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合集下载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PID)是一类由先天性缺陷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发现和治疗PID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1. 反复感染,包括但不限于肺部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

2. 慢性或难以控制的感染,对于一般治疗控制不佳的感染。

3. 不明原因的发育迟缓或生长受限。

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5. 家族史,有PID或相关免疫异常家族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免疫球蛋白水平,特别是IgG、IgA、IgM水平。

2.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包括CD3+、CD4+、CD8+、CD19+、CD16/56+细胞数量。

3. 骨髓穿刺,排除骨髓疾病,评估造血功能。

4. 免疫球蛋白功能,包括特异性抗体水平、裂解试验等。

三、遗传学检查。

1. 基因测序,对于可疑的PID患者进行相关遗传基因的测序分析。

2. 家系调查,了解家族中是否有相关PID或免疫异常疾病。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查结果,结合国际PID诊断标准,综合判断是否符合PID的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一旦确诊为PID,患者需要接受相应的治疗,包括但不限于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抗生素预防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同时,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测,以及避免接触可能引发感染的环境。

六、结语。

PI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对PID的诊断标准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及时发现和诊断PID,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

在PID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述的PID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PID患者。

抗体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一)发病原因体液免疫缺陷病包括,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A缺乏,选择性IgM缺乏。

1.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又称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congenital agammaglobulinemia)。

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

2.常见的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症(common variable agammaglobulinemia) 又称特发性晚发免疫球蛋白缺乏症(idiopathic late onset immunoglobulin deficiency),可变异型免疫球蛋白缺乏。

3.选择性IgA缺乏这是一组乳糜性腹泻的病因。

大多数选择性IgA缺乏者包括儿童,存有自身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是这些人常见的。

4.选择性IgM缺乏也是产生多种感染疾患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原发性免疫缺陷症是属于细胞免疫缺陷病,主要是胸腺发育不全,T细胞功能不足或是由于T细胞数少而导致B细胞功能缺陷。

如Di George综合征其病因是胚胎期中Ⅲ、Ⅳ咽囊发育障碍导致胸腺发育不良、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人血管畸形等。

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表现为TH细胞数低下,抗体形成能力受到限制。

Nezelof综合征及核苷磷酸化酶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使胸腺发育不全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体液免疫缺陷病的直接表现是免疫球蛋白总量减少,或免疫球蛋白种类不全、或IgG的亚类不全。

也可以在总量上不明显减少,但某一种类免疫球蛋白突出减少。

Bruton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属于伴性型隐性遗传导致的免疫球蛋白减少。

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减少,有的也可查到家族病史。

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的患者中,有的是B细胞功能不足,有的则是由于T细胞功能影响,或TH和TS细胞比例倒置。

【症状】1.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临床上表现为:病人均为男性。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心理健康对身体康复同样重要。
谢谢观看
为什么进行护理?
为什么进行护理?
提高生存率
通过及时的护理和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 存率和生活质量。
早期发现和治疗感染至关重要。
为什么进行护理?
降低并发症风险
规范的护理可以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包括感染、内脏损伤等。
为什么进行护理?
促进心理健康
良好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促进 心理健康。
促进患者适应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护理?
如何进行护理?
基础护理
提供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监测生命体征。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感染。
如何进行护理?
心理支持
通过倾听和沟通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患者表达情感,增强应对能力。
如何进行护理?
教育培训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疾病知识和护理方法。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护理查房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什么进行护理?
什么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什么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定义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 系统功能缺陷,患者易感染和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
团队合作有助于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何时进行护理?
何时进行护理?
定期随访
患者需定期回访,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每次随访时需详细记录患者的健康状况。
何时进行护理?
急性发作
在患者出现急性感染或病情恶化时,需及时进行 护理干预。
包括迅速评估、处理感染和调பைடு நூலகம்治疗方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分类(2):具有综合征特点的联合免疫缺陷
(2)具有综合征特点的联合免疫缺陷
①免疫缺陷伴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
Wiskott-Aldrich综合征(WAS失功能突变)、WIP缺陷、ARPC1B缺陷
②DNA修复缺陷
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AT基因突变)、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样 疾病(MRE11突变)、Nijmegen断裂综合征(NBS1基因突变)、Bloom综合征 (DNA螺旋酶Ql样物即BLM基因突变)、伴着丝点不稳定和面部异常的免疫缺陷综 合征(包含ICF1-ICF4四种)、PMS2缺陷,或称错配修复缺陷导致类别转换重组障 碍。RNF168缺陷、MCM4缺陷、连接酶1缺陷(LIG1)、聚合酶ε亚单位1/2缺陷、 NSMCE3缺陷、NSMCE3缺陷、GINS1缺陷。均为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
易患肿瘤
• 淋巴瘤 • 白血病 • 其他肿瘤:皮肤癌、肺癌、脑部肿瘤等
其他临床表现
• 家族史:约30%PID病人有家族史 • 生长发育迟缓: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 肝脾淋巴结肿大:如淋巴增殖类疾病 • 扁桃体/淋巴结缺如:如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实验室过筛检查
■ B细胞缺陷 - 血清IgG, IgM, IgA水平 - 疫苗抗体反应 - IgG亚类 - 外周血B 细胞计数(CD19 or CD20)
①I型干扰素病: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I型、 RNASEH2B、RNASEH2C、RNASEH2A缺陷等; ②炎症小体相关性疾病:家族性地中海热 (MEFV);甲羟戊酸激酶缺陷(高IgD综合征); Muckle-Wells综合征;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性综 合征(CIAS);新生期多系统炎症疾病( NOMID)或婴儿期慢性神经表皮关节(CINCA )综合征;NLRP1缺陷; ③非炎症小体相关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 关的周期热综合征(TRAPS)、化脓性无菌性关 节炎-脓皮病性坏疽-痤疮综合征、Blau综合征、 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及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 常性贫血(Majeed综合征)等;共37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及护理文书书写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及护理文书书写

一、概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组少见病,与遗传相关,常发生在婴幼儿,出现反复感染,严重威胁生命。

因其中有些可能获得有效的治疗,故及时诊断仍很重要。

按免疫缺陷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为主、细胞免疫缺陷为主以及两者兼有的联合性免疫缺陷三大类。

此外,补体缺陷、吞噬细胞缺陷等非特异性免疫缺陷也属于本组。

二、疾病简介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

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

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常见于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2.细胞免疫缺陷。

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常见于德乔治综合征。

3.联合免疫缺陷。

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常见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与病菌的接触。

如发生感染,应选择对病原敏感药物积极治疗,禁止接种减毒活疫苗。

对丙种免疫球蛋白低下患者可定期输注lgg替代治疗,对选择性iga缺乏患者不宜输注igg。

细胞免疫缺陷及联合免疫缺陷患者,可采用胸腺素治疗,纠正免疫缺陷!四、类别体液免疫(B细胞)缺陷为主的疾病表现为免球蛋白的减少或缺乏,包括:(1)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2)孤立性IgA缺乏症(3)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五、护理1. 预防感染(1)保护性隔离免疫映陷病忠儿抵抗力非常低,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应将其放置在单人间,除忠儿父母外,谢绝任何人探视。

照顾患儿的家属不能感冒,若有感百的家属或医务人员不能接触患儿。

病室内用医用空气消毒净化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2饮,每次30min,地面用1%含氯消毒剂拖地,2次/d,擦拭桌椅及门栓,2次/d,物品表面用“84”消毒液消毒,保持病室内的空气清新,温度控制在28-30.9C,湿度50%一60%。

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严格洗手或喷用快速洗手被,戴口罩帽子、穿清洁衣。

备专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

进行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并尽量集中进行,(2)加强基贴护理嘱患儿家属勒为患儿擦洗穿棉质衣服,勒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法干燥。

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病因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分两型,即HIV-1型及HIV-2型。 HIV为球状,20面立体 结构,直径100nm。外膜有72个钉状突起,含两个主要外膜蛋白,即gp120和gp41。
AIDS的传播途径包括:①性接触传播;②血道传播;③母-婴传播;④医务人员职业性传播。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二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概念
由于免疫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方式不同,移植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①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HVGR),宿主针对移植体细胞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发生的超敏 反应,即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②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
调症。 ➢ 其他:腺苷酸脱氢酶缺乏症、吞噬细胞功能障碍、补体缺陷等。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较原发者更为常见。 病因: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免疫球蛋白丧失、免疫球蛋白合成不足、淋巴细胞丧 失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因机会性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本节仅介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
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潜伏期长,经历数月至10年或更长时间才发展为AIDS 。按病程分为: (1)早期或称急性期:感染HIV 3~6周后,可表现出咽痛、发热、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2)中期或称慢性期:此期病毒复制持续处于低水平,临床可以无明显症状或出现明显的 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发热、乏力、皮疹等。 (3)后期或称危险期: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持续发热、乏力、消瘦、腹泻,并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明显的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血液检测显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尤以CD4+T细胞 减少为著,细胞免疫反应丧失殆尽。

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5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多因素所致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缺失 宫内因素:感染
风疹病毒 CMV
.
6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
命名原则
以分子遗传学基础或功能障碍的机制来命名 Bruton 病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 Swiss 型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感染的部位: 呼吸道、胃肠道、皮肤、全身 以呼吸道最常见
.
26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共同临床表现 (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反复感染 自身免疫疾病 易患肿瘤
.
27
病原体
抗体缺陷——G+菌化脓性感染 T细胞缺陷——病毒、真菌、结核和沙门菌属
等细胞内病原体感染 补体成分缺陷——奈瑟菌属 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金葡球菌
.
14
2.选择性IgA缺乏症
发病率:我国0.24‰
常显/常隐遗传 男女都可发生 B细胞不能合成转换IgA,只缺乏血清IgA及分泌型IgA 可无症状或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吸收障碍 输全血、血液制品、IVIG出现过敏
50%伴自身免疫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预后大多较好
.
15
联合免疫缺陷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B细胞计数(CD19、CD20)
.
33
2.T细胞检测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1.5×109/L提示T细胞减少
迟发皮肤超敏反应* 代表TH1细胞功能 应同时进行5种以上抗原皮试
T细胞及其亚群数量检测(CD3、CD4、CD8) T细胞功能检测
.
34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1. 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
1)先天性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选择性IgA缺陷病 3)高 IgM综合征
2. 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3.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
1)性联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2)MHC-Ⅱ类分子表达缺陷病 3)伴有酶缺陷的联合免疫缺陷病
治疗:骨髓移植
有酶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病因:1)腺苷脱氨酶(ADA)基因(20号染色体q13)突变或缺 失。ADA活性缺陷,2,-脱氧腺苷、S-腺苷同型半胱 氨酸和脱氧ATP在细胞中堆积,对淋巴细胞产生毒性作 用
2)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基因(14号染色体q13-1)突 变或缺失,PNP活性缺陷,导致脱氧鸟苷增多,对淋巴 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遗传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低或正常。但抗体产生水平降低。T细胞增殖反应、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低下或缺如淋巴结T细胞区细胞 稀少,生发中心不发育,O.T.试验阴性 临床表现:反复发生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感染,常伴出生 后24小时内手足抽搐,心血管及面部器官畸形。不 慎接种减毒活疫苗可造成播散性感染而死亡。 预后:严重者一般在5岁前死亡;较轻的发育不良者可逐步发育 改善,或出现胸腺组织在异位发育而改善 治疗:完全缺如者需试行胸腺或骨髓移植治疗。
赤裸淋巴综合症(BLS)――MHC-Ⅱ类分子表达缺
陷病
病因:编码MHC-Ⅱ类基因转录因子的亚单位的RFX5基因突变 MHC-Ⅱ类基因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基因突变导致
MHC-Ⅱ类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转录障碍,无MHC-Ⅱ类 基因的mRNA表达,细胞上不表达MHC-Ⅱ类分子但MHC-Ⅱ
类基因完好 遗传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对各种病原体易感,如无有效治疗常在1岁内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

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

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

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

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

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

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

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

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

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

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

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

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

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

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

X线检查无胸腺影。

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

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

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

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

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

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

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

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

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