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一、高考比喻类作文回顾历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比喻类作文简表序号省份试题类型话题或题目1 2005年浙江话题作文一枝一叶一世界2 2005年江苏话题作文凤头,猪肚,豹尾3 2005年辽宁命题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4 2006年广东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5 2006年重庆话题作文走与停6 2006年江西话题作文雨燕减肥7 2006年北京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8 2006年辽宁命题作文肩膀9 2006年江苏命题作文人与路10 2006年山东材料作文略过渡:我们之所以称以上作文为比喻类作文,是因为此类作文命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隐喻性、象征性、立体性)二、比喻类作文特征。
1、隐喻性:比喻类作文的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所给的题目往往比较具体、直观,而其外观之内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意义。
2006年广东题话题作文“雕琢心中的天使”:“天使”一词现在常比喻天真可爱的人(多指女子或小孩),也比喻传播福音的人,即“真、善、美”的化身。
2、象征性:有的题目是从作文材料中提取、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它往往是某一思想或观点的的浓缩,它一般要高于生活,具有了象征性。
如“路”、“灯”、“远方的高山”、“鞋里的沙子”等都具有象征义;2006年北京题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北京的符号是指“能体现文化特征并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东西”,即能够象征北京这座城市的建筑、民风民俗、、杰出的文艺作品、标志着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繁荣的新事物,如胡同、天坛、长城与天安门,京剧、相声与京韵大鼓,中关村科技园、2008奥运会等等。
3、立体性:比喻类作文往往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不断延伸,因此就比一般的作文多了可挖掘的层面,往往能给考生提供多元的思考角度和立体的创作空间。
三、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存在的误区:1.停于本义、目光浅显、立意凡俗。
2.立意肤浅、牵强附会、似是实非。
3.缺乏整体意识、只抓住枝节不放。
4.走马观花、无中生有、顺势偏移。
5.泛泛而谈、撇开话题或关键词句。
比喻类作文题目如何审题

比喻类作文题目如何审题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要写作文,题目是“比喻”。
我心里一凉,比喻?这可怎么写呀?比喻不就是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吗?但是,要怎么比才好呢?看起来好像像老师说的,比喻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可是,这座桥梁该怎么搭建呢?
我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它在我的脑袋里转啊转,怎么也停不下来。
老师还说,写比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什么是特点?得像我的眼睛,它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一眼就看见各种各样的颜色。
还有我的鼻子,它可以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
只不过,怎样才能把这些特点写进比喻里呢?看上去像温和的阳光,它可以照亮黑夜的黑暗。
但,阳光怎么跟我的眼睛比呢?我不知如何是好,脑袋里乱糟糟的,什么想法都没有。
突然,我看到了窗外的雨滴,它们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从天空中掉下去。
雨滴,珍珠,它们都有光泽,是圆圆的样子。
我眼前一亮,找到了!我要写雨滴像珍珠一样!
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句话。
我感觉自己的心里充满了喜悦,比喻好像像一个神奇无比的魔法,它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忽然间才发现,比喻并不难,只要你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就能找到最好的比喻。
借喻,可以是天上的星星,也可以是海边的贝壳,如果你用心,它们都能变成桥梁,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比喻型作文审题指导

升格作文指导班级:姓名:一、“必须跨过这道坎”审题立意指导:“必须跨过这道坎”,是一道全命题式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内涵深刻,外延广。
构思立意时,必须把握住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握住“坎”的内涵。
“坎”,本来是指田野中自然形成的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类障碍。
文中取比喻义:比喻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遭遇的艰难、挫折,比喻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碰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
其次是“必须”,有两层意义:其一,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的意思。
其二,加强了命令语气,“不得不”的意思。
当我们的个人家庭碰到突发事件,或个人命途多舛时,就不能消极,一定要振作精神,积极对待。
第三是“跨过”,表示了越过这道坎是比较艰难的,需要付出努力。
为什么一定要跨过坎呢?怎么样跨过这道坎的呢?这就需要阐述。
“必须”则意味着要发展进步就必然会出现困难。
【范文指引】必须跨过这道坎浩浩大江,从唐古拉山绵延而下,一路上有急流险滩,也有悬泉瀑布,可江水总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和誓要与汪洋相汇的决心越过一个个横亘在面前的阻碍,最终与东海相拥。
生活亦是如此。
它从来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既定的轨迹便能到达理想的高地,总有那么一道道坎阻挡着前行的步伐。
于是很多人停在了追梦的路上。
而只有那些跨过了生命的坎坷的人才最终寻得梦想,找到了真理,迎来光明和希望。
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上,面对怀疑和睥睨的目光,请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因为只有越过了方能实现理想与追求。
晦暗萧条的街头,一个单薄的身影正在挨家挨户地敲门诉说着自己的理念。
伊莎多拉•邓肯,后现代舞的开创者,她知道横在她面前的这道坎是芭蕾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众人怀疑的目光。
可是凭着满腔热情和对舞蹈的热爱,弱小的女子从没有放弃,她知道她能够也必须跨过这道坎。
最终她成功了,她成了那个“一条腿跨过洛基山脉,双手从大西洋伸向太平洋,额前星光灿烂”的人,而人们早已忘了她连续一周啃西红柿的日子。
带着热情和执著上路,坚定地告诉自己:必须跨过这道坎,那么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便会坚信,越过了它,理想的高地便在前方。
作文审题系列训练二——比喻类的审题、立意(教案)(整理精校版)

作文审题系列训练二——比喻类的审题、立意(教案)作文辅导0410 2222作文审题系列训练二——比喻类的审题、立意(教案)教学目标:探讨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教学重点:面对比喻类作文题型,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由此及彼,从找相似点入手,透过本义寻找比喻义,准确审题、立意。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勇敢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逐层发掘含义,开辟广阔的写作空间,提高写作能力。
学情分析:月考大多数学生作文偏题,暴露出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而比喻类作文审题难度比一般的作文题审题难度更大,既可考察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又可考察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还可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写作的平台,较易拉开学生的作文层级。
学生易犯的错误就是审题时不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类比联想,化实为虚,思路不严密或联想太广泛而偏题跑题,有时又因为思路狭窄或联想肤浅而流于平庸。
为此安排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的专题训练。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回顾过往,找出规律,再指导学生运用方法来审题。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到实践,实际演练亲自写作。
体现的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略。
二、回顾过往,找出规律:归纳审题、立意的方法:把握特点,类比联想,化实为虚。
三、运用方法,实际操练材料一:命题作文1、请以下列题目为题作文:题目:另一片天观点或者题目的比喻意义:题目:别让眼睛老去观点或者题目的比喻意义: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观点或者题目的比喻意义:要求:字数不少于800;不要写成诗歌;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2、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
(2015北京高考作文题)观点或者题目的比喻意义:材料二:半命题作文1、一样的要求:(1)、在“一样的”前面填上喻体,后面填上本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题。
比喻类命题作文审题指导

比喻类命题作文审题指导〖考试热点〗近年中高考,比喻类话题作文试题常考不衰,成为最常见高考作文题型之一。
〖温馨提示〗这类试题,往往扣住材料主旨,以一个实物、一种现象或人物语言一个关键词语为中心生发出一个话题,引导考生深入探究话题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进而构思写作。
比喻类命题作文,顾名思义其题目整体或其中一个词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与一般命题作文题目相比,比喻类命题作文题目能引发考生多向思维,在审题上增加了难度。
2010年中考作文中,比喻类命题明显增多。
我们在写作比喻类作文题目时,应注意审题:一、化虚为实。
以比喻修辞方法出现词语意思往往是“虚”,我们要找出它真实意思。
化虚为实,能够引领我们从朦胧走向清晰,帮助我们把握命题真实意图。
1.明确本体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仔细揣摩,明确题目中喻体本体。
如,2010福建莆田中考作文题目《走过风雨》中“风雨”显然不仅仅是自然界风雨,其本体应是挫折、困难等。
再如,2010广东东莞中考作文题目《那天,我捡到了快乐钥匙》。
我们根据提示语“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真谛,找到获取快乐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钥匙……”我们不难看出“钥匙”不是指生活中我们使用钥匙,其本体是“真谛”、“方法”等。
2.吃透题意明确作文题目中比喻词语本体后,我们可以把本体词语替代原题中比喻词语。
这样,便于我们从整体上揣摩题目意思。
如,《走过风雨》,我们可以换成《走过困难》、《走过挫折》等。
此时,我们不难明白题意是战胜困难、战胜挫折。
再如,《那天,我捡到了快乐钥匙》,我们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真谛》,显然,题意是“那天,我懂得了快乐道理”;我们也可以换成《那天,我捡到了快乐方法》,此时题意是“那天,我找到了快乐方法”。
二、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而“实题”范围往往是比较大。
此时,我们应采取化大为小方法进行二次审题。
“化大为小”,首先要找准题目关键词,然后在关键词前加上一些限制性修饰语。
中考作文《有一束光照亮我》审题写作指导及满分作文

《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审题写作指导【真题再现】不小心摔倒时,路人的搀扶温暖了你;寒气逼人的凌晨,清洁工人忙碌的身影感动了你;迷茫困惑时,一本好书启发了你;平淡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你;考试失利时,同学的安慰鼓励了你;取得成绩得意忘形时,老师的批评鞭策了你;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时,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你……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像一束光照亮你,引你前行。
请以“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不得抄袭和套作;②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600字;【审题立意】这是一篇比喻类的命题作文。
题目中的“一束光”比喻具有光亮作用的东西,应理解为某人或某物或某个场面,也就是说这些就像一道光一样照亮“我”的心灵,让“我”的心灵变得积极开朗,让“我”重新生发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来。
“照亮”指给“我”带来转变,带来重大影响,使“我”变得积极向上。
这束光可以是一本好书,写一本书指引“我”走出迷惘;这束光可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给“我”心灵的熏陶;这束光可以是同学的鼓励,给“我”失落时的安慰;可以是逆行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给群众以希望……所以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重点表现某人某物某场面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
从生活中取材,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
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围绕“那道光”与“我”之间的故事展开情节,重点突出这道光对“我”产生的积极影响,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
【技巧指津】比喻类题目的审题一、何为比喻引申类作文选取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事物,运用比喻的手法,在表层意思下寄托着某种哲理、感悟的作文。
二、方法指导第一步:抓住本体,把握特点。
例如:《送他人一朵花》本体——花——特点:美丽芬芳、鲜艳、美化环境、传递情感......第二步:类比联想,深入探究,找出喻义把物和人进行比较,展开联想,找出相同相似的精神品质、生活感悟等等。
“花”的喻义:美好的精神品质、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理解信任第三步:化虚为实,以事明寓。
比喻法作文题目的拟题和审题

比喻法作文题目的拟题和审题作者:李丽丽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4期作文题目是文章的文眼,题目的新颖、形象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佳作往往有一个独特醒目的题目,常常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题目也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所在。
为文章拟题,是写文章的一项基本功。
目前,“自拟题目”已成为中考作文中一个常见的要求,掌握为文章拟题的方法,就成为应对考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文章拟写题目,就像给人起一个名字一样重要,不可随意。
从文章的拟题情况可看出作者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修养等多种语文素质。
作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明了、简练;创新要求是新颖、优美、耐人寻味。
作文拟题的方法有很多,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比喻拟题法。
比喻拟题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拟题。
如《风筝不断线》《变色龙》《生命如花》《放飞灵感的白鸽》《拾起那一枚贝壳》《播种》《我们是水滴》等。
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拟题”,很多情况下并非在标题中就可以体现出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而是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
例如《变色龙》,只有联系文章内容,我们才知道,警官奥楚蔑洛夫像条变色龙;《大自然的语言》中,通读全文,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才是大自然的语言。
可见,用比喻拟题的文章,在文章的内容中,一定要恰当、自然地体现出标题的比喻性。
审题,就是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
有人说,写作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可谓切中肯綮。
确实,要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必须把好审题这一关,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不对题,文不对“体”。
即使文字功底很好,也难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在平时训练、测试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中,这样的例子都不鲜见。
比喻类命题作文这几年有增长的趋势,一是它符合作文的含蓄性要求,二是其写作的覆盖面广,选材十分丰富。
比喻型与象征型作文的立意与构思

比喻型与象征型作文的立意与构思天津南开中学高原最近几年,在常见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作文类型之外,还有一类作文类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即比喻型与象征型作文。
这类作文,看似容易写,但对考生审题的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差之千里。
如果能把握好这类作文题目的审题特点,不仅能准确立意,还可以快速进行考场构思。
下面,就以一些作文题目为例,具体谈谈这类作文如何立意与构思。
1.学会用对比、联想的方式审题2017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以“重读长辈这本书”为作文话题。
将长辈比喻成书,这是一道比喻型的作文题目。
审题时应从喻体的特点入手,思考本体,展开行文。
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把长辈比喻成一本书而不是一首歌?长辈这本书为什么要重读?以前对长辈的了解如何,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像这样,通过对比和联想的审题方式,可以明确长辈具有“博大”“厚重”“传承精神”“一读再读”“给人思考和精神力量”等特点,所以我们在立意时就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再如,半命题作文《,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审题时要思考,为什么是一条“河”,而不是一条“小溪”或者“大海”?由此深挖“河流”的特点———奔腾不息,汇集众多支流,时而丰沛,时而干涸,最终奔向大海。
同时还可以进行联想:河流的源头在哪里?流经什么地方?河两岸有什么风景?为什么会永不枯竭?……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拓展立意的角度。
例如《〈诗经〉,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诗经》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
台灯下,我化作一尾潜泳的鱼游动在《诗经》的掌纹里。
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已成了这条河的支流。
这条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了我苍苔斑驳的草鞋。
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或笑或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与黑夜。
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村落……2.以喻体的特征来谋篇布局抓住喻体的特点,不仅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立意,而且能以“喻体”的特征来谋篇布局,有助于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拂拭自己的内心,使内心被灰尘与污浊所侵蚀,不复洁净 ,你将无以立身于这个世界,终会遭到人们的厌恶与唾弃。正如 香港传媒人梁文道所说: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当浅尝辄 止成为文化景象,当喧嚣肤浅成为喜闻乐见的行为方式,人们忘 记了拂拭自己的内心。那些贪官污吏,奸商恶贾,任由自己的内 心被污染,不仅损人损国家,自己最终也只能遭人唾弃,甚至名 裂身败,在监狱里悔恨终生。 “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 ,炽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的涌动。”厄尔曼这 样定义青春。身处青春年华的我们,更应勤勤拂拭自己的内心, 为我们的理想,为我们的信仰,奋斗不息。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的清静之莲啊。”正 如林清玄所言,让我们勤勤拂拭内心,勿使惹上尘埃。
审题立意:
1.整体把握材料 2.要抓住关键词 3.要找出比喻类材料喻体和本体进行分 析 4.出现几种人的做法,要比较谁对谁错 。
较好的立意有: 1.洗去尘埃,勇敢前行; 2.学会在反思中前行;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唐代禅宗北派首领神秀作佛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更应时时拂拭自己的内 心,勿让它惹上尘埃。 曼德拉说:“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以 扭曲如蛆虫。”心是最明亮的眼睛,保护好它,千 万别让世间红尘迷住了。镜子蒙上灰尘,照出的影 子不再清晰;溪水里混上泥沙,将洗不净衣服;人 的心灵蒙上灰尘,他的行为将为人所不齿。拂拭自 己的内心,就是拒绝恶毒污秽的思想,使内心免受 肤浅自私等恶习的侵蚀。
【写作导引】 一、注意材料类别,对症下药。 这是比喻类材料。分析“灰尘和污物”和“镜子”的本体,是 立意的关键。 “灰尘和污物”可以实指,如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雾霾、污染 现象等。但在这里更倾向于虚指,可以指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不良现 象、制度、风气,阻碍个人发展的绊脚石等,但更主要指个人主观 上遭遇的挫折和困难,心灵的盲点和污点,发展中的误区和疑惑, 主观条件的不足和贫乏,意志品质上的缺陷等内容。 材料中的“镜子”象征着自我反思。 第一种人代表生活中及时反思,进而洗去尘埃,勇敢前行的强者 。 第二种人代表反思不当,逃避生活的弱者。 第三种人代表着不作反思、不洗尘埃的盲目行动者。 对三种人进行对比,只有第一种人能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观 照,因此应肯定第一种人的行为,否定后两种人的行为。 作文立意可从肯定第一种人的角度正面展开,也可从否定后两 者的角度反面展开,还可从整体出发,进行对比,确定思路。
思考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灰尘和污物” 以及“镜子”的含义?
2.材料中三种人各表现出什么行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 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有的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 尘和污物。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 续上路。 有的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生怕沾染上灰尘。 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 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为伍。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全面理解材料, 选好角度,自主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1.只有不断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 道路的小困难,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2.别小看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别低估前进道路 的小困难,它们往往成为我们实现远大理想 的最大障碍。
2016年: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
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 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 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 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 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 鲜明。
第三四段:中心句独立(层次清晰) 引用名言+事例(边叙边议)+回扣中心句
拂拭自己的内心,点亮了黑暗的夜空,让它发出了 时代的强音。 拂拭自己的内心,是陶潜的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 无违”坚守;是李白的 不愿“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倔强;是林徽因的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 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淡泊;是张充和的 “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区微茫度此生”恬静……他们拂拭 自己的内心,不让其惹上尘埃。他们如出淤泥而不染的 青莲,涅而不黑;他们如月光下纯净的白梅,在黑夜里 依然光华照人;他们如扶摇长空的飞鸿,虽然乌云似墨 、暴雨狂风,依然飞向那美丽恬静的乐土。直到今天, 人们仍无法忘记,在泱泱中华,煌煌青史上,是他们, 点亮了黑暗的夜空,发出了时代的强音。 第五六段:中心句独立 引用名言的简例+比喻论证(形象)+回扣中心句
【审题指导】 材料的第一句话是个比喻句,“沙子”可以 理解为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第二句话是几种人在对待人生中遇到问题所持的 态度: 一类人在遇到苦难、挫折时,勇敢接受磨难或把 困难、逆境当做铸造人生的材料,最终也成就了 自己; 一类人游戏人生,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终日以泪 洗面,消极对待,注定一事无成。 材料告诉我们的是 面对遭遇苦难逆境时如何应对,即用怎样
“庆幸甜”、“庆幸大”比喻乐观、满足的生活态 度
参考立意:
1、要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2、懂得知足常乐,人生方能快乐。 3、要多往好的方面想,发现生活好的一面。 4、善于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思维一转天地宽。 5、要怀着感恩的心对待人生。
课堂小结
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抓重点词 化繁为简 2.化实为虚 寻找本体
点燃“思维训练”的火花
——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2.增强审题意识,提高立意水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 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有的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 尘和污物。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 续上路。 有的人每天照十次镜子,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生怕沾染上灰尘。 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 路。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为伍。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曾说过,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
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
“抱怨酸”、“抱怨小”比喻悲观、不满足的生活态 度
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
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庆幸它是大的。
蔡志忠的这段话给了你什么启迪?请全面理解 材料, 选好角度 ,自主确定立意。
第七八九段:对比论证(突出观点)+联系自身+回扣 中心论点
比喻类作文审题、立意的切入点:
1. 从抓重点词句入手,找到理解的突破口。 2. 从相似点入手,透过喻体寻找本体,也就是化 实为虚。 3.从熟悉角度入手,要善于化大为小。 4.从感情倾向入手,细心揣摩注意命题者出题意图, 即爱憎褒贬。
课堂演练:
3.化大为小
选取角度
4.细心揣摩 得出立意
小试牛刀:
有的人说,人生就是一堆沙子。有的人把自 己当做蚌,吞下沙子,最终磨成珍珠;有的人把 沙子拌成混凝土,铸成坚固的堡垒;有的人把沙 子铸成沙雕,任它被潮汐冲蚀;有的人把沙子揉 进眼中,最终哭瞎双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段:引用+比喻论证(形象)+点出本质(为论证 铺垫)
拂拭自己的内心,在内心修篱种菊,让它散发出一 种淡雅清香。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不吾 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世事纷扰自纷扰,红尘 喧嚣任喧嚣。即使身处污浊浮华的官场,也掩盖不住你 那洁白如雪,冷傲如梅的品格。屈原,纵使官场黑暗, 你仍不被污染。你勤勤拂拭自己的内心,为了国家,为 了百姓, “九死而其犹未悔”。若他“背绳墨以追曲 兮,竞周容以为度”,不拂尘埃,任自己的内心被污染 ,像那些小人一样卑躬屈膝,加官进爵不成问题,,但 那便不是屈原了,不是那个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 物之汶汶”的屈原了!屈原拂拭自己的内心,终在史书 中留下了一抹淡雅清香。
二、主要问题 1. 没有整体分析材料,脱离第一段材料立意,而 第一段是条件和背景,忽视这些而立意,必然 片面。如“做事要适度” 2. 立意没有明确点出本质,没有点出比喻的本体 ,论证显得肤浅。如“洗去灰尘,勇敢前行”, 全文没有点出灰尘是什么;“照镜子,继续前 行”全文没有点出镜子是什么。 3、关键词抓的不全,丢失“镜子”或者继续前行 4、完全不抓关键词,脱离材料立意。 如:认清自己、不忘初心、坚守本心、环境与人 、听取他人意见、学会取舍、直面挫折、直面 现实、分清主次
小试牛刀:
•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立意。
• 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使我们疲惫的,往往不是远
比喻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缺点或前进途中的小困难。
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我们只有随时
意思就是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随时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道路的小困难。
倒掉鞋里的每一粒沙子,才能到达远方的高山。
远大的目标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