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会美

合集下载

社会美课件

社会美课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最传统的审美,没有厚刘海儿, 锥子脸,基本都是剑眉大眼高鼻梁, 有所谓的“英武刚毅之气”
花样美男崛起,面若桃花皮肤白,长得比女人还玲珑精致, 极其注重外表,永远整洁干净。
近年来涌出一批“色艺双馨”的男孩,年轻、水嫩、好看, 却又不拘一格 ,卖萌卖笑爱撒娇,被称为“萌系产物”
“闭月”,是貂婵的代称。她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 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忧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后花园烧香跪地,为主人祈祷,“月亮啊 月亮,你虽清白如洗,可哪知我们老爷心中的烦恼!苍天啊苍天,你虽那样深邃,却难容我们老爷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爷的婢女,愿为国为 民,万死不辞。”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顿时,他感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将貂婵扶起。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我忧在何处,你知道吗 ?”“知道,大人。”“那你时哲我讨国贼,杀董卓吗?”“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拐肝脑涂地。”王允听罢,两手一合,当即给貂婢一拜 。从此、便和貂婵以父女相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女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这就是王允 巧使连环计,一女二聘杀国贼。
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
1.人物的美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例1:中国的四大美女 2.内在美决定和影响外在美 例1:中国古代四大丑女嫫毋、钟离春、孟光 、阮氏女 例2:卡西莫多 , 3.内在美通过外在美来表现 气质、修养、风度
中国人的五官标准
天庭饱满、浓眉大眼、目 若朗星、鼻如悬胆
眉清目秀、柳叶弯眉, 樱桃小口
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美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女子的审美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化的 标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地域、环境、时代的发展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与健康小学教育教案

美与健康小学教育教案

美与健康小学教育教案第一章:认识美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美与健康的概念。

2. 让学生认识到美与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美与健康的定义。

2. 美与健康的关系。

3. 美与健康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美与健康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美与健康的定义和关系。

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美与健康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健康饮食的原则。

2. 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

3. 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故事引入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话题。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健康饮食的原则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2. 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身体锻炼的好处。

2. 心理健康的标志。

3.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游戏引入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话题。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身体锻炼的好处和心理健康的标志。

3. 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锻炼活动,体验锻炼带来的快乐。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审美观念的培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审美的概念。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审美的定义。

2. 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性。

3. 培养正确审美观念的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图片或艺术品引入审美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审美的定义和正确审美观念的重要性。

3. 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五章:美的创造与表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的创造和表达的方式。

2.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美的创造和表达的方式。

2. 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方法。

社会美与社会美的欣赏教案

社会美与社会美的欣赏教案

社会美与社会美的欣赏社会美的概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的美,它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经常表现为对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积极肯定。

一、什么是社会美(社会美的产生):现实生活中一切社会事物的美统称社会美。

即社会生活中能够引起审美愉悦的事物和人的生动形象。

也就是说,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具有人生价值同时又令人喜爱的肯定性的形象,它体现在具体的事物上面或人物的活动之中。

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事物的美是从人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说的。

人是生活的主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

因此,实践活动本身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人)的美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美是社会美的主要领域。

社会美存在的范围极为广阔,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属于社会美。

(一)生产劳动创造了社会美在物质生活领域中,劳动及劳动产品的美是社会美的基本体现。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基本领域。

在原始社会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原始人已经表现出伟大的创造力量,从最初的简单工具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青铜时代的青铜纹饰等,都显示了早期人类的自由创造精神。

后来随着分工的民展,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这给劳动的自由创造性质蒙上了阴影。

但是劳动者智慧和力量仍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无数的共同协作精神,是创造美的源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简单的协作也可以生出伟大的结果”。

象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法国的卢浮宫等等,就是是劳动者协作精神的伟大成果。

(二)阶级斗争丰富了社会美在阶级斗争领域,革命斗争和正义战争的美也是社会美的重要内容。

在阶级社会里,被压迫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自由和解放,采取各种斗争形式反抗压迫和奴役,建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业绩。

他们的英雄行为和斗争精神是社会美的一个突出的表现。

古代的奴隶起义、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巴黎公社的工人斗争、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反帝反封建斗争等等,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壮丽宏伟的画卷。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2.王晶,浅析社会美[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3月
3.叶郎、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摘要:美于大家而言就是非常熟悉的。一谈起美,大家就会沉浸在美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之中。美就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给出数不胜数的例子,但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传统美学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就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如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美的表现形态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与社会美。其中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本文主要从社会美层面着手,分析社会美的范围、形态及其特征,简要提及人的美,让人们掌握什么就是社会美。
三、人的美与社会美
人的美也就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美的一大特征,就是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人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其中人的美又包括形体美与人格美两个方面,二者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形体美兼具自然美与社会美。形体美,就人的生理形态而言,基本上属于自然美范畴;就人的思想性格而言,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形体美主要从身材相貌、姿态动作与修饰美三个方面展现。人格美,就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人际关系也就是显示人格美的重要方面。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是人格美的核心。人格美就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以“善”为其突出标志。
社会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社会功利性。美的效用不在于经济实用,也不纯粹充当道德工具,它通过愉悦人的情感,从而使人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等。美的效用多体现在情感方面与精神方面。但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社会美必须依附于社会实践,那么,社会美与社会实践所追求的的一定功利目的就紧密联系。比如,生产劳动可以就是美的,但它不能违背高产、优质、低消耗的原则;劳动产品也应该就是美的,但这种美却必须以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为前提。又如,竞赛场上运动的精湛表演,作为美在形态上却就是有一定差异的。花样滑冰不同于速度滑冰;艺术体操不同于球类比赛。前者就是体育的艺术化,就是观赏性的,侧重于艺术美;后者就是有审美因素的体育活动,它的美侧重于社会美。速度滑冰,如果不考虑比赛效果,一味追求动作的优美,这就失去了社会美赖以存在的价值。

社会美

社会美

社会美根源于社会实践,那些在阶级斗争中为了争取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在科学实验中表现出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都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

社会美还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美,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生活形象,为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革命战争、群众运动、现代化建设,为认识宇宙和生命的奥秘所进行的科学实验,以及人类日常生活,友谊,爱情,各种交流活动中的美,都是社会美,都是直接对人的创造的积极肯定。

社会美还表现为实践成果的美,这主要指劳动产品的美,如长江大桥、密云水库、各种工业品的美。

人类的实践成果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而且直接体现了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核心地位。

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

外在美即人体美。

人体美要符合比例、对称、均衡、和谐等形式美的规则,同时又要健康、敏捷、充满活力,显示出人的自由本质和内在潜力。

内在美又称心灵美、精神美,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

它包括品德、情操、人生观、理想、性格、学识、修养等方面,表现在人的言论、行为之中。

符合先进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的进步理想的信念,为实现这些理想的献身的精神和行为,爱祖国、爱人民,对爱情、友谊的忠贞等,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心灵美。

内在的心灵美始终对人的美起着决定作用。

一个人只有当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有机地统一时,才体现出一种完整的美,真正的美。

当铁人王进喜为战胜井喷而腾身泥浆中,用自己的身子搅拌水泥封住井口时,他那浑身泥浆,不辨眉目的泥人形象,比起西装革履,熨发旗袍的城市恋人来,是其不得美的,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却体现了崇高的心灵美。

他们想着并不是时髦的服装,舒适的住房,丰裕的生活,而是自力更生,战天斗地,拿下大油田,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

因而,他们的形象虽是一群泥人,实是一组英雄的雕像。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美。

毛泽东、刘少奇生活俭朴,不搞任何特殊化的领袖风范;石油工人战天斗地、自力更生,为国争光的铁人精神;心理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精神;创下世界女排史上“五连冠”奇迹的女排拼搏精神;代表了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钱学森式的攀登精神;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战士的奉献精神。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丹顶鹤

3、自然事物作为人的精神的投射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七、社会美
(一)什么是社会美?

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的美。它是社会实践的 最直接的表现。
(二)社会美的表现
1、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及相关活动场景。 2、劳动产品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 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 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

(三)社会美的特 征
1、社会美是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 象。
社会美是对人的自由创造的实践的积极肯定。 包括: (1)生产劳动实践。如鲁班、华佗、扁鹊的传说。 (2)社会历史进步或变革实践。如华盛顿、孙中山。 (3)伦理道德实践。孟母三迁。 (4)其他。

2、社会美重在内 容。
(四)审美与意识形态

(1)意象产生于主体意识与客观世界的相互 作用,这是创造新的、精神性的对象世界的 过程。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力量的对象化, 另一方面是对象世界的人化。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意象孕育过程中的主客统一

社会美和自然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
旧石器时代遗物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二)自然美的各种现象及其根源
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 活资料的来源 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有一个 重要的中间环节,就是形式美的问题
自然美的某些特征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自然属性虽然不是自然美的根源,但是由于自然美主要是
以它的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们的美感,因此,自然的某些
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它
是自然美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三)自然美重在形式
不同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自然特征,正是这种
独特的自然的特征,构成各自独特的美
人 体 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基本上属于自然美 人体美的实质 1、人体美主要通过人体的自然因素表现出来 2、以自然因素为基础构成的人体美,是劳动实践的产物 人体美的特征
1、首先是指身材、相貌之美
2、除了自然性的因素以外,还有人工修饰的因素 3、风度,是人体美的重要表现
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
(三)社会美的特征
(四)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
第三章
一、社会美
社会美和自然美
(一)社会美的范围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


实践活动
实践成果

实践主体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实践活动: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生产活动,
包括人类改造社会的各种社会活动。
第三章
社会美和自然美
实践成果:主要是劳动产品,包括艺术创造。
第三章

社会美

社会美


重庆主城区都市风情独步天下。 重庆城建在立体的山水之间,别 具一格的立体城市景观和立体交 通,会让外地游客经历生动而又 神奇的体验。 • 特别是重庆连接两条大江的跨 江索道车,为中国所独有,令乘 客犹如踏云而行,可以在尺喜刺 激中缓缓欣赏重庆山环水拥的自 然美景。重庆古老又现代的城市 建筑和特色交通工具,充满着历 史文化名城特有的历史厚重与深 沉的文化韵味。
社会关系 什么是人际关系
第* 页
1
人物美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 1. 人体美 • 2. 人的风姿和风神 • 3. 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 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
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
人体美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 文化生活经验的累积结晶,是历史的沉淀物。 社会和文化发展,都在人体的身上留下了不可 磨灭的烙印.
人物美
人的风姿和风神
• 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 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飘如游龙,矫若惊龙 •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日常生活中的美
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日常生活 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
日常生活中的美
• • • •
1. 2. 3. 4.
衣 食 住 行
18
中国的茶 VS 西方的咖啡
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表现为 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氛 围,犹如玫瑰园中的芳香,看不见, 摸不着,但是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而 且往往沁入你的心灵最深处。
第五章
社会美
目录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社会审美社会美的涵义所谓社会美,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或是能使人们感到满意、幸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社会事、物或个人言行。

社会美的本质属性有以下三点:1、以“真”为基础,即社会美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直接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因此必须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体现其“真”。

2、以“善”为核心。

这里指的“善”不仅仅是伦理上的“善”,更主要是指美学范畴的“善”,是泛指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事物。

这构成社会美的本质属性,离开这一本质,便无所谓美了。

因此社会美的本质和基础就是善,虽然善并不等于美,但善确确实实是社会美的决定性的因素,人们感受和评价社会事物、社会现象是否美,首先的也是最主要的,要看其内容是否富有生命力,是否符合善,是否对社会有益、有利,是否体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3、具有完美的形象。

社会美除上述两个本质属性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美的存在形式。

社会事物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同其审美对象一样,具有美的形式、美的形象。

社会美的形象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它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核心而构成的形式和形象。

因此,看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社会美,其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否符合人类的进步、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

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美的形式和形象的社会事物就具有社会美。

第一节社会美的发展和特征一、社会美的发展1、社会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在美的各种形态中,人类最早研究的和创造的美是社会美,当原始人把一块普通的石块加工成一把石刀的时候,这便是一种社会美的创造,这种创造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也是社会美,因为社会美是人类自身的美和人类生活的美,自然美是人的情神和人的生活的一种暗示,艺术美是人情美和生活美的艺术再现,人们从事各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创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使人更美,人的生活更美。

所以,社会美是人类从事美的创造的首要领域,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一切自然美和艺术美,都是从这里慢慢扩展开来。

如果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比作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那么,社会美就是支持这一宫殿的主体工程。

2、社会实践的深广性使社会美向更高级阶段、更广阔领域发展二、社会美的特征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社会美虽然有客观存在的感性形式,虽然需要通过人的外在形象及各种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与内容相比,以内容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社会美这种以内容为重点的特征,使得我们不能仅凭感官的感知进行审美评价,而必须在用感官感知的同时运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把握社会美的内容。

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社会美具有时代性、阶级性与民族性。

各个时代的生活不是凝固不变的,•美随着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永远处于演变过程中。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楚王爱细腰,后宫多饿死。

”当时妇女以细腰为美。

而唐代妇女以胖为美,现在又以瘦为美。

•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要宫女用丝绸裹足,在金莲花上跳舞,于是封建社会妇女以缠足为美,•而我们今天看,那是人为的叫妇女趾骨骨折,成畸形,是非常残酷不人道的,•也是很丑的。

我国传统的美多是讲对称美,而现代许多建筑、服装反而以不对称为美。

因为对称显得稳定、庄严,•而不对称显得活泼、新颖。

再例如人们听惯了高雅的音乐,•现在再听《红高梁》中的《好洒歌》和《水浒传》中的《好汉歌》又觉得另有一种新颖的粗犷美, 荒蛮而厚重的美。

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社会美的审美观。

例如劳动人民以健康、壮实为美,剥削阶级以纤细、瘦弱为美。

旧俄国时,上流社会的妇女以病态为美,认为偏头痛是时髦病,是美的标志。

•所以鲁迅说过:“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家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

”在这一点上,社会美与自然美是完全不同的。

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不同民族的心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必然地显示出社会美的民族特征。

例如朝鲜族妇女喜欢穿素雅的白色、淡绿、淡粉衣裙,•配上两条飘带就像翩跹起舞的蝴蝶。

显示出一种朴素、洁净、淡雅、温和、文静的美。

彝族喜欢黑色,黑色衬托一些红色,显得质朴而有生气。

维吾尔族妇女喜好色彩艳丽,样式富有变化,与他们能歌善舞、开朗、活泼的性格和谐。

其实“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还有人说:“服饰是心灵的镜子。

”服饰,这种社会美,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

2、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侧重于内容美。

人们认为合功利性就是善,合功利性就是指合乎人类实践的目的和想达到的要求,对人有利、有益、有用。

社会美不同于善,但与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善直接与功利相联系,集中表现为人的利益需要;社会美以善为前提,但功利的直接性已消融在感性的形式中,是对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对人类有益的品德、智慧、性格、才能等的形象体现。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而社会美侧重于内容。

民歌唱得好:“头发梳得光,脸上擦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说她脏。

”《巴黎圣母院》影片中艾丝梅哈尔达是外貌美与心灵美结合的,是完美的少女。

卡西莫多外貌丑,但他心灵很美,所以我们说他还是一位好人,一个心灵美的人。

影片中的卫队长外貌英俊,但心灵丑陋,我们都厌恶他。

3、具实在性、明确性、稳定性 P225第二节社会生活美一、劳动美1、生产劳动美是社会生活美的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劳动是美的最早的领域,因为,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自身,同时还创造了美。

正是由于人类从事集体的劳动生产,人类才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使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美也才由此产生。

生产劳动的美,不仅表现在劳动成果上,而且表现在劳动的过程当中。

这在流传下来的原始艺术中都有清楚的体现。

在我国出土的陶器制品当中,其图案组织结构常采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方法。

据分析,这可能是从编织物的制作过程得到启发,将编制过程中连续的经纬交织变成陶器图案形式上的反复和连续。

图案形式的反复和连续则体现了编织劳动过程的美。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几何印陶纹和席纹则与南方竹、苇之类的编织物有关,体现了编织劳动的成果——编织物的美。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讴歌劳动的美,讴歌劳动者的美,这是生产劳动的美的最早形态。

2、私有制下的生产劳动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时的劳动便发生了“异化”。

劳动的异化妨碍了生产劳动中的美的创造,但是,即使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也往往把异化劳动的对象当作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的对象,从而产生某种程度的愉悦、创造不同程度的美。

因为劳动的异化和劳动的对象毕竟不是一回事,劳动的异化虽然对劳动的对象化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即使是异化了的劳动中仍然存在着劳动对象化的过程。

劳动者虽然异化,失去了做人的权利,但毕竟是人类的一部分;劳动虽然异化,但仍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人仍是按照“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在异化劳动中即使感觉不到美,他们的产品的美也必然为后人感受到,我国的万里长城、故宫、皇帝陵墓等,都是劳动者在刀枪、皮鞭的驱使下和着血泪的创造,谁能说它们不美呢?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一些体力劳动者和从事某些体力劳动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劳动具有更多独立创造的意义,劳动对他们保持着诗意和美。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噘鱼肥,青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反映出一种自得其乐的美。

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也表现出田间劳动的美和诗意。

3、乐生的形式---自由劳动美总之,由于生产劳动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性得以复归、完善的基本前提,是美的源泉和客观基础,因而它们是美的。

这种美是社会美的基本形态和首要表现,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它们将放出日益绚丽日益夺目的光彩。

二、变革美1、激荡的突变美:P2282、平和的渐变美:P230三、风尚美1、风气美P2302、习俗美:P2313、礼仪美:P232四、人情美1、爱情美爱情美中,道德的地位更为突出。

专一性被认为是恋爱者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同时深深地、忘我的、热烈地爱两上或三个人。

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

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终生只经历了一次爱情,他为妻子写下了许多充满柔情的诗篇;马克思与燕妮是风雨同舟的一对伴侣,患难与共近四十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也经历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

这些人物的爱情都被世人传为佳话。

2、亲情美3、友情美五、环境美第三节日常生活美一、服饰美1、服饰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时代与个性2、服饰美要得体,与身份、环境相协调如果说人体美更富于自然美的特征的话,那么,服饰美则应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因为人的服饰打扮决定于人的情趣、意志、爱好、理想等。

服饰美不仅是社会美,而且是形式美,因为服饰美是人的情趣、理想等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人都有爱美之心,身上的衣服,不仅要保暖,而且还要讲究一下颜色和式样;头上的头发,不仅为护头,而且或烫、或辫、或髻,总要作一番修饰,这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因为人的服饰是人们寄托生活乐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服饰美对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青年人因为缺乏审美知识,或因为精神空虚,以怪为美,甚至以丑为美。

为了辨别美丑是非,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在服饰美这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是否有一定的审美尺度?如果我们把服饰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当中,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历史地、辩证地、唯物地去考察这一问题,便会发现,服饰美还是有章可循的。

第一,实用性的原则。

美自产生之日起,便是同功利性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天然的联系一直延续到今天。

尽管美的价值并非表现在实用方面,但是,历史的联系决定了,它应该有利于实用,起码不损害实用。

损害实用的服饰是不美的,终将会淘汰的。

田间劳动的农夫不会穿土大夫的阔袖长袍,因为有碍于劳作;捕捞的渔人也不会戴那沉重的紫金冠(如果买得起的话),因为有碍于潜水。

我国古代妇女的缠足,曾风靡一时,有人认为走起路来“步步生莲花”,十分好看,但是,由于影响人的生活、劳动、健康,也终于为历史淘汰。

服饰要利于生活和健康,做到美和善的结合,首先是实用,然后才是审美。

墨子曰:“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发育的修饰,最终的结果是不美的.。

第二,时代观念和民族观念的制约性。

美受社会观念的指导和制约。

服饰美要受时代观念制约,总是反映一定的时代意识,如,我国清代男人留长辫,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掀起剪辫子的运动,究竟是留辫好还是剪辫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很难说明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