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n种导入语的运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实施导入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导入语的形式多样,可以是问题引导、故事启示、图片展示等方式。
在设计导入语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导入语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
实施方法可以灵活运用,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活跃。
通过对导入语的效果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将更加丰富多彩,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必要性和优势将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重要性、作用、形式、设计原则、实施方法、效果评估、优势、展望、必要性1. 引言1.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导入语是教师在开始一堂课之前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为后续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做好铺垫。
导入语通常是以精彩的语言、生动的可视化手段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形式展开,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
导入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入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课题的认知框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导入语,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情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升学习动力;导入语还可以为引入新知识、展开课题奠定基础,为学生接受后续知识做好准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它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文县城关中学张海珍导入语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而有吸引力的话。
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灯塔,照明学生思维远航的方向。
导入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了基调,课堂教学或激昂、或轻松、或沉静,在老师的三言两语的导入之间即初见端倪。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适教学气氛,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导入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稳定学生情绪学生经过课间休息的打闹和嬉戏,上课后如果不立即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很难集中注意力,此时,教师就要用新颖的开场白,安定学生的情绪。
如我在教学《心声》一课时,由于学生们才上过体育课,当我走进教室时他们还沉浸在兴奋之中,没有意识到已经上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拍教鞭作“威武”状,而是笑着说:“看来今天同学们在体育课上收获不小,我也很想与你们分享,请大家一个个说说好吗?”学生们顿时安静了下来,我笑着说道:“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吧。
”同学们心领神会地认真听起课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情趣的体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因素,使原来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有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获得知识。
例如,我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驳论文时,并不急于讲解课文,而是从目前我国取得辉煌成就讲起,并让学生补充,再回顾七十多年前作者写此文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此文的强烈兴趣。
以下是我设计的本课的导入语: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属于中国的,申奥成功,加入WT0,飞船升空,中国人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幸福、自豪、自信。
你知道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欺辱,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留下失败的阴影,有人甚至感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
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对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升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能够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
”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来说,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各方面都比较类似的文章,那就是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仅仅人物由父亲变成母亲,体裁变成了回忆录,语言风格与《背景》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内容是歌颂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语文课堂中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

2 .
描 述 倍 姜 生动 , 富有 文 采
在教师课堂教学时 ,描述性 语言同
样应该成为学生学 习语言的范例 。 教师
声情并茂地叙述 。 抑扬顿挫地抒情 ,时
而渲 染诗情画 意 拨 , 动学 生 心 弦 ;时 而
慷慨激昂 ,振 奋 人心 ;时而深 沉悲怆 催 ,
人 泪下 。 这些富有文 采与情感的语言 ,
胸部
以
下
完全
失去知
觉
“ ,
后
半生也
许
永远 要 在轮 椅上 度 过 ” 。 ( 稍微 停 顿 后 语
气 转 而 激 昂 ) 然 而 残酷 的 现 实并 朱使 桑
兰
悲观
绝
望
她
,
以
顽
强
的 毅 力微
笑 着承
受 一 切 ! 请 找 出有 关 语 段 感情 朗读 , 再
说 说 自己 的 感 受 。 学生 自然 深 受 感 染 ,
表现 好 的 固然要加 以肯定 、 表扬 , 表现
欠缺的也要找出其可肯定处略做肯定 ,
并指 出需要更改 、 努力的方向 , 避 免 “ 一 味捧杀” 与 “ 一 味 捧杀 ” 。
7 .
忌结话 姜 情思 讳长
一 堂语 文课 的 总结语 因文而异 , 或
究 就 , 能较 好 地 理 清课 文 的 脉 络 , 了 解
相 关 的 科 学常识 。
4 点拨语要适时适度 .
教学过程 中 ,教师的“ 提问” 并非每 个学生都能轻易回答 , 学生在 自主学习 中也常常会遇 到 疑难费解的问题 。 在 学
生疑 而思 、思 而不 解:纠j,示,彰瘢 适时点 拨 ,发挥其为学生学 习的促进 者 、 帮助者
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
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文,从课文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三、图片导入法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通过网络资料可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优秀导入语范例

优秀导入语范例
以下是一些优秀导入语的范例,适用于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即将开启一段奇妙的文学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一同探索汉字的奥秘,品味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现在,请跟我一起翻开课本,准备启程吧!”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
本册教材中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篇章,它们将带领我们走进美丽的文学殿堂。
现在,请和我一起翻开课本,共同领略文学的魅力吧!”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结识许多有趣的角色,了解许多生动的故事。
现在,请和我一起翻开课本,准备开启这段精彩的文学之旅吧!”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六年级语文上册的内容。
这本书中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
希望通过学习,大家能够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感悟。
现在,请和我一起翻开课本,开始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亲爱的同学们,六年级语文上册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智慧和美感的文学世界。
在这里,我们将品味古诗词的韵味,感受汉字的魅力。
现在,请和我一起翻开课本,共同探索这个神秘的文学宝库吧!”。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法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法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成功课堂的前提与基础。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才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设疑性导入语,能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主动探索。
例如《孔乙己》我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下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答案。
设疑性导入语运用得好坏,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巧与拙。
所提问题应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既要有趣味、有想头,又要思考后能答得出来,而且,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要能激起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否则,便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引用导入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引用导入法就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是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更显生动活泼,知识性强,意境优美,能把学生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例如《竹林深处人家》可以这样导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读着杜牧的绝句《山行》,想象着似火的枫林,一定会让你心醉。
而那“白云深处”的人间仙境更会让你心驰神往。
现在让我们和当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一道来到江南竹乡,那竹海,那村民,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叫你久久难以忘怀。
设计引述性导入语,一定要注意对资料的选择。
一方面资料要与课文内容有关,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很自然地引入课文,才不至于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资料也必须是学生所知道、熟悉的,只有这样的资料,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浅析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

浅析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语就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
它是一堂课开始时,教师为新课讲授而说的话,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入的精心设计,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画卷,课文的导入则是画卷的扉页;如果把语文教学比成一组乐章,课文的导入则是乐章的前奏。
一、激发兴趣、集中注意一般地,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某个问题上,因此,需要通过组织教学去引起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注意。
好的导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为课文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能够开启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在教《春江花月夜》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本诗的高度评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等等等。
但在这其中,却有一诗“孤篇压全唐”,被称为“盛唐第一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是哪首诗歌呢?学生在听到这样的导入语后对本课要学习的诗歌充满兴趣,并且会想要探索,到底本诗有何特色,能够胜过一众大家之作。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一堂课是否高效,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完成情况如何。
与其用那些华而不实的花哨形式去占据课堂,不如将本课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明确的方向,并且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我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n种导入语的运用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
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愚公移山》时,我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二、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
例.《不朽的失眠》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不朽的失眠》(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生1: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生2:“失眠”是中心词,“不朽”是修饰语。
生3:我产生了疑问:谁失眠了?生4:他为什么失眠?生5:为什么称为“不朽”?师:同学们问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朗读一下课文,从课文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三、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通过网络资料可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
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在导入时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用投影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牛马成群的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展示着今日变成了沙漠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在导入中积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四、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例如,在教语文第三册中的八首诗时可这样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
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在教学初中第一册《秋魂》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画,一首歌。
有手法细腻的工笔画,也有淋漓酣畅的泼墨;有温柔的江南小调,也有粗犷的塞北民歌。
不论缺了哪一季,都是一个遗憾。
你们喜欢那个季节?秋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底边它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
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
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
”写两画说:“这是二字。
”写三画说:“这是三字。
”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
还是辞退了他吧。
”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
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
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
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
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六、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
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