发出使人喜悦让人沉醉的光芒。
山川也披上了一件火红的战衣,1/7河水也撒上了一层金粉,顺着时光流淌,惹人心醉。
信笺里留下的温馨散文

信笺里留下的温馨散文我闲来无事,随意拾掇一下箱箧,惊奇地发现压在箱底下的一沓尘封已久的书信,尽管信封有些发黄,但印在上面的圆形黑色的邮戳清晰可见,残留着的几张旧邮票依旧赫然。
触景生情,那些旧书信也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记得詹・豪厄有句名言:“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
我保留的这几封珍贵书信,辑录了自己上师专时期,同窗好友的来信和自己的师妹,后来也成为自己爱人的情书。
书信虽以尘封已久,但信笺里的字里行间却留下了浓浓的温馨,其实每一封信,都成了记忆中的瑰宝。
小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书信,那是远在吉林的二叔寄来的家信。
二叔是一名军人,后来转业后留在了吉林飞机修配厂。
在父亲的兄弟姊妹中,父亲的文化水平较高,他曾经考入早年的东北工学院。
因此每次二叔寄信,一般都寄到我家,再由父亲转交给祖父、祖母,其实他们也不大认识字,基本要靠父亲转述二叔书信中的内容。
每年春节前大都能收到二叔的来信,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认识了书信,熟识了信封、邮票,也认识了骑着自行车送信的邮递员。
虽然不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但二叔的来信却也是我们家里非常珍贵的物件,对我而言,既蕴含了一股亲情,还充满了神秘和好奇感。
其实铁岭和吉林距离不是很遥远,但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二叔的家信是维系我们彼此亲情的桥梁。
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小时候记忆里,二叔只回来过一次。
在我懵懵懂懂的印记里,感觉二叔似乎远在天边。
后来我逐渐长大,我也明白了二叔为什么回来很少的原因。
原来二叔家的经济状况很窘迫,二婶没有工作,他的三个孩子还都在上学,到处都用钱。
回来的花销对二叔来说,负担起来实在吃紧。
原本二叔是一个非常善良孝顺,重情重义的人。
这些都是我后来长大后才知道的。
虽然二叔不经常回来,但寄回的家书,却饱含了一份浓浓的亲情。
可谓“一封书信千行泪,暖到桑梓万股情。
”斗转星移,一晃我开始离开村子,远行15里地到乡政府所在地念初中了。
同时我偶尔也承担起家里给二叔寄回信的任务了。
与范经略求记书原文及翻译

与范经略求记书原文及翻译《与范经略求记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阳明所写的一篇书信体散文。
原文概述:王阳明在书信中首先对范经略的政治智慧和才能表示了敬仰,并对其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表示了钦佩。
接着,王阳明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尽一份力的决心。
在书信的主体部分,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建议,包括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保护百姓权益等。
他还特别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应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用技能。
此外,王阳明还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出处:此文出自明代王阳明之手,是一篇具有深刻政治和哲学思考的书信体散文。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思赏析:《与范经略求记书》不仅体现了王阳明对国家政治、教育、道德等问题的深切关注,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在书信中,王阳明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以及为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他的政治主张和建议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强调政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同时,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对教育改革的深刻认识。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观念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对于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全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见解独到、行文流畅、文采斐然,充分展现了王阳明作为一位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这篇书信体散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哲学意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
书信的作文(优秀6篇)

书信的作文(优秀6篇)封信书信作文篇一猎人叔叔您好:您好。
我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吗?每次在森林里捕捉动物时,您忍心面对那些可怜的动物失去自由吗?请您想一想:在那茂密的森林里,一棵棵参天大树,直冲云霄,遮住了那火热的太阳,挡住了狂风暴雨,在这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们快乐地生活着。
猴子、大象、小兔、长颈鹿、老虎、狮子……它们都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乐园,他们在这里快活地玩耍,而您的到来却破坏了它们宁静的生活。
您为什么要伤害它们呢?猎人叔叔难道您不知道要保护动物吗?您难道不知道动物的灭亡,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
没有了动物,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地球也将会更加寂寞。
您也许会说您也是于心不忍,可这是您的工作。
不工作就不会有饭吃。
可是您就算没有饭吃,就不能靠其他工作来养活自己吗?种庄稼,养牲畜……不也都能养家糊口吗?希望您以后再也不捕捉动物了,好吗?陈曦20xx年7月指导教师:英子书信的散文篇二这个时代许多东西都变了,变得没有铺垫,没有距离,没有等待。
就拿鸿雁传书的书信来说吧,自从电话、手机和电脑铺天盖地的走进寻常百姓家,我大概有三年光景没有收到亲友的来信了。
偶尔收到一张单薄的贺年片,就会高兴的叫出声来。
可是看着上面电报般干巴巴的文字,我很快就陷入了失望和惆怅的'泥潭。
给远方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挂电话,我说你能否给我写一封信来?我好久好久没有收到你的来信了!朋友在电话那端“咯咯”的笑出声来,她说你神经啊?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有闲情逸致写信呀……撂下话筒,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朋友说得对,都什么年代了,谁还有闲功夫铺开纸张一笔一划的写信呢?在信息爆炸沟通如此便捷的年代,各种通讯工具已经拆解了铺垫、距离和等待的桥梁。
只要你轻轻的拿起电话、手机,或在电脑上随意的QQ那么一下,一切就会在瞬间完成。
纵使彼此远隔千山万水,只要在电脑上来个视频,你渴望见到的那个身影就近在眼前了。
只是我感到隐隐的失落和惆怅,那些洋溢着淡淡心香和春天温暖气息的书信呢?它们该不是变成了玲珑剔透的六瓣雪花,在时光的暖风中溶化消失了吧?曾经是那样如饥似渴的喜欢伏案写信,温暖的家书和甜蜜的情书,还有凝聚着友情的书信;曾经是那样幸福而焦灼的等待,等待得仿佛望眼欲穿或望穿秋水,渴望远方的书信如玲珑剔透的雪花一路飞来,飞过万水千山,抵达我惊喜的视野和摊开的掌心……然而这幸福、神秘和焦灼的等待,现在却成了昨日飞雪或黄花。
适合朗诵的书信体散文

希望你安好。
我也是女侠
上了初中之后,书信在我心中成了一颗美丽的种子。那时候我十三四岁,爱学习,爱读书,也爱作文。我喜欢把自己的作文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信纸上之后装进信封向报刊杂志投稿。邮局在乡镇的街道上,离我们学校有八九里路。放学后我背着书包蹬着自行车到邮局去,花一块钱买一枚邮票贴在信封上,然后将投稿信塞进绿光锃亮的邮筒里。不久,我在报纸或杂志的豆腐块里读到自己的作文,这个时候总觉得自己离文学的殿堂越来越近,自己的作家梦也越来越清晰。从那时起,我就以为自己写的东西有人读是一份安慰,被人读是一种快乐,被人读懂是终极幸福。每当想起我将投稿的书信投进邮筒的场景,总感觉那个刹那像一粒种子播撒到了我的心田,心血点点滴滴地滋润着,种子便渐渐地萌芽、抽叶、成长,最终绽放出梦想的小花儿。
我知道和业主,和分包老板周旋的铁娘子,一双眼睛深邃凌厉似乎能看穿人心,说起话来温柔细绵可却透着不容任何人质疑的果断。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让她从容自信,也让她活的更清楚深刻,翻来翻去的资料,簌簌的纸声,一定是在给她加油打气吧,毕竟谁也看不见这个英勇的女侠,除了果敢,还有脆弱。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为了生计,和男性一样,背着镐,扛着铁锹在现场里挥汗如雨的劳作的铁娘子,这些在生活面前从不计较却分秒必争的人啊,这些挑起家庭重担朝气的眼眸变成哀伤的铁娘子们,弱小的身板变成了对抗糟糕生活强大的武器,只为保护自己家人和孩童。
小的时候我总以为书信是一件奇妙而诡异的玩具。那时候邮递员常常骑着自行车到故乡的小学。他从绿色的邮袋里取出一摞厚厚的报纸和书信递给老师。上课前老师左腋夹着课本,两手捧着书信来到教室。他瞥着信封说:“张家宝,这是从北京来的书信,给你爸爸的,你捎回家;这封是王勤业的,二攀,你家离他家最近,放学后顺路给他送过去;石泰山,就是小卖铺的西邻,谁家离他家最近……”那一封封贴着邮票、盖着红戳的书信分发给了我们。我们成了小信使,放学后把它们送到收信人家中。我的邻居瘦婆婆的儿子在广州工作。她儿子的来信大都是我从学校给她带回去的。瘦婆婆目不识丁,坐在木凳上两眼充满期盼让我读信。我撕开信封,逐字逐句地念着,当读到“我一切都好,比之前吃胖了五斤……”的时候,她的脸庞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有一次,当我读到“我上星期得了阑尾炎,已经动了手术……”的时候,她心里咯噔一声,颦眉蹙额,满脸罩着阴惨的愁云,嘴里念叨着:“这孩子怎么会得阑尾炎呢,也不知道疼不疼。”我继续读着:“做过手术之后,我煮了一锅鸡汤,每天都吃两个鸡蛋,现在身体好了。你别为我担心。”她听后眉头的皱纹渐渐舒展。我望着她变化的神情,心想这一封封书信也是一件件玩具,令人欣喜,也令人忧愁,牵动着人的喜怒哀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书信散文
篇一:关于书信的作文
【作文题目】:
传统书信是一种非常诗意的文体,鸿雁传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这种诗意渐渐成为远去了的风景,令人惋惜。
请你就传统书信逐渐消亡这一文化问题,给全社会写一封公开信,以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
【精彩例文】:
鸿雁不再,传书鲜有
致华夏儿女:
曾记否,龙女传书,缔造羡世姻缘;鸿雁往返,传递殷切期盼;驿站繁喧,接纳劳苦信使?那些书信往返,诗意绵绵的时光已远逝,我们迎来了科技发达信息通达的年代,从此传统书信渐渐淡出人们视线,在这文明发展的进程里,我
们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传统书信作为几千年来联系往来的载体,已渐被电子邮件,QQ等科技时代的宠儿所替代。
小学教育里关于书信写作这重要的一课,也渐渐被淡化。
理由是现在通信发达,交流便捷,书信无足轻重。
悲乎!社会的进步功利了人心,使生活物质化程度攀升,而精神的黑洞不断扩张,敢问我们华夏儿女,那奢华的物质,真的能填补你们精神的空虚吗?从形形色色的“电影综合症”、“手机综合症”里我们就能窥出一斑。
这些先进的东西是让我们交往便捷了,可也让我们忙起来了,频繁的来电、短信,满满的邮箱,这所有的一切,都排挤了我们精神放松的时间。
而书信则不同。
闲适的午后品一盏香茗,在雪白的信笺上留下墨影,将混合着茶香记录着心情的信投入信箱,然后依旧闲适的生活,并在闲适中多出一分期盼,期盼他是否收到我的来信;多一分想象,想象他收到信的表情心绪;多一分急切,急切地每天查看信箱等回信。
传统书信,她这么优雅,从容,她怀有千年的风度,经历万世沧桑后的从容,她那么诗意地活着,活在我们遗忘了的角落。
而被现代化的快节奏操纵着的我们,是否想过在这鸿雁不再、传书鲜有的时代里将那远去的鸿雁唤回,停下匆匆的脚步,过一回诗意的人生?
归来吧,鸿雁!我们需要你,中华民族需要你,这个古老的民族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但那千年沉淀的优雅从容不能
没有你。
华夏儿女们,你们难道从未想过那远去的闲适?你们难道不艳羡从那实在的手可触摸的书信中读到自己的过去的感慨?你们难道可以看着鸿雁悲鸣、传书鲜有而无动于衷?我知道你们不会的,拿起你们手中的笔,书写一封饱含历史古韵的书信吧!
此致!
敬礼!
一高三学子
20XX年3月7日
【点评】:
本文可道者为:“五无一有”。
一无应景之题。
考场作文拟题,考生往往迎合话题或材料,要么勉强拟一个不死不活的保险题,要么“为赋新题强作词”,生硬、俗套。
本文题“鸿雁不再,传书鲜有”,对举排出,直指现状,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吸人眼球!
二无斧凿之起。
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之“起”,难免陷入材料转述的泥淖,从而形成千人一面之定式,导致审美疲劳。
本文开篇用一个恰到好处的排比式反问,把读者引入鸿雁传书的美妙的古典境界,继而在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中架构议题,不着痕迹。
“起”得妙!
三无经典之承。
议论文之“承”,常常紧扣论点,或旁征博引,或引经据典,以事例论证之,下“点”上工夫。
本
文则从现象入手,于日常落笔,大做“面”上文章,收到异曲同工之妙。
承得高!
四无刻意之转。
文章转承时,不是急转而下,仿佛涓涓细流不经意间从你眼前缓缓流过,于品茗之间、铺墨之际、投递之时,尽情地感知鸿雁传书的想象之美、期待之切,纡徐描述中,使人顿觉诗意,不觉突兀。
转得淡(定)!
五无矫揉之合。
文章如何合成豹尾,难!稍有不慎,不是画蛇添足,就是狗尾续貂,遂成强弩之末。
本文之合,在“面承淡转”之后,意之所至,呼之欲出,呼吁、倡议:拾起鸿雁,传递幽情。
篇末归旨,无造作之嫌。
呼得好!
本文起承转合,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
实为不易!
“一有”是谓“有情味”。
考场作文最难得之处便是写出味道。
本文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感情充沛,情味扑鼻: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句句生情;“华夏儿女”“曾记否”“功利了人心”等,词词含情;文化味、语文味、人情味,味味怡人。
“三味”真火,既点
燃了作者鸿雁传书的激情,也撩拨起读者践行鸿雁传书之意,美不胜收!
惜乎,篇末的呼吁尚未从鸿雁传书理应与现代信息交融的高度着眼,识见不够,这也为作者日后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给全社会的一封信
社会大家庭的所有人们:
你们好!展信佳!
鸿雁传去我的有好,鲤鱼送来我的祝愿。
在收到我——一位高三学子的书信时,你们是否感到了一丝惊讶呢?
请大家回想一下,除去那塞满邮筒的报纸、广告单和帐务单,你们受到亲人或知己一封沉甸甸的亲笔来信是多久之前的事?你们是否曾给他人寄去过自己写的一封信呢?也
许我们习惯于依赖现代科技,键盘一敲便传出一张电子贺卡,拇指一按便送出一封祝福短信。
但是,贺卡虽美,却感受不到屏幕那端的气息;短信虽快,却体味不到彼方熟人的温暖。
一个个屏幕像一堵堵小小的墙,以“科技”为名给人以方便,却冲淡了那份沉淀了几千年的柔软的期待之情。
难道,我们不该选择去寄一封传统书信吗?
传统书信能带来一丝温暖。
展开信纸,看见那熟悉的笔记迹,或道劲、或娟秀、或马虎、或稚气,你一定会觉得寄信人仿佛就跃然于纸上,你一定能聆听到他的声音。
有诗云;“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诗中的女子收到丈夫的来信
是多么快乐啊。
杜甫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时期,没有家书就等于和家人失去联络,心中缺失的那份安心是什么都
弥补不了的。
傅雷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书中字里行间的训诫与关怀让我们感受到老牛舐犊的深情。
小时候,出差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