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消毒制度
(完整word版)清洁消毒制度

(完整word版)清洁消毒制度清洁消毒制度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预防疾病传播,并提供一个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包括办公室区域、生产车间以及公共区域。
三、责任和义务1. 所有员工有责任遵守和执行本制度,并确保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2. 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有责任确保部门的区域保持干净和整齐,定期进行必要的清洁和消毒。
3. 清洁和消毒工作由专门的清洁人员负责,确保工作场所的清洁工具和消毒用品充足,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4. 所有员工有义务遵守和参与清洁和消毒的培训和教育活动,研究正确的清洁和消毒方法。
四、清洁和消毒措施1. 办公室区域:桌面、电脑键盘、鼠标和电话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工作台和工作区域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 公共区域:洗手间、厨房和休息区应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干净和卫生。
4. 清洁和消毒用品应储存在指定的储存区域,并定期检查和补充,确保充足供应。
五、记录和报告清洁和消毒工作应记录在清洁检查表中,负责人应每天检查并报告任何问题或异常情况。
任何发现的卫生问题应立即报告给清洁人员或上级领导。
六、培训和教育所有员工应接受关于清洁和消毒的培训和教育,包括正确的清洁方法、使用消毒用品的注意事项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培训和教育计划应定期进行,并记录参加人员的名单。
七、违反制度的处罚违反本制度的员工将面临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口头警告、书面警告以及可能的解雇。
八、施行日期本制度将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
以上为清洁消毒制度的内容。
请所有员工遵守并执行,保持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小学清洁_消毒工作制度

小学清洁消毒工作制度是为了确保学校环境卫生,保障师生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传播而制定的。
以下是小学清洁消毒工作制度的具体内容:一、清洁消毒工作的目标1. 保持学校环境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 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
3. 提高师生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清洁消毒工作的原则1. 全面覆盖:对学校的各个角落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遗漏。
2. 科学规范: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卫生标准,采取科学的清洁消毒方法。
3. 定期进行:定期对学校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4. 分工明确:明确清洁消毒工作的责任和分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清洁消毒工作的内容1. 教室清洁消毒:定期对教室进行清洁消毒,包括桌面、椅子、地面、窗户等。
2. 宿舍清洁消毒:定期对宿舍进行清洁消毒,包括床铺、桌子、地面、门窗等。
3. 食堂清洁消毒:定期对食堂进行清洁消毒,包括餐桌、椅子、地面、厨房设备等。
4. 卫生间清洁消毒:定期对卫生间进行清洁消毒,包括便器、洗手池、地面、门窗等。
5. 公共区域清洁消毒:定期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包括楼梯、走廊、阳台、操场等。
四、清洁消毒工作的方法1. 清洁:使用扫把、拖把、毛巾等工具,清除地面、桌面、门窗等部位的灰尘、污垢和垃圾。
2. 消毒:使用消毒剂对教室、宿舍、食堂、卫生间等区域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
3. 通风: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 清洗: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等区域的床上用品、餐具等进行清洗。
五、清洁消毒工作的时间安排1. 每天:早晨、中午、下午放学后对教室进行清洁消毒。
2. 每周:周末对宿舍、食堂、卫生间进行清洁消毒。
3. 每月:月底对公共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六、清洁消毒工作的注意事项1. 清洁消毒工作中,要确保师生安全,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2. 清洁消毒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确保清洁消毒效果。
3. 建立健全清洁消毒工作记录,定期检查和评估清洁消毒工作效果。
清洁消毒制度

清洁消毒制度清洁消毒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清洁消毒制度的目的是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预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适用于所有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居民区。
二、主要内容1. 定期清洁(1) 定期清洁工作应按照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居民区的特点进行,每天至少清洁一次,包括地面、墙壁、家具、设备等。
(2) 清洁工具应保持干净,有专人负责清洁工具的消毒和更换。
(3) 清洁过程中应注重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如清洁完手部应更换手套等。
(4) 清洁工作结束后应将所用工具和设备清洗消毒并妥善保管。
2. 清洁消毒剂的选用(1) 选择适用于不同表面和材质的清洁消毒剂,如酒精、过氧化氢、氯己定等。
(2) 严禁在清洁过程中混用不同的清洁消毒剂,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3) 清洁消毒剂的使用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浓度。
3. 室内空气清洁(1) 定期通风,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以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 禁止吸烟和饮食,避免污染室内空气。
4. 垃圾处理(1) 垃圾桶应密封严实,定期清理并消毒。
(2) 垃圾分类,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公共区域清洁(1) 公共区域包括门厅、电梯、走廊、厕所等,应定期清洁,每天至少清洁一次。
(2) 清洁工作应包括地面、墙壁、门窗、卫生间设备等。
6. 特殊场所和设备的清洁消毒(1) 在医院、幼儿园、餐厅等特殊场所和设备上,应加强清洁消毒,特别是对于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
(2) 使用专用的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
7. 清洁检查和记录(1) 定期进行清洁检查,记录清洁工作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2) 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清洁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三、执行和监督清洁消毒制度的执行由专门机构或负责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整改和处理。
同时,对于清洁工作不规范的情况要及时提醒和指导。
员工和居民应遵守清洁消毒制度,做好个人卫生,并能积极参与卫生管理工作。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提高环境卫生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公共场所、办公场所、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单位的环境清洁消毒工作。
第三条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环保的原则,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落实。
第五条各部门、各单位应认真履行环境清洁消毒职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素养。
二、环境清洁消毒要求第六条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七条各单位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病媒生物密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清洁消毒计划,确保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第八条清洁消毒工作应按照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进行,清洁剂和消毒剂应根据污染程度和物体表面选择适宜的产品。
第九条清洁消毒工作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剂的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十条清洁消毒工作应做好记录,包括清洁消毒时间、地点、范围、使用的清洁消毒剂及浓度、工作人员等信息,以备查阅。
第十一条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确保环境卫生。
第十二条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单位应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时调整清洁消毒计划,加大清洁消毒力度,防止疾病传播。
三、清洁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第十三条清洁消毒剂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具有良好消毒效果的产品,并根据产品说明书使用。
第十四条清洁消毒剂的使用应遵循稀释比例和使用方法,避免浓度过高或使用不当造成危害。
第十五条清洁消毒剂应妥善存放,标识清晰,防止误用和泄露。
四、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第十六条各单位应加强对清洁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清洁消毒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七条清洁消毒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工作规程,确保清洁消毒工作的质量。
环境清洁消毒制度

环境清洁消毒制度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环境清洁消毒制度一、空气消毒:1.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消毒:①紫外线消毒。
每日定时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1h。
②空气动态消毒。
采用循环风紫外线或静电吸附定时进行空气动态消毒。
二、地面消毒:1.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含清洁剂水拖地每天2次。
2.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感染患者时改为第一遍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第二遍用清水拖地,每天2~3次。
3.使用后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4.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三、物品表面消毒:1.配备足够数量的物体表面擦拭小毛巾和小桶,保证一床一区域一用一消毒,并处于消毒备用状态(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 每天定时分区域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纸巾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3. 病人出院、转科或转院需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并登记备查。
四、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其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四、注意事项1.诊室空气提倡通风换气。
2.采用紫外线消毒要注意环境评估及使用注意事项:①室内保持清洁干燥,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医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环境清洁消毒知识培训、每半年组织保洁人员集体培训,发现问题随时培训。
2、医院在各科室指定地点(一般毗邻卫生间)建立保洁工具清洗处置池,在清洗处置池旁边设置洁具架或挂钩。
3、保洁工具由后勤部门统一购置,要求不掉絮、便于清洗消毒,各科室向库房申领,禁用鸡毛、棕树叶、秸秆等材质的卫生洁具。
4、环境、物体表面保持清洁干燥,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采取湿式清洁方式。
每日更换垃圾袋1次-2次。
5、清洁病区或诊疗区域时,应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区,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
清洁不同患者床单元之间应更换保洁手套、擦试布巾和地巾。
卫生间使用专用地巾,便池使用除垢清洁。
6、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与消毒的设备表面如牙椅操作台、健盘等,采取薄膜覆盖保护措施,一用一换;或用消毒湿巾(载体消毒剂)按顺序进行,湿巾遇污染或擦试无水迹时丢弃。
7、对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和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每天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擦试作用30分钟;光滑表面可用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
8、环境表面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要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然后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10ml的少量污染可直接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再进行清洁消毒。
9、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后,要立即实施清洁与消毒。
10、发生感染暴发、环境表面检出多重耐菌或特殊感染应进行强化清洁与消毒,在规定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基础上每天增加1次或2次清洁消毒,并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消毒剂。
11、特殊感染手术结束,患者转院、出院、死亡执行终末清洁与消毒。
12、环境清洁人员应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5篇)

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1、食堂应有专人负责餐具的洗涤和消毒。
2、严格执行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3、洗涮消毒要有专用设施设备,并有明显的标记和足够的容积,不得一池混用或一池多用。
池内、外壁要完整、光洁、采用不锈钢板或瓷砖,下水道要畅通,污物要用加盖容器盛装,当日消毒。
4、煮沸消毒温度100℃不少于五分钟,蒸汽消毒温度95℃以上不少于十五分钟。
5、对不易蒸汽、煮沸消毒的茶、酒杯具可用经国家批准的用于食品用工具消毒的化学药物进行消毒,消毒剂的使用量、作用时间,应根据所用消毒剂的性能和要求浓度进行配制和操作。
6、经消毒后的餐具,内外壁应光洁,无油垢和食物残渣,呈现出本色,并放在保洁柜内,防止再污染。
7、消毒人员应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消毒,并接受监督部门检查和群众的监督。
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2)是指为了确保环境的卫生和安全,对清洗和消毒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的一套制度。
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清洗、消毒工作的责任制。
明确清洗、消毒工作的责任人和责任范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管理和监督。
2. 制定清洗、消毒的操作规程。
明确清洗、消毒的步骤、方法、频率等,确保清洗、消毒工作得到规范执行。
3. 设立清洗、消毒设备和工具管理制度。
包括了购买、使用、维护和检验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设备和工具的安全和有效性。
4. 确定清洗、消毒剂的选用标准。
根据具体的清洗、消毒需求,选择适当的清洗、消毒剂,并制定相应的使用方法和浓度。
5. 建立清洗、消毒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
对每次清洗、消毒工作的记录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相应的档案,以备查对。
6. 开展清洗、消毒培训和监督检查。
定期对清洗、消毒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
清洗、消毒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可以有效地保证环境的卫生和安全,预防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同时,制度的执行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清洁和卫生管理的水平。
日常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日常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和安全,防备和掌控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的各科室、病房、手术室、诊断室、办公区域等各个工作区域。
3. 清洁消毒责任3.1 医院管理负责人应订立、组织实施并监督清洁消毒工作。
3.2 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规定的清洁消毒程序实施清洁消毒工作。
3.3 专职卫生工作人员应负责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清洁消毒技能。
4. 清洁消毒流程4.1 日常清洁工作4.1.1 日常清洁包含地面、墙壁、窗台、家具、器械、设备等的清洁工作。
4.1.2 日常清洁应由专职卫生工作人员负责,依照规定的清洁频次和方法进行清洁工作。
4.1.3 清洁工作应使用干净的清洁工具和消毒液,避开交叉感染。
4.2 定期消毒工作4.2.1 定期消毒包含空气消毒、物品消毒和表面消毒。
4.2.2 空气消毒应采用紫外线、臭氧和空气清新剂等方式进行,频次依据不同区域的需要确定。
4.2.3 物品消毒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依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4.2.4 表面消毒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依照规定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4.3 防疫消毒工作4.3.1 防疫消毒重要针对传染病病房、隔离病房和疫情流行区域。
4.3.2 防疫消毒应依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包含空气消毒、物品消毒和表面消毒。
4.3.3 防疫消毒应由专业消毒公司进行,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5. 清洁消毒设备与器具的管理5.1 清洁消毒设备与器具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5.2 清洁消毒设备与器具应严格依照操作规程使用,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5.3 清洁消毒设备与器具应由专职人员管理,保管好并及时清洁和消毒。
5.4 清洁消毒设备与器具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禁私自拆卸和更改。
6. 废弃物处理6.1 废弃物应依照相关规定分类收集、包装和运输。
6.2 废弃物的收集、包装和运输应由专职人员负责,并确保环境卫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清洁消毒制度
1、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采用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方式布局,清洁区与污染区采取单线行走,不可逆行。
应做到工作区与生活区分开,污染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初洗与精洗分开,未灭菌物品与已灭菌物品分开。
2、工作人员上岗时要求着装整齐,戴好帽子,不能佩戴戒指和耳环等饰物,不能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出入各工作区时必须要洗手换鞋方可进入。
3、室内清洁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擦拭,污染区的台面和地面每日清洁消毒。
各工作区的墩布应注明区域标记,分开使用。
4、回收污染物品与发放无菌物品应分车、分人进行。
下送完毕后,回收污物车送处理间用消毒液擦拭,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5、凡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必须经高效消毒剂消毒。
6、消毒液需每日更换,现用现配,并对消毒剂浓度进行检测。
所消毒的物品必须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
7、对高压灭菌器进行效果监测,每日晨起第一锅做B-D 试验;每锅次进行监测并存档;每个灭菌包应采用化学指示卡、化学指示胶带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每周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肪杆菌芽孢”监测灭菌器效果,结果存档。
8、严格执行无菌物品发放制度,认真检查无菌包的质量及名称、灭菌日期、灭菌标记及工号。
发放中如有散包、湿包、落地包均不得发
出,须重新进行灭菌。
9、严格遵守无菌物品有效期:所有灭菌物品必须每日检查一次,按日期先后排序依次使用。
灭菌敷料包有效期受包装材料、封口的严密性、灭菌条件、储存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
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为40-60%时,有效期为七天;其它材料,如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纸塑包装材料:证实该包装材料能阻挡微生物渗入,有效期可相应延长,至半年或以上。
10、每月对空气、无菌物品、一次性无菌物品、消毒液、台面及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存档。
11、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地“手卫生”制度与操作流程。
包括:进入工作区之前和离开工作区之后,必须洗手;接触清洁物品和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必须洗手;离开供应室污染区时,进入清洁区、无菌区之前必须洗手;戴手套之前、脱手套之后必须洗手;进行物品下收下送前后均要洗手;进行各种包装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如工作时被污染或疑似污染时,应重新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