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中医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和治疗方法是什么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等。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在探索自闭症治疗的道路上,中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自闭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认为,自闭症的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等多种因素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自闭症的发生,往往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先天禀赋不足是自闭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长发育。
如果父母的体质虚弱,或者在孕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感染外邪等,都可能导致胎儿肾精不足,从而影响其大脑的发育,增加自闭症的发病风险。
后天调养失宜也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小儿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或者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神,也会影响其心智的发育。
此外,情志因素也对自闭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使心神失养。
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自闭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如果患者表现为肾精亏虚,常用的中药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等,以补肾填精;如果患者脾胃虚弱,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等,以健脾益气;如果患者肝气郁结,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郁金、佛手、香附等,以疏肝解郁。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中医治疗自闭症常用哪些方剂

中医治疗自闭症常用哪些方剂孩子患上自闭症会使父母陷入深深的绝望中,也会使一个家庭的幸福就此断送。
此外如果任由自闭症肆意发展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会形成巨大的威胁。
所以面对自闭症这种影响极为恶劣的精神类疾病,及时治疗很重要。
除西医外,中医治疗自闭症常用哪些方剂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小编今天就来为大家重点分析分析。
中医治疗自闭症方剂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中药材组成。
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因肝肾亏虚引起的患者治自闭症可使用此方,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自闭症方剂二左归丸:由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材组成。
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滋阴补肾的作用,因肝肾亏虚引起的患者治自闭症可使用此方,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自闭症方剂三中医治疗自闭症常用哪些方剂?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等中药材组成。
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清泻心火的作用,有失眠症状的患者治自闭症还可再加磁石、朱砂,能起益阳潜阴、安神定志之效,用于阴虚火旺型自闭症的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自闭症方剂四归脾汤: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中药材组成。
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因心脾两虚引起的患者治自闭症可使用此方,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自闭症方剂五养心汤:由黄芪、白茯苓、茯神、半夏、当归、川芎、远志、辣桂、柏子仁、酸枣仁、北五味子、人参、甘草等中药材组成。
此方在治疗自闭症时能够起到补益心血、养心安神的作用,因心脾两虚引起的患者治自闭症可使用此方,效果显著。
关于中医治疗自闭症常用哪些方剂的内容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中医在治疗自闭症时讲究对症下药,所以一直以来取得的疗效也是有目共睹的。
除治疗外小编也希望父母能给与自闭症儿童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帮助他早点从那个黑暗的世界里走出来。
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孤独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
二、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孤独症属于“胎病”、“五迟”、“五软”等范畴。
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胎儿禀赋不足:父母体弱,孕期调养不当,导致胎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
2. 情志内伤:孕妇情志不畅,忧思过度,影响胎儿发育。
3. 感染邪毒:孕妇感受外邪,邪毒入侵胎儿,导致发育异常。
4. 父母饮食不当:孕期饮食失调,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中医治疗孤独症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孤独症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中药汤剂: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汤剂。
如:- 脾肾两虚型:健脾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六君子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 心肾不交型: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方药:交泰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 肝郁脾虚型:疏肝解郁,健脾益气。
方药: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 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健脾丸加减。
(2)中成药:选用具有安神、益智、通窍作用的中成药,如:- 安神补心丸:具有安神、补心、养血、润燥的作用。
- 益智丸:具有益气、健脾、安神、通窍的作用。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穴位如下:- 百会、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耳针:选取穴位如下:- 肾、心、肝、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3. 推拿按摩(1)头部按摩:以揉、推、搓、按等手法,重点按摩百会、太阳、风池、风府等穴位。
(2)四肢按摩:以揉、推、搓、按等手法,重点按摩四肢穴位,如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
4. 饮食调理(1)孕妇饮食:孕妇应注重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等。
(2)患者饮食:患者应保持饮食规律,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孤独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简介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社交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表现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可以为孤独症的辨证施治提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孤独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先天禀性、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等。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调理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和生理功能。
通过采用适当的饮食调理、药物调养等方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营养状况。
2. 滋补肾精中医认为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肾精亏损会导致人体功能失调。
对于孤独症患儿,滋补肾精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症状。
3. 调理气血中医强调气血的平衡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从而缓解症状。
4.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孤独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整体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治疗:每个孤独症患儿的辨证施治都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设计,针对患儿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专业医生指导:寻求中医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帮助非常重要,他们能够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并合理选择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
3. 结合其他疗法: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行为疗法、言语疗法等,以综合提高疗效。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在孤独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对于孤独症患儿,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是关键,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选择,帮助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社交交往困难、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对于帮助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自闭症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脑痰痰瘀型等。
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根据辨证分型的结果,中医可以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脾胃虚弱型,可以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气滞血瘀型,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川芎、当归等;对于脑痰痰瘀型,可以使用化痰祛瘀的药物,如半夏、赤芍等。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自闭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百会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机和经络活动,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症状。
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推拿按摩手法,如推肚子、揉腰等。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时,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按时进行治疗,并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此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可能对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改善自闭症症状和促进患者发展。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按摩等手段,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孤独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背景介绍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困难、刻板重复行为以及言语发育延迟等特征。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辨证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自闭症是因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中医辨证治疗主要针对调理脏腑功能和调整气血运行,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辨证治疗方案1. 肝胆火旺型:患者表现为易激动、情绪不稳定、易怒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清热疏肝、平衡肝胆。
推荐使用柴胡泻肝汤等中药调理。
2. 脾胃湿滞型:患者表现为胃口差、消化不良、大便稀烂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推荐使用六君子汤等中药调理。
3. 心肾不交型:患者表现为研究困难、沉默寡言、注意力集中困难等症状。
治疗原则是养心安神、补肾益智。
推荐使用天王补心丹等中药调理。
调理方法1.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推荐使用舌弦针法和腧穴针刺法等针灸疗法。
2. 中药汤剂:根据辨证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中药汤剂,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3. 中医推拿: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帮助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帮助改善自闭症患者的症状。
然而,由于自闭症病因复杂,辨证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寻求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1. XXX(请参考可靠来源的具体文献)2. XXX3. XXX。
中医治疗孤独症(心脾两虚型)经方1首,健脾益气,启闭醒神

中医治疗孤独症(心脾两虚型)经方1首,健脾益气,启闭醒
神
2023-01-08 16:43·北京心理天使李世通
方药:石菖蒲,远志,郁金,茯神,党参,炒白术,陈皮,桂枝,白芍,红景天,柴胡,酸枣仁,生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建曲,鸡内金,炙甘草。
主治:孤独症(心脾两虚型)。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治则:健脾益气,启闭醒神。
用法:每日1服,水煎至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家属多与患者互动陪伴,加强行为管理,禁零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继续配合康复训练。
方解:石菖蒲开窍醒神,宁神益志,聪耳明目,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启闭,二药共奏调神益智开窍,为君药;茯神健脾、宁心、安神,郁金行气解郁,清心凉血为臣药;桂枝温通心脉,白芍养血平肝,桂芍二药合用振奋阳气;红景天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酸枣仁以养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共为佐药。
全方平调五脏,健脾养肝,化痰开窍,益智安神,共奏醒神解郁,启闭开窍。
加陈皮以疏通中焦气机,行气宽中,助运化;建曲行散消食,甘温健脾开胃;鸡内金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柴胡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以治疗食少倦怠;全方直中病机,共奏助运健脾、助纳开胃之功,使中焦脾胃运纳自如,升降有序,从而获效。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启闭醒神之效。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药膳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疗法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疗法自闭症的中医辨证疗法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对儿童的语言、社交互动和行为表现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辨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自闭症症状。
1. 辨证施治中医认为,自闭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肝胆郁结等内在因素引起。
基于这种观点,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通过辨别病情的特点和证候,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疗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等。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自闭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将针灸分为寒、温、热、凉四种类型,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对自闭症症状产生积极的影响。
3.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闭症的辨证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调整脾胃功能的目的。
中药可以通过保护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调整神经系统的失衡,从而改善自闭症症状。
4. 辅助疗法除了辨证施治、针灸和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疗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常见的辅助疗法包括推拿按摩、艺术疗法、音乐疗法等,这些疗法可以通过促进自闭症患儿的感觉统合和社交互动,进一步改善症状。
总而言之,中医辨证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自闭症的方法。
通过辨别病情的特点和证候,中医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辅助疗法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在合格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
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色白,肢冷或有自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童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就出现发育异常或损害,至少表现在下列领域之一:1)人际沟通时所需的感受性或表达性语言;2)选择性社会依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功能性或象征性游戏。
(2)具有以下1)、2)、3)项下至少六种症状,且其中1)项下至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③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3)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①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②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③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④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如气味、质感或所发出的噪音或振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伴发情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 综合征。
(二)证候诊断1.心肝火旺证:少语或不语,语则重复,刻板动作,或行为孤僻;伴有急躁易怒,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宁,跑跳无常,不易管教,夜不成寐,时有便秘溲黄。
舌质红或舌尖边红,苔薄黄,脉弦或数。
2.痰蒙心窍证:喃喃自语,行为孤僻,刻板动作;伴有表情淡漠,神情呆滞,对指令充耳不闻,言语不清。
舌质淡,体胖大,苔腻,脉滑或濡。
3.肾精亏虚证:语言迟缓,少语,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运动发育迟缓,身材矮小,筋骨痿软。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4.心脾两虚证:少语或不语,气怯,行为孤僻,反应迟钝,刻板动作;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肢冷或有自汗,夜寐不安,口角流涎,纳差。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康复疗法1.功能训练依据患者的语言、行为、智力等功能障碍,经过康复师评定其功能现状,结合现代康复理念使用现代康复手段,针对性的选择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特殊教育等治疗方法。
(1)语言训练:根据孤独症患儿存在的语言问题(认知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交流沟通障碍、异常行为等)选择侧重点。
1)认知障碍训练①实物认知:以日常用品、动物、食物、交通工具为主;②名词、动词认知训练:实物←→图片(匹配)图片选择③颜色视觉训练:顺序红、黄、蓝、绿……先配对,再指认,后命名④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训练⑤形状知觉:先识圆形、方形、三角形,匹配→选择→命名⑥大小、高低、长短比较认知⑦空间方位词认知训练:顺序上下、后前、里外、中间、旁边、左右⑧形容词认知训练:根据颜色形容词、味觉形容词、本体觉形容词、情感形容词分别匹配训练。
⑨时间感知概念:上午、下午、早上等⑩人称代词学习:你、我、他匹配训练⑾量词学习:不同量词匹配学习⑿句子理解:两词句、三词句根据个体进度逐步学习⒀阅读理解:故事情景匹配2)言语表达障碍训练包括口面部按摩、辅助口型,改善口、舌、下颌运动能力及灵活性,音素水平、音节水平、单词水平、句子水平训练。
从被动发声→模仿口型发声→自主发声逐步训练。
3)交流障碍训练①无口语期:训练重点以注视人与物、听指令练习、动作模仿、互动游戏、手势符号表达等训练。
②仿说期:从听声音、分辨声音并模仿发声、模仿发音交流、引导下用固定模式的句子进行简单短句交流。
③不善交流期:包括逼患儿说话,强化有需求→说话表达→满足需求模式;多设置说话的情景、制造环境,引导患儿在适合的场景下主动表达;互动游戏,强调让患儿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分享;交流内容适合患儿目前能力,多鼓励,引导患儿参加集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
4)异常行为矫治包括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
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感觉统合训练:先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制)评定后再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1)触觉系统:以手、脚及全身不同位置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件刺激进行训练。
包括寻宝游戏、麻布刷身游戏、大龙球压滚、玩胶泥、钻滚筒、钻阳关隧道、排笔刷痒游戏等。
2)前庭觉系统:包括摇晃和旋转的训练(吊桶、秋千、掉兜)、跳跳床、踩脚踏、滑板活动(俯冲滑板、爬滑板、滑板推球、滑板转圈)、走平衡木、平衡台等。
3)本体觉系统:包括关节按压、推小车、推重物、攀岩、抛接球活动、跳球跳床、拉单杠、翻跟斗、压大龙球、双人转大龙球等。
4)听觉系统:包括寻找声源、配对声音、打击乐器等。
5)视觉系统:包括钻小桶、吹肥皂、玩陀螺、暗室手电筒照射、躲猫猫、不同灯光刺激等。
(3)特殊教育:包括行为治疗、音乐游戏、言语训练、生活自理(采用顺向链锁和逆向链锁)、社会适应、融合教育,采用生活环境模拟改变、目光接触训练,指令听从训练、模仿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
异常行为矫治采用正负强化、系统脱敏、消退法、暂时隔离、惩罚法。
正强化正确选择要强化行为,有效选择强化物,逐渐脱离强化程序;负强化应明确目标行为,选择适当厌恶刺激,选择警告刺激,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诱因。
2.针刺疗法头针:百会、四神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智三针。
体针:内关、神门、劳宫。
辨证取穴:心肝火旺型加心俞、肝俞、风池;痰蒙心窍型加脾俞、丰隆、内关;肾精亏虚型加肾俞、太溪、涌泉;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三阴交。
对症取穴:语言不利、发音困难、吐字不清加舌三针、哑门、廉泉等;病程较长、症状较重、5岁以上的患儿可加足智针。
刺法:头针平刺进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百会、智三针(神庭、双本神)语言二区、三区由前向后沿皮刺入,语言一区由下向上沿皮刺入,四神针针尖向外平刺,紧贴骨膜行针,针深近25 mm,以抽气法运针10次,行强刺激,以针下有向内吸附感为度,留针2 小时,留针期间坚持带针功能训练,行针3次。
内关、神门、劳宫直刺0.5~1寸,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次,平补平泻,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
3.推拿疗法头面部:施开天门手法、分推额阴阳、叩击语言一区、二区、三区各1 分钟,对口周和头面部穴位水沟、地仓、下关、翳风、颊车、承浆、印堂、脑户、哑门、大椎进行顺时针方向按揉,每穴1 分钟。
四肢部:施以清肝经、清心经、补脾经、补肾经、清天河水各1分钟,按揉少海、血海、足三里、丰隆穴1 分钟,揉双合谷、双太冲各1分钟。
背部:顺经推膀胱经第一线、第二线各5次,顺经推督脉5次,叩击华佗夹脊5次,捏脊5次,从第2次开始,术者根据患儿出现的不同症状,采用提捏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相关背俞穴,加强治疗。
捏脊结束后,医者用双手拇指按揉肾俞穴5分钟。
4.耳穴疗法取心、肝、肾、脑、交感、神门穴等,3天更换1次,休息1天,贴压期间每日手按压3次,每次10 分钟。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心肝火旺证治法:清心平肝,安神定志。
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远志、石菖蒲、茯神、茯苓、龙齿、党参等。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丸等。
2.痰蒙心窍证治法:豁痰宁心,醒脑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
茯苓、人参、甘草、橘红、胆星、半夏、竹茹、枳实、菖蒲等。
中成药:苏合香丸等。
3.肾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汤合菖蒲丸加减。
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泽泻、丹皮、人参、石菖蒲、麦门冬、远志、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4.心脾两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推荐方药:归脾汤与养心汤加减。
白术、当归、茯苓、龙眼肉、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木香、炙甘草、人参等。
中成药:归脾丸等。
(三)其他疗法1.穴位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等穴位注射每日取两穴,每穴位注射药物0.5ml,根据辨证选穴,每日1 次。
2.穴位埋线针对不同证型辨证选取穴位,将可吸收羊肠线埋入穴位,持续刺激,每次取两穴,两周1次。
3.刮痧1)刮头顶前部:一手扶持患儿头部,另一手握刮痧板,从百会穴沿督脉向前额方向刮拭10次,点按百会、神庭穴;然后与头正中线平行,循膀胱经刮拭头顶部双侧,刮拭力量以患儿耐受为度,刮拭10次。
每日治疗1次。
2)刮背腰部:患者取俯卧位,先在背部常规消毒,涂抹润滑油,从上到下依次推刮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夹脊穴,见痧即止,每周治疗2次。
注意事项:刮痧时注意避开疖肿、包块;头部刮痧不需涂抹刮痧介质。
4.物理因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经络导平仪等治疗。
(四)护理调摄1.护理常规:按照中医儿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安全护理:清除患儿周围环境中的危险物品,防止烫伤、坠床、跌倒、碰伤等意外伤害,防止自伤的发生;下床活动、如厕时,应有专人陪护。
3.情志护理:护理人员主动关心患儿,因人而异地通过解释、劝导、鼓励、引导等措施达到缓解患儿的心理问题。
4.健康指导:(1)早期发现,早期疗育,减少其不适应、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发挥潜能,对其病症的改善愈有帮助。
(2)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②异常行为的改变和变更;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