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类文言文阅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V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V1](https://img.taocdn.com/s3/m/ab970cf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a.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V1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中考必考重点,其中《前辈勤学》也被广泛收录在中考课外阅读材料中。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这篇文言文阅读,并提供答案及译文,方便大家学习和复习。
一、《前辈勤学》原文及注释原文:前辈勤学,后生傍游,此兹兹之情也。
人之既有一生,功名成就,《易》曰,“否终则泰。
”蔚为大言。
而求其显于一时、全于一身,则所费者众,所失者大。
故当学无止,饰君子之道,完机变之身,定厚生之基,尽力於世,惟此而已。
注释:1、一生:指一生中的时期。
2、否终则泰:《易经》卦辞中的话,表示取舍得当,最终必定成功。
3、蔚为大言:意味着这是一个雄心勃勃、气氛浓厚的说法。
4、饰:润饰,使更加优美。
5、惟:只需。
二、《前辈勤学》的翻译前辈勤学,后生侍从,这是崇敬前辈之心。
人活一生,功名成就,《易经》说“反之则泰。
”很了不起的话。
但是要想让自己显赫于一时、全面彰显,需要付出很多,失去的也很多。
所以应该不断学习,装饰君子之道,完善改变自己,固持良好基本,为了世间事努力,只有这样才行。
三、《前辈勤学》的答案1、《前辈勤学》的主旨是什么?在人的一生中要不断努力学习,装饰君子之道,完善自己的机变之身,定厚生之基,尽力为社会做贡献。
2、《前辈勤学》中“饰君子之道”是什么意思?“饰君子之道”是用润饰的方法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优美,更符合君子的品德,让自己更加完美。
3、为什么人应该不断学习?世界和社会在发展和进步,对于一个人而言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化,更新自我,成为更优秀积极的人。
4、“蔚为大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一个雄心勃勃、气氛浓厚的说法。
意味着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未来。
5、《易经》中“否终则泰”什么意思?“否终则泰”是指在正确取舍的前提下,最终会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四、结语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是中考的重点之一,而《前辈勤学》是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经典之作。
勤学类文言文阅读

勤学类文言文阅读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 每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 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食不给, 啖粥而读。
既仕, 每慷慨论天下事, 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 食不重肉, 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给(jǐ)足,丰足.③啖(dàn)吃. ④谗: 说别人的坏话【阅读训练】1.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 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 与该文一样, 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 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 众兄弟既成诵, 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 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 或中夜不寝时, 咏其文, 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 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 这个成语是:三、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 诸暨人。
七八岁时, 父命牧牛陇上, 窃入学舍, 听诸生诵书;听已, 辄默记。
暮归, 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 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 依僧寺以居。
夜潜⑿出, 坐佛膝上,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 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性卒, 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 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 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诸:许多4)忘:丢失(7)蹊田:践踏田地, 指踩坏了庄稼(8)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9)如此:这样(11)曷:通“何”, 为什么听:听任(12)去:离开(13)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4)执策:策通“册”, 拿着书(15)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6)达旦:到早晨, 到天亮(17)狞恶可怖:狰狞凶恶, 令人害怕(19)安阳:古地名, 今河南境内(20) 韩性:绍兴人, 大学者(21)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22)陇:同“垄”。
《顾亭林先生勤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亭林先生勤学》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顾亭林先生勤学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注释①顾亭林:顾炎武,字亭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垆lú: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④区域:地理环境。
⑤据鞍:跨在马鞍上。
⑥注疏:注解,注释。
⑦若:像。
2、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坐着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3、练习(1)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诣”字的意思。
①呼老兵诣道边酒垆:________(到……去)②宜所诣渊涵博大:_______(学问)(2)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面对面坐着,畅饮着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3)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4)“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的特点。
(用原文回答)手不释书(5)顾亭林先生的故事,在勤学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抓紧任何机会读书学习(任何条件、任何时间,都不妨碍我们读书学习)。
和囊萤夜读一样表达古人勤奋好学的文言文

和囊萤夜读一样表达古人勤奋好学的文言文
《昼夜苦学》: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冲头洗脸。
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自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昼夜苦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所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讲述了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说明他孝顺好学刻苦,人的成功都是有理由的,都源自他本身的奋斗,勉励后人要好好学习。
勤学苦读的文言文

勤学苦读的文言文
勤学苦读,乃为学子之良方。
学者当以勤奋为本,恪守于学习之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以毅力和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取得进步。
勤学者,必以时间为财富,每一刻都充实于知识的积累。
晨昏定省,尽心竭力,如饥似渴地汲取智慧之源。
视学问如磨刀石,不断磨砺才华。
钻研经典,深入思考,虚心向学,不敢自满,不畏艰险。
知识之树,必须用勤奋的手去灌溉、修剪,才能茁壮成长。
苦读者,犹如耕田者,劳心劳力,培土播种,只为有朝一日收获丰盈。
犹如登山者,攀登险峻之峰,全力以赴,只为站在巅峰俯瞰风景。
付出辛劳,必能获得回报。
虽然读书有苦,胜似无书更苦。
只有忍受痛苦,才能迎来成功的喜悦。
勤学苦读,乃是立身立德之要务。
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磨砺出坚韧的品格,培养出持久的耐力。
勤学苦读,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造福他人和社会。
只有通过勤学苦读,才能为国家繁荣、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勤学苦读,乃是学子之光明大道。
唯有以勤为本,以苦为师,方能日臻完美,追求卓越。
勤学苦读,愿成为人生不变的座右铭,驱策学子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文言文

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文言文文言文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③声韵④。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⑤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⑥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⑦。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⑧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翻译我出生才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
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
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们出来,不会有什么差错。
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
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
十五六岁时,我才知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
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间或着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
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以至于长大成人后体质还不健壮,未到三十岁就眼睛就已老化,眼前好像有数以万计的蝇子在飞,这大概是年轻时刻苦学习的原因,因此自己常常自悲。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宿昔:以前。
③谙识:熟悉。
④声韵:诗赋的声韵格律。
⑤课: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⑥遑:闲暇,空闲。
⑦胝:老茧。
⑧瞀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⑩及:等到。
古人勤学苦读文言文翻译

一、《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翻译:因此,不积累一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遥;不积累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千里马一跃,也跳不出十步;劣马跑上十次,功绩在于坚持不懈。
雕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朽木也无法雕刻;如果坚持不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二、《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三、《战国策·齐策》“昔者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曰:‘吾闻之,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以前,孟母三次搬家,孟子不学习,孟母就砍断织布机。
孟母说:“我听说,孩子不学习,就砍断织布机。
”四、《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七岁,学书于卫夫人。
卫夫人曰:‘吾昔学书,曾无师授,自意造作,遂成一艺。
今汝学书,亦当如此。
’”翻译:王羲之七岁时,向卫夫人学习书法。
卫夫人说:“我以前学习书法,没有老师传授,自己摸索,最终成为一技之长。
现在你学习书法,也应当如此。
”五、《颜氏家训·勉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才能,需要学习。
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古人勤学苦读,他们深知知识的力量,把读书视为人生的一大追求。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
对于我们现代人,更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https://img.taocdn.com/s3/m/06d2d52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6f.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一、文章概述《前辈勤学》是唐朝文学家、书法家韩愈撰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韩愈笃学的精神为主题,表现了重视学问、努力钻研的人才能成为前辈的思想观点。
二、文章阅读与点评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一段话表明了学习、勤奋对于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人在立志好学后,要注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文章中,韩愈自谦,并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足以独当一面,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韩愈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勤奋学习,取材自己所需,学习自己所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事情。
4. “而大抵舍我其谁,取夫诸葛武侯北面听命之句,充首席,则常恐妄加尊荣,自取失不亦悔乎?”文章中,韩愈提到了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不应过分自信、贪图荣誉,而应该不断努力、谦虚学习。
三、文章翻译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只有立志好学,勤于读书才能有所进步。
在读书时,应该循序渐进,反复读书,并且对所读的内容认真思考。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我常常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自比,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意识到我的才能远不足以独当一面,因此我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勤奋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否拥有导师,只要通过取书读书,读后思考,有疑问的提问,问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会有任何难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勤学类文言文阅读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给(jǐ)足,丰足.③啖(dàn)吃. ④谗:说别人的坏话【阅读训练】
1.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2.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⑿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诸:许多4)忘:丢失(7)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8)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9)如此:这样(11)曷:通“何”,为什么听:听任(12)去:离开(13)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4)执策:策通“册”,拿着书(15)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6)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7)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9)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20) 韩性:绍兴人,大学者(21)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22)陇:同“垄”。
(23)己而:不久。
(24)琅琅:形容响亮的读书声。
(25)遂:最终。
【阅读训练】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2、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4.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张无垢勤学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五、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愿:羡慕中心:内心苟:如果就书:上书塾(读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
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六、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指烛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加点的字:⑴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⑶资给
..以书⑷遂成大学
..
2、翻译句子: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个字短语作答)。
七、七录
溥(pǔ)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加点的词:
⑴所读书必手钞.⑵如是者六七始.已
⑶日沃汤.数次⑷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2、翻译句子:
⑴如是者六七始已。
⑵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对下面“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八、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加点的词:弗:遏:
2、解释画线的句子:
3、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4、薛谭有哪些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九、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画横线的句子。
2、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3、欧阳修的成才,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十、董遇三余读书
【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
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忘恩负.义()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下面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②苦渴无日。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十一、读书佐酒
(元)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以一斗为率.(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
(3)遽.抚掌曰(4)此天以授.陛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以一斗为率(把、用)
B、击之不中(指代副车)
C、遂满饮一大白(于是、就)
D、与上会于留(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分)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