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能量平衡灸原理二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理论:平衡身体能量流动

健康养生与中医药理论:平衡身体能量流动引言1.1 概述健康养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增加,许多人开始关注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药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来理解和维护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理论中关于平衡身体能量流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平衡。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们会介绍健康养生的概念,并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药理论中关于身体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包括气血理论、Yin-Yang 理念以及经络系统和能量平衡。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实现身体能量流动的平衡,例如饮食调理、气功及运动疗法,以及中草药及穴位疗法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这些观点并展望未来,探讨如何将中医药理论融入现代健康养生实践。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传达中医药理论中平衡身体能量流动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方法来帮助读者改善健康和增强养生意识。
通过对中医药理论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维持身心健康的状态。
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们对综合保健方式的认识和接受,使得健康成为一种长期而可持续的生活态度。
2. 健康养生概述:2.1 健康概念: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状态。
它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疼痛,而是一个人整体的福祉和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健康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工作和日常生活。
2.2 养生重要性:养生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来维护并促进健康。
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通过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积极应对压力等方式来调整和改善身体功能。
养生可以提高个人的抵抗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并提高身体的自然修复能力。
2.3 中医养生观念:中医药学认为“未病先防”并注重“治未病”。
中医将健康视为人体内部各种能量之间的协调平衡状态,在这个平衡状态下,人体的器官和系统能够正常运作。
中医养生:能量平衡灸原理

横膈膜以上为天,以下为地。
横膈膜是天与地的分界线,对我们人体的影响非常大。
天清地宁,上面需要的能量比较小,下面需要的能量比较大。
比如:干燥型便秘、真正的抑郁症、真正的贫血、缺血、面色没光泽的、没有食欲、说话低声低气的、很瘦弱的,阳痿不举的、性冷淡的这几种情况可以灸,每个穴位灸2分钟左右就行。
注意:心肺区灸了横膈膜以下就不灸,下面灸了心肺区就不要灸。
上面心肺问题的,先开穴,再灸3-7椎心肺区(每个穴位2分钟左右),再收穴。
下面隔膜下的问题,开穴—(肾俞打招呼)—平衡穴—能量穴—(加强穴)收穴。
平衡穴:是支持我们身体平衡比较重要的穴位。
身体85-95%的疾病,小毛病的话都是本脏腑出了问题,大毛病的话都是因三焦、小肠出了问题。
能量穴:就是说这个病是哪个脏腑引起的,哪个脏腑能量弱导致的,它对应的疾病所对应的脏腑,就这个它就增加这个脏腑的能量来调整、排除邪气,让病灶消除掉,这个就是能量穴。
加强穴:开穴用的是飞腾八法,用当下的时辰来推算,用北京时间。
开穴的目的,就是给自己造一个能量场,可以增加我们身体接收天地能量的一个信息。
收穴就是灸当值那个时辰所对应的经络的合穴,起到一个引火归元的作用。
平衡穴指的是小肠和三焦这两个区域。
募穴是开口的意思,能量直接从这个地方进入对应的脏腑;俞穴是输出之意,在我们的后背膀胱经第一中线。
俞穴也是我们脏腑情况的一个外现,我们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判断这个脏腑虚不虚,能量是否足。
加强穴:开、收穴开穴:按时辰算出对应的穴位,男左女右单穴灸3分钟左右。
收穴:本时辰当值的那条经络的合穴,男左女右单穴灸3-5分钟左右。
十二经的合穴分别为:肺—尺泽,大肠—曲池,胃—足三里,脾—阴陵泉,心—少海,小肠—小海,膀胱—委中,肾—阴谷,心包—曲泽,三焦—天井,胆—阳陵泉,肝—曲泉。
三大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调理。
视频举例:例:以上面日子(2018.6.14)上午7-9点:开始为庚子,7-9点对应为甲辰,开穴为公孙穴下午5-7点,对应为己酉时,开穴为列缺穴附:赠送:五行关系对应表王凤仪谈五行性: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
灸疗原理——作用机理

灸疗原理——作用机理概述灸疗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点燃艾草或其他草药,在特定的穴位或患处上进行燃烧,以产生热效应来治疗疾病并促进健康。
灸疗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作用机理包括热疗效应、经络调整、药物效应等多种因素。
热疗效应灸疗的主要机理之一是通过产生热效应来刺激穴位或患处,进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加速组织修复。
当灸疗进行时,艾烟中释放的热量可以进入人体穴位周围的组织,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流动。
这种热疗效应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炎症,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经络调整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各个部位。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灸疗,可以刺激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恢复和平衡身体的自然能量流动。
因为穴位与内脏器官、经络系统以及身体的不同部位有着密切联系,所以通过灸疗可以达到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的目的。
药物疗效在传统中医学中,灸疗常常会使用特定的草药,如艾草、桑叶、附子等,这些草药会在灸疗中产生药物效应。
艾草所燃烧出来的草药烟雾中含有挥发油和草药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产生药理作用。
草药的疗效可以根据其药性及燃烧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
注意事项1. 灸疗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不建议自行操作。
2. 灸疗过程中应注意火源安全,避免烧伤事故的发生。
3. 对于孕妇、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慎重选择灸疗。
结论灸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作用机理包括热疗效应、经络调整和药物效应等多种因素。
通过产生热效应、调整经络系统和药物疗效,灸疗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并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
然而,灸疗仍需谨慎对待,遵循专业指导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灸疗原理及作用机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艾灸什么原理

艾灸什么原理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理气活血:艾灸可以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烟燃烧产生的草木香气,刺激皮肤及经络,使气血得以顺畅运行。
这种热量可以穿透至深层组织,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理阳明经荣卫气血:中医认为艾灸能够刺激经络系统,特别是阳明经,通过调理荣卫气血来缓解一些病症。
阳明经是人体最宽最主要的经络,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经络内气血流通,调节阴阳,达到平衡人体的效果。
3. 温经散寒:艾灸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达到温补作用。
寒气在体内的积聚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人感到乏力、怕冷等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改善寒邪影响。
4. 平衡阴阳: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状态是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疾病则是阴阳失衡所致。
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提高阴阳之间的平衡,调整人体的机能,增强免疫力。
总的来说,艾灸通过热量、烟气和香气的作用刺激皮肤和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恢复阳明经荣卫气血的平衡,温经散寒,平衡阴阳,达到促进健康、缓解疾病的效果。
中医养生讲座内容

中医养生讲座内容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促进健康。
以下是一场中医养生讲座的内容,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原理、方法和重要性。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基于中医学的理论,主要关注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身心的和谐。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影响,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1. 五行学说:中医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之间相互调养,在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阴阳平衡:中医讲究阴阳的平衡,认为阴阳失衡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情绪等方面来维持阴阳平衡。
3. 气血流通:中医认为气血不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养生效果。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中医养生有多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非常注重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季节变化,推荐不同的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
比如,夏季可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冬季则需要多吃温热的食物。
2. 中草药调理:中医倡导使用中草药来调理身体,通过煎煮、熏蒸等方式服用。
不同的中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用于促进身体的各个方面的调理。
3. 按摩和针灸:中医推崇按摩和针灸来促进气血的流通和经络的畅通。
在讲座中会介绍一些常见的按摩手法和针灸穴位,供大家参考和尝试。
4. 走进大自然:中医认为大自然的环境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鼓励人们多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接触自然界的能量。
三、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和关注。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性:1. 预防疾病:中医养生注重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2. 改善生活质量:中医养生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经络理疗疏通身体能量循环

中医养生经络理疗疏通身体能量循环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维护身体健康和平衡。
经络理疗作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疏通身体经络,调理身体能量循环,帮助人体恢复、调节和提高自身的能量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经络理疗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络是通过全身流动的能量通道。
经络系统连接着人体的内脏和组织器官,负责运输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全身的生命活动。
而经络理疗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体内能量的平衡状态,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二、经络理疗的方法和技术1.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经络理疗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按摩和推拿经络穴位,调理经络系统和体内能量的流动。
这一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身体机能。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经络理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病痛的康复。
针灸能够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循环,改善内脏功能,缓解疼痛和不适。
3.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利用艾绒的特殊性质和灸热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作用。
艾灸可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祛寒散寒,对于经络堵塞、血气不畅等问题有着良好的疗效。
4. 拔罐疗法:拔罐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负压,使罐子吸附在皮肤上,从而改善经络系统的通畅度。
拔罐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排泄,提高免疫力和体质。
三、经络理疗的益处经络理疗可以改善人体的能量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对健康和养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益处包括:1. 促进血液循环:经络理疗可以疏通经络,提高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改善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2. 缓解疼痛和不适:经络理疗可以舒缓疼痛和不适,促进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恢复,对于肌肉酸痛、关节炎、头痛等疾病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3. 改善免疫力:经络理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有着积极的效果。
能量平衡灸高级班笔记

能量平衡灸高级班笔记
能量平衡灸是一种通过运用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调节人体能量平衡的疗法。
以下是能量平衡灸高级班的笔记内容:
1. 能量平衡的概念
- 能量平衡指的是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达到平衡
状态,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 能量平衡的失调会导致体重增加或减少,影响人体健康。
2. 能量平衡灸的原理
- 能量平衡灸通过影响穴位来调整人体能量平衡。
- 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能与内脏器官相互联系,并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维持机体的平衡状态。
- 穴位刺激可以改变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调整能量代谢,
进而调节能量平衡。
3. 能量平衡灸的应用
- 能量平衡灸可以用于调节体重,达到减肥的效果。
-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人体的代谢率,增加能量消耗,
帮助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
- 同时,能量平衡灸还可以改善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调整食欲,从而控制饮食量。
4. 能量平衡灸的技术
- 能量平衡灸主要采用远红外线热灸技术。
- 远红外线具有深层渗透力,可以有效加热穴位,刺激穴位周
围的神经末梢,产生温热感,进而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
5. 能量平衡灸的注意事项
- 能量平衡灸需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操作。
- 进行能量平衡灸时需注意控制热量,避免过度加热引起烫伤等意外情况。
- 进行能量平衡灸前应了解自身的病史、体质情况,避免对特定人群产生不良影响。
以上是能量平衡灸高级班的部分学习内容,能量平衡灸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通过调节能量平衡来改善人体健康,但仍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艾灸的作用原理与疗效介绍

施灸注意事项
10.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施 灸。对于体弱患者,灸治时艾炷不宜过大,刺激量不可 过强,以防“晕灸”。
11.艾灸者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可先少量、短间, 然后逐渐加剂量。
12.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 容易燃着,因此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 艾炷灸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 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 利于熄灭。
16.一般在艾灸之前后,都要喝一杯温白开水,有利于艾 灸后排毒。
艾灸养生是否会产生副作用
艾灸是一种纯天然自然疗法,艾灸本身是不会产生副 作用的。
艾灸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错误的判断了身体的体质, 错误的选择了施灸的穴位,从而造成的身体的不适, 经过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可以调节过来的。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 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操作方法得当,穴位掌握 准确,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灸后出现失眠这正常吗
如果出现失眠也不要紧张,这也是正常反应,伴有 疲 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 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 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 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睡眠的时间, 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如果长时间出现失眠 还可以加一些穴位,如:神门、心俞、足三里、太溪、 百会、肾俞为主穴。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一、概述
简介: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 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 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 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 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 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 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是 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 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 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平衡灸原理(二)一、能量平衡灸的配穴原则能量平衡灸的配穴原理:平衡穴+能量穴+加强穴,其中加强穴分开穴和收穴(一)心肺问题配穴1、横膈膜以上的问题配穴——开穴+心肺区(3-7胸椎区域灸2分钟)+收穴2、横膈膜以下的问题配穴——开穴+平衡穴+能量穴+收穴(二)各种穴位的了解1、开穴,需要根据十天干,十二地支推算出来的2、平衡穴:小肠区、三焦区(1)小肠区——前关元穴,后关元俞,小肠俞作用:A、引血下行B、血液回流C、汽化润养脏腑D、巩固元气E、消炎下火F、人体的下水道(2)三焦区——前指下脘到石门,后指三焦俞+肾俞+气海俞作用:A、元气升降的通道B、人体传化水谷的作用C、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3、能量穴:俞募穴(1)俞穴12个:肺俞,心包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2)募穴12个,中府肺募,膻中心包募,巨阙心募,期门肝募,日月胆募,章门脾募,中脘胃募,石门三焦募,京门肾募,天枢大肠募,关元小肠募,中极膀胱募4、加强穴,分开穴和收穴(1)开穴——根据十天干,十二地支推算(2)收穴——选择当时艾灸时间当值经络的合穴进行收穴,灸3分钟左右二、如何开穴(一)、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熟记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三)、熟记十二时辰在手指上的位置(三)背诵当日天干对应的口诀甲乙还加甲,已庚丙做初,丙辛生戊子,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法,壬子不须移1、甲乙还加甲——逢日干是甲或者已的日子,在手掌上子时位置,开始从甲算起2、已庚丙做初——逢日干是已或者更的日子,在手掌上子时位置,开始从丙算起3、丙辛生戊子——逢日干是丙或者辛的日子,在手掌上子时位置,开始从戊算起4、丁壬庚子居——逢日干是丁或者人的日子,在手掌上子时位置,开始从庚算起5、戊癸何方法,壬子不须移——逢日干是戊或者癸的日子,在手掌上子时位置,开始从壬算起。
计算结尾在你艾灸开始的那个时间在手掌上对应的位置(四)背诵算完之后对应天干应该灸的穴位口诀壬甲公孙丙内关,戊为淋泣庚外关,已癸申脉辛后溪,己土列缺丁照海(五)确定穴位之后的选择遵循男左女右的方式,进行艾灸对应的穴位一侧3分钟左右进行开穴(六)举例说明1、2018.9.7日22:31开始艾灸如何开穴?(1)查黄历确定当日天干是——壬(2)22:31分对应的时辰是——亥时(3)拿出手掌,从手掌子时开始算到手掌的亥时为止,念到亥时的天干是——癸(4)对应开穴口诀或者表,需要选择的开穴穴位是——申脉(5)我是女生,遵循男左女右的选择,艾灸右侧列缺穴3分钟左右进行开穴三、如何收穴(一)收穴原理收穴应该收于停灸时间当值经络的合穴,可以对照下面图片进行选择即可(二)举例说明例如:2018.9.7日22.50分停灸,收穴的穴位是——天井穴四、艾灸的顺序1、遵循原则先阳后阴,阳逆阴顺2、具体操作(1)先灸后背俞穴,再灸腹部募穴(2)后背俞穴,从下向上灸,灸量递减(3)腹部募穴,从上向下灸,灸量递增五、调理疾病的原则1、安神2、饮食3、适量运动4、减少房事5、参与集体活动6、注意防寒保暖赠送:五行关系对应表王凤仪谈五行性:真木是佛的根(木性仁慈),真(阳)木性人有主意、能忍辱,能立万物。
真火是神的根,火主明理、知时达务,能化万物。
真土是道的根,信因果、能容能化,能生万物。
真金是仙的根,能找人好处,和人聚万缘,有果断力,能创万物。
真水是圣的根,能认不是,生智慧水,性柔和,能养万物。
问题:什么是气?神是什么?气和呼吸的区别?如果气是连接有形、无形的桥梁,是否可以举例说明?无形指的是什么?气: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炁,有时也写作氣,但实际上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气不尽相同。
气是中国哲学、道教和中医学中常见的概念。
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
气味,味道:在中药学中,指含有挥发性物质的药物的特殊气味。
现代有人解释为流动的“‘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中西医的分歧首先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分歧,在于两种文化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中国人的世界包括肉眼可见的部分,也包括肉眼不可见但是可感知的部分。
西方人的世界基本上就是眼睛能看到的部分。
不可见的世界里有什么?中国道家有系统的研究。
道家认为物质以无形和有形两种形式存在,或者称之为无和有、阴和阳。
无是最高的形态,因为无中生有,一切有都源于无,无中蕴藏着无限可能。
所以悟空是大师兄,本事最高;悟能是二师兄,本事次之,无中已经有能量聚集;悟净是老三,无中已生有,借助放大镜可见到水中之菌。
道家主要研究的是有和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中国人更感兴趣的是“无”,喜欢问“无”中有什么,喜欢对“有”的变化追问为什么、“有”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无”是如何通过“有”呈现的。
比如人体,道家认为人体由精气神三部分组成,精是可见的肉体,气和神是不可见的藏在精后面的东西,练精可以化气,练气可以还神。
生死的区别,不是因为精,而是因为气和神,是清明的神、充盈的气、健康的精的整体构成鲜活的生命体。
对有无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精气神及其关系以及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研究都是中医涉及的领域。
因为东西方文化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对世界的研究方法也不同。
东方文化看到的世界是立体的、全息的,研究方法也是立体的全息的。
何谓立体、全息?立体是在一个空间占有多个维度,全息是强调全部信息。
对于这个世界,东方人不是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去感,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去接收,因为自然给予人类的信息就是立体的全息的。
所以中国文化尤其注重对“无”的研究,中医尤其注重气和神。
气和神是无形的,只能通过感知,人体之精也可传达部分气和神的信息,比如脉诊可探寻到脏腑之气。
气是了解中医的一个关键点。
不了解气的作用、没有对气的感知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只围绕精打转不知道如何运用气机来调整精和神就不会成为一个好中医。
因为气是人体与外界沟通、人体内部精气神之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媒介,离开了气,生命就不存在,或者说离开天地之气的运动、人体之气的运动,生命就不会存在。
气使看似不相关的地球生命,看似不相关的生命与环境,统一为一个整体。
在气的层次上,人与万物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
神:是指主持、控制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内部机制。
《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神机:是指神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气与呼吸的区别?呼吸是两个动作,吸为了将空气中的精微物质带入体内,呼将代谢后的污浊之气排出体外。
解释什么是易、出、始、素、太极?五运六气?戴阳?六经?三焦?三焦经?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皆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易,本意为变化,在一个事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开始有能量的聚集,此时,连气都还没有;当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有气了,谓之初;当气聚而有形了,谓之始;到外形与实质都具备的时候,谓之素。
要解释太极,首先要解释什么是无极,如下图的状态可理解为无极,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阴也没有阳,任何一点都可以是中心也可以是边缘,当这个环带断开,就产生了极,有了太极才有阴阳。
阳化气,阴成形,气聚到一定程度才有有形的物质(到始、素的状态),气散了,物质也就消亡了。
五运六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
五脏六腑: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这些脏腑与西医解剖学中所提到的脏腑并不完全相同,中医中的肝不仅仅包括西医解剖学上的肝,还有肝所统管的一个系统。
这些脏腑之间是有生克和表里管理的,腑为表,脏为里,表里和生克关系对应如下: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即将躯干划分为3个部位,横膈以上内脏器官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内脏器官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等内脏;脐以下内脏器官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三焦经和三焦的关系就好像肝经和肝的关系,上面说了,中医学里的肝,不仅仅是解剖意义上的肝,而是肝统管的一个系统,如果是脏腑是大海,那么经脉就是河流,三焦经是河流,三焦是大海。
六经:太阳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少阳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少阴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厥阴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的合称。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阴从脚走胸,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脚。
如果要说为什么成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这是阴阳分开后,根据相对多寡来定义的。
《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阴厥阴也,厥犹尽也”,按阴阳之多少其排序为,“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
戴阳:阳气因下焦虚寒而浮越於上,出现下真寒而上假热的证候,称为“戴阳”。
健康人应该上凉下热,也就是说腿脚一定要保暖,保持头脑的清凉冷静,如果上热下寒,在卦象上为“丕”卦,再往下走就是阴阳离绝,系统崩溃,人死掉,因此戴阳是向亡阴亡阳的一个阶段,到此阶段还是可逆的。
六淫七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淫的本意指太过,外界对于人体太过的影响大致分为以上六种,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太过都是不一样的,一阵风吹来,对于有的人就过了,受风了,对于有的人就不会觉得太过,但是风特别大时,对于所有人来说就都太过了。
七情是人自身的情绪,中医认为人得病无外乎外界的六淫和自身的七情变化导致。
脉、脉搏经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脉搏是经脉的搏动实际上,十二经皆有脉搏,可以摸脖子、足背、还有一些大的穴位上都有脉搏跳动,只是手腕上的寸口脉最好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